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彚征目录

  • 卷上
    • 尊宿瑞化
      • (晋)辩觉慧远
      • 觉寂慧永
      • 慧特
      • 道生
      • 昙顺
      • 僧叡
      • 昙恒
      • 道昺
      • 昙诜
      • 道敬
      • 佛䭾邪舍
      • 跋陀罗
      • 昙翼
      • 昙邕
      • 僧济
      • 慧恭
      • 法安
      • 慧䖍
      • (南宋)昙鉴
      • 道海
      • 昙泓
      • 道广
      • 道光
      • 昙弘
      • (齐)慧进
      • (梁)道珍
      • (魏)昙鸾
      • (北齐)慧光
      • 法琳
      • 僧柔
      • (周)慧命
      • 法音
      • 僧崖
      • (隋)智舜
      • 真慧
      • 智通
      • 南岳慧思
      • 天台智𫖮
      • 慧成
      • 慧命
      • 灌顶
      • 法喜
      • 等观
      • 法俊
      • 道喻
      • 寿洪
      • 法智
      • 慧海
      • 汶水沙弥(唐)善胄
      • 法祥
      • 明瞻
      • 道绰
      • 道抚
      • 光明善导
      • 智琰
      • 神素
      • 功逈
      • 道昂
      • 善道
      • 惟岸
      • 法持
      • 慧日
      • 般舟承远
      • 僧衒
      • 启芳
      • 圆果
      • 辩才
      • 自觉
      • 五会法照
      • 台岩少康
      • 怀玉
      • 齐翰
      • 神皓
      • 僧藏
      • 宝相
      • 百丈大智
      • 智钦
      • 法顺
      • 怀感
      • 德美
      • (石晋)志通
      • (宋)绍岩
      • 守真
      • 晤恩
      • 义通
      • 知礼
      • 遵式
      • 有基
      • 本如
      • 永明延寿
      • 慧才
      • 思义
      • 元净
      • 从雅
      • 若愚
      • 智深
      • 处谦
      • 圆净省常
      • 悟新
      • 真歇
      • 怀深
      • 宗晓
      • 寂堂
      • 宗坦
      • 子元
      • 怀义
      • 智圆
      • 僧藏
      • 有严
      • 中立
      • 择瑛
      • 思照
      • 宗利
      • 齐玉
      • 仲闵
      • 莹珂
      • 灵照
      • 可久
      • 宗本
      • 善本
      • 元照
      • 道言
      • 慈觉宗赜
      • 惟月
      • 思敏
      • 行诜
      • 法持
      • 慧亨
      • 用钦
      • 妙生
      • 惟渥
      • 冲益
      • 法宗
      • 睎湛
      • 昙懿
      • 太微
      • 思聪
      • 了义
      • 慧诚
      • 祖南
      • 法因
      • 了然
      • 智仙
      • 思净
      • 如湛
      • 思梵
      • 文慧
      • 慧明
      • 智廉
      • 净观
      • 利先
      • 师安
      • 如宝
      • 显超
      • 有开
      • 道生
      • 若观
      • 覃异
      • 元肇
      • 智印
      • 戒度
      • 道琛
      • 有朋
      • 妙云
      • 睎颜
      • 了宣
      • 善荣
      • 祖辉
      • 如鉴
      • 祖新
      • (元)中峰明本
      • 善住
      • 天如惟则
      • 优昙普度
      • 妙文
      • 盘谷
      • (明)楚石梵琦
      • 祖香
      • 慧日
      • 莲池袾宏
      • 宝珠
      • 真青
      • 佛石
      • 黄州僧
      • 海宝
      • 藕益智旭
      • 实相
      • (清)道枢
      • 具宗
      • 大真
      • 林谷
      • 万缘
      • 本冲
      • 广志
      • 实定
      • 佛安
      • 际会
      • 达文
    • 高尼净因
      • (隋)大明
      • (南宋)法盛
      • 道爰
      • 法藏
      • (唐)净真
      • 悟性
      • (宋)能奉
      • 慧安
      • (明)无为
      • (清)本印
      • 遂钦
