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僧传目录

  • 名僧传第一(外国法师一)
    • 汉雒阳兰台寺竺迦摄摩腾一
    • 汉雒阳兰台寺竺法兰二
    • 汉雒阳支楼柯谶三
    • 汉雒阳安世高四
    • 吴建初寺康僧会五
    • 晋长安青门外寺竺法护六
    • 晋建初寺白尸梨蜜七
    • 晋豫章山康僧渊八
  • 名僧传第二(外国法师二)
    • 伪秦逍遥园佛陀邪舍一
    • 伪秦逍遥园鸠摩罗耆婆二
    • 伪秦西河昙无忏三
  • 名僧传第三(外国法师三)
    • 王卫军寺僧伽提婆一
    • 伪秦昙摩难提二
    • 伪秦僧伽䟦澄三
    • 祇洹寺求那䟦摩四
    • 许冈寺僧伽䟦摩五
    • 中兴寺求那䟦陀六
  • 名僧传第四(神通弘教外国法师四)
    • 竺佛图澄
  • 名僧传第五(高行上中国法师一)
    • 晋仓垣水南寺朱仕行一
    • 伪秦长安官寺释道安二
  • 名僧传第六(高行中中国法师第二)
    • 伪秦飞龙山释僧光一
    • 伪秦飞龙山竺道护二
    • 伪赵长安竺道进三
    • 伪赵炖煌竺法乘四
    • 晋江陵上东寺竺僧辅五
    • 伪秦劳阳释法和六
    • 伪秦中山康法朗七
    • 晋江陵长沙寺释昙翼八
    • 宋江陵竹林寺释昙从九
    • 伪魏释玄高十
  • 名僧传第七(高行下中国法师第三)
    • 宋余杭方显寺僧詅一
    • 宋江陵辛寺昙鉴二
    • 伪魏昙弘三
    • 宋道场寺僧馥四
    • 宋祇洹寺僧苞五
    • 宋南林寺法业六
    • 宋新安寺法瑶七
    • 宋彭城晋山寺僧籥八
    • 齐灵根寺玄畅九
    • 齐定林上寺僧远十
    • 齐定林上寺僧柔十一
    • 齐山阴城傍寺惠基十二
  • 名僧传第八(隐道上中国法师四)
    • 晋长安山寺于法兰一
    • 晋长安城西寺帛法祖二
    • 晋剡东仰山寺竺法深三
    • 晋剡白山灵鹫寺于法开四
    • 晋剡石城山寺支道林五
    • 晋于替青山寺竺道旷六
    • 晋酒泉山寺帛法作七
    • 晋吴虎东山竺道一八
    • 晋会稽山寺竺法仰九
    • 晋剡东仰山寺竺法友十
    • 晋长沙麓山寺释法崇十一
    • 晋剡东仰山寺竺法蕰十二
    • 晋剡东仰山寺康法式十三
    • 晋奉高琨瑞山寺竺僧朗十四
    • 晋剡山于道邃十五
    • 晋始宁保山竺法义十六
  • 名僧传第九(隐道中中国法师五)
    • 晋寻阳庐山释惠远传
  • 名僧传第十(隐道下中国法师六)
    • 晋故章崐山支昙谛一
    • 晋吴虎丘东竺道宝二
    • 晋蜀郡龙渊寺惠持三
    • 伪秦京兆啇洛山道整四
    • 伪秦覆舟山道立五
    • 晋江夏五层寺法愍六
    • 晋奉高太山寺僧敦七
    • 晋寻阳庐山东寺昙邕八
    • 晋寻阳庐山东寺昙恒九
    • 宋寻阳庐山西寺道生十
    • 宋会稽若邪山悬雷寺道敬十一
    • 宋始兴灵化山寺僧宗十二
    • 宋钟山定林下寺僧镜十三
    • 宋钟山草堂寺僧拔十四
    • 齐钟山药王寺法整十五
    • 齐上虞城山寺僧行十六
  • 名僧传第十一(中国法师七)
    • 晋高邑竺法雅一
    • 晋淮阳支孝龙二
    • 晋瓦官寺竺僧敷三
    • 晋瓦官寺竺法汰四
    • 晋江陵上明寺释昙微五
    • 晋江陵长沙寺释法遇六
    • 晋河内释惠超七
    • 晋彭城郡竺道融八
    • 晋吴郡台寺释道祖九
    • 晋蜀郡龙渊寺释惠严十
    • 晋江陵长沙寺释僧卫十一
  • 名僧传第十二(中国法师八)
    • 伪秦长安大寺释僧[((素-糸)*力)/石]一
    • 伪秦长安释僧叡二
    • 伪秦长安大寺释景影三
    • 伪秦长安释僧肇四
    • 伪秦长安释道恒五
  • 名僧传第十三(中国法师九)
    • 宋城都广平寺释僧恭一
    • 宋瓦官寺释法和二
    • 宋彭城寺释僧弼三
    • 宋东阿释惠静四
    • 宋乌衣寺释惠叡五
    • 宋东安寺释惠严六
