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显应录目次

卷上 序  古圣(凡七事竝见本经) 多宝听经宝塔涌现 释迦为王求经无倦 不轻菩萨流通法华 喜见然身供养玅经 玅音远来听法华经 昔四比丘修习法华 普贤菩萨劝发流通  高僧(凡一百七十三人) 天竺国摩诃罗比丘 炖煌三藏护法师 姚秦三藏什法师 长安叡法师 虎丘生法师 南岳思大禅师 天台智者大师 南山澄照律师 京兆慈恩法师 五台清凉国师 高丽光禅师 荆州成禅师 终南超禅师 天竺观法师 章安总持禅师 天台璪禅师 庐山志禅师 荆州悦禅师 天台越禅师 钱唐观法师 梁朝满法师 庐山庄法师 后周命法师 天台明法师 河阴䆳法师 成都生寺主 高昌国绪师 会稽义法师 羌地达上人 吴兴旷法师 长沙亡名僧 古亡名二僧 冀州羽法师 临川绍法师 庐山庆法师 广陵冏法师 临缁明法师 越州慧法师 京师侯法师 京师进法师 京师果法师 庐山瑜法师 钟山益法师 法华台宗法师 庐山登法师 余杭志禅师 天衣飞云大师 越州明法师 京师豫法师 京师匮法师 京师辩法师 沙门澄法师 金陵云法师 后周远法师 扬州方法师 真乘净法师 三藏竭法师 朗法师 秦州昭上人 元魏乘法师 齐州湛法师 江陵迁法师 南㵎观法师 荆州忍禅师 玉泉懔法师 鄂州朗法华 东岳坚法师 越州伦法师 齐州超法师 岐州慈禅师 湘州崇法师 扬岐州二僧 眉州泰法师 成都恭上人 荆州隐禅师 庐山充法师 黄州秀上人 齐州生法师 苏州亮法师 伯济显禅师 荆州喜法师 终南通法师 牛头通法师 苏州旻法师 骊山达法师 雍州俗上人 古高寂师 悟真寺僧 玄法寺僧 雉山寺僧 扬州聪法师 栖霞向法师 终南诚法师 苏州琰法师 越州藏法师 襄州拔法师 汴州逈法师 京师证法师(附萧子良) 长沙安法师 江都向法师 宝通法师 苏州仪禅师 汴州照师 荆州奘法师 绛州辙禅师 山阴义法师 天台修法师 明州端法华 京兆素法师 嘉禾三白和尚 温州楚法师 越州莒法师 东京诲法师 潭州青衣寺僧 杭州孤山寺石壁经 苏州法华院石壁经 杭州日观大师 湖州端师子 明州莹教主 明州久法华 苏州梵法主 湖州明悟法师 温州褒法师 南屏清辩法师 湖州颕法师 杭州雅阇梨 杭州渥法师 余姚异阇梨 钱唐聪上人 秀州照法师 乌镇湛法师 明州明智法师 明州无畏法师 杭州照阇梨 衡州南上人 明州𫟡大师 明州实禅师 明州澄照法师 明州月堂法师 明州和法华 明州佐法华 明州岳林寺莲经 明州鉴宗师诗 明州全法华 天台国清寺莲经卷下 洪州达禅师 牛头山融禅师 明州太白禅师 湖州迹禅师 湖州天下上座 西京大圆禅师 苏州遵法师 西河韵法师 东京章法师 并州伦僧录 五台英法师 京师隣供奉 卢山超法师 洛京真法师 潭州亡名僧 宣城山神僧 成都府僧 相州昂法师 杭州智觉禅师 泗州德法师 杭州岩法师 衡岳云上人 蕲州光法师 京师言法华 姚江恩法华 灵峰古禅师 卢山可禅师 明州亲法华 明州纯法华 明州戒讲师  高尼(凡一十三人) 洛阳馨法师 司州贤法师 江陵寿法师 江陵玉法师 山阴宣法师 高邮华手尼 河东尼信师 东京法忍二师 荆州姉妹二尼 润州润法师 京师尼通师  信男(凡三十二人) 庐山刘遗民 并州诵经灵舌 长史张畅 贞节处士庾诜 魏州史崔彦武 并州书生 江陵岑文本 临沂王梵行 临沂王淹 吴郡陆淳 杨州严法华 京师史呵誓 冯翊李山龙 隆州令狐元轨 河东董雄 陇城袁志通 秦州慕容文䇿 绛州癞人 京师高文 萧铿并婢素玉 抚州优婆塞 冀州张秉 无为军李遇 台州左伸 临安府范俨 嵩山晁待制 明州陆郎中 明州杜信 明州吴振 明州陈世禋 庆元府汪敬 明州王文富  信女(凡一十四人) 右马郎妇 淮宁姑嫂二人 南宋王慧称 苏史女使 长安陈氏 宁州费氏 台州任征君女子 高安太守嫂 颕州妓卢媚儿 湖州妓杨韵 临安府郭道人 明州沈氏 明州赵氏使 明州朱如一 后序

