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49-A 净土圣贤录叙

至哉净土之教。其诸圣人所由以践形者乎。孟子曰。形色。天性也。知形色之为天性。则不容离土以言心。知天性之为形色。则不容外心以求土。离土以言心。是以天性为有外也。其所谓心。一介然者而矣。外心以求土。是以形色为有外也。其所谓土。一块然者而矣。是皆不明乎践形之说者也。华严圆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普贤偈曰。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此践形之极则也。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此践形之正轨也。或以毗卢遮那徧一切处。何得偏指西方。有乖全体。曾不知华藏海中。一尘一毛。具足十方无边器界。极乐庄严。亦复如是。然则但见阿弥陀一佛。即徧见十方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土。即徧历十方佛土。何以故。即一即多。无二无差别故。唯此法门。我释迦尊金口所宣。十方恒河沙诸佛所共赞。诸大菩萨流通护持。转转无尽。自大教东来。单传直指外。以念佛得度者。若缁若白。未易悉数。际清素服儒风。兼修净行。常欲荟萃旧闻。用资警策。而日力仓卒。因循至今。会兄子希涑。初发信心。愿成此录。以坚向往。因为标指体要。载稽经论。次支那著述。续以耳目所及。斟酌损益。勒成一编。名之曰净土圣贤录。庶几见闻随喜。得预法流。一念归诚。同登彼岸。岂不善哉。诗有之。缗蛮黄鸟。止于邱隅。夫净土。亦圣贤之邱隅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得所止矣。而下学之功。莫先于知止。故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经云。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邪。土邪。形色邪。天性邪。直下知归。绝诸戏论。莲华种子。只在当人。览是录者。其诸有乐于践形之说矣乎。践形者。往生之谓也。

