三国
魏 姓曹。都洛阳。五主。凡四十五年。
蜀 姓刘。都成都。二主。凡四十三年。
吴 姓孙。都(武昌建业)。四主凡五十九年。
庚子(魏)(高祖丕黄初元) | (蜀昭烈王)(备) | (吴太祖)(权) | (十一月献帝禅位于魏王丕改元) |
辛丑(二) | (章武元)(据西蜀) | (元)(全有吴楚) | |
壬寅(三) | (二) | (黄武元) | |
癸卯(四) | (后主)(建兴元) | (二) |
月支支谦至吴译经。
甲辰(五) | (二) | (三) |
西域僧维祇难(此云障碍)。于武昌译阿差末菩萨等经○沙门竺律炎同至译经。
乙巳(六) | (三) | (四) |
丙午(七) | (四) | (五) |
丁未(烈祖叡太和元) | (五) | (六) |
戊甲(二) | (六) | (七) |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精通书艺。不好黄老。惟每读佛经。必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甞著辨道论。以见意(今载藏弘明集)。
己酉(三) | (七) | (黄龙元) |
庚戌(四) | (八) | (二) |
辛亥(五) | (九) | (三) |
壬子(六) | (十) | (嘉禾元) |
癸丑(青龙元) | (十一) | (二) |
甲寅(二) | (十二) | (三) |
乙卯(三) | (十三) | (四) |
丙辰(四) | (十四) | (五) |
丁巳(景初元建丑为正) | (十五) | (六) |
戊午(二) | (延熙元) | (赤乌元) |
己未(三齐王即位复用夏正) | (二) | (二) |
庚申(邵陵厉公芳正始元) | (三) | (三) |
辛酉(二) | (四) | (四) |
康居三藏康僧会。至金陵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权诏至问之。会广陈如来之化因曰。如来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育王奉为八万四千塔。此遗化也。权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谓其属曰。佛法废兴在此一举。当加意恳求。至期无验。乃展二七又无应。权曰。趣烹之。会更展期又七日。众惧矣。至五鼓闻。鎗然有声。起视瓶中。五色错发。黎明进之。王臣大悦。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无能坏者。吴主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于是建塔佛陀里。又为寺额曰建初。江南寺塔自此而始○阚泽仕吴。官太子太傅。吴主问泽曰。佛何年入中国。何缘未及此方。泽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百七十余年矣。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角法。善信负妄而死。凡中国人。既不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故岁深方至本国。吴主曰。孔子老子之教。与佛比对若何。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天法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矣(宗炳明佛论等)。
壬戌(三) | (五) | (五) |
癸亥(四) | (六) | (六) |
甲子(五) | (七) | (七) |
乙丑(六) | (八) | (八) |
丙寅(七) | (九) | (九) |
丁卯(八) | (十) | (十) |
戊辰(九) | (十一) | (十一) |
西天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以法付婆舍斯多。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付法已。祖留罽宾(统纪)。
己巳(嘉平元) | (十二) | (十二) |
庚午(二) | (十三) | (十三) |
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此云法时)至洛阳译僧祇戒本。时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迦罗始出戒本。而以戒心为日用(通论)。
辛未(三) | (十四) | (太元元) |
天竺波罗芬多至洛。神异不测。
壬申(四) | (十五) | (侯官侯亮建兴元) |
魏。天竺沙门康僧铠。于洛阳译无量寿等经三部四卷。
癸酉(五) | (十六) | (二) |
甲戌(高贵卿公正元元) | (十七) | (五凤元) |
支谦自至吴。至是译经八十八部。合一百一十八卷。谦博览经籍。时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虽细是智囊。吴主高其才。拜为博士。固辞不受(一云辅导东宫甚有稗益)。谦初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释教录)。
乙亥(二) | (十八) | (二) |
西域沙门昙无德(此云法藏)。賷四分律至洛阳○安息沙门昙谛至亦善律学。遂同出戒经一卷○昙摩迦罗。又请昙无德等。立羯磨法。凡中国戒法自是而始。