    • 宋道场寺释惠观七
    • 宋祇洹寺释惠义八
    • 宋广平长乐寺释道訚九
    • 宋寻阳庐山释昙诜十
  • 名僧传第十四(中国法师十)
    • 宋江陵瑟杷寺惠彻一
    • 宋祇洹寺僧睿二
    • 宋龙光寺宝林三
    • 宋淮南中寺释昙无成四
    • 宋栖玄寺释惠耀五
    • 宋吴虎丘山释道施六
    • 宋中兴寺释惠定七
    • 宋天竺寺释弘苾八
    • 宋谢寺释昙无达九
    • 宋淮南中寺释昙因十
    • 宋比多宝寺释静林十一
    • 宋长干寺释道景十二
    • 宋灵味寺释僧合十三
    • 宋庄严寺释僧璩十四
    • 宋舟杨释梵敏十五
    • 宋中兴寺释道温十六
    • 宋中兴寺释僧嵩十七
    • 宋多宝寺释道亮十八
    • 宋天保寺释惠整十九
    • 宋寿阳东山寺释僧导二十
    • 宋江陵上明寺释惠庄二十一
  • 名僧传第十五(中国法师十一)
    • 宋广陵永福寺惠因一
    • 宋东莞竺僧度二
    • 宋宗熈寺昙瑶三
    • 宋会稽天柱山惠静四
    • 宋山阴若邪山道猷五
    • 宋治城寺惠琳六
    • 宋新安寺道猷七
    • 宋东安寺道猛八
    • 宋长乐寺觉世九
  • 名僧传第十六(中国法师十二)
    • 宋中兴寺智斌一
    • 宋灵基寺僧瑾二
    • 宋庄严寺昙斌三
    • 宋何园寺惠高四
    • 宋庄严寺昙济五
    • 宋治城寺惠通六
    • 宋东安寺法智七
    • 宋龙光寺法宝八
    • 宋谢寺僧度九
    • 宋中兴寺僧庆十
    • 宋灵基寺道爱十一
    • 宋天竺寺昙渊十二
  • 名僧传第十七(中国法师十三)
    • 齐新安寺昙度一
    • 伪魏僧渊二
    • 齐庄严寺道惠三
    • 齐高座寺僧成四
    • 齐瓦官寺惠智五
    • 齐天保寺道盛六
    • 齐湘宫寺法鲜七
    • 齐中兴寺僧念八
    • 齐中兴寺道文九
    • 齐草堂寺惠熈十
    • 齐多宝寺弘苑十一
    • 齐长乐寺僧周十二
    • 齐灵基寺智林十三
    • 伪魏法度十四
    • 齐灵基寺昙识十五
    • 齐建元寺惠原十六
    • 齐中兴寺僧钟十七
    • 齐药王寺昙迁十八
    • 齐中兴寺僧表十九
    • 齐灵基寺法湲二十
    • 齐北多宝寺惠隆二十一
    • 齐谢寺惠次二十二
    • 齐何薗寺惠隆二十三
    • 伪魏智诞二十四
    • 齐灵基寺僧修二十五
    • 齐谢寺僧最二十六
    • 齐南海三藏寺昙通二十七
    • 齐庄严寺玄趣二十八
    • 齐大昌寺僧宗二十九
    • 伪魏惠记三十
    • 齐中寺法安三十一
    • 齐庄严寺僧达三十二
    • 伪魏道登三十三
    • 齐弥陀寺僧显三十四
    • 齐灵根寺法常三十五
    • 齐中兴寺僧印三十六
    • 齐福寺敏达三十七
    • 齐庄严寺僧宝三十八
  • 名僧传第十八(律师)
    • 宋寿阳石㵎寺卑摩罗叉一
    • 宋长安大寺昙摩流支二
    • 宋江陵辛寺惠猷三
    • 宋吴闲居寺僧业四
    • 宋广陵长乐寺惠询五
    • 宋汴泗道俨六
    • 宋吴闲居寺惠光七
    • 宋江陵枇杷寺僧隐八
    • 宋北法轮寺道远九
    • 宋江陵上明寺成具十
    • 宋闲心寺道荣十一
    • 宋凉洲公府寺法香十二
    • 宋凉洲法力十三
    • 齐瓦官禅房超度十四
    • 齐长干寺法颕十五
    • 宋蜀郡灵建寺法琳十六
    • 齐定林下寺道嵩十七
    • 齐天保寺惠文十八
    • 齐闲心寺僧祐十九
    • 齐安乐寺智称二十
  • 名僧传第十九(外国禅师上)
    • 晋长安大寺弗若多罗一
    • 晋西海跋摩瞿沙二
    • 宋西梁洲智山三
    • 宋高昌摩腾掘帝四
    • 宋道场寺佛駄跋陀五
    • 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六
    • 宋定林寺昙摩蜜多七
    • 宋建康僧伽达多八
    • 宋道林寺畺良耶舍九
    • 宋宗熈寺僧伽罗多哆十