乾隆四十八年孟春之月净业学人彭际清撰

净土圣贤录发凡

  • 凡录往生者。祇载支那著述。至经论所明净教缘起。多从阙略。譬之治河不由积石。导江不自岷山。既昧其原。其流将壅。兹首标教主。著所宗也。次观音势至。明有辅也。普贤文殊。左右遮那。而同赞西方。同扬净业。故知十方诸大菩萨。莫不以净土为归矣。至如西天诸祖及诸论师。即不尽著往生之验。而既登果地。岂局东西。凡诸议论有关斯教者。亦并著之。广资劝诱云尔。
  • 华严入法界品。如德云比邱。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俱不离念佛而入解脱门。乃至一念之顷。现无边刹土。见无量诸佛。斯唯达自心原。穷诸行海。方能亲证如斯三昧。修净业人。决当刳心顶受。然事属通涂。不专一刹。理周沙界。匪局西方。倘滥入此编。恐有乖全例。故概略其文。独标其义如此。
  • 历代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诸书。但载诸师事迹。而议论激扬。概从简弃。云栖往生集。又唯标事验。行实罕详。遂可合张李为一身。溷淄渑而同味。览未及终。倦而思卧者多矣。兹则该罗细行。圆具全身。综贯千章。独标警策。如智者十疑论。紫阁宝王论。永明万善同归。虎溪莲宗宝鉴。天如或问。鄞江直指。西斋净土诗。云栖法彚。截流警语。以及方内诸公种种论述。网全帙而难周。扼片言而奚欠。用代遒人之诏。宛同天鼓之鸣。愿诸仁者。敬而听之。
  • 向之录往生者。必著事验。事验无闻。遂多阙漏。虽然。不覩其形。愿察其景。但自净心。往生何待。首楞严经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故知紫阁天衣中峰天如妙叶空谷憨山诸尊宿。及陈莹中冯济川诸前辈。密因有在。正果非虗。撒手便行。不移跬步。何待临终十念。始能决定往生。不宜逐迹而求。转乖教理。
  • 往生集唯以吉祥善逝为高。其有捐躯舍命者。概斥而不录。独尊庸行。曲为时宜。虽虑出万全。而事难一概。普贤行愿品言。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六度经中。广明斯事。故如此录。静蔼为法捐躯。常愍忘身济物。悲心深广。净愿坚牢。载览遗言。犹怀悚厉。他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城诸公。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神明安定。不震不挠。是则以普贤愿王。回向弥陀法界。凭兹猛烈。不退菩提。如斯榜样。祗应随学。讵可轻排。然则魔可毋虑乎。曰。魔之与佛。只在一心。但办正因。决成正果。了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舍身时。如遗迹等。如委蜕等。谁为能舍。谁为所舍。然则刀山火聚。悉是道场。宝树华池。不离当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夫何远之有。如其三昧未成。我执未化。祗因欣厌之情。激成取舍之行。窃恐痛苦所逼。烦恼转强。九品难期。波旬得便。云栖所虑。良在于斯。末法行人。切宜自审。
  • 从上诸家纪述。繁简不齐。雅俗并奏。不经甄别。难免淆讹。兹斟酌旧文。参稽往牒。加之润饰。就我准绳。要于本旨初无乖。仍各注原书。以明左证。
  • 净土诸书。标指古德。概以师称。而高僧传则凡属二名。但举一字。此录前有佛菩萨。后有宰官居士。若不书名。颇难合辙。故于出家二众。准高僧传但书一字。其在家者。准前史例。仍书二名。
  • 往生集载周续之临终见佛。合掌而逝。攷诸前史及东林传。都无此文。当属后人和会。又载白乐天苏子瞻张天觉三人。谓据因攷果。当生西方。夫白公虽有绘图回向之诚。而平生信乐。多在兜率。集中文句。确然可征(集中画弥勒上生帧记次画西方帧记之后并题开成五年三月或谓白先蕲兜率后归安养者非也)。子瞻卧病时。向径山长老口占偈言。洒然解脱。洵为希有。至语及西方。则曰西方不无。然个里著力不得。夫修净业者。必具三心。所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未有不由著力而得者。至云著力不得。则三心未具。难保往生。无尽居士深入法原。眼空四海。今所录发愿文。有类童蒙。颇同寒乞。与他所传文字不类。亦未可信。故并删之。
  • 居士传善女人传所录诸贤。必征素行。苟有瑕疵。概从简斥。兹则但以末后为凭。不论既往之失。故如雄俊惟恭之辈。锺馗善和之徒。既登末品。便预圣流。其他概可知矣。是知弥陀愿力。极乐庄严。如大海不拒夫百川。杲日不遗于一孔。肯回心。都无弃物。凡属有情。普应信受。