丙子(甘露元) | (十九) | (太平元) |
西域沙门支彊梁接(此云无畏)。于交州译法华三昧经六卷。
丁丑(二) | (二十) | (二) |
朱士衡弃俗出家。是为汉地沙门之始○士衡甞于洛阳。讲道行经。又为此土讲经之始。
戊寅(三) | (景耀元) | (景帝)(休永安元) |
西域白延至洛译经。
己卯(四) | (二) | (二) |
罽宾国以贼窃。释子形服作乱。王怒毁寺杀僧。王秉劒至师子尊者前曰。师得蕴空否。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斩之。白乳涌高数尺。王臂自堕于地而死。后弟子收师。报体而建塔焉。
庚辰(元帝奂景元元) | (三) | (三) |
竺大力入吴译经。至是还西域。
辛巳(二) | (四) | (四) |
天竺支疆梁楼至洛译经(正宗)○竺律炎于扬都。译经三部○沙门朱士。行于洛阳。讲道行经。义有不通。乃发迹往于阗。求正本焉。
壬午(三) | (五) | (五) |
癸未(四) | (炎兴元)(为魏所灭) | (六) |
甲申(魏咸熙元) | (吴归命侯皓元兴元) |
魏四十五年中。西域沙门六人。所出经律论十二部。凡一十八卷。
西晋
姓司马。都洛邑及长安。为东西京(至元帝都建康为东晋)。西晋。四主。五十二年。
乙酉(晋世祖)(炎)(泰始元)(十二月受魏禅) | (吴归命侯)(皓)(甘露元) |
十二月晋世祖武帝即位。帝龙颜奇伟。盛明革运。大崇佛事。广造伽蓝(方志)。○吴主孙皓。遍毁神祠波及梵宇。遣臣诘僧。会会挫其辞。皓乃召会。问佛之善恶报应。会曰。明主以仁德治天下。则赤乌翔嘉禾苗。善既有应。恶亦如之。易称积善余庆诗美。求福不回。皓曰。周孔既明。安用佛教。会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迹。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酬之。遂罢他日宿卫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以为笑乐。俄得肿疾。隐处尤痛。卜曰坐犯大神。皓祷诸庙不效。宫人曰。乃不请福于佛耶。皓曰。佛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灵若天。皓悟曰。吾以慢像致此耳。乃迎像供事之。仍请会说法悔罪。会为开示玄要及授五戒。少顷疾愈。由是奉会为师。崇饰寺塔(法苑)。
丙戌(二) | (宝鼎元) |
竺昙摩罗察(此云法护)。炖煌人。初游西域。大賷梵经。还归东夏。是年至长安译经。教相广流此土者。法护深有殊功。护为此土求经沙门之始也。
丁亥(三) | (二) |
戊子(四) | (三) |
己丑(五) | (建衡元) |
庚寅(六) | (二) |
辛卯(七) | (三) |
西域揵陀勒至洛阳。人莫能测。偶曰。盘鵄山有古寺基。可共修立。众人依言。发掘果得石基。因共修立。以勒为寺主。去洛百里。朝朝至洛赴斋。暮乞油一钵还寺。然灯其行如飞(僧传)。
壬辰(八) | (凤凰元) |
法护。出新道行经十卷○河州唐述谷。至是立寺。寺东谷中有一天寺。常闻钟声。人入其山。每逢仙圣。恍惚现寺。东北岭上。出于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癸巳(九) | (二) |
甲午(十) | (三) |
乙未(咸宁元) | (天册元) |
丙申(二) | (天玺元) |
丁酉(三) | (天纪元) |
阙公则悟放萧然唯勤法事。至是迁寂。忽现空中报言。生西方安乐界矣(僧史)。
戊戌(四) | (二) |
己亥(五) | (三) |
庚子(太康元) | (四为晋所灭) |
九月康僧会卒。会译经十四部三十卷。
吴五十九年中。道俗四人。译经百八十九部。凡四百十七卷。
辛丑(二)
壬寅(三) 刘萨何病死。入冥见梵僧。指往会稽育王塔处忏悔。既苏出家名慧达。至会稽遍求不见。偶一夜闻地下钟声。即诚恳经三日。忽从地涌出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佛像悉具。达既见塔精勤礼忏。瑞应颇多。明州育王塔。自是始也(塔传)。
癸卯(四) 抵世常供养沙门不惮。忽有僧来。貌陋衣獘。令常洗足常不肯。僧乃现大身。升空而去常悔焉(感通传)。
甲辰(五) 乙巳(六) 丙午(七)
丁未(八) 初太康三年。朱士衡得道行经梵本。遣弟子送归洛阳。未发之间。于阗小乘众。白王云。汉僧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若不禁之。将聋盲汉地也。王即不听賷经。士衡愤慨。乃求烧经为证。王乃积火燔之。士衡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者。经当不烧。言已投经火中。火灭经存。更觉光鲜。大众骇服。至是遂送达。到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无罗叉。译放光般若是也。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武帝崩) 庚戌惠帝(衷)永熈(元)
辛亥元康(元) 帝于洛下造兴圣寺。常供百僧(方志)。
壬子(二) 于阗无叉罗。译放光般若经三十卷。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优婆塞竺叔兰译经二部。