法华经验应录目次(终)

No. 1540

法华经显应录卷上(并序)

昔永明智觉禅师以大辩才。著赋五首。谓华严感通。金刚证验。法华灵瑞。观音现神。神栖安养。其所以黼黻圣教。鼓舞群机。可谓有大功于像运矣。然赋所由作。特以歌咏赞扬为事。至于事迹始末非传记不能周知。故华严则有感应传。金刚则有应验录。法华则有灵瑞集。观音则有感应集。净土则有往生传。谛观博覧则知佛法灵异之验不一而足。今灵瑞一集世有二本。有单题灵瑞。有续灵瑞集。单题灵瑞者。内列六十事。不载纂集之人。唯嘉祐中有杨曦者为之序。此本旧有。近再刊锓。其间不指所出。道俗无别。诸祖事迹缺于纪载。有此疎陋殆非典刑。续灵瑞集者。迺大观中吴兴元颕法师增新续旧。开为十科。始自普贤证明。终于香光表瑞。此本差胜。颇格前非。无何板籍久亡。往往不及见者多矣。窃惟法华至典。实诸佛降灵之大本。群生达道之渊源。亚圣大士之所劝发。上首诸天之所护持。当今若出家若在家。无不倾诚读诵。极意修治。傥神功伟迹不登简籍之中。则前言往行将不闻于世。又何以为劝信之端哉。宗晓滥膺释服。志乐闻持。深嗟旧集未全。续本又缺。于是徧加讨核大藏三朝僧传及内外典章。隐显毕收。新旧竝列。总二百三十九事。先示古圣为首。次以四例分别。曰高僧。曰高尼。曰信男。曰信女。析为两卷。号法华显应录焉。葢取诸台宗现世身口所感胜相。名显机显应之谓也。预斯录者。率皆凝神实相。覃思真乘。坚操足以压松篁。精诚足以贯金石。故征应之恪。犹箫诏之致仪凤也。以是贻诸将来。一人解而千万人劝。莫不朽宅知焚。高原发濬。即乘高广大车。直造甚深境界。是所愿焉。若夫所载之人。或有其事而无其应者。兹又显机冥应者也。览者悉之。庆元戊午仲春初吉宗晓谨序。

古圣(凡七事竝见本经)

高僧(凡一百七十三人)

姚秦三藏什法师

法师鸠摩罗什。秦翻童寿。龟兹国人。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其母甞擕至月支国见一罗汉曰。此沙弥至三十五。若不破戒。当大洪佛教。度无数人。戒若不全。止才明法师而。母唯其言。一日谓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唯尔之力。于尔自身无益耳。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躯。若使大法流传。能洗蒙俗。虽身当𬬻镬无恨矣。时符坚据关中。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将非是耶。即遣吕光率兵伐龟兹。光既获什。回至凉州。闻符坚为姚苌所害。乃据关外。僭号后凉。苌崩。子兴袭位。庙庭俄生连理树。逍遥园葱变为茝。以为祥瑞。遂伐吕隆。迎什入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兴于逍遥园引诸沙门听什讲说。什辩通华夏。览旧经与胡本乖谬。以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与僧䂮等八百余人对旧经考校。译此玅法莲华经一部七卷。兴曰。法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可使无嗣乎。遂以妓女十人逼之。自是净行者耻闻其事。师至讲说必先告曰。譬如臭泥生莲华。但莲华勿眎臭泥。后忽感疾。即语众云。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无何缘谢。所译法华等经。幸共流布。若所译无谬。愿焚躯后舌不焦烂。言讫而终。至于阇维。舌果不灰。委见梁僧传及晋书。南山感通传韦天曰。什公聪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来传译。得法王之遗寄也。俗以陷戒为言。此不须议。什位三贤。非悠悠者也。

