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篇
宋 天息灾.法天.施护三师传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䇲。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上覧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证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竝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玅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刼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玅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勅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金 苏陀室利传(附宝公慧洪)
苏陀室利者。西域中印土𨚗烂陀寺僧也。内闲三藏。外彻五明。能诵杂华经。久慕此土清凉山万菩萨住处。年八十五。与弟子七人。航海而来。七人三还三殒。唯佛陀室利一人随之。凡六年。方达清凉。每至一台顶。诵华严经十部。禅寂七日。不息不食。每入定。则见紫磨金城。玻璃绀殿。宝莲香水。珠网交辉。无尽庄严。诸天童子。游戏其中。后于灵鹫寺化去。佛陀收舍利八合。熣烂如珠。持还西土。唐括赞其真曰。似似是是。苏陀室利。西竺来游。一百八岁。雪色连腮。碧光溢臂。内蕴真慈。外现可畏。在闵宗朝。连阴不霁。特诏登坛。呪龙落地。赭色伽棃。后妃亲制。施内藏财。度僧起寺。人半疑信。佛陀波利。借路重来。五峰游礼。峩五佛冠。曼殊何异。圆满月面。色非红粹。真人萧生。遥瞻拜跪(羽士萧真人。技术难问。皆为师伏。稽首为谢。故云云)。
宝公慧洪者。皆慧性超绝。宝公。出磁州武氏。大定初。于滏阳造仰山寺。殿宇宏壮。两柱镂金龙蟠之。观者瞠骇。忽有题诗柱上者。曰。人道班鸠拙。我道班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见之大悟。即入西山。结茆以居。终身不出。慧洪。字子范。因阅楞严。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虗空。悉皆销殒。忽悟曰。诸佛心印。本无玄玅。今日始为无事人矣。遂造河朔汶禅师所。陈所见。汶可之。临终有偈云。六十春光有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元 帝师癹思八传
癹思八。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土波国人。族欵氏。生时多瑞应。初土波有国师禅达啰乞答。具大威神。累叶相传。其国王。世师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萨师迦哇。即师之伯父也。师。从之受业。甫七岁诵数十万言。通贯大义。少长。学富五明。研几三藏。年十五。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躬率太子以下。从受戒法。尊礼殊异。戊午。师年二十。时道士倡言。化胡宪宗。诏师诘之。不能对。邪说遂熄。世祖登极。尊为国师。授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既而西归。未期月复迎还。庚午。师年三十一。命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二。共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则以谐声为宗也。皆师独运摹画而成。上览悟大悦。即颁行天下遵用。迄为一代典章。升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旋又西归。至元十一年。复专使迎还。岁杪抵京。王公以下。皆离城一舍。结香坛净供。罗拜迎之。所经衢陌。皆结五彩翼其两傍。万众瞻礼。若一佛出世矣。复为真金皇太子。说器世界等。彰所知论。词严义伟。三藏沙罗巴。译而行之。未几又力辞西归。上坚留之。不可。庚辰。师年四十二。以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上闻震悼。怀德无已。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奉藏真身舍利。庄饰无俦。至英宗。诏各路建帝师殿。立碑颂德。其文曰。夫敏者怠于博学。贵者耻于下问。才高而位重。则矜己而骄物。此人之恒也。师以生知之明。为天子师。可谓敏且贵矣。而乃博学。无厌下询。遗老人有一法。不远千里而求之。