丙辰(六) 天竺耆域。初来交广。竝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舟人见是胡僧。轻而不载。及船达岸。域已前行。路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见者皆敬。至是于洛阳。或告人。前世事指支法渊从羊中来。竺法兴从天中来。又曰。比丘衣服华丽不应素法。有太守滕永文经年得病。两脚挛屈不能起行。域取净水。以杨柳诵呪拂之者三文。即能行。一寺有树数十株枯死。域呪之寻即敷荣。有病症将死。域以布覆应器于病者腹上举器。有若淤泥数升。病者遂活。
丁巳(七)
戊午(八) 诃罗竭。太康九年至洛。呪治疫疾。十差八九。后入娄至山。以脚蹍石。出水清美。是年坐化。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永宁(元) 沙门支法度译经五卷。
壬戌太安(元) 沙门耆域。知洛将乱。辞归天竺。有僧乞一言为识。域令会众人众集。域升座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便默。于是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日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及相讐。问方知分身降焉。既行有达送者。域徐行追者弗及。域画地曰于此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又贾客其夕会域于流沙。计已九千余里。
癸亥(太安二) | (汉高祖)(刘渊) | (成始祖)(李特建初元) | (凉西平)(武穆公张轨) | (燕高祖)(慕容廆) | (代)(昭帝拓跋禄官)(九) |
沙门支孝龙有机辨。是年讲放光般若。人皆宗仰。阮瞻庚凯尤敬之。有嘲其胡服者。龙曰。以道观之。诚不见有容服之异。彼谓我辱。我弃彼荣。则无心之贵愈贵。无心之安愈安耳。
甲子(永兴元) | (元熈元) | (太宗雄)(建兴元) | (十) |
时沙门白远字法祖。才敏绝伦。译经二十五卷。
乙丑(二) | (二) | (二) | (十一) |
释法立共法炬等。译法喻等经十二卷。
丙寅(光熈元) | (三) | (晏平元) | (十二) |
沙门安法钦自太康二年至是。译经五部十六卷。
丁卯(怀帝)(永嘉元) | (四) | (二) | (十三) |
法护译普曜经八卷。护究通三十六国典籍。世称炖煌菩萨。
戊辰(二) | (永凤元) | (三) | (穆帝猗卢元) |
法护译经。优婆塞聂承。远执笔承旨至是。远自译三昧等经。
己巳(三) | (汉)(河瑞元) | (后赵)(高祖石勒) | (成四) | (凉) | (燕) | (代二) |
法矩译法律等经五十卷○高僧安慧。则直天下疫病。祈得神水两瓮。服者皆愈。又自书大品经入火不烧。
庚午(四) | (汉)(渊死子聪立改光兴元) | (五) | (三) |
天竺沙门佛图澄至洛阳已年百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能役使鬼神腹。旁有一孔。常以絮塞之。夜则拔絮孔中出光。照于一室。又甞至流水侧。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脏六腑。洗之讫还内腹中。又以油杂臙脂涂掌。千里外事。皆见掌中。如对面焉。或听铃音。事无不验(晋书)。
辛未(五) | (嘉平元) | (玉衡元) | (四) |
法师白。远才思隽彻。敏朗绝伦。道化远被崤崡。以西奉之如神。南阳张光。字世孺。为凉州刺史。欲令反俗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遂遇害。祖弟法祚德行冲允。亦为害之。先是法祖。语弟子曰。我数日对当至便辞。别分衣资讫。明日诣光语忤光意光使收祖。祖乃曰。我来毕对此。宿命久结。非今日事也。陇上羗胡。将迎祖西归中。路闻其遇害。咸欲复祖之讐。率骑与光逆战。生擒光斩之。乃分祖之骸。各立寺庙。而礼事焉(本传○张光一作张辅)。
壬申(六) | (二) | (二) | (五) |
信士聂道真。即承远之子。承远既卒。真乃询禀咨承及护绝笔。真自译经三十六卷。
癸酉(晋愍帝建兴元) | (三) | (三) | (六) |
愍帝即位于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六帖)○是年有古维卫迦叶。二佛石像。泛海而入吴松江。沪渎口遥见浮游。道士巫师往迎。竝风涛汹涌。吴县朱膺素奉正法。乃同数人。共往迎像。于是乘流自到。背有铭鋕。接之登舟。其轻如羽。乃奉安于通玄寺。盖上古时。先佛教法。亦流化此土矣(法苑)○竺法护译经一百七十五部。至是绝笔(释教录)。
甲戌(二日陨于地复有三日出于西而东行) | (四) | (四) | (七) |
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事杀戮。佛图澄欲化之。勒有将军郭黑略。素奉佛法。澄即见之。略乃受五戒。崇弟子礼略。随勒战。澄皆豫记胜负。勒以略有异见。问之曰有澄也。勒曰。天赐也召之。勒曰。佛法何灵澄知。勒不达深理。可以相从。乃请烧香。以钵盛水呪之。须臾生青莲华。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之(本传)。
乙亥(三)(天下太饥民相食死) | (建元元) | (五) | (凉西平公寔) | (八) | ||
丙子(四) | (麟嘉元) | (六) | (九) |
十二月刘曜攻陷长安帝出降。曜乃据中原○西晋四主五十二年。中华戎译经。道俗一十二人。译经律等六百有余卷。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