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41-A 法华经持验纪序

法华为众经王。世尊以广长舌。演拈华之胜因。会诸法之秘要。开权显实。三一同圆。前后七轴。凡六万余言。洋洋洒洒乎。真大观也。虽然。当日灵山会上。五时各说一法。华严一。阿含二。方等三。般若四。乃犹以未畅厥怀。最后复说此经。化无量无边之法身。演无量无边之法口。颠倒淋漓。不嫌辞费。世尊于此。又多乎哉。昔佛临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佛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甞说著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夫一语说不来。九年面壁坐。既曾面壁九年。即此一语。亦正何须说得。有能善悟此六万余言。则可以破六万言而为一言。更可以破一言而还无言。又何不可衍无言而为六万余言。又何不可化六万言而为千百亿万言。知见既开。圆宗顿澈。妙法如斯。多乎哉。不多也。今以微尘世界。劳劳火宅之中。幸邀白光普烛后。获奉是经。诚哉生死路之津梁。净土门之梯级矣。经中所言。汲汲以受记为嘱付。其流传之法。殆有五门。最上曰受持。其次解说读诵书写供养是也。如或一句一偈。矢志皈依。虽至村朴之夫。帷合之子。累囚痼疾之徒。暨夫鳞羽知识有血气之伦。凡属精虔。共沾慈雨。而况振大觉之宗风。畅迦文之奥义。所称导师龙象。法界干城者乎。夫莲之为华。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也。五浊之微尘火宅。何啻淤泥。求于此特立不染。非闻妙法。无由解脱。故知当日以是名经。世尊殆欲挈震旦国中。遍植之青莲一朵中耳。因华覔蒂。因蒂覔根。玉井秋塘。较德水华池。是一是二。请从三世中间宝座看来。如果立现千层。何处别寻优钵。不离色香。显标因果。岂欺我哉。岂欺我哉。余既集金刚经持验竟。念是经尤音教渊海。弘通为亟。感应灵异。代著曩编。爰取累朝古德名贤事验。足征信者。倣前集条例而综次之。庶几见闻之下。精进修持。同证三昧。从说三归一。而究竟一无可说之微旨。曹溪偈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了此经出现一大事因缘。真觉灵山一会。俨然千古。予之文字。又多乎哉。

阳羡净业弟子 周克复 斋沐譔

No. 1541-B 劝流通法华持验引

经典所在。流通即属善缘。福报无量。故语云。能以大乘法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刊广布者。当万善。况净土法门。超出生死轮回。永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其福报信不可穷尽。故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龙舒所言。自宜谛信不诬。至法华华严二经。尤佛说妙法中之最上乘。观音大士。普度世间。无刹不现。往贤感通事迹。历祀昭然。各为纂集。以劝进修。斯诚铃铎方来。津梁末路之最方便门也。戊戌秋。予辑金刚持验。有流通小引。敬恳同人。兹刻净土。法华。华严。观音持验诸纪搜采载籍。征信古今。颇殚心手之微劳。用志皈依于不朽。但拙刻板在此地。未能广传他省。既并生庄严佛土之中。安可缺法事流通之胜。复告当世善信。获见诸本。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斯编。其见闻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缉于后。一句赞扬。即是一句护持善根。一念鼓动。即是一念消弭罪业。于以续佛慧命。自利利他。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弘法载宝之人。断断不爽。昔贤为劈窠图。劝人念佛。后以他人念佛多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得生净土。法施功德。不可思议如是。愿与同人共勗之。