南岳思大禅师

师讳慧思。生于武津李氏。幼梦梵僧劝令出家。遂即入道。立志日唯一食。不受别供。十年专诵法华。七载常行方等。九旬常坐修一行三昧。由兹精进之功。彻见三生行道事迹。续诣北齐慧文禅师所咨禀禅法。长夏摄心。夏满受岁。慨无所证。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及余大小法门。后止光州大苏山。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金字法华。众请讲二经。即与敷叙。莫非幽赜。次至南岳见林泉竦净。乃曰此古寺基也。依言掘之。果获殿趾器皿。又往岩下。乃曰吾先世在此坐禅。为贼斩首。由此命终。有今世也。佥共寻觅。乃得枯髅。师得而顶戴。因起塔以报昔恩。陈宣帝诏住栖玄寺。道俗颙仰。甞往瓦官。遇雨不湿。履泥不污。或现身大小。或寂尔藏身。瓶水常满。有若天童给侍。或问师位。答曰吾十信位耳。临终日。大集门学说法。闻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三昧。当尽供给。如无此人。吾即去矣。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即念唱言。众圣相迎。泯然命终。感异香满室。远近咸闻。寿六十四。即陈大建九年也。自有佛法以来。多重义门。唯师双弘定慧。发言致远。南北禅宗莫不遵承。甞蒙普贤摩顶涌生肉。见者希奇。行大慈悲。奉菩萨戒。不服皮革缯纩。唯麤布艾衲。[曰/月]犯风霜。凡所著述口授成文。历世浸久。诸文散落不存。唯法华安乐行义及发愿文行于世(唐续高僧传)

天台智者大师

陈.隋二国师智𫖮。裔出颍川。世居荆州华容县。师即常侍陈起祖之仲子。母徐氏。夜梦香云萦怀。因而有娠。至于诞育。室现神光。舜目重瞳。尧眉八彩。七岁往伽蓝。僧口授普门品。一举通利。十五于长沙像前发誓。愿作沙门荷负正法。十八出家湘州果愿寺。二十剃发受具。即往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普贤观。历于二旬。三部终毕。口诵金文。手正经像。心神爽利。又乐禅悦。续诣大苏山礼思大禅师。思见而叹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因授与普贤道场四安乐行。昼夜苦到。如教研心。经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舍身。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到此心悬苦行豁然入定。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虗。思印之曰。非尔弗证。非吾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文字法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吾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委。汝可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佛种人。师奉严训。遂振锡金陵。住瓦官寺。首开法华玄义。自是敷扬凡八载。其后徒众转多。得道者少。即避世守玄。隐居天台。初宴息于银地。时经行于东南峰。或居方丈诵法华经而入三昧。众魔恶鬼竞来恼害。师于禅定中亦不觉神之变怪。一时讲诵法华。感普贤乘白象蹑驾于前。说法则五时八教。判释一代群经罄无不尽。天台之教。实自师始。寻赴诏出金陵。讲大论于大极殿。敷仁王于光宅寺。陈主三礼以示尊敬。会隋吞陈。因憩锡庐山。至开皇中炀帝居蕃。请为菩萨戒师。乃赐智者之号。后归老天台。一夜忽梦大风吹坏宝塔。是时诏书连征至石城像前。遽云有疾。遂顾命弟子唱法华经而自赞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玅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退居五品。吾诸师友。观音来迎。言加趺而寂。即开皇十七年丁巳仲冬念四日未时也。春秋六十。坐四十夏。𠡠封灵塔于佛陇西南峰。每岁时遣使开塔羞供。最后开封则不见全身矣。吴越钱王甞追法空宝觉之号。自师入灭。距今年凡六百二载。师弘教观。不畜章疏。唯纵悬河之辩。讲诸经外。说法华玄句以开玅解。次演止观依解以立正行。故荆溪曰。非玄义无以导。非文句无以持。非止观无以达。非一家无以进。斯之谓欤。大矣哉。救世明道之书见于台宗三部矣。师之化导六十余州。其道久而益明。凡诸事迹。详于别传及天台十二所道场记。