      • 律宗
      • 佛琦
  • 卷下
    • 居尘卓行
      • 乌长国王(晋)刘程之
      • 张野
      • 周续之
      • 张诠
      • 宗炳
      • 雷次宗
      • 阙公则
      • (梁)庾铣
      • 高浩象
      • (隋)宋满
      • (唐)李白
      • 白居易
      • 韦文晋
      • 汾阳老人
      • 郑牧卿
      • 张元祥
      • 李知遥
      • 马子云
      • 于昶
      • 元子才
      • 元子平
      • (石晋)张抗
      • (宋)钟离瑾
      • 钟离景融
      • 文彦博
      • 苏轼
      • 杨杰
      • 马亮
      • 马玗
      • 马永逸
      • 胡闉
      • 葛繁
      • 王古
      • 江公望
      • 王冲
      • 张廸
      • 贾纯仁
      • 梅汝能
      • 冯檝
      • 吴秉信
      • 钱象祖
      • 王仲回
      • 张榆
      • 陆沅道
      • 王日休
      • 房翥
      • 孙抃
      • 王阗
      • 昝定国
      • 楼汾
      • 魏世子
      • 葛济之
      • 左伸
      • 范俨
      • 阎邦荣
      • 姚约
      • 沈铨
      • 梅福
      • 孙良
      • 胡暠
      • 唐世良
      • 陆伟
      • 李秉
      • 邵彪
      • 陈企
      • 刘慧仲
      • 李子清
      • 李彦通
      • 陆浚
      • 魏师赞
      • 何昙远
      • 大善寺童
      • 倪道者
      • 冯珉
      • 黄打铁
      • 计公
      • 徐六公
      • 沈三郎
      • (元)何昙迹
      • (明)朱纲
      • 顾源
      • 朱元正
      • 丁明登
      • 唐时
      • 刘通志
      • 唐廷任
      • 杨嘉袆
      • 郝熈载
      • 戈以安
      • 孙叔子
      • 戴百户
      • 华居士
      • 莲华太公
      • 郭大林
      • 糖担老人
      • 吴江老人
      • (清)吴浇烛
      • 吴叔宝
      • 吴瞻楼
      • 黄摄六
      • 余集生
      • 金光前
      • 韩承山
      • 乔忠我
      • 翟梦鲤
      • 沈养素
      • 戴公烈
      • 沈敬孚
      • 顾天瑞
      • 陆士诠
      • 马[冗-几+丁]良
    • 在闺清操
      • (隋)独孤皇后
      • (唐)姚婆
      • (宋)荆王夫人
      • 吴县君
      • 马朝奉妻
      • 蔡县君
      • 冯少师女
      • 郑氏
      • 陆宜人
      • 朱如一
      • 楼慧靖
      • 周妙聪
      • 秦净坚
      • 郑净安
      • 秦净乐
      • 黄氏
      • 袁氏
      • 陈氏
      • 王氏
      • 孙氏
      • 李氏
      • 王氏
      • 盛氏
      • 沈氏
      • 蒋婆
      • 任夫人
      • 约山翁婆
      • 裴氏
      • 温静文妻
      • 孟氏
      • 梁氏
      • (念佛道者)
      • 陈氏
      • 胡净安
      • 孙氏
      • 郭妙圆
      • 周行婆
      • 龚氏
      • 钟婆
      • 黄婆
      • 朱氏
      • 净心
      • 周氏
      • 项玅智
      • 沈妙智
      • 崔婆
      • (元)陶氏
      • 周婆
      • (明)钟氏
      • 薜氏
      • 于媪
      • 方氏
      • 陶氏
      • 孙中官母
      • 徐氏
      • 李氏
      • 朱氏
      • 杨选一妻
      • 汤公甫母
      • 蔡坦如妻
      • (清)张氏
      • 徐氏
      • 卓氏
      • 江太君
      • 傅德莲
      • 太宜人
      • 陆氏
      • 俞氏
      • 陆氏
      • 曹氏
      • 许氏
      • 陶琼楼
      • 汪镜智
      • 费孺人
    • 发悔顿超
      • 惟恭
      • 雄俊
      • 京屠
      • 张锺馗
      • 张善和
      • 金奭
      • 吴琼
      • 郑邻
      • 钱青侯
    • 含识俱往
      • 裴氏鹦鹉
      • 门沙鸜鹆
      • 天台鸜鹆
      • 刘成鱼
      • 吴雪崖鸡
      • 参将蛇
      • 天一犬
No. 1551

