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宗
癸丑(开元元年)
菩提流志。译宝积经。并旧译。合成一部百二十卷。至是功毕。流志自是更不译经。唯专持诵。时修禅观○七月义净法师示寂。寿七十九。𠡠给葬事。净译经论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别撰仪传等九卷。净虽遍番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学徒○七月。六祖辞徒众。归新州故宅国恩寺。其徒泣曰。师归当复来否。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至国恩寺。以八月三日。示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汝等信根已熟。堪任大事。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即跏趺而逝。寿七十六。广州都督韦据。率新韶二郡官吏。迎奉全身。归曹溪宝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
甲寅(二)
帝宣问左街僧录神光法师曰。佛于众生。有何恩德。致舍君亲妻子。而师事之。说若有理。朕当建立。说若无理。朕当削除。奏曰。佛于众生。恩过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义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竝过此乎。光曰。天能盖不能载。地能载不能盖。日则照昼不照夜。月则照夜不照昼。父只能生不能养。母只能养不能生。君有道则臣忠。君无道则臣侫。以此而推。德则不全。佛于众生恩则不尔。言盖则四生普覆。论载则六道俱承。论明则照耀十方。论明则光辉三有。论慈则提拔苦海。论悲则度脱幽冥。论圣则众圣中王。论神则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贵贱皆携。唯愿陛下回心敬仰。帝悦曰。佛恩如此。非师莫宣。朕愿回心。生生敬仰。
乙卯(三)
八月。帝遣礼部郎中张洽。賷诏诣当阳山。起沙门一行赴阙。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数访以安国抚民之要。或谓一行优于忆诵。帝一日命出宫籍示之。行阅毕。令内侍执本。对帝复之。不差一字。帝惊异。顾谓左右曰。圣人也。自是频召咨质佛心之要。行雍容敬沃。圣眷日隆。天下以帝从之问道。呼为天师(旧唐史)。
丙辰(四)
天竺三藏法师轮波迦罗(此云善无畏)。至京。帝初梦梵僧风度[王*(十/(罩-卓+衣))]异。因追𦘕工。授以形段。图于殿壁。及畏至入对。帝熟视。乃梦中所见僧也。悚然异之。馆于西明寺。宁薛诸王。皆降礼钦重(旧唐史)○嵩岳元珪禅师示寂。师得法于安国师。寿七十一○宋璟为广州节度。入曹溪礼祖塔。誓曰。弟子愿毕世。外护大法。祈一祥瑞表信。言讫。微香袭人。甘雨倾注。璟忻跃赋诗而去。未几召入。与姚崇相继执政。世称姚宋。为中兴贤相云(通论)。
丁巳(五)
善无畏。译求闻持法○八月。律师道岸卒。帝制图形林光宫○房琯宰桐庐县。与道士刑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佛寺坐古松下。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曰。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为永禅师也。
戊午(六)
天竺沙门勒佉。缅承庐山东林鴈门风范。乃涉远而至。一入山。首末六年。常坐不卧。手引禽食。其北岭佛駄舍利塔院。置四百余载。前后居僧皆患水远。师至止一年。乃精诚幽感。遂致灵泉泌涌。色白轻美。冬夏无竭(庐山记)。
己未(七)
庚申(八)
天竺三藏跋日罗菩提(此云金刚智)至京。有旨迎入大慈恩寺。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一行禅师。每咨禀之。五月值旱。诏智祷雨。智结坛图七俱胝像。约以像开眸即雨。至三日像果开眸。有物自坛布云弥空。斯须而雨。帝降诏褒美。
辛酉(九)
释智严。译修行等经六卷○天竺宝思惟迁寂。寿百余岁○四月朝廷以麟德历不验。诏禅师一行。改撰新历。行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道士刑和璞。谓太史令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昔洛下闳造太初历。尝记曰。八百年后。当差一日。必有圣人紏正之。今年期差满。而一行推数以紏数家之缪。闳言不诬矣。愔亦以为然。
壬戌(十)
七月旱。帝遣使诏三藏无畏请雨。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呪数番。即有物如蚪龙。从钵矫首水面。畏呪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诏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诏使驰出。顷刻风雷震电。诏使趋入奏。御衣巾已透湿霖雨。弥日而息。又尝霖霪逾时。诏畏止之。畏揑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若斥骂者。即刻而霁。其神验类如此。帝敬之若神。
癸亥(十一)
