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慧学

传宗科

梁师备

生闽之谢氏。少随其父。渔南台江中。得鱼辄纵之。父虽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归执役𨽻业院。辛苦无所惮。布纳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丛林以备头陀称之。雪峰存禅师。其同学兄也。甞谓之曰。备头陀何不徧参去。备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从者。常七百许人。备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众将谓不说法。一时散去。备咄云。看者一队汉。略无一个有智慧者。但见我开者两片皮。尽来簇著。觅言觅语。是我真实为他。却总不会。若恁么大难大难。

备有时垂语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三种病人来。汝作么生接。若拈椎竖拂。盲者不见。提唱古今。聋者不闻。待他对答。痖者无言。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出云。三种病人。和尚还许人商量否。备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备云。不是不是。罗汉云。桂深现有眼见。有耳听。又有口说话。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种病人。即今在什么处。

备见僧来礼拜。乃云。因我得礼汝。备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去。后际不来。见在不住。汝作么生观。长生云。放皎然过。有个商量。备云。放汝过。作么生商量。长生良久。备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计。

僧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见。备云。只为太近。又问。学人为什么道不得。备云。畐塞汝口。争解道得。

当是时。审知王氏。以侍中据有闽土。为奏赐紫伽梨。师号宗一。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终。寿七十四。腊四十四。忠懿王为树塔焉。

唐桂琛

生常山之李氏。童时即笃志离俗。亲戚乡党皆莫之从。年且弱冠。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既登戒品。方学毗尼。叹曰。此岂足以臻观脱哉。于是南谒云居雪峰。抵玄沙。沙问云。三界惟心。汝作么生会。琛指椅子云。和尚唤这个作什么。沙曰椅子。琛云。和尚不会。沙曰。我唤作竹木。汝唤作什么。琛云桂琛亦唤作竹木。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出诸三昧。皆命琛为助发。于是漳牧王公。建地藏精舍。而请驻锡焉。久之徙居罗汉院。上堂。宗门玄妙为当只恁么。更别有奇特。若别有奇特。汝且举看。若无。不可只将三个字。便当却也。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尔若道著宗乘。便是宗乘。若道著教乘。便是教乘。禅德佛法元来。由尔口里安立名字。尔向这里。说圆说顿。说实说常。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作实作常。傍家行脚。理须甄别莫相理没。珍重。问如何是罗汉家风。答不向尔道。问因甚么不向学人道。答是我家风。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答吃得么。曰欲吃此食。作何方便。答塞却汝口。问如何是十方眼。答时上眉毛。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寿六十二。腊四十。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冈。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则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琛无恙时。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琛终不变。

晋善静

长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史。母李氏梦。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长读书。能文辞。为神策军掌书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诣终南山丰德寺。礼广度禅师。去饰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复中。南谒乐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园务。有僧辞乐普。普问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处去。其僧不能答。苦求静代答。静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碍野云飞。且嘱其僧曰。如和尚问。慎不可道是某甲语也。后僧既以此语答乐普。普诘之曰。此非汝语。果谁语邪。僧具以静对。至晚乐普上堂云。园中有五百人善知识。汝等勿轻视也。

寻辞乐普北还故山。结庐而止。复游峩眉。兴元连师王公礼重。旋归乡里。住永安禅院。僧问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时如何。答知者个什么。云不可无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无。争柰语偏。答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问云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异境灵松。覩者皆羡。云见后如何。答叶落枝摧。风来不得韵。开运丙午。冬鸣虔稚。集僧嘱累。归方丈。东向右脇而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数千粒。汉干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长安义阳乡。静平居多异。洗沐往往舍利殒坠。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传。甞禅寂。群鹤驯狎庭际。若听法状。静恐有见者。每使人驱去之。

周文益

姓鲁氏余杭人。七龄即获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削染。甫弱冠。从希觉律师。登具于越之开元寺。既而觉师。又以毗尼之道。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益仍听禀焉。未几南游。止长庆法会。俄偕友出湖湘。过漳浦遇罗汉琛公于地藏寺。琛公问云。上座何往。答行脚去。云行脚事作么生。答不知。云不知最亲切。益有省。遂求咨决于琛焉。

后至临川。州收请以崇寿院出世。茶筵罢。四众围绕升座。益谓众云。诸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语。聊为举古人一则现成公案去也。珍重。便下座。时有僧于座下出礼拜。益云好问著僧方欲伸问。次。益云。长老未开堂。不答话。

有子方上座。自长庆来。益举棱和尚偈。问云。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子方举起拂子。益云。恁么会又争得。进云。和尚尊意如何。益云。唤什么作万象。进云。古人不拨万象。益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说什么拨不拨。子方悟。述偈投诚。

江南国主。承益教戒。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号。上堂。古人道。我立地待汝构去。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构去。还有道理也。无。那个亲那个疎。试裁断看。

住清凉上堂。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便解道。竺土大僊心。东西密相付参同契语。岂不是会万物为么。上座若能会万物为去。尽大地无一法可见。后头道。光阴莫虗度。是古人恐尔移时失节。苦口叮咛如此。珍重。

显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闰月五日。剃澡毕集众告别。跏坐而逝。寿七十四。腊五十五。大法眼。塔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名无相。后主为文勒颂德。韩熙载铭。

宋德韶

缙云陈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寻访知识。初发心于投子。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与火。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答汝不会我语。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请益。牙谓韶曰。汝向后自会去。问疎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疎云左搓芒绳缚鬼子。进云。不落古今请师说。疎云不说。进云。为什么不说。踈云。个中不辨有无。进云。师今善说。踈大骇。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然韶亦倦于参请矣。后至临川但随众耳。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则豁尔开悟于侧。遂以所见似慧。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台。州牧钱俶。以国王子。向韶之名。延请问道。韶知其他日必贵。因以佛法嘱累焉。汉干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国位。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礼。择形胜地。为作道场。而般若其一也。开堂说法。凡十二会。语多不录。得其旨者。徧天下。且智者𫖮公之传钞疏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乱。放失海外。新罗诸国。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为智者后身云。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遐迩。韶曰吾宁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陨于峰顶。林木变白。韶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时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别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三。

宋义寂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朞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甞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頺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𪨷。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甞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徧。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