西舫彚征卷上

尊宿瑞化

法师讳慧远

姓贾氏。鴈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欲渡江从学范宁。适南路梗塞。时释道安建刹于太行常山。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初闻安常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遂与母弟慧持。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师神明英越。志与理冥。安师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作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神蛇。从池而出。复臾大雨。岁竟有秋。因名龙泉精舍。永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寝众。永乃谓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而贫道所栖。隘不可处。时师梦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毋它往。其夕大雨雷震。诘朝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柟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为建刹。名其殿曰神运。以在永师舍东。故号东林。甞谓诸教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道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叡昙恒道昺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佛駄邪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駄䟦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誓。令刘遗民著发愿文。而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闻鸠摩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什答书曰。传译来贶。粗闻风德。经言。末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弘其道。释惠要患山中无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叶芙蓉。因波随转。分定昼夜。以为行道之节。谓之莲华漏。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覩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駄邪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语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为渐矣。即寝疾。制遗诫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必尽之期。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八十三矣。仰寻违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虗谢。以悼往疾之深。今于至时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祐之以道。门徒号恸。若丧父母。师以世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顺寂。即义熈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与浔阳太守阮侃。奉全躯举葬于西岭。累石为塔。所著经论诸序铭赞诗记凡十卷。号庐山集。粤稽净土法门。虽传于震朝。至佛图澄而著。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门有远公。负荷至教。广大圣道。名重帝王。法流天下。百世之下。推师为净业始祖焉。

道生

魏氏。巨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覧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辩。虽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叡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甞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亡筌得鱼。始可以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曰。若我所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师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师皆为媿服。师被摈南。还入虎邱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龙光。师于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既而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宛若入定。诸师闻之。益信前誓有证。

佛駄邪舍

(晋言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有沙门。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敺之。遂手足挛躄。巫师谓曰。坐犯贤圣。即请此沙门。悔过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时年十三。随师行旷野。与虎遇。邪舍曰。虎饱。必不伤人。前行中道。果见余骸。至十五。诵经日至万言。以分卫废业为忧(梵语分卫晋言乞食)。一罗汉来代乞食。年十九。诵经满数百万言。性度简傲。不为诸人重。至三十犹为沙弥。复从舅氏。学五明论世间法术。至沙勒国。待遇隆厚。既而罗什至。乃从学阿毗昙论十诵律。什随母反龟兹。师遂留止行化。符坚遣吕光伐龟兹。执罗什。师闻叹曰。我兴罗什。未尽怀抱。今忽羁虏。相见何期。后十年。师东至龟兹。盛弘法化。罗什在姑臧。遣信要之。师恐国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药投之。呪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夜便发。比朝行数百里。追之不及。问弟子何所觉邪。答曰。惟闻疾风流响。两目有泪。师又呪水。洗足乃止。既达姑臧。什入长安。闻姚主逼以妾媵。叹曰。罗什如好绵纩。何可使入棘林。罗什劝姚主。遣使迎师。既至。别立省寺于逍遥园。四事供养。一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时罗什译出十住经。师更相征决。辞理方定。师髭赤。善解毗沙论。时人号赤髭论主。秦弘始中。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义熈八年。来庐山入社。后辞还本国。自罽宾以虗空藏经一卷。寄商客至凉州。

佛駄䟦陀罗

(晋云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裔末也。幼亡父母。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常与僧迦达多。共游罽宾。达多闭户禅坐。忽见师来云。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后益见其神变。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时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覩法众清净。慨然东顾曰。吾诸同辈。未遇真匠。将何发悟。即咨询于众。孰能遂我祈请。流化东土。佥应之曰。䟦陀罗其人也。严乃要师褁粮而行。经历诸国。至交趾附舶循海。达于青州东莱。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秦太子泓请师于东宫。集众说法。与罗什论色空义。师曰。汝秪说得果中色空。不说得因中色空。什问何谓。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往复数番。罗什罔测。秦主兴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师禅静自守。忽谓弟子曰。吾见本国五舶俱发。众谓妄言。因共摈弃。乃与弟子慧严慧观四十余人。俱发至庐山香谷。茇舍而居。时会莲社。远公谓。师被摈过。由门人悬记五舶。于律无犯。即遣弟子昙邕。致书秦主。为其解摈。乃请师东林。译出禅教诸经。自是江东始耽禅悦。师志在游化。西适江陵。持钵分卫。果见天竺五舶至此。后还都立道场寺。先是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未经宣译。义熈十四年。吴郡内史孟𫖮。右卫将军褚叔度。请师为主译。与沙门法业慧义慧严慧观等为笔授。译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朝从池出。洒扫研墨。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国师法照