右鄙见数条。当是录草创之始。即口授希涑。每一篇成。辄为随手勘定。全帙既具。大旨无乖。复笔之简端以告来者。

净业学人彭际清记

净土圣贤录目次

  • 卷一
    • 净土教主第一
      • 阿弥陀佛
    • 阐教圣众第二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普贤菩萨
      • 文殊师利菩萨
      • 祈婆迦尊者
      • 马鸣尊者
      • 龙树尊者
      • 天亲论师
      • 觉明妙行菩萨
  • 卷二
    •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 慧远(慧持)
      • 慧永
      • 僧显
      • 慧虔
      • 僧济
      • 慧恭(僧光 慧兰)
      • 昙恒
      • 道敬
      • 昙顺
      • 佛䭾䟦陀罗
      • 道昞
      • 僧叡
      • 昙诜
      • 慧崇
      • 昙鉴(道海 惠龛 惠恭 昙汊 道广 道光)
      • 慧通
      • 昙宏
      • 慧进
      • 道珍
      • 昙鸾
      • 法琳
      • 慧光
      • 僧柔
      • 道凭
      • 慧命(法音)
      • 静霭
      • 慧敬
      • 昙延
      • 道喻
      • 智舜
      • 登法师
      • 智𫖮
      • 慧成
      • 慧命
      • 慧海
      • 智通
      • 真慧
      • 法智
      • 善胃
      • 道杰(樊绰)
      • 灌顶
      • 僧藏
      • 法喜
      • 道昂
      • 智琰
      • 等观
      • 寿洪
      • 道绰(道抚)
      • 僧衒(启芳 圆果)
      • 普明
      • 二沙弥
      • 德美
      • 慧满
      • 神素
      • 明瞻
      • 元会
      • 慧璿
      • 明濬
      • 善导
      • 怀感
      • 法祥
      • 宝相
      • 功迥
      • 惟岸
      • 法持
      • 怀玉
      • 慧日
      • 常慜
      • 法善
      • 神皓
      • 道光
      • 飞锡
      • 齐翰
      • 自觉
  • 卷三
    •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 承远
      • 法照
      • 少康
      • 辩才
      • 善道
      • 智钦
      • 知元
      • 端甫
      • 雄俊
      • 惟恭
      • 大行
      • 志通
      • 可止
      • 绍岩
      • 守真
      • 延寿
      • 晤恩(文备)
      • 文辇
      • 义通
      • 有基
      • 省常
      • 知礼
      • 遵式
      • 义怀
      • 本如
      • 仁岳
      • 处谦
      • 慧才
      • 灵照
      • 思义
      • 宗赜
      • 元净
      • 从雅
      • 可久(勋公 孙十二郎 徐道姑)
      • 择瑛
      • 宗本
      • 有严
      • 妙生
      • 昙异
      • 善本
      • 宗坦
      • 中立
      • 元照
      • 法宗
      • 了然
      • 智仙
      • 智深
      • 思照
      • 若愚(则章)
      • 仲闵
      • 介然
  • 卷四
    • 往生比邱第三之三
      • 齐玉
      • 蕴齐
      • 道言
      • 元肇
      • 思净
      • 如湛
      • 宗利
      • 道琛
      • 子元
      • 妙云
      • 睎颜
      • 道因
      • 有朋
      • 惟月
      • 思敏
      • 慧亨
      • 行诜
      • 用钦
      • 惟渥
      • 仲明
      • 冲益
      • 本空
      • 法因
      • 智廉
      • 慧明
      • 了义
      • 慧诚
      • 祖南
      • 晞湛
      • 法持
      • 了宣(善荣)
      • 昙懿
      • 祖朗
      • 太微
      • 思聦
      • 净观
      • 利先
      • 师安
      • 如宝
      • 显超
      • 有开
      • 道生
      • 若观
      • 莹珂
      • 智印
      • 戒度
      • 祖辉
      • 如鉴
      • 祖新
      • 妙文
      • 善住
      • 旨公
      • 性澄
      • 蒙润
      • 明本
      • 优昙
      • 宏济
      • 必才
      • 悦可
      • 维则
      • 善继
      • 子文
      • 盘谷
      • 文慧
      • 妙叶
  • 卷五
    • 往生比邱第三之四
      • 梵琦
      • 可授
      • 慧日
      • 普智
      • 景隆(琴公)
      • 宝珠
      • 本明
      • 义秀
      • 雪梅
      • 性专
      • 祖香
      • 圆果
      • 真清
      • 明证(真定)
      • 明玉
      • 法祥
      • 袾宏
      • 如荣
      • 如清
      • 广制
      • 真缘
      • 传记
      • 德清
      • 传灯
      • 古松
      • 仲光
      • 金童庙僧
      • 海宝
      • 大云
      • 无名僧
  • 卷六
    •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 智旭