  • 名僧传第二十(中国禅师下)
    • 晋中山郡柳泉山释令诏一
    • 晋剡石城山帛僧光二
    • 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三
    • 晋凉洲惠绍四
    • 晋彭城钟寺法相五
    • 晋始丰赤城山支昙兰六
    • 晋长安大后寺智通七
    • 宋会稽石室静度八
    • 伪魏炖煌道韶九
    • 宋南林寺惠始十
    • 宋凉洲法成十一
    • 宋枳园寺道恭十二
    • 宋枳园寺僧咨十三
    • 宋酒泉惠全十四
    • 宋建康昙泓十五
    • 伪魏长安大寺僧印十六
    • 宋中兴寺惠榄十七
    • 宋欣平龙华寺智寅十八
    • 宋庄严寺僧谦十九
    • 宋灵根寺道忠二十
    • 宋江陵长沙寺法期二十一
    • 宋欣平龙华寺昙智二十二
    • 宋灵根寺惠印二十三
    • 宋城都安乐寺普恒二十四
    • 齐栖静寺僧审二十五
    • 齐招提寺法隐二十六
    • 齐武昌头陀寺法悟二十七
    • 齐灵根寺惠晖二十八
    • 齐龙华寺昙超二十九
    • 齐安固新兴寺道果三十
  • 名僧传第二十一(神力)
    • 晋雒阳满水寺耆域一
    • 晋雒阳般鵄山楗陀勒二
    • 晋南海罗浮山单道开三
    • 晋雒阳常山竺佛调四
    • 晋𣕾阳楼至山诃罗竭五
    • 晋襄阳羊舛于寺竺法惠六
    • 晋永兴龙山大寺纳衣七
    • 晋南海罗浮山沙门八
    • 宋雒阳释昙始九
    • 宋延贤寺杯渡十
    • 宋梁洲释智整十一
    • 宋高昌释法朗十二
    • 齐江陵长沙寺释惠远十三
    • 宋寻阳释惠通十四
    • 齐江陵陟𡵟寺释僧惠十五
  • 名僧传第二十二(兼学苦节第一)
    • 晋寻阳庐山西寺惠永一
    • 宋宁蜀江阳寺普明二
    • 宋欣平龙华寺道汪三
    • 宋道场寺法庄四
    • 宋谢寺僧开五
    • 宋彭城寺惠琳六
    • 宋天保寺僧兰七
    • 齐普弘寺惠温八
    • 齐道林寺僧隆九
    • 齐兴皇寺惠坚十
    • 齐西安寺僧侯十一
    • 齐草堂寺法绍十二
    • 齐灵曜寺僧全十三
    • 齐灵根寺惠豫十四
    • 齐奉城寺僧护十五
    • 齐长干寺玄畅十六
    • 齐新安寺玄运十七
    • 齐彭城静林法迁十八
    • 齐建元寺僧嵩十九
    • 齐临沂摄山法度二十
    • 齐江陵四层寺惠敞二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三(感通苦节第二)
    • 晋洛阳康法持一
    • 晋江左释僧显二
    • 晋河北帛法桥三
    • 晋剡支昙嶷四
    • 晋寻阳庐山陵云寺释惠永五
    • 晋信安释昙彼六
    • 晋长安太后寺释惠精七
    • 晋长安释惠搜八
    • 晋钟山竺昙盖九
    • 晋寻阳释僧济十
    • 晋河阴白马寺释昙邃十一
    • 晋寻阳庐山释僧融十二
    • 晋瓦官寺支法干十三
    •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十四
    • 宋盐官若常山石室释僧秀十五
    • 宋建康释惠简十六
    • 宋南磵寺释道固十七
    • 宋谢寺释僧弘十八
    • 宋寻阳庐山竺惠庆十九
    • 宋瓦官寺释慧果二十
  • 名僧传第二十四(遗身苦节三)
    • 晋罗江霍山僧群一
    • 晋河北昙苾二
    • 宋长安寒山僧周三
    • 宋高昌法迎四
    • 宋邺廷尉寺僧富五
    • 伪秦法羽六
    • 宋临川招提寺惠绍七
    • 宋寻阳庐山僧瑜八
    • 宋北竹林寺惠盖九
    • 宋江陵道海十
    • 宋城都义兴寺僧庆十一
    • 宋城都三宝寺僧生十二
    • 宋城都武担寺弘济十三
    • 宋城都香积寺道法十四
    • 宋欣平慈氏寺僧业十五
    • 齐垄西记城寺法光十六
    • 齐交洲仙山寺昙弘十七
    • 齐金刚寺法纻十八
    • 宋晋寿建元寺弘愿十九