同善道人 克复 敬恳

历朝法华持验目录

  • 上卷
    • 晋释昙摩罗刹
    • 晋释鸠摩罗什
    • 晋比丘摩诃罗
    • 晋释䟦澄
    • 晋释慧远
    • 晋释慧持
    • 晋释僧叡
    • 晋释法崇
    • 晋释道融
    • 晋释昙翼
    • 晋释法旷
    • 晋释法绪
    • 晋释法义
    • 晋瓦官僧
    • 晋参军刘程之
    • 宋沙门求那䟦摩
    • 宋释道生
    • 宋释法庄
    • 宋释慧庆
    • 宋释道冏
    • 宋释昙谛
    • 宋释昙邃
    • 宋释普明
    • 宋释宝通
    • 宋释僧登
    • 宋释法慧
    • 宋释慧亮
    • 宋释慧果
    • 宋释慧益
    • 宋释僧瑜
    • 宋尼慧玉
    • 宋尼道寿
    • 宋罗玙妻
    • 宋尼智通
    • 宋开府王玄谟
    • 宋孙彦曾
    • 齐释慧进
    • 齐释弘明
    • 齐释法匮
    • 齐释慧豫
    • 齐释超辨
    • 齐释慧基
    • 齐释僧侯
    • 齐文宣王萧子良
    • 齐国子博士刘虬
    • 梁释慧约
    • 梁释法云
    • 梁云光法师
    • 梁释道琳
    • 梁释法懔
    • 梁释法忍
    • 梁释僧迁
    • 梁尼道迹
    • 梁尼法宣
    • 梁贞节先生庾铣
    • 梁参军甄玄成
    • 梁华手尼
    • 陈南岳尊者慧思
    • 陈释玄光
    • 陈国子祭酒徐孝克
    • 北魏释僧照
    • 北魏释志湛
    • 北魏博士卢景裕
    • 北齐释法上
    • 北周释慧命
    • 北周释慧远
    • 隋智者大师
    • 隋释僧照
    • 隋释大善
    • 隋释慧成
    • 隋释慧超
    • 隋释慧威
    • 隋释灌顶
    • 隋释真观
    • 隋释普明
    • 隋释智越
    • 隋释智璪
    • 隋释智晞
    • 隋释法向
    • 隋释等观
    • 隋释大志
    • 隋释道悦
    • 隋释昙询
    • 隋释昙韵
    • 隋释慧海
    • 隋释慧恭
    • 隋释法充
    • 隋释法朗
    • 隋释法喜
    • 隋释法诚
    • 隋释法安
    • 隋释法泰
    • 隋释玄秀
    • 隋释行坚
    • 隋陆淳
    • 隋严恭
    • (王梵行 史崔彦武)
    • 唐律师道宣
    • 唐释吉藏
    • 唐释惠主
    • 唐释玄奘
    • 唐释玄琬
    • 唐释窥基
    • 唐释智聪
    • 唐释智琰
    • 唐释智通
    • 唐释智威
    • 唐释慧达
    • 唐释遗俗
    • 唐释义忠
    • 唐释法融
    • 唐释法彻
    • 唐释法达
    • 唐释法璿
    • 唐释无畏
    • 唐释玄朗
    • 唐释湛然
    • 唐释神邕
    • 唐释道暹
    • 唐释道遵
    • 唐释神悟
    • 唐释志邻
    • 唐释楚金
    • 唐释大光
    • 唐国师澄观
    • 唐释慧因
    • 唐元和僧
    • 唐释鉴空
    • 唐释守素
    • 唐释无言
    • 唐释妙行
    • 唐释遂端
    • 唐释元慧
    • 唐释功逈
    • 唐释楚云
    • 唐悟真寺僧
    • 唐孙咸僧怀秀
    • 唐尼法信
    • 唐中书令岑文本
    • 唐侍郎王淹
    • 唐令狐元轨
    • 唐大理丞董雄
    • 唐令史史阿誓
    • 唐校尉李山龙
    • 唐高表仁孙
    • 唐潘果
    • 唐崔义起妻(父萧文铿)
    • 唐马郎妇
    • 唐黄氏二女
    • 唐都水使苏长妾
  • 下卷
    • 五代大慈寺僧
    • 吴越释道潜
    • 吴越智觉禅师
    • 吴越释鸿楚
    • 吴越释可周
    • 晋释自新
    • 周释义楚
    • 宋释绍岩
    • 宋释羲寂
    • 宋释义通
    • 宋释晤恩
    • 宋释省念
    • 宋释知礼
    • 宋释遵式
    • 宋法华大士志言
    • 宋释本如
    • 宋释祖韶
    • 宋释有严
    • 宋释处咸
    • 宋释灵照
    • 宋释可久
    • 宋释(继忠 思照)
    • 宋释中立
    • 宋释净梵
    • 宋释覃异
    • 宋释宗利
    • 宋释道琛
    • 宋释从雅
    • 宋释含莹
    • 宋释祖南
    • 宋喻思净
    • 宋左伸
    • 宋范俨
    • 宋司狱张庆
    • 宋军使李遇
    • 宋刑部陆沅
    • 宋待制晁说之
    • 宋知州张秉
    • 宋姜学士
    • (潘冕 陆翁)
    • 宋朱氏如一
    • 宋董母李氏
    • 宋欧阳文忠妓
    • 宋赵母
    • 宋黄婆
    • 宋秦氏净坚
    • 宋宜人陆氏
    • 元释弘济
    • 元陈君璋
    • 明释善继
    • 明莲池大师
    • 明释德清
    • 明释洪恩
    • 明释真觉
    • 明释真清
    • 明释性专
    • 明释传灯
    • 明释传记
    • 明释广莫
    • 明释广承
    • 明释僧复
    • 明释性天
    • 明释济舟
    • 明释行仁
    • 明释永宁
    • 明释明勋
    • 明童子
    • 明郡丞龙得孚
    • 明朱元正先生
    • 明邑令王立毂
    • 明尤弘远
    • 明葛琬
    • 明太仆陈济生
    • 明工部谭贞默母
No. 1541