      • 如会
      • 大勍
      • 大真
      • 道枢
      • 崇文
      • 具宗
      • 读体
      • 林谷
      • 万缘
      • 胜慈
      • 成时
      • 行策
      • 海润(长泾僧)指南
      • 超城
      • 明宏
      • 明德
      • 实贤
      • 明悟
      • 德峻
      • 闻言
      • 道彻
      • 成注
      • 了庵
      • 实定(际会)
      • 实圆
      • 恒一
      • 慧端
      • 法真
      • 佛安
    • 往生比邱尼第四
      • 慧木
      • 法盛
      • 净真
      • 法藏
      • 悟性
      • 能奉
      • 慧安
      • 袾锦
      • 广觉
      • 成静
      • 潮音
  • 卷七
    • 往生人王第五
      • 乌苌国王
    • 往生王臣第六
      • 七万释种
      • 刘程之
      • 于昶
      • 马子云
      • 韦文晋
      • 张抗
      • 文彦博
      • 杨杰(王仲回)王古(葛繁)
      • 钟离瑾(景融松)
      • 马圩(永逸)
      • 江公望
      • 陈瓘
      • 王衷
      • 张廸
      • 胡闉
      • 冯楫
      • 吴秉信
      • 张揄
      • 李秉
      • 陆沅
      • 钱象祖
      • 昝家国(计公)梅汝能
      • 朱纲
      • 陈瓒
      • 严澂(朴)
      • 蔡承植
      • 虞湻熙
      • 唐时
      • 袁宏道(中道登)
      • 丁明登
      • 黄翼圣
      • 金光前(龚氏)
  • 卷八
    • 往生居士第七
      • 差摩竭
      • 阙公则
      • 张野
      • 张诠
      • 何昙远
      • 魏世子
      • 庾诜
      • 宋满
      • 郑牧卿
      • 高浩象
      • 李知遥
      • 孙忠
      • 左伸
      • 孙良
      • 贾纯仁
      • 范俨
      • 孙忭
      • 唐世良
      • 陆浚
      • 王阗
      • 王日休
      • 楼汾
      • 张元祥
      • 元子平
      • 姚约
      • 梅福
      • 胡嵩
      • 陆伟
      • 阎邦荣
      • 吴克
      • 陈君璋
      • 王九莲
      • 杨嘉祎
      • 陈道民
      • 唐廷任
      • 戈以安
      • 孙叔子
      • 郭大林
      • 刘通志
      • 郝熙载
      • 杜居士
      • 吴大恩
      • 吴继勋
      • 华居士
      • 顾原
      • 朱元正
      • 周廷璋
      • 程见山
      • 张守约
      • 庄广还
      • 鲍宗肇
      • 庄严
      • 黄承惠
      • 闻启初
      • 沈咸(宏)
      • 朱鹭
      • 吴瞻楼
      • 吴鸣珙
      • 王醇
      • 陈至善
      • 张光纬
      • 袁列星
      • 皇甫士坊
      • 罗允枚
      • 周梦颜(王孟隣 余鹤亭)
      • 沈中旭
      • 杨广文
      • 顾天瑞(陆氏 俞氏)姜见龙
      • 沈炳
      • 王恭
  • 卷九
    • 往生杂流第八
      • 张锺馗
      • 张善和
      • 金奭
      • 冯氓
      • 吴琼
      • 李彦通
      • 黄生
      • 徐六公
      • 沈三郎
      • 师赞
      • 倪道者
      • 大善寺行童
      • 张爱
      • 吴浇烛
      • 吴毛
      • 王仰泉
      • 梁维周
    • 往生女人第九
      • 韦提希夫人(五百侍女)
      • 乐音老母
      • 纪氏
      • 魏氏女
      • 独孤皇后
      • 王氏
      • 姚婆
      • 温静文妻
      • 任氏
      • 王氏
      • 陈媪
      • 袁媪
      • 陈媪
      • 于媪
      • 王氏
      • 冯氏
      • 吴氏
      • 龚氏
      • 孙氏女
      • 郭氏
      • 施氏
      • 姚婆
      • 王氏
      • 王百娘
      • 朱氏
      • 陆氏
      • 蔡氏
      • 项氏
      • 沈氏
      • 钟婆
      • 梁氏女
      • 黄婆
      • 崔婆
      • 陶氏
      • 李氏
      • 盛媪
      • 黄氏
      • 王氏女
      • 楼氏
      • 周婆
      • 朱氏
      • 裴氏女
      • 孙媪
      • 秦媪
      • 蒋十八妻
      • 沈媪
      • 孟氏
      • 陈氏
      • 胡媪
      • 周氏
      • 郑氏
      • 周婆
      • 张夫人
      • 薛氏
      • 方氏
      • 徐氏
      • 许氏妇
      • 于媪
      • 潘氏
      • 朱氏
      • 祝氏
      • 张太宜人
      • 杨选一妻
      • 钟氏
      • 吴氏女
      • 卢氏
      • 费氏
      • 李氏
      • 李氏
      • 陈妪
      • 张寡妇
      • 陆寡妇
      • 杨氏
      • 江氏
      • 徐太宜人
      • 凌氏
      • 余媪
      • 杨媪
      • 余氏
    • 往生物类第十
      • 鹦鹉
      • 鸲鹆
      • 白鹦鹉