金刚智。译瑜伽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今在藏)○十月。禅师一行。制黄道仪成。帝自为之铭。诏安武成殿。以示百官。其仪准圆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东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以木匮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准。立木人二于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辰则自撞之。皆略施轮轴。交错相持。称其为神功(竝旧唐史)。
甲子(十二)
菩提流志。随驾入洛。𠡠安置长寿寺○善无畏。随驾入洛。于大福先寺。译毗卢遮那苏息地。羯罗等经。三部十三卷。竝总持妙门。禅师一行三藏宝月等。参预其事。畏好禅观。每劝学者习之○沙门牛云不慧。诣五台山礼文殊。殊现老人身。为镢胸中淤肉。自是卞悟。为时导师(通论)○温州净居寺尼玄机。景云中得度。常习定于平阳大日山石窟中。或者云。尝与兄宿觉同参六祖。因著圆明歌。与证道歌。相表里。后倒立而化。法属以生死颠倒语呵之。应声而仆。将葬之夕。风雷阴黯。若有神物移之。越二日。有自大日来者云。是夕空中有萧罄声。机之柩已厝是峰上。其徒迎舍利归葬于寺。建浮屠。号圆明塔。赵清献公。立碑载其事(永宁编)。
乙丑(十三)
嵩岳破灶堕和尚。隐居嵩山。山有庙甚灵。庙唯安一灶。祭无虗日。师入庙以杖击灶云。此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又击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一青衣人。设拜师前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生天。特来礼谢。神再拜而去。少顷徒众问师。灶神得何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无道理为伊。众无语。师良久云会么。众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众僧乃礼拜。师曰。破也堕也。于是其众皆悟玄旨。
丙寅(十四)
日本国沙门荣叡等。至杨州。奉僧伽梨十领。其上缀以山川异物之状。盖其国主附之。以施中国沙门。时律师鉴真。受其衣。叹外国人有佛种性。欲往化之。会叡等劝请。遂附舶而东至日本。彼王枉驾迎劳。馆于毗卢殿。未几请真授归戒。夫人群臣。皆以次禀授。日本自是始有律教。
丁卯(十五)
十一月。三藏菩提流志示寂。春秋一百五十六。前后总译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卷。自天后长寿中。至京三十余年。华严宝积等经。皆出其手。帝及公卿。敬之如生佛。葬日特给卤簿羽仪。塔于龙门西原。追赠鸿胪大卿。谥赐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盛。古未有焉○十一月。禅师一行。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之于石。出内库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末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而唐以昭宗而灭。故云终吉。有里媪素供行。而媪子坐罪将之刑。媪悲泣请救。行怜之。令弟子捕生物。得雉豕七。行日藏其一于瓮中。为梵语呪之七日。北斗尽没。朝廷震惊。太史奏。将有变请禳之。帝以问行。对曰。此无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若肆赦天下。则妖不能为。帝然之。遂大赦。媪子由是得免。行日出一豕。则一星现。至七日而斗复如故。其秘术多此类(旧唐史)。
戊辰(十六)
诏张说等。编次一行大衍历施用。三月驾幸温汤。道由一行塔所。帝为驻跸徘徊。令品官诣塔。告以出豫之意。赐帛五十疋。令莳塔前松栢。其为圣眷如此(本传)。
己巳(十七)
燕国公张说薨。说为唐宗臣。为文精壮。尤善释典。著般若心经序曰。万行起于心。心者人之主。三乘归于一。一者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云云)。又制法池院法堂赞曰。是佛虗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义。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复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
庚午(十八)
金刚智。又出曼殊五字心。及观音瑜伽要○唐朝传译缁素。至是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经律论及传录等。总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沙门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铨次大藏经律论凡五千四十八卷。(自天地玄黄字号。止笙字函。后数十函系传录。及唐宋新译经)升又撰续内典录一卷。续译经图纪一卷。又续佛道论衡一卷○帝御花萼楼。召二教伟匠论义。法师道氤。与道士尹谦。对辨四十往反。谦义负。有旨编所论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