天竺观法师

释真观。姓范。钱唐人。其母以诵药师.观音求嗣。得师。师少有节操。舌紫罗纹。手现奇相。诵法华经。日终一卷。从师听十诵律。超胜前标。忽梦人曰。汝有大根。何守小道。师遂学摩诃衍。质疑明难。搪揬玄门。时谚曰。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僧。师与智者年腊相齐。为法兄弟。高谈寂照。金石相宜。后于灵隐山建南天竺寺居焉。常讲法华以为心要。受持读诵躬自书弘。五种法师于斯乎在。每盥洗遗渧。地不为濡。人皆异之。一日皐亭神请讲法华。感神舍祠为寺。有司马李子深请讲涅槃。至现病品。梦三人把旛告云。净居天遣迎。续便卧疾。梦与智者同辇。翼佛还山。觉而叹曰。昔谓六十二应终。讲法华力。更延一纪。今七十四。复致斯验。生期毕矣。乃启手足曰。欲出生死。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勿空过也。时闻空中妓乐之声。至于中夜加趺而寂。师即下天竺灵山寺开山始祖。行业神异。昔章安顶禅师手撰别传纪德。岁久弗存。今唯见之于续高僧传。师冢塔犹在。慈云式忏主甞重修之。具载灵苑集。其略曰。师志在佛乘。道契惟极。出不顺帝王公侯大势所临。处不为博艺辨达大名所乱。轩轩然于世表。邈乎不可得而拟。今土门自开。一无遗物。又不知全身。从多宝以证经乎。像佛陇以化往乎。谨作诗六首。永奉标识云。王侯曾不屈(师隋主三𠡠问劳。秦王二延总府。皆辞疾不就)。个是出家身。白骨为土。清风犹凛人。冢隳方事葺。寺废亦重新。独有不濡地。无人继后尘(余诗如集)

天衣飞云大师

师讳昙翼。氏族先因见前篇。既为僧。随方问道。初诣庐山。依远法师了悟宗乘。续入关中礼观罗什讲译经论。通达无碍。得大辩才。后与同学昙学东游会稽。因抵秦望山别朵五峰双㵎。气象雄胜。因伐石诛茆为住山计。专诵法华。仅于一纪。一日将曛。有一女子身披彩服。手擕筠笼。内有白豕一只。大蒜两根。立于师前泣而言曰。妾山前某氏女。入山薇。路逢猛虎。奔遁至此。日夕。草木阴翳。豺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可乎。师称嫌疑。坚却不从。女则两泪哀呜。师不得让以草床。即蒙顶诵经。至于三更号呼疾作。称腹疼痛。觊师视之。师投以药。女子痛益甚。呌不绝声曰。傥得师为我案摩脐腹间。庶得少安。不然即死。佛法以慈悲方便为本。师忍坐观不一引手见救耶。师曰。吾大戒僧。摩娑女身此何理也。恳求之切。即以巾布裹锡杖头遥以案摩。斯须告云。不必矣。翌晨女出庭际。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女子足蹑莲华。跨象乘云而谓师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中如水中月。不可污染。言讫缥缈而去。尔时天上雨华。地皆震动。乡人闻见莫不称叹。是日太守孟公𫖮方晨起视事。忽见南方祥云氤氲光射庭际。而云下隐隐有金石丝竹之音。访问得师普贤示化状。遂并师之道行闻于朝廷。即奉𠡠建寺。额号法华(即今天衣寺是)。时晋安帝义熈十三年也。师享寿七十。圆寂此山。寺僧即真身而加塑焉。历唐武废教。众以其像藏于寺南树腹中。得不毁。吴越国武肃王特飞云大师云(师事迹。僧传.珠林皆纪之。天衣又有本传实录。所有异同处谨详而录之)

后周远法师

慧远为僧。器量非浅。身长九尺五寸。腰有九围。登座说法。雷动蛰惊。时周武欲废释道二教。召诸沙门竝赴殿集。帝叙曰。朕受天命。养育黎民。世传三教。考定至理。儒则礼义忠节。于世有宜。须立之。且真佛无像。遥敬在心。而佛塔崇丽。此实无情。何能恩惠。不足留之。朕意如是。诸德如何。于时五百余僧失色无言。远出众曰。陛下云。真佛无像。诚如所言。但耳目生灵。赖经闻佛。藉像表真。若废之则无以兴敬。帝曰。虗空真佛咸自知之。远曰。汉明前。经像未至此土。何以不知。帝无对。远曰。若不藉经教者。三皇前未有文字。应晓五常耶。帝无对。远曰。若以形像无情废之。则国家七庙岂有情耶。帝曰。七庙朕亦不以为是。远曰。若废七庙则不尊先祖。何谓存儒教耶。若三教俱废则将何以治国乎。帝亦无对。远曰。陛下今以王力破灭三宝。地狱不拣贵贱。何不怖之。帝曰。但令百姓得乐。何辞地狱。远曰。陛下以邪见化人。百姓当与陛下同趣阿毗。何乐之有。帝怒。𠡠诸僧且退。后当更集。帝自此行虐。佛道二教竝废。远乃潜居汲郡西山。专诵法华.维摩各满千徧。理窟更深。浮囊不舍。至大象中。微开佛化。大隋之初再预薙落。名驰帝阙。下𠡠授洛州沙门都。匡任佛法。远虽辞免而不允。即而位之(续高僧传)

法华经显应录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