  • 名僧传第二十五(〔宋〕索苦节第四)
    • 晋上虞徐山昙隆一
    • 晋治城寺僧法二
    • 晋武当山普施三
    • 晋于替法恒四
    • 宋东安寺法恭五
    • 宋始丰曝布山僧从六
    • 宋寻阳庐山陵云寺惠安七
    • 宋剡法华台法宗八
    • 宋天保寺玄敦九
    • 宋西凉洲法进传十
    • 宋招提寺惠标十一
    • 宋灵曜寺智玄十二
    • 宋彭城寺僧䨱十三
    • 宋庄严寺僧懿十四
    • 宋招提寺惠宏十五
    • 宋灵基寺道毗十六
    • 宋新安寺惠辨十七
    • 宋庄严寺惠忠十八
    • 齐吴闲心寺法训十九
    • 齐兴福寺僧高二十
    • 齐中僧盛二十一
    • 齐高座寺惠进二十二
    • 齐灵曜寺志道二十三
    • 齐龙华寺僧念二十四
    • 齐瓦官寺法纤二十五
    • 齐定林上寺超弁二十六
    • 齐高昌僧遵二十七
    • 齐灵基寺法明二十八
    • 齐祇洹寺僧志二十九
    • 齐祗洹寺惠志三十
    • 齐庄严寺惠演三十一
    • 齐高昌仙窟寺法惠三十二
    • 齐正胜寺法愿三十三
    • 齐山阴天柱寺法惠三十四
    • 齐欣平等法定三十五
    • 齐欣平龙华寺法卫三十六
  • 名僧传第二十六(寻法出经苦节六)
    • 晋长安竺佛念一
    • 晋道场寺法显二
    • 晋东安寺竺法维三
    • 晋吴通玄寺僧表四
    • 宋枳园寺智严五
    • 宋道场寺宝云六
    • 宋定林上寺智猛七
    • 宋黄龙法勇八
    • 宋高昌道普九
    • 宋齐昌寺法盛十
    • 齐定林上寺法献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七(造经像苦节六)
    • 晋吴绍灵寺惠护一
    • 晋山阴嘉祥寺惠虔二
    • 宋瓦官寺僧供三
    • 宋吴虎丘山僧诠四
    • 宋彭城寺僧钟五
    • 宋瓦官寺僧杨六
    • 宋江陵鹿山寺僧亮七
    • 宋安乐寺道静八
    • 宋谢寺僧昌九
    • 宋龙华寺道矫十
    • 齐安乐寺昙副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八(造塔寺苦节七)
    • 晋安乐寺僧受一
    • 晋瓦官寺惠力二
    • 晋武陵平山惠原三
    • 晋建初寺昙爽四
    • 晋长干寺惠达五
    • 宋白马寺惠光六
    • 宋武陵显宋寺慈钦七
    • 宋始兴虎丘山僧律八
    • 宋城都费寺法智九
    • 宋广陵灵鹫寺净开十
    • 宋宜昌闲居寺昙兰十一
    • 宋延贤寺法意十二
    • 宋江陵多宝寺僧运十三
    • 宋定林下寺僧鉴十四
    • 宋吴县南寺僧智十五
    • 宋江陵长沙寺法翼十六
    • 宋长干寺智爱十七
    • 宋灵曜寺法意十八
    • 宋谢寺僧瞿十九
    • 宋番禺祇洹寺法献二十
    • 宋祇洹寺惠敬二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九(导师)
    • 宋祇洹寺道照一
    • 宋长干寺昙颕二
    • 宋瓦官寺惠璩三
    • 宋灵味寺僧意四
    • 宋灵味寺昙宋五
    • 宋中寺昙光六
    • 宋兴福寺惠芬七
    • 宋祇洹寺惠明八
    • 齐齐福寺道儒九
    • 齐瓦官寺惠重十
    • 齐闲心寺僧憙十一
    • 齐瓦官寺法觉十二
    • 齐齐隆寺法镜十三
  • 名僧传第三十(经师)
    • 晋建初寺昙药一
    • 晋祇洹寺法平二
    • 晋祇洹寺法等三
    • 宋白马寺超明四
    • 宋白马寺明惠五
    • 宋白马寺僧饶六
    • 宋安乐寺道惠七
    • 宋谢寺智宋八
    • 宋新安寺道综九
    • 宋乌衣寺昙迁十
    • 宋道场寺法畅十一
    • 宋瓦官寺道琰十二
    • 齐东安寺昙智十三
    • 齐安乐寺僧弁十四
    • 齐宁蜀龙渊寺昙冯十五
    • 齐中寺僧琮十六
    • 齐北多宝寺惠忍十七
No. 1523