净土圣贤录目次(终)

No. 1549

净土圣贤录卷一

净土教主第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彼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过去久远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说法。时世自在王佛。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邱。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志寂静。志无所著。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如是修。诣彼佛所。白佛言唯愿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第一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第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宏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三愿。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徧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洁。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第二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第三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二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虗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第三十三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輭。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第三十六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三十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邱者。不取正觉。第四十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悉皆照见。犹如明镜。覩见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三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五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时法藏比邱说此四十八愿。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法藏比邱建此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虗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任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刹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葢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菩萨。今成佛。规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成佛以来。凡历十劫。又悲华经言。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于宝藏如来所。发菩提心。愿取净土。佛即授记。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其所发愿言。略与无量寿经相似。一向出生菩萨经又言。阿弥陀佛。于无量阿僧祇劫前。为轮王太子。名不思议胜功德。生年十六。从宝功德星宿劫王如来所。闻法本陀罗尼。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说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薙发而作沙门。作。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积功累德至不退地。法华经亦言。过去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时彼佛说法华经。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各升法座。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十六菩萨。一名阿弥陀。第十六。我释迦牟尼。是知阿弥陀佛。由本愿力。起诸胜行。无量亿劫。成就庄严。唯此经文。略标梗概。其他依正等报。备具诸经。今不尽录。往生品三。准无量寿经云。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迥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见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求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按观无量寿经所分九品。其上中二品。略摄此三辈中。其下三品俱系一生造辠。末后回心。又三辈所未及。准涅槃经阐提亦有佛性之旨。必合观经九品。义类始圆。读者详之。

论曰。诸佛法身。徧一切处。遮那既尔。弥陀亦然。本无净秽。安有东西。然方便门中。全分胜劣。在凡夫阶不退者。唯极乐同居则然。非余佛土所能及也。五浊众生。但发肯心。十念功成。顿超尘劫。我佛慈悲。于斯为极。幸逢大法。得闻弥陀如来本愿功德。而不能发希有心。生慕乐想。背父逃逝。踯躅穷途。长劫漂流。莫能哀救。可不惧哉。可不劝哉。

阐教圣众第二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补处菩萨。按悲华经。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尔时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不眴太子前白佛言。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迥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愿令转轮圣王于安乐世界作佛事。入无余涅槃。乃至正法住时。我于其中。修菩萨道。是佛正法。于初夜灭。即其后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宝藏佛寻为授记曰。汝观天人三恶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菩提树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云。佛言。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土清净庄严说不可尽。其佛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华。从地涌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与威德王俱诣佛所。头面礼足。听佛说法。时二童子即说偈云。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今于如来前。宏誓发菩提。生死无量劫。本际不可知。为一众生故。尔数劫行道。况此诸劫中。度脱无量众。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佛。瞋恚愚痴垢。悭嫉亦复然。今我说实语。远离于虗妄。我若于今始。起于声闻心。不乐修菩提。是则欺世尊。亦不求缘觉。自济利身。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如今日佛土。清净妙庄严。令我得道时。超逾亿百千。国无声闻众。亦无缘觉乘。纯有诸菩萨。其数无限量。众生净无垢。悉具上妙乐。出生于正觉。总持诸法藏。此誓若诚实。当动大千界。说如是偈。应时普震动。百千众妓乐。演发和雅音。光嚁微妙服。旋转而来降。诸天于空中。雨散众末香。其香普流熏。悦可众生心。尔时威德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时二童子。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是也。是二菩萨。于彼佛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在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华。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无异。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可尽。国中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国土号众宝普集庄严。普光功德山王随其寿命。得大势菩萨亲近供养。至于涅槃。般涅槃后。奉持正法。乃至灭尽。法灭尽。即于其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如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光明寿命。诸菩萨众乃至法住。等无有异。如上二经载观世音菩萨。本愿功德。取净佛土。与阿弥陀佛本因。了无差别。故其果地庄严。如是如是。他如三十二应。十四施无畏力。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具足神通。广修方便。具如楞严法华及诸经所说。今不具录。又大悲经言。佛在补陀落伽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观世音菩萨放光普照十方刹土。自言过去无量亿劫。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受大悲心大陀罗尼。即从初地超第八地。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持此呪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故其誓云。若有众生诵持大悲神呪。不得往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佛告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据此经文。当知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及专称名号。回向极乐者。其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果报略同。福德正等。行者思之。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现在极乐世界。第二补处菩萨也。按悲华经。昔阿弥陀佛为轮王时。大势至菩萨为第二王子。名曰尼摩。尔时宝藏如来。为王及第一太子授记。第二王子亦白佛言。世尊如我所有身口意业清净福德。尽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徧出功德光明佛。始初成道。我当先请转于法轮。随其说法所经时节。于其中闲行菩萨道。是佛涅槃后。正法灭。我于其后。次第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时。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涅槃后正法住世。悉如彼佛等无有异。尔时佛告第二王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法所愿。当于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为得大势。合上篇所录受记因缘观之。当知大势至。与观世音。同行同愿。历劫以来。不相违远。乃至严净佛士。先后成佛。功德亦等。首楞严经所陈念佛法门。尤为切要。大势至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夫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入道。乃至修菩萨行。化度众生。皆不离此法门。修净土者。当知效法焉。