虽硁硁之谅。佼佼之庸。苟有可取无遗焉。负绝世之材。材莫大焉。处帝师之位。位莫重焉。而乃攷攷于道。循循诱物。惟恐德之不修。道之不弘。未甞以多能自圣。而有满盈之色。旷若空谷。静若深渊。远若云霞。重若丘山。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其道之所被。德之所及。犹杲日丽乎天。明无不炤。阳和煦于物。气无不浃。其高如天。不可阶而升也。其大如海。不可航而涉也。以不言而民信。不劝而物从。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匪天纵之将圣。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曰达益巴。执事师十有三年。出而从。入而侍。听言论于左右。观道德于前后。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经籍。皆耳于口授。目于手示。得乎理之所归。行之所趣。师西还。巴。以久劳弗克侍。留于洮。洮人化之。武宗践祚。巴道大弘。初师在洮。曾居古佛寺。至是。出所赐大厥宇。将谋老于汶上。而上命屡下。锡金印驼纽。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以延祐五年。化于京师。赐祭葬。谥祐圣国师。
明 西天国师传(附柔渴巴辣)
智光。字无隐。山东武定州王氏子也。父全。母董氏。幼而聪慧。阅读輙不忘。十五。辞父母出家。寻礼西天迦湿弥罗国板的达萨诃咱释哩国师。传天竺声明记论之旨。洪武己酉。以道广无涯。未易津测。繇是锐志参访。游五台。感文殊现相。 太祖高皇帝。闻其名。召至钟山。 命译其师板的达四众弟子菩萨戒。词简理明。众所推服。丙辰。奉 命访补陀。于江南诸名山。踪迹殆遍。甲子春。与其徒惠辩等。奉使西域。过独木绳桥。至尼巴辣梵天竺国。宣传 圣化。已而谒麻曷菩提上师。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礼地涌宝塔。西国人敬之。师凡两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念其往返劳勤。复与论三藏之说。领会深奥。大悦之。乙酉。擢僧录右阐教。明年。俾迎大宝法王。及还敷对多所毗赞。赐图书舆服法供。 诏居西天寺。升右善世。丁酉。 召至北京。论义称 旨。俾居崇国寺。 赐国师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锡封。号曰圆融玅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 赐金印冠服。复锡孔雀销金伞葢幡幢。及银镀金擕𬬻。盆鑵供噐。法乐几案。坐床舆马。诸物悉备。 诰曰(云云)。仍广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出内帑。剏北京旸台山大觉寺。俾居之以佚其老。并 勅礼官。度僧百余人为其徒。恩德至厚。无以加矣。师。乃出 累朝所赐金帛。及众信所施。倩工累石。为塔于寺侧。期栖神于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加封师号。 赐玉印。宝冠。金织袈裟。禅衣。时服。棕舆鞍马。法器之类。 诰曰(云云)。前后遭遇 列圣。眷待之隆如此。师性行纯简。 朝廷凡命修建大斋。惟诚惟恪。每入对。惟以利济万有为说。 仁宗所赐仪仗。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遣中贵人问故。对以平生但持经戒。非有汗马之劳。 宠锡所临。谨受藏之足矣。用之岂不过耶。 上叹异之。故制词极其褒重。师于教义。精达深奥。所译显密经义。及所传心经。八支了义真寔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葢经。并行于世。弟子数千人。各随其器。而引掖之。道望名世者。数十人。寿龄既高。智益精敏。有求而问之者。即恳恳开说。不厌不怠。非养之有素。讵能然耶。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戒其徒。各勉精进。讣闻。 上悼叹之。遣官赐祭。仍 勅有司。具葬仪。增广其塔并创寺。 赐名西竺。茶毗得舍利盈掬。莹洁如珠。既葬。其徒桑渴巴辣。进其遗像。 上亲制赞词书之曰。托生东齐。习法西竺。立志坚刚。秉戒专笃。行熟毗尼。悟彻般若。证明自然。恬憺萧洒。事我 祖宗。越历四朝。使车万里。有𪟝有劳。摅沥精䖍。敷陈秘玅。玉音褒扬。日星垂曜。寿康圆寂。智炳几先。云消旷海。月皎中天。
桑渴巴辣者。中天竺国人。师在西时。巴辣倾心服事。不去左右。师怜而挈之与东。 太宗推师意。 命为番经厂教授。凡遇 朝廷法事。师必与巴辣偕。或得掌坛。或辅弘宣。发扬秘乘。饶益弘多。而生性刚直。少巽让。独尽敬于师。自西抵东。始终无间。正统十一年。于定州上生寺。坐脱。寿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