名僧传抄

名僧传第三

求那䟦陀(梁言功德贤也)

中天竺人也。少传五明。天文书筭。医方呪术。风甬盈虗。世间术业。多所究竟。而志力坚明。偏习方等。以外典杂事弊释氏。乃遁游师子国。依师入道。专情学务。辞小习大。世号之为摩诃乘焉。师欲试之。命就暗室。操取经匣。即得华严大品。师曰。大乘于汝乃有重缘。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外道。虽还无益。若归依三宝。则长得奉见。父感至言。遂乖邪崇正。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求向东方。因随舶泛海。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广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为名。时史车朗表闻。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师。勅住祇洹寺。遥入宫台传译。意好欣然若故旧。帝甚敬异之。琅邪颜延之。宕才硕学。束带诣门。于是京邑道俗。车盖相望。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又于东安寺。出法鼓经二卷。出相续解脱经二卷。第一义五相略一卷。后于舟杨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又于道场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经四卷。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惠观执笔。辨章文义妙会。先自元嘉二十三年。谯王镇荆洲。请与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于寺内。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四卷。无量寿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䟦陀自忖未善汉语。愧难积旬。即旦夕礼忏。请乞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劒。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邪。䟦陀具以事对答。曰。不痛。壑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于是就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因译人。而玄解往复。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恠梦。䟦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而二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䟦陀颜容忧惨。而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䟦陀陈争垦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翼。贫道不容扈从。义宣问曰。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答曰。大王名义宣。当以义济。今兴兵犯从非义也。何以能克。义宣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过江洲。见咸质质。问曰。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答曰。犹如聚墨耳。梁山之败。火榄转迫。去岸悬远。𠜁无济理。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卭竹杖。投身江中。水裁至滕。以杖刾水。水深流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怳忽之间。觉行十余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宾童子。顾覧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孝武𠡠军中得摩诃乘。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还都。孝武即时引见。顾问委典。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䟦陀对曰。既染觉戾。分为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𠡠问置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事。然张畅宗灵秀等。并是駈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孝武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䟦陀在荆洲十载。每与谁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简检。无片言及军事者。孝武明其托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凄然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勅令移住。令开三间房。后于东府䜩会。王公毕集。𠡠见䟦陀。时未及净𩬊。白首皓然。孝武遥望。顾语尚书谢庄曰。摩诃乘聪明机解。但老期至。朕试问之。必悟人意。䟦陀上阶。因迎谓之。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但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四十年。天恩隆遇。衔块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辨。𠡠近御座。举朝屡目焉。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輙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䟦陀烧香呪曰。汝宿缘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居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居。随所安。既而道俗十余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累日无验。孝武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効。不须相见。䟦陀答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翼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呪。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即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𠡠见慰劳。嚫施相续。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甞辍手。每食竟輙分食。飞鸟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礼供弥盛。到泰始四年正月。觉体不平。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荣众备焉。又续有求那毗地。中天竺人。聪瞻有记。诵经十余万言。兼解阴阳道术。以齐建元中来至。住毗舍离寺。永明十年。译出十二因缘。及颀湏达长者经。造正观寺(云云)

名僧传第五

道安

本姓卫。诸伪秦书并云。常山扶柳人也。□□孩稚而家婴世祸。外兄孔氏鞠养之。年七岁。便解者音读书。五经文义稍通达。迄于志学。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聪敏。□□又别立禅房以栖。静胜果竹成列。华药布满。名曰檀溪寺。符坚遣使。送外国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躯。金坐像一躯。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席一建振发。风纲领。玄宗开张。慧目理思。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时年五十二矣。□□甞与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来求寄憩。形色萧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狭。安置讲堂中。中宵有起者。见讲堂不开。而于窓间跃出。维那白安。安呼共语。问。何事来此。希告以实。答曰。不敢相欺。为法师来耳。安曰。我罪根深浅。讵可遇度耶。答曰。法师罪甚不多。易为功德。安曰。何方自励。可得免度。曰。故应浴僧。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办。罗汉何由可致。曰。但荣其具。能相为致之。安曰。既降屈相。能微见神力。开悟众心。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见天宫伎乐。阖寺道俗无不必覩。久乃㧑之。泯然还合。复还讲堂。因入澡灌中。儵尔在外。于是辞别而去。安乃大劳浴僧。浴僧事讫。更多煑香阳。净诸浴室。果致罗汉数十人。化作寺中小儿。室前共戏。俄而失去。闻有浴声。阳物尽用。安先与隐士王嘉。同在城内。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责未了。不得俱。嘉别安。初无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级寺中。□□安甞与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愱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

