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上善人咏目次

  • 文殊师利菩萨(一)
  • 普贤菩萨(二)
  • 普慧菩萨(三)
  • 天亲菩萨(四)
  • 马鸣菩萨(五)
  • 龙树菩萨(六)
  • 五通菩萨(七)
  • 庐山慧远法师(八)
  • 慧持法师(九)
  • 道珍法师(十)
  • 昙鸾法师(十一)
  • 南岳思大禅师(十二)
  • 慧命禅师(十三)
  • 静霭禅师(十四)
  • 僧厓禅师(十五)
  • 天台智者大师(十六)
  • 道喻禅师(十七)
  • 洪法师(十八)
  • 登法师(十九)
  • 道绰禅师(二十)
  • 善导和尚(二十一)
  • 法照禅师(二十二)
  • 少康法师(二十三)
  • 慈恩窥基法师(二十四)
  • 怀玉禅师(二十五)
  • 英法师(二十六)
  • 衍法师(二十七)
  • 僧惟岸(二十八)
  • 僧惟恭(二十九)
  • 怀感法师(三十)
  • 智廉上人(三十一)
  • 藏禅师(三十二)
  • 僧昙鉴(三十三)
  • 大行禅师(三十四)
  • 道昂法师(三十五)
  • 集维那(三十六)
  • 宪章法师(三十七)
  • 僧志通(三十八)
  • 僧法智(三十九)
  • 僧雄俊(四十)
  • 僧自觉(四十一)
  • 永明智觉禅师(四十二)
  • 四明法智法师(四十三)
  • 慈云遵式法师(四十四)
  • 昭庆省常法师(四十五)
  • 灵芝元照律师(四十六)
  • 龙井元净法师(四十七)
  • 孤山智圆法师(四十八)
  • 天衣义怀禅师(四十九)
  • 圆照宗本禅师(五十)
  • 黄龙悟新禅师(五十一)
  • 大通善本禅师(五十二)
  • 长芦宗赜禅师(五十三)
  • 真歇清了禅师(五十四)
  • 慈受怀深禅师(五十五)
  • 白莲咸教主(五十六)
  • 晦庵慧明法师(五十七)
  • 樝庵有严法师(五十八)
  • 桐江择瑛法师(五十九)
  • 喻弥陀(六十)
  • 石芝宗晓法师(六十一)
  • 慈照宗主(六十二)
  • 忧昙宗主(六十三)
  • 寂堂师元禅师(六十四)
  • 天目中峰和尚(六十五)
  • 玉冈蒙润法师(六十六)
  • 云屋善住和尚(六十七)
  • 天如惟则禅师(六十八)
  • 旨观主(六十九)
  • 西斋梵琦禅师(七十)
  • 二沙弥(七十一)
  • 尼大明(七十二)
  • 尼净真(七十三)
  • 尼悟性(七十四)
  • 乌场国王(七十五)
  • 宋世子(七十六)
  • 刘遗民(七十七)
  • 张杭学士(七十八)
  • 庾诜居士(七十九)
  • 宋满(八十)
  • 黄打铁(八十一)
  • 汾阳老人(八十二)
  • 张馗(八十三)
  • 韦文晋观察使(八十四)
  • 元子平(八十五)
  • 房翥(八十六)
  • 张善和(八十七)
  • 柳宗元(八十八)
  • 白居易少传(八十九)
  • 文潞公(九十)
  • 苏文忠公(九十一)
  • 杨杰提荆(九十二)
  • 王古侍郎(九十三)
  • 马玕侍郎(九十四)
  • 江公望司谏(九十五)
  • 冯揖给事(九十六)
  • 王以宁待制(九十七)
  • 王日休上舍(九十八)
  • 晁悗之待制(九十九)
  • 陈瓘待制百
  • 钟离少师(百一)
  • 王仲回司士(百二)
  • 胡闉宣义(百三)
  • 王阗(百四)
  • 孙如珪(百五)
  • 季秉御药(百六)
  • 金奭(百七)
  • 张纶总管(百八)
  • 阎邦荣承务(百九)
  • 王哀朝散(百十)
  • 吴子章(百十一)
  • 何昙迹(百十二)
  • 韦提希夫人(百十三)
  • 随皇后(百十四)
  • 上党姚婆(百十五)
  • 荆王夫人(百十六)
  • 姚行婆(百十七)
  • 广平夫人(百十八)
  • 朱氏如一(百十九)
  • 黄长史女(百二十)
  • 李氏十四娘(百二十一)
  • 陶氏十六娘(百二十二)
No. 1547

诸上善人咏

天台智者大师(十六)

一心三观妙难思
净土犹能论十疑
坐卧面西终不易
香台宝树有归期

陈朝智者大师者。讳智𫖮。荆州华容人。俗陈氏。生时灵瑞不一。幼有奇相。肤不受垢。七岁入果愿寺。闻僧诵法华普门品。即随诵之。忽自忆记七卷之文。宛如宿习。十五礼佛像誓志出家。十八于果愿依僧绪薙落。二十进具。天嘉元年谒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思一见谓曰。昔灵鹫同听法华。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师入观三七日。宿通潜发。惟自明了。以所悟白思。思曰。汝所证非吾莫识。此法华三昧旋陀罗尼。纵令义学之师千万。不能穷汝之辩。汝可传灯。莫作最后断佛种人。大建元年辞思往金陵阐化。凡说法不立文字。以妙辩才无有碍尽。七年遣徒众之天台佛泷峰。陈宣帝创修禅居之。割租充众费。至隋炀帝请师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师常披一坏衲往来天台二十余年。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及示一心三观圆顿之旨。建寺造像写经度僧不可胜数。笃志西方。劝人进修。著十疑论。历代诸师于净土述作虽多。究其要妙无越此书。师临终时焚香命笔作观心偈。令弟子唱十六观名。诫众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行道力终不唐捐。梵音声终不诳人。言趺坐而化。寿六十。异迹甚多。广如本传。

永明智觉禅师(四十二)

化旺南屏孰与伦
诵经万善妙严身
径登上品莲台去
直得阎王敬礼勤

宋智觉禅师。讳延寿。丹阳人。姓王氏。后迁余杭。总角之岁诵法华经。五行俱下。甞为北郭税务专知官。见鱼虾輙买放生。侵盗官钱。并为放生。事发坐死。俾赴市。钱王使人视之。若悲惧即杀之。否则舍之。而彼澹然无异色。乃舍之。投翠岩寺出家。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如尺鷃。巢于衣裓中。甞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旋绕次。见普贤前供养莲花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冥心自期曰。于此二途。有一切行。必成者。须七返拈著为证。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七度并得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每日昼夜行一百八件佛事。初住雪窦。晚诏住永明寺。徒众二千。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决。有宗镜录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劝禅人兼修净土。及撰神栖安养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跏趺而逝。后杭州一僧死入冥界。见阎罗王殿供养一𦘕[巾*((ㄇ@人)/登)]。王晨昏顶礼。僧问主吏曰。此何人也。王日奉之。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世人未有不经王按而得生者。此禅师径往西方至上品上生。王故敬奉。其僧再苏。遂往杭州永明寻礼遗像。乃具言之。塔建于大慈山。

诸上善人咏(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