历朝法华持验纪卷上

陈南岳尊者慧思

武津李氏子。幼持戒。顶礼法华。致忘寝息。因久雨蒸湿。身患浮肿。忍心向经。寻即痊愈。梦普贤乘白象王。亲为摩顶。顶上隐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受具。日惟一食。专诵法华。计盈千遍。感瓶水不竭。天童侍奉。时慧文禅师。因阅大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遂遥礼龙树为师。依论立观。师乃往授法。昼夜摄心。胁不至席。坐夏三七日。得宿命通。倍加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念曰。病从业生。业繇心起。心源不起。外境何状。病业与心。都如云影。如是观。颠倒想灭。轻安如故。竟岁犹无所得。深怀内媿。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次光州大苏山。讲大般若经。甞得𫎪施。于齐光寺。造金字大品般若。金字法华二部。复自述愿文一篇。愿弥勒佛时。身及此经。一时出现。广化一切。光大二年。入居南岳。一日登祝融峰。岳神乞戒。师乃为说法要。师指嵓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禅。为贼断首。寻获枯骨一具(今福严一生岩)。至西南隅。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髅起塔。以报宿修之恩(今二生塔)。又至蒙密处。曰。此古寺也。吾三生甞托居。俾掘之。果有僧用器物。及基址犹存。即筑台为众说法(今三生藏)。众患无水。师以杖卓崖。虎因跑地。泉乃涌出。自此化道弥盛。陈主待以殊礼。时称思大禅师。大建九年六月。唱佛合掌而逝。异香满室。甞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隋天台修禅寺智者大师

讳智𫖮。姓陈氏。颕川人。母梦香烟五。萦回入怀。诞灵之夕。神光照屋。七岁入果愿寺。闻僧授普门品。一遍辄记。宛如夙习。十七礼佛像。誓志出家。恍焉如梦。见岩崖万重。云日半垂。沧海泓澄。乃在山下。峰顶有僧招手。须臾伸臂。挽师入伽蓝。云汝当居此。十八出家。诣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等。历二旬。诵通三部。陈天嘉元年。闻思大禅师止大苏山。即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因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师入观二七日。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宿通潜发。以所证白思。南岳叹曰。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万。不能穷汝辨矣。大建元年。至金陵瓦官。开法华经题。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师将息缘天台。见佛陇南峰。即徘徊留意。先是神僧定光。居此峰三十载。师至。光谓曰。颇忆招手相引时否。师因悟礼像之征。乃于北峰创立伽蓝。植松引流。宛若昔梦。寺北别峰名华顶。独往头陀。自后般若天发。大阐法华。天台濒海。民业鱼捕。师心悯之。以所得𫎪施。买海曲为放生池。表闻陈主。敕禁采捕。师为讲光明经。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合江溪[竺-二+(一/(尸@邑))]梁六十三所。三百余里。俱成法池。开皇十二年。于当阳玉泉山。创立精舍。武安王关圣父子。显灵乞戒。求为护法弟子。师著法华玄义等书。为陈隋二代大法王师。十七年冬。将入灭。命侍者唱法华无量寿经。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竟。赞曰。法门父母。慧解繇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矣。唱经竟。复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一法门。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地。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葬天台佛陇嵓。详如国清百录等传。

唐洛阳香山寺释鉴空

姓齐氏。吴郡人。壮岁困游吴越间。元和初。值钱塘荒俭。拟求食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自遣。俄有梵僧。亦临流而坐。顾师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乎。师曰。旅游味则足矣。呼法师何也。梵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洛中同德寺乎。师曰。生身四十五。惟盘桓吴越间。又安有洛中之说耶。梵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授曰。此吾国所产。食之得上智。知过去未来也。师饥甚。食枣掬水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俄顷乃寤。忆讲经同德事。恍如隔宵。因喟然涕泣。问震和尚安在。梵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神上人安在。梵曰。前愿未满。堕戎马间。悟法师安在。梵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若不证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师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飡。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此饥冻。梵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尚缺。膻气微存。形伛影曲。报亦宜然。师曰。为之奈何。梵曰。今日事定矣。他生之缘。警于子焉。乃探囊取一鉴。谓师曰。欲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子宜一鉴。师照久之。谢曰。报应之征。荣枯之理。谨闻命矣。遂相挈行数步。忽失梵僧所在。师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专诵法华。愈高苦节。后诣洛阳。遇河东柳珵说其事。且曰。吾生世七十有七。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吾灭之后。佛法其衰乎。珵诘之。索笔题曰。兴一沙。衰恒沙。兔而罝。犬而拏。牛虎相交与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后悉符斯谶。葢指会昌(武宗年号)沙汰事也。

历朝法华持验纪卷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