名僧传第六

昙翼

本姓姚。生羌土中。年十六。师事道安。善辞大乘。弥精三藏。才识明㑺。虽不逮安。而节行清苦。门人莫竞。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钦安风德。欲远相迎请。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寺主。安顾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也。翼贞锡南佂。至即缔构。一年功毕。名长沙寺。后游盖部。史毛璩一遇相重。便饷米千斛。为设中食。饭内得一粒糓。即择取先噉。璩叹曰。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遂厚加赠遗。寻归荆洲。及丘贼入境。抄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上明造东寺。后还长沙寺。复加开祐造大塔。并丈六金像。未有舍利。祈请累年。忽尔而得。即集僧尼五百人。烧香赞唱。请一钵水。以泛舍利。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因往巳陵君山伐木。山海经谓濶廷山者也。上有幽穴。潜通吴之苞山。山既神异。行者惮之。上人说。桓玄闻山有白雉兔。乃往求之。迷路累日。望船甚近。而不得至。翼至见白虵数十断道。翼为说法。虵乃避路。夜得梦云。林木是所惜。既营佛塔輙给。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人力皆是借倩。遂有所窃。至江陵。翼杖巳。上秗木未取。为军人御夺。改先小塔。更立大塔。又铸丈六金像。先契二匠。便设大会。愿无鲠妨。四辈闻知。皆乐随憙。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因以所余更造灵仪。举香七尺。翼德被䧅服。学徒归凑。每叹寺足众僧。形像尚少。甞闻阿育王多造佛像。随缘流布。而独不至此。岂非精诚未诣邪。于是弥致恳恻。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忽有像现城北。身光照夜。明若晨曦。阖洲惊骚。远近云集。时白马寺遣迎百人。展力折不能动。翼曰。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非强力所能移。佥曰请効甚验。翼乃稽首致敬。命弟子擎捧。裁有五人。飃然轻举。四众推伏。请问其故。翼笑曰。昔有诚愿。推理谓尔后耳。罽宾禅师僧伽难陁。从蜀下入寺礼拜。云是外国像。寻覔铭题佛光。果有胡书。读曰阿育王造也。年八十二。义照中卒(云云)

名僧传第十三

又问无神我曰。经云。外道妄见我。名之为邪倒。今明佛性即我。名之为正见。外道所以为邪。佛性以何为正。答曰。外道妄见神我。无常以为常。非耶而何。佛法以第一义空为佛性。以佛为真我。常住而不变。非正而何。问曰。何故谓佛性为我。答曰。所以谓佛性为我者。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真性。常存之性。唯自之所宝。故谓之为我。问曰。若外道妄见神我。以为邪倒者。未知众生为有神耶。为无神耶。无神者恐空修梵行。修善造恶谁受报应。答曰。众生虽无常住之神。而有善恶之心。善恶之心。为万行之主。天堂地狱以心为本。因果相续由斯以生。故常而不存。灭而不绝。所谓中道者也。问曰。无常之神。虽有善恶之心。善恶之心。念念不住。造善恶之心。既当境自灭。未来之心非造善恶之主。云何使未来之心横受过去之报。有似甲为乙受祸冥司幽罸何其熈哉。答曰。难云。未来之心。不造过去善恶之业。何得横受过去善恶之报。三后来难。可谓发明奇唱。夫报应之道。不可思议。十住菩萨如能髣髴。岂凡夫末学所可厝坏。且依文句忌言之也。经云。五道受生。以心为本。无常心者。念念常迁。我有古今之异。前心不待后心。而后心因前而有。生死以之无穷。果报以之不绝。经云。劫初谷种。能生未来无穷之谷。神无不灭。心无不因。推谷足以知人。知人足悟无神。是以经云。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无主之义。岂非无神之明证哉。

名僧传第十六

名僧传第十九

名僧传第二十

名僧传第二十一

纳衣

本姓史。名宋。不如何许人也。多服纳衣。或时麻衣。而寒暑不易。故世以服为之号。故曰纳衣。或曰麻衣。身首疮痒。不甚洗浴。晋义凞中。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讴唱引葃。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昼游夜伏。莫知其栖息之处。运力终日。食不加口。靡有知其之所将饵。八方殊声。莫不必能。时高檀祗为江都令。闻而恠之。使史摄来应对。机[梿-车+康]稽古。博达辨说。玄儒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虗童。带索披玄丧。浮游一世间。泛苦不系舟。檀遗布二十。返而遣之。出城便以乞路人。海行里外萧然都尽。不以姓名乡居语人。时世莫有知者。后人海行。于孤洲上。遇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云其在白[木*录]。披著纳衣道人是也。仍量书船中。同侣欲取看之。而书著船不肯脱。及至白土。歘然风起。飞书就宗。宗接而将去。人益异之。竞来敬事。拂衣南游。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常过鱼梁。鱼人将获。行有屠脍。纳衣意甚悯然。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其潜样物类皆如此。为人清达。不悦荣华。性用深点。雅怀利益。善谈玄儒。洞真实相。会稽谢劭魏迈之等。皆笃论渊博。并从其师受。后同止沙门。夜闻有与宗共语者。颇说蓬来山事。晓便不见。莫知所适。寻阳陶渊明记。白土埭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三

