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身篇
宋 喻弥陀传(附净真)
思净。钱塘喻氏子。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杨无为。呼为喻弥陀。世因以称焉。或者问。师能画弥陀。何不参禅。师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师儿时。游西湖多宝山。辄作念曰。异时当镌此石为佛。后果为弥勒像。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凿石奚为。师答曰。咄哉顽石头。全凭巧匠修。只今弥勒佛。莫待下生求。其应对机辩如此。师平生务实。不事虗饰。甞就北关。僦舍饭僧。不二十年。及三百万。移妙行额。广所居为寺。属离乱。寺独不焚。师造贼垒。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贼竦然。为之少戢。全活者众。绍兴七年冬。趺坐而逝。侍郎张无垢九成。铭其塔。
其后嘉熈中。有曰净真者。亦捐身益物。有净师造垒代命之风。真。初礼吴松兴圣寺若平为师。游讲肆。得贤首宗旨。至钱塘。适江水大溢。塘崩坏。居民相顾。仓皇无所措手足。真以偈呈安抚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众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崩矣。语讫复入于海。事闻于朝。敕赐护国法师。立祠于会灵。祀焉。
元 觉庆.德林二师传
觉庆。号寿堂。四明毛氏子。弱岁礼寿梅峰为落发。师精戒律。游戏人间。脱然无碍。凡可以泽物利人之事。至于甃衢。凿井。施汤。茗行。针药。事无巨细。靡不鼓勇直前。见人行之。如出乎己。助成益力。至正间。至云间随喜。普炤佛会。忻然欲就。会入灭期。以正月二十三日。预作书。别四明及杭之曲院道友。附偈曰。无量劫来元有我。无有有我我亦无。无我无人无覔处。荡荡光明耀太虗。人皆止之。不听。有陈源坚者。迎归其家。越二日。师曰。月明立到三更后。彻骨寒来有几人。既云归去。胡颜复留。言已寂然。探之已逝矣。大众奔赴。舁于西延恩。茶毗。而遍体汗下。复迎归。是夕红光烛天。停十日颜貌如生。须发自长。源坚深信。舍所居为庵而祠之。加髹漆焉。
德林者。东瓯人也。至正间。挂锡上海之柘泽废寺。饥寒弗婴其心。岁夏五。忽语人曰。畴能施我一龛。九月一日。焚却此身。人以为欺。不之信。至期。空钵囊易薪樵自环。趺坐合掌云。二十七年学无为。信手拈来获得渠(云云)。火从身起。观者始矍然。膜拜请曰。活烧人地里不祥。师火中应曰。雨过无妨。
明 落魄僧(附雪梅)
永隆。姑苏施氏子。在襁褓。即不茹荤血。惟佛法是慕。年逾冠。白父母求出家。遂舍入尹山崇福寺。落发为僧。受具戒。志力苦澹。耿耿与甞人殊。偶夜坐。闻空中天神报曰。此寺创于梁天监。毁于元末。逮今三十年。吾受佛嘱。卫此伽蓝。师能重建。当阴相之。师乃感天神之言。遂鸣众檀。即刺指血书华严法华二大经。以立愿。书时。笔端出舍利。烨然有光。人罔不骇异敬信。师裒资庀材。先剏大雄殿。舟往三衢。搆大木过钱塘江。飓风飘筏将入海。舟之众皆叹泣。师曰。吾之所为。皆神所警发。神宁食言者乎。俄顷风转。回筏抵江岸。木商黄有亮异之。与同友曰。奇哉。殿成当为造大佛像以报。以 洪武辛未八月。殿乃成。二十五年壬申。朝廷度僧。师引其徒赴京师。试经请牒。时沙弥三千余人。其中多有不能记经欲冐请者。于是 上怒。送锦衣卫。皆籍为军。师慈悯无可救。遂诣奉天门。奏闻欲焚身以求免。 上允。以二月二十五日。 敕内臣。以武士严卫其龛。至雨华台。师出龛望阙拜辞。入龛索楮。书偈曰。三十三年一幻身。洞然性火见全真。 大明佛法兴隆日。永祝皇图亿万春。又取香一瓣。书风调雨顺四字。语内臣曰。烦奏 上。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须臾秉炬自焚。烟𦦨凌空。异香扑人。群鹤飞翔于龛顶。良久。火余敛舍利无算。于是。三千余人悉宥罪。给牒为僧。皆师赐也。时大旱。 上召僧录司官。迎师所遗之香。到天禧寺。率众祈雨。以三日为期。至夜即降大雨。 上喜而谓群臣曰。此真永隆雨耳 上亲制落魄僧诗。以彰之。是年八月。弟子奉骨归。葬于尹山。而塔焉。
雪梅。不知何许人。止天禧寺。甞游雨华台。性宕不覊。出言无度。解诗清奇。人争传诵之。数年后。行歌于市。命童子围绕踏歌曰。老雪梅。今日不归。几时归。辄自答曰。归归。三答端坐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