普贤菩萨

普贤。梵语邲输䟦陀。悲华经。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于宝藏佛前。愿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行。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佛即改泯图字。号为普贤。授记未来于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趋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受记。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据此经文。诚欲长菩提苗。行殊胜行。而不知回向极乐。发愿往生者。犹却行而求前也。至普贤所示念佛三昧。别见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经言。尔时世尊入于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普贤菩萨告德藏菩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无上菩提。发心欲证此三昧者。是人要须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应当远离妄语绮语。及诸散乱无益之事。诣精舍中。覩佛形像。金色庄严。或纯金成。身相具足。无量化佛。在圆光中。次第而坐。即于像前。头面礼足。作是思惟。我闻十方无量诸佛。今现在世。所谓一切义成佛。阿弥陀佛。宝幢佛。阿閦佛。毗卢遮那佛。宝月佛。宝光佛等。于彼诸佛。随心所乐。尊重之处。生大净信。想佛形像。作彼如来。真实之身。恭敬尊重。如现前见。上下谛观。一心不乱。往空闲处。端坐思惟。如佛现前。一手量许。心常系念。不令忘失。若暂忘失。复应往观。如是观时。生极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现在其前。了了明见。不复于彼作形像解。见即应于彼佛所。以妙华鬘末香涂香。恭敬右绕。种种供养。彼应如是一心系念。常如世尊现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见者。一切闻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审复。想见成。还诣空处。系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满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见如来现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恶业障。不得见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无异想。还得速见。何以故。若有为求无上菩提。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譬如有人于大海中。饮一掬水。即为饮阎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萨若能修习此菩提海。则为修一切三昧诸忍诸地诸陀罗尼。是故应常勤修匪懈。离于放逸。系念一心。要令自得现前见佛。如是修习。初见佛时。作是思惟。为真佛邪。为形像邪。知所见像由想生故。乃至虗空毛端量处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犹如虗空。平等无异。自心作佛。离心无佛。乃至三世一切诸佛。亦复如是。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按此经文。与观无量寿佛经相发。修净业者。其毋忽也。