名僧传第二十四

名僧传第二十六

名僧传第二十七

No. 1523-A (附)名僧传说处

  • 第一
    • 僧祐撰三藏记萨婆多部事
    • 摩腾事
    • 法兰事
    • 僧会三七日祈请得舍利感应事
    • 舍利威神岂直光明而劫烧之火不能燔金刚之杵不能坏事
  • 第二
    • 罗什见中百二论始悟大乘事
    • 梦释迦如来以手摩罗什顶曰汝起欲想即土悔心事
    • 罗什三藏译法华等诸经论三十八部二百九十四卷事
    • 汉土三千徒众从罗什法事
    • 罗什临终众僧告别曰事
    • 罗什烧身之后舌犹存事
    • 涅槃后分宋地无缘事
  • 第三
    • 灵鹫山本名虎市山事
    • 满二十受戒西土此土异说事
    • 求那䟦陀唯一心称观世音投身江中童子度之事
    • 求那䟦陀祈雨必有感事
  • 第四
    • [惹-右+壬]中有虫食必害人事
  • 第五
    • 道安造弥勒像事
    • 道安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像前立𤟡愿同士兜率事
    • 道安令弟子铜佛像顶上有一舍利晃然放光照于室内事
    • 道安遇客僧问罪根浅深及西北空晴见兜率宫殿事
    • 惠戒生兜率事
    • 道安等八人生兜率事
    • 法遇生兜率事
    • 道安即印手菩萨事
  • 第六
    • 一钵水上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事
    • 庐山西林惠永惠远后正教陵迟事
  • 第七
    • 昙鉴誓生安养事
    • 观世音菩萨能救苦厄事
    • 虗坏善诱弥老弥勒事
  • 第八
    • 帛法师诵经日八九千言事
    • 于法兰白山造灵鹫寺事
    • 支道琳石城山立栖光精舍事
    • 帛法祖著显宗论见称当时事
    • 竺法义遇笃病唯专念观世音梦一沙门出其膓洗濯还内腹中顿愈事
  • 第九
    • 庐山惠远以道安敬为真吾师事
    • 惠远以锡杖扣地清流涌出搆立堂房遂号龙众精舍事
    • 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像乘波而至事
    • 庐山惠远于无量寿像前建齐立誓事
    • 清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集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无量寿像前率事
    • 建立精舍唯置一释迦像事
    • 远常谓大智论文句繁积初学难寻事
  • 第十
    • 昙谛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事
    • 惠持九岁随兑同为书生俱依释道安抽簪落发事
    • 惠持辞惠远之处入蜀之时契以西方为期事
    • 庐山西寺竺道生事
    • 庐山惠远习有宗事
    • 道生曰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阐提是舍生何无佛性事
    • 二乘智惠总相观空菩萨智慧别相观空事
    • 因善伏恶得名人天业其实非善是受报也事
    • 畜生等有富乐人中果报有贫苦事
    • 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
    • 僧行常惜寸阴和上同学事
    • 僧行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事
  • 第十一
    • 道俗男女向西致敬事
    • 龙树再现马鸣重出事饮酒僧事
    • 惠严造弥勒像事
  • 第十二
    • 僧叡誓生安养行立坐卧常向西面事
    • 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唱无说以显道释梵以绝听而雨花事
    • 维摩诘言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事
  • 第十三
    • 是以释迦玄音始发赞佛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会事
    • 唯如来洞见因缘之始终菩萨虽悟其终不识彼始事
  • 第十四
    • 千载一遇事
  • 第十五
    • 惠目造释迦倚像高一丈六尺事
    • 惠目愿主净国事
    • 醉酒饱食此皆罸性之斧事
  • 第十六
    • 昙斌梦见弥勒事
    • 昙济以夜继日未常安𥨊事释迦兴陶神之化慈氏唱方外之教事
  • 第十七
    • 昙度无求名誉事
    • 僧渊从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事
    • 智林着毗昙杂心义记注十二门论及中论并传于世事
    • 昙度着成实义记八卷传北土事
    • 应以声闻得度者故现声闻事
    • 法瑗夏于灵根讲花严经事
    • 惠沼永明八年讲百论至破魔品忽然从化春秋五十有七事
    • 齐弥勒寺惠隆事
    • 昙通即从咨禀毗昙杂心事