辛未(十九)
御注金刚经。颁行天下。
壬申(二十)
八月。金刚智法师。跏趺而逝。赐谥灌顶国师。救中书杜鸿渐。撰纪德俾。智初从龙智阿阇梨。传密教。及来东土。弟子不空。传其教。智授以瑜伽五部。及毗卢遮那经。苏息轨范(通论)○是岁禅师义福示寂。福得法于神秀。帝钦重之。在京城传教二十年。人皆宗仰。有旨赐号大智禅师。
癸酉(二十一)
方士张果。有长年秘术。自言数百岁矣。帝召至阙。变化不测。后恳辞还山。下制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果入常山。后不知所终。
甲戌(二十二)
长者李通玄。在神福山。造华严论。初开元七年。至太原孟县高仙奴馆之。斋中三年。迁马氏古佛堂侧。阅十年。负经书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当涂。长者抚之曰。吾将著华严论。能为择栖止处否。即以经囊负其背。随至神福山原下土龛之前蹲驻。长者乃于龛著论。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灯烛。有二女子。日长为者汲泉炷香奉纸墨。每食时輙具净馔。置长者前。斋毕撒器而去。如是五载。至长者著论毕。遂灭迹不见(本传)。
乙亥(二十三)
三藏无畏示寂。春秋九十九。诏鸿胪丞李现。监护丧事。全身塔于龙门西山广化寺。畏本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甞过龙河。一托𫘞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此类。
丙子(二十四)
三藏不空游西域。博求师匠。增广其学。于师子国。从普贤阇梨。求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其王有群象奔逸。不空遽于路坐。象至跪伏。由是举国神敬之(本传)。
丁丑(二十五)
药王姓韦名古字老师。疎勒国人。身衣毳袍。腰悬数百葫芦。顶戴纱巾。手持蔾杖。常以一黑犬同行。时人疾患。稍多疼因。师遂发愿。普施药饵。无不痊平。覩之者便愈。后乃图形供养。 皇帝敬礼。为药王菩萨。自昔曾五度化身。来救贫病。其犬化为黑龙背之。冲天而去(出本草序又神仙传)○丞相宋璟薨。璟素奉佛法。每师昙一法师。求询法要。
戊寅(二十六)
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为号。曰开元寺。
己卯(二十七)
沙门法秀。梦异僧劝置袈裟五百。入终南山。施回向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访。无所谓回向寺者。忽道逢一僧曰。吾导汝入回向寺。秀随之入山。二日至深绝处。唯见云掩岩洞。乃钻燧出火。焚香拜之。忽云开见崖半有朱门高耸。秀与之而入见。诸僧皆奇伟。出袈裟遍寺施之。其寺僧擕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旧居也。向在此好声乐。故降为人主。久当复归。乃授以玉箫。并袈裟一条。嘱曰。持归献唐天子。秀还诣阙。表上所寄袈裟玉箫。帝览之。因取玉箫调弄。宛如夙御焉(通论)。
庚辰(二十八)
三月。华严李长者。坐化于神福山龛中。先一日出山辞里人。里人至已示寂矣。寿九十五。著华严论四十卷。及决疑论。会释十门玄义。缘生解迷十明等论。十玄六相百门义海偈赞等。竝传于世(本传)○十二月。青原行思禅师示寂。师初见六祖。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及居青原。弟子颇众。得法深者石头迁(传灯)○是岁。京都普寂禅师示寂。寂事秀禅师。秀荐於则天。得度为沙门。秀殁。天下奉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其高行。制令代秀统其法众。开元中。有旨。移寂于都城居止。王公士庶争来礼谒。及卒。凡士庶曾谒见者。皆制弟子之服。敕赐号大照禅师。葬日河南尹裴宽及妻子。竝衰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倾城哭送。市易几废(旧唐史)○是年法师道氤卒。帝降诏伤悼(本纪)。
辛巳(二十九)
壬午(天宝元)
九月。太子詹事严挺之卒。挺之自预为墓志。有曰。以某月日。葬于大照和尚塔次之西礼也。初挺之师事大照禅师慧义。深明释典。及遗命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旧唐史)。
癸未(天宝二)
帝遣中使杨庭光。入司空山。采常春藤。光因诣无相寺。问本净禅师佛道之义。师云。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光回阙以师闻奏。即敕光賷诏起师。是冬赴京。
甲申(三载)
正月上元日。召二街名僧。赴内道场。共司空本净禅师。阐扬佛理。有远禅师。问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虗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虗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否。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言身心本是。岂不相违。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原无有。如远者又七人。往复论道。师词辨倾注。帝及四众。莫不称善而罢(五灯)○制天下开元寺。观铸金铜御容。冠道冠。衣僧衣。蹑儒履。