唐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甞于僧堂食钵中。覩五色云中有梵刹。当东北有山㵎石门。复有一寺。金书其题。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师以所见。访问知识。有嘉延昙晖二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面势。乃五台耳。四年。师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当是五日为一会耳)。感祥云弥覆。云中楼阁。覩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虗空。有数梵僧。执锡行道。复见老人谓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觐大僧。今何辄止。师遂与同志。远诣五台。见寺南有光。及随至佛光寺。一如钵中所见。东北五里。果有大山。山有㵎。㵎北石门。旁二青衣。一称善财。一称难陀。引师入门。北行见金门楼观。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寺方二十里。一百院。皆有金池宝塔华台玉树。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踞师子座。为众说法。菩萨万数。共相围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决取往生。时二大士同舒金臂。以摩其顶。与之记曰。汝以念佛力故。毕竟证无上觉。文殊复曰。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承教。师历请教授。至七宝园。复回至大圣前。作礼辞退。向二青衣送至门外。师复作礼。举头俱失。后与五十僧。往金刚窟。即无着见大圣处。忽覩众宝宫殿。文殊普贤及万菩萨。佛陀波利。师方作礼。举首即失。夜于华严院。见寺东岩壑有五枝灯。师曰。欲分百灯。既而如愿。复曰。愿分千灯。数亦如之。光徧山谷。又前诣金刚窟。夜半见佛陀波利。引之入寺。后复于华严院。念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波利。谓之曰。汝华台生。后三年华开矣。汝见竹林诸寺。何不使群生共知之。师因命匠刻石为图。于见处建竹林寺。既毕。谓众曰。吾事毕矣。数日别众坐逝。推波利之言。果三年也。师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代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之。至于太原。果见师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而莲社立为四祖云。

法师少康

缙云仙都人。俗姓周氏。母罗氏。梦游鼎湖。峰有玉女。以青莲华授之曰。此华吉祥。当生贵子。及生。青光满室。作芙蕖香。七岁未语。相者奇之。母擕至灵山寺。指殿佛谓之曰。汝敬佛不。遽答曰。我佛释迦谁不为敬。父母愈敬异。遂舍令出家。年十五诵通法华楞严等五部。寻往会稽嘉祥。学究律部。后诣上元龙兴。听华严瑜迦诸论。唐贞元年。初洛下白马寺。见殿中文籍放光。探之乃善导和上西方化导文。师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光复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上影堂。大陈荐献。倐见遗像升空而谓之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它日功成。必生安养。师闻佛音如有所证。乃南适江陵。路逢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今严州是)。言讫而隐。师既入郡。人无识者。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导师。念佛一声。与汝一钱。儿务钱者。随声念之。月余孩孺念佛覔钱者众。师乃曰。能念佛十声者与一钱。如此一年。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十年乃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台三级。集众行道。师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见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决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呜呼自责愈加精进。二十一年十月三日。累道旋。当于净土。起忻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郡人为建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而莲社立为五祖云。

法师延寿

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甞谓曰。汝与元师有缘。它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乌巢于衣裓。后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夜半遶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辩才。初演法于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今净慈)。日课一百八事。未甞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欢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赐号智觉禅师。师道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献物。叙弟子礼。师以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互有同异。乃馆其徒之知法者。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师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两土圣贤三百家之言。证成唯心之旨。为书百卷。名曰宗镜。又述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最得其要。师既亡。起塔山中。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崇宁中。追宗照禅师。莲社立为六祖云。

法师莲池

讳袾宏。杭州沈氏。弱冠栖心佛乘。嘉靖丙寅。依无门性天薙染。寻受具戒。单瓢只履。遍历知识。时辨融笑岩两禅宗最著。就参。多所契合。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隆庆辛未。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结茆终焉。环山多虎灾。师为讽经。施食虎。患以宁岁旱。循田念佛。随足所至。时雨霑澍。自此化道大盛。师独辟净土一门。融会三藏。指归惟心。四方缁白顶礼问道者相踵。名公巨卿。如陆光祖张元忭冯梦祯陶望龄虞淳熙宋应昌辈。靡不心折归依。师天性笃孝。每怀木主出游。食则具供。丛林济孤。必荐沈氏先宗慈悲幽冥。自习𦦨口。恒亲设放。屡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观力然也。拯救物命。譔戒杀放生文。城内外及山中俱置放生池。万历中。慈圣太后。遣中贵询法。赐紫衣黄金。使者出金。归常住。衣奉高阁。未甞挂体。师肩荷正法。修四安乐行。以念佛三昧。普摄三根。著弥陀疏钞云栖法彚二十余种。行世。临终半月前。入城别故旧。弟子宋守一等曰。吾将他往。还山与众话别亦如之。众以师欲谢客。辄居长寿庵。莫测其故。至期面西念佛。端坐而逝。大众哀请留嘱。闭目复开云。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时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世寿八旬有一。僧腊五十。莲宗之祖。匡山逮宗赜。而八海内论定协一。以师为九祖云。

高尼净因

西舫彚征卷上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