    • 法安着十地义疏沙门传五卷并传于世事
    • 僧达从瑗公受毗昙华严事
    • 弥陀寺僧显事
    • 法常从僧义读阿毗昙事
    • 僧印称法华经二百五十二遍事
    • 僧宝祈心安养临弥陀佛因索香火快起合掌奄忽而卒事
  • 第十八
    • 青眼律师事
    • 惠猷着十诵义记八卷事
    • 成具遂臻渊奥毗昙杂心事
    • 法琳诵无量寿经及无量寿观西方诸圣皆集令同学礼忏事
    • 僧祐辞妻子出家为道事
  • 第十九
    • 海䟦摩瞿沙事
    • 华严有东方菩萨住所仙人起山事
    • 佛駄䟦陀往兜率见慈氏事
    • 支法领昔游于奠得华严等经三万六千偈事
    • 昙摩蜜多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事
    • 昙摩蜜多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事
    • 畺良耶舍昼夜懃习讽诵毗昙事
    • 僧伽罗多哆少失二亲又无兄弟事
  • 第二十
    • 僧光光不下山五十三载事
    • 邃㵎方丈以石为桥桥上有石如壁断人行路事
    • 晋凉洲释惠绍事
    • 智通结诚安养事
    • 道韶得舍利起塔事
    • 法成吾死相见故悦事
    • 僧咨供给四事诵经弥勒事
    • 僧印决云定向兜率事
    • 惠榄入定见弥勒事
    • 道忠诵大品法华金光明经事
    • 惠印洞鉴法华深明十诵事
    • 法悟诵法华大小品经事
    • 齐灵根寺惠晖事
  • 第二十一
    • 晋雒阳释昙始称为白足和上事
    • 文殊与沙门问答事
    • 牛头象头马头师子头四河事
    • 云山即䓗䕘事
    • 齐江陵长沙寺释惠远二月二十三日诸天相迎事
    • 饮酒卧地死事
  • 第二十二
    • 普明诵法华见普贤乘象事
    • 自龙华祇洹天竺事
    • 从汪法师受菩萨戒今得生兜率天事
    • 惠豫死时三人着朱衣武冠故来相迎事
  • 第二十三
    • 僧显无量寿佛为万劫大师事
    • 观世音能令群生现世得愿事
    • 饮酒初不相恠事
    • 昙戒愿生兜率事
    • 僧齐稽首无量寿佛事
    • 法珍愿生安养合掌端坐终事
    • 法纯念观世音空船来迎事
    • 道固唤观世音愿见出道事
    • 僧弘愿当生净土事
    • 僧畅诵经为业愿生西方事
    • 惠庆诵念观世音望见其船事
    • 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事
  • 第二十四
    • 宋临川招提寺释惠绍事
    • 惠绍烧身处三日后生梧桐事
    • 通海归命观世音菩萨可得痛𡀍事
    • 通法见弥勒放种种光齐中白光直人地狱事慈氏寺事
    • 感得舍利事
    • 法光年三十顿绝五糓但饵杉叶事
  • 第二十五
    • 法恒于像前得舍利事
    • 法进睡见释迦文佛与诸菩萨任栴檀林中为其授戒事
    • 惠标造金像五躯及高座帐事
    • 僧高与永昌王共修复古塔事
    • 惠进愿舍此身令生净国事
    • 出家人不得妄语非畏威也事
    • 超辨加勤礼忏法华弥陀事
    • 法明诵法华无量寿事
    • 惠寅辛酒不甞无所嗜好事
    • 法惠饮酒悔过浊第三果事
    • 法定诵法华药王观普贤观事
  • 第二十六
    • 法显南天王寺得僧祇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事
    • 法显念观世音事
    • 造金薄像以真舍利置于顶上事
    • 智严入定往兜率问答弥勒事
    • 宝云见金薄弥勒成佛像事
    • 宝云游外国出观世音授记经事
    • 波斯匿王造栴檀像事
    • 涅槃后分宋地无缘事
    • 牛头栴檀弥勒像升兜率天写佛真形事
    • 通俗五百人愿求舍身必见弥勒事
  • 第二十七
    • 僧护造释迦丈六金像事
    • 僧供造丈六金像事
    • 僧供一心念观世音事
    • 僧诠写弥陀经数千部事
    • 僧诠祈诚西方愿生安养事
    • 僧供造金无量寿像事
    • 僧亮造丈六金像事
    • 道静造无量寿金像高五尺事
    • 僧昌造佛像十五躯皆高一丈八尺事
    • 道矫造夹苎弥勒佛像事
    • 昙副当生兜率事
    • 昙副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播气事
  • 第二十八
    • 僧受立弥勒精舍事
    • 阿育所起塔定有舍利事
    • 法意向西方作礼事
    • 法意见观世音事
    • 僧智禅房有丈六金像事
    • 惠敬造丈六无量寿像事
  • 第二十九
    • 惠璩饮酒一钵事
    • 昙光閇眠便见形像事
    • 通儒唯以读诵法华首楞严胜鬘净名为业事
    • 僧憙愿我此生弘菩萨道事
  • 第三十
    • 昙迁注十地经事
    • 僧弁千变万化音声妙异事
    • 昙𠗦我未来常有八弁为众说法事
    • 法意能诵腅经事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