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二十五人(附见十五人)
- 一 东晋庐山释惠远(佛陀耶舍惠特〔考〕特宝珠集作持。昙顺附)
- 二 西晋江东释僧显
- 三 东晋庐山释惠永
- 四 东晋山阴释惠虔
- 五 东晋庐山释惠恭(僧光惠堪惠兰附)
- 六 东晋庐山释僧济
- 七 东晋庐山刘裎之
- 八 东晋阙公则
- 九 刘宋江陵释昙鉴(道海昙源逍广道元附)
- 十 姚秦长安释僧叡
- 十一 刘宋交阯释昙弘
- 十二 乌长国王
- 十三 宋世子亲属四人
- 十四 刘宋金陵尼法盛
- 十五 刘宋丹阳尼道瑗
- 十六 南齐扬都释惠进
- 十七 邺下释惠光
- 十八 北齐灵达释法琳
- 十九 北齐灵鹫释僧柔
- 二十 后魏壁谷释昙鸾
- 廿一 萧梁庐山释道珍
- 廿二 梁法(〔考〕法恐浩误欤)像
- 廿三 后周河阳释惠命(法音附)
- 廿四 后周益州僧崖
- 廿五 后周静霭法师
一释惠远
鴈门人也。少游学于许洛。博总经史。尤通庄老。时道安于大行。弘赞像法。声闻甚著。远往归之。一面尽敬。后听安讲般若经。[容*各]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粃尔。与母弟惠持。投簪事之。风韵严肃。容止方棱。安每叹曰。使教流东土。其在远乎。至二十四。大善讲贯。欲南之罗浮。路出见寻阳。见庐峰青峻。意颇乐之。然所憇去水犹远。々以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艮时泉涌。创东林以居之。谢灵运屃才傲物少所推许。一与远接。肃然心服。远内通佛教。外善儒书。自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远自著法性论十四篇。罗什见而叹曰。汉地人未见新经。便暗与理会。又曰。此人思理乃尔转非登住法身耶。远公虽博综群经。而以西方教迹。持为枢安(〔考〕安。恐要)乃于[(富-一)-曰+口]下。造净土观堂。晨夕礼念高僧名贤。皆往师之。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毕颕之。宗炳。张野。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与遗民而下僧俗一百廿三人。结为净社。于弥陀像前。建诚立誓。期升安养。仍令遗民撰文刻之。当时或称莲社。盖指群心誓生之所尒。义●十二年八月一日动散。至于六日。[洼-圭+?]加困笃。大德耆年。皆相稽颡。请饮豉酒。远曰。以道疮病。律无适文。请饮米(〔考〕米宝集作未)饮。又曰。月过中矣。已而请饮密浆。乃命律师。披律寻文。文未之半。远已已(〔考〕已戒传作亡)焉。春秋八十三。道俗云委车轨。为之结道。于其山西。凿圹以葬。而灵运宗炳。一时名贤。追悼遗德。迭为铭志。远于净土之修。克勤千(〔考〕千宝集作十)念。初憩卢山。十一年。澄心系想。三观胜(〔考〕三观胜宝集作二覩圣)相。而远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远于般若台之东龛。方由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又见观音势尤(〔考〕尤恐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设(〔考〕设宝集作说)□(〔考〕苦字缼欤)空无常无成(〔考〕成。恐我)佛共(〔考〕共恐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未(〔考〕未宝集作来)安慰汝之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邪(〔考〕邪恐耶)舍。与惠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既自(〔考〕自恐目)击分明。又审精爽不乱。乃与其徒法净惠宝等。具言所见。因吉(〔考〕吉恐告)净曰。始吾右(〔考〕右宝集作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观胜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定矣。次日寝疾。又谓净曰。七日之期。斯其渐也。汝徒自勉。无以世间情累拘也。至期果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