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亦云妙吉祥。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寻于佛所出家(见文殊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经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南方世界。名曰平等。佛号龙种上如来。即文殊是。央掘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文殊是。而悲华经言。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于宝藏佛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来世。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庄严佛刹。令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为一佛刹。大宝填厕。又无恶触。及诸女人。及其名字。亦无声闻辟支佛等。一生菩萨。充满其中。佛即号为文殊师利。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曰清净无垢宝寘。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普现如来。观佛三昧海经言。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文殊菩萨复告大众言。过去宝威德如来时。有长者子。名曰戒护。在母胎时。受三归依。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安行徐步。足下生华。有大光明。见欢喜。为佛作礼。礼谛观。目不暂舍。一见佛。即能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后。恒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皆说如是观佛三昧。其后有百万佛出。皆同一字。名栴檀海。时彼童子。亲侍诸佛。间无空缺。礼佛供养。合掌观佛。观佛功德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从是后。即得百万亿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旋陀罗尼。既得此。诸佛现前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时彼童子受三归依。一礼佛故。谛观佛相。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即我身是。佛告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徧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拜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又文殊发愿经。与普贤行愿品末后偈略同。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夫文殊普贤。华严二圣。所陈行愿。说法度人。莫不以念佛为基。以净土为归。世有执华严薄净土者。当知所鉴焉。

龙树尊者

龙树。梵语那伽曷树那。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得法于迦毗摩罗尊者。意欲广演经教。时大龙菩萨。即以神力接入海宫。开七宝函。与诸方等经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即送之出宫。还天竺国。大宏法施。尝造毗婆沙论。论中有称赞弥陀偈。其略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彼佛本愿力。十方诸菩萨。来供养听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诸菩萨。具足诸相好。以自庄严身。我今归命礼。彼诸大菩萨。日日于三时。供养十方佛。是故稽首礼。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十方现在佛。以种种因缘。叹彼佛功德。我今归命礼。其土具严饰。殊彼诸天宫。功德甚深厚。是故礼佛足。又造大智度论示修念佛法门云。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痴。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又云。当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䟦致。受记莂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氷池。虽消少处。反更成氷。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虽有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余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复次。菩萨见佛。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求欲见佛。如婴儿不应离母。行道不离粮食。大热不离凉风冷水。大寒不离火。度深水不离船。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问云。何得不离诸佛。答。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虽行福德。智慧薄少。虽行智慧。福德薄少。菩萨求佛道。要行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世世不离诸佛。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如众生习欲心重。受婬鸟身。瞋恚偏多。生毒虫中。菩萨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故。随心所重而受身形。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值诸佛。如般舟般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生阿弥陀国。后付法于迦那提婆尊者。入三昧。如蝉蜕而去。按入楞伽经。佛告大慧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邱。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自世尊入寂七百年。而龙树出世。适符佛记(传灯录毗婆沙论大智度论)

天亲论师

天亲。梵语婆薮盘豆。天竺富娄叉国人也。出家乐闻小乘。辄毁大乘经典。后闻其兄无著。诵十地经。闻感悟。追悔前愆。欲自断舌。无著止之曰。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断舌绝言。其利安在。天亲于是研精覃思。制大乘论。凡百余部。竝行于世。所制无量寿经论。开示净土。立五念门。一礼拜。二赞叹。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冠以偈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虗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隣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徧虗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爱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同地水火风。虗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遶瞻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平居兼修兜率观。愿觐慈氏。后舍寿经六月。现形告无著曰。吾生慈氏前矣(无量寿经论翻译名义)

觉明妙行菩萨

觉明妙行菩萨。明崇祯十六年降于吴门。迄 本朝顺治四年。以往昔因缘。应机说法。开阐净土法门。首说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又云。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徧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年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邱。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匄。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悮。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又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涂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虗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埽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葢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虗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菩萨说法凡二十四会。弟子常摄等。集其语为西方确指。刊板行世(西方确指)论曰。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葢大乘菩萨。莫不以菩提心为根本。即莫不以净土为庄严。不如是。无以满普贤行愿故。入法界品言。诸大声闻。本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本不得严净佛刹诸神通智。故于华藏庄严。不闻不见。是知博地凡夫。但能发清净心。回向诸佛者。胜彼声闻所有功德。百千万亿倍。决能疾入华严不思议境界。至如文殊师利。令善财童子徧参知识。首于德云所。闻念佛法门。其卒也。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念圆融。顿周尘刹。修行轨则。无过于斯。彼唯证偏空。高谈无佛者。智果出文殊普贤上邪。

净土圣贤录卷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