帝自为赞(统纪)○南岳让禅师示寂。师自曹溪得法。初栖武当。次来南岳。居观音道场。因号观音大师。参徒云集。得法上首马祖也。元和中。张正甫制碑(五灯)○径山国一法钦禅师。初开元十年。依鹤林素禅师出家。因有省。自此日用妙密。超放无拘。办道既久。请游南方。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礼辞之。至是南至余杭。东北径山。默省素语。乃登岗阜。寻驻锡之地。西过危峰之北石岩之隈。趺坐石床。有老人。前致敬曰。愿舍此居之地。为师驻锡之所。即请师南进。登山绝顶。入五峰之间。有一大湫。指谓师曰。吾家若去。此湫当涨。留一穴之水。幸勿堙之。我时来相助。言讫乃隐。于是云雾晦冥。风雨骤作。连夜不息。及逗晓雨霁。湫水尽涸。涨沙遂平。惟一穴尚存。谓之龙井。北峰之阳。复有草庵可居。师遂安禅于此。四方云衲。钦慕高道。拨草瞻风。营巢聚枝。未逾数载。庵居遍于岩谷。名走丛林。道满天下。今庵基见在。诸草不生(本传)。
乙酉(四载)
召道士吴筠。见大同殿。帝问道要甚重之。而高力士。素事佛因。短筠于帝。筠乃辞还居茅山。及为文章。深诋释氏。议者讥其背向。时浙西观察陈少游。恶筠所为。因命法师神邕。著论折之。邕著飜迷论。以订其妄。筠论遂废。给事中窦绍。见邕论叹曰。邕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旧史)○荷泽神会禅师至京。独断祖道。为南北宗。述顿渐门。著书曰显宗论。大鉴所传。自是遂尊于天下(正宗记)。
丙戌(五载)
不空三藏。自西域还○五月。制天下度僧尼。竝令祠部给牒。今谓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丁亥(六载)
诏不空三藏入内。结坛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时方士罗思远。以术得幸。有旨。令与不空验优劣。他日会于便殿。思远持如意。向之言论。次不空就取如意投诸地。命远举之。远饶力不能动。帝拟自取。不空笑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举手中如意示之。思远钦服而罢。不空凡祈祷。必张绣座。手持木神。诵呪掷之。神自立于座。四众环视。必见其神目吻瞬动。所祷虽造化之功可夺也。朝野奉之如佛。
戊子(七载)
大将军高力士。于西京作宝寿寺。寺钟成。力士作斋以庆之。举朝毕集。击钟一杵。施钱百缗。有乐施者。至二十杵。少者不减十杵(唐史)。
己丑(八载)
福州南㵎天王寺上有巨石。是年五月。忽大雷雨。顶劈轮囷。斩焉中辟。南委地以柹落。北干霄而碣树。亭亭厥心。隐出真像。列侍环卫。品觉有序。庄严供养。文物咸秩。异矣哉。盖诸佛。因其不朽之物。凭乎不动之基。形既长存。法可随永云(欧阳詹记)。
庚寅(九载)
给事王维字摩诘。奉佛持戒。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丧。表请以辋川第。施为佛祠(唐史)○洛阳有巨蛇。出芒山下。长百余丈。人触气即死。有诏。命不空三藏呪之。不空惊曰。是将混洛阳为潴者也。呪之三日而毙(旧唐史五行志)。
辛卯(十载)
石头希迁禅师。参青原得法。自天宝初。来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南岳鬼神。多显迹听法。而师皆与受戒(五灯)○西域犍那至。
壬辰(十一载)
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元素示寂。左补阙李华制碑。略曰。师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幡幢盖网。光蔽日月。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原。州伯邑宰。执丧师之礼。故齐翰张均梁升徐峤等。皆菩萨戒弟子。道流人望。莫盛于此。弟子甞闻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
癸巳(十二载)
西蕃寇。围凉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阴兵救之。空诵仁王密语数番。有神介胄而至。帝亲见之。问曰。此何神也。空曰。北方毗沙门天王长子也。空诵密语遣之。数日凉州捷报。有神兵至。威武雄盛。贼畏惧卷甲而去。帝大悦。诏天下军垒。皆立毗沙门天王祠。
甲午(十三载)
左溪元朗禅师示寂。初南岳惠闻。悟法华宗旨。以授惠思。思授智者。智者授灌顶。顶传缙云威。威传东阳威。朗事东阳。尽传其道。独处岩穴三十年。晏坐左溪。因以为号。春秋八十二。弟子神邕。玄净。法灯。清辨。湛然等。数十人。传其教。补阙李华志其碑阴。有曰。师一郁多罗四十余载。一尼师坛。终身不易。远近学者。拥室填门云(本传)○元德秀卒。秀字紫芝。少事母孝。母亡庐墓侧。刺血写佛经。绝笔感异香芬馥。弥日而息。初兄子襁褓丧母。无资得乳媪。秀自乳之。数日涌流。能食乃止。及为鲁山令。卓然廉洁。房琯每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及卒。家唯枕履簟瓢而已。族弟元结哭之曰。大夫生六十年。未甞识女色。未甞有十畆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童。未甞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飡。吾哀之。以诫荒婬贪侫绮纨梁肉之徒耳(旧唐史)。
乙未(十四载 十一月禄山反陷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