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灯会要卷第二

西天祖师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凡三)

祖至罽宾国。问禅定达磨达云。仁者习定。当何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云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云。仁者既来。其定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云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祖云。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云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云。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云珠既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云。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不动摇。此定不是净。彼闻此语。心地朗然。

祖一日。遇一长者。引其子。而问云。此子名婆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虽长大。而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熟视之。即索云。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拳。奉珠。众皆惊异。祖云。吾前报为僧。赴西海龙王斋。受衬珠。付此童子婆舍斯多。今还吾珠。理固然矣。

长者舍其子。出家得度。

祖将偿宿债。预付心法。而说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即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罽宾有二外道。学诸幻术。伪为释子。盗入王宫。事迹既败。罽宾王怒。破毁伽蓝。仍自秉劒。谓祖云。师得蕴空否。祖云。得蕴空。云离生死否。祖云。离生死。云可施我头。祖云。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即挥刃。白乳涌丈余。王之右臂。寻亦堕地。七日而终。

玄沙云。大小师子尊者。头也不会作得主。雪窦云。作家君王。天然有在。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凡十三)

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也。因珠辩义。众所惊伏。

本国有二师。一名佛大胜。一名佛大光。号二甘露门。大胜之徒。分为六宗。一曰有相。二曰无相。三曰定慧。四曰戒行。五曰无得。六曰寂静。各封解。传化多众。

祖问有相宗云。一切诸法。何名实相。众中有上首。名萨婆罗。答云。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云。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云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云。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云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云。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云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云。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往。其义亦然。云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云。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师玄解潜达。以手指空云。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知此身。得似此否。祖云。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如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心意朗然。

祖问无相宗云。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有波罗提者。答云。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云。汝心不现。当何明之。云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云。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云。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云。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云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云。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辩析。即悟本心。

祖问定慧宗云。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有婆兰陀。答云。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云。既非一二。何名定慧。云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非二。祖云。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云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云。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心疑顿释。

祖问戒行宗云。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有贤者。答云。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名为戒行。祖云。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云我有内外。彼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云。俱是俱非。何名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祖问无得宗云。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有宝静者。答云。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云。既得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云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云。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所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祖问寂静宗云。何名寂静。于诸法中。谁静谁寂。彼有导者。答云。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祖云。本心不动。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云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云。空空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导者闻祖指诲。豁然开悟。

既而六众咸归。化被南天。度无量众。

于是祖念缘熟。行化时至。俗姪异见王。具大舟。实以众宝。送至海壖。祖泛重溟三周寒暑。达于南海。抵广州。实梁普通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史萧昂延接。具表奏武帝。帝遣使诏。十月一日到金陵。帝问。朕自即位而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祖云。并无功德。帝云。何得无功德。祖云。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云。如何是真功德。祖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

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云。廓然无圣。帝云。对朕者谁。祖云。不识。帝不领旨。

祖于是月十九日。潜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二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嵩山少林。终日面壁而坐。人谓之壁观婆罗门。

有僧神光者。来参礼。莫闻诲励。光自惟曰。古人求道。敲骨取髓。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初九日夜。天大雪。光立庭下。迟明雪积过膝。师悯而问之曰。汝立雪中。当何所求。光垂泪云。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云。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能行难行。能忍难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继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语。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云。诸佛求道。为法忘躯。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与易名。曰慧可。仍与说法。告之曰。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乃可入道。慧可种种说心说性。曾未契理。

忽一日契悟。走告祖云。我息诸缘耳。祖云。莫成断灭否。可云不断灭。祖云。以何为验。可云。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祖云。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祖有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故。所以不得道。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故。得至虗无。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期城大守杨衒之。竭诚参扣。乞示宗旨。师说偈云。亦不覩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劝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祖将西返。乃命门人云。时将至矣。汝等各言所得。道副云。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云。汝得吾皮。尼总持云。我之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云。汝得吾肉。道育云。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实无一法可当情。祖云。汝得吾骨。慧可礼三拜。依位而立。祖云。汝得吾髓。

天衣怀云。祖师与么说话。无计较中。飜成计较。无途辙中。却成途辙。若教伊踏著德山临济门下。免见九年冷坐。被人唤作壁观胡僧。直饶如是。也未免殃及儿孙 大阳延云。且道。更有一人出来。得个甚么。乃云。不得不得。

翠岩芝云。二祖被他当面搽糊。莫道髓。皮也不曾摸著。因甚却绍祖位。

祖顾慧可。而告之云。昔如来以正法眼。分付摩诃大迦叶。展转付嘱。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可云。请师指陈。祖云。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二百年。止而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听吾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祖于后魏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初五日。端坐而逝。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后三年。宋云使西域归。遇祖于葱岭。手携只履。飘飘独行。云问。师今何往。祖云。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厌世。云茫然东迈。暨复命。明帝登遐矣。孝庄即位。云具表。奏其事。旨令发圹。惟空棺只履存焉。

东土祖师

五祖弘忍大师(凡一)

蕲州黄梅人。无父。从母姓周氏。得法之后。居破头山。有居士卢惠能。来参。师问。汝自何来。云岭南。师云。欲求何事。云唯求作佛。师云。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云人有南北。佛性岂然。祖默异之。乃呵云。著槽厂去。能入碓坊。腰石舂米。供众。

师将付法。命门人呈偈。见性者付焉。有上首神秀大师。作一偈。书于廊壁间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惹尘埃。师叹云。若依此修行。亦得胜果。众皆诵之。能闻。乃问云。诵者是何章句。同学具述其事。能云。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呵云。庸流何知。发此狂言。能云。若不信。愿以一偈和之。同学相顾而笑。能至深夜。自执烛。倩一童子。于秀偈之侧。书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师知是能作。心默之。乃谓众云。此偈亦未见性。

深夜潜召能入室。嘱之云。吾以无上微妙正法。并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护持。传付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能跪受衣法云。法既受。衣付何人。师云。达磨初来。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之实。今信心熟。衣乃诤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

师付法后又四载。上元二年。告众云。吾今事毕。时可行矣。遂安坐而寂。俗寿七十有四。塔于黄梅之东山。

六祖惠能大师(凡八)

辛州卢氏子。得法之后。晦迹于南海法性寺。偶风飏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风动。一云幡动。往复曾未契理。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雪峰云。祖师龙头虵尾。好与二十棒。太原孚侍立。不觉咬齿。峰云。我恁么道。也好与二十棒。

巴陵鉴云。祖师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既不是。风幡向甚么处著。有人与祖师作主。出来与巴陵相见 雪窦云。风动幡动。既是风幡。向甚么处著。有人与巴陵作主。出来与雪窦相见。

保宁勇颂云。荡荡一条官驿路。晨昏曾不禁人行。浑家不是不进步。无柰当门荆棘生。

示众云。诸善知识。汝等各各静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不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虗融澹薄。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示众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么。

时荷泽神会。出云。是诸法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师打一棒云。这饶舌沙弥。我唤作一物尚不中。岂况本源佛性。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

法眼云。古人受记人。终是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

唐中宗。遣内侍薛简诏祖。祖辞疾不赴。简云。京师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如何。师云。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云。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和尚指示心要。传奏圣人。及京城道学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简云。明论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云。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云。如何是大乘见解。师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云。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云。外道所说。不生不灭。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还阙。奏师语。诏赐袈裟绢帛宝钵。以谢。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得否。师云。我不得。僧云。和尚为甚么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于先天元年。告众云。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说。汝等性根纯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云。心地含诸种。溥雨悉皆萌。顿悟花情。菩提果自成。

复云。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

师于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人云。吾欲归辛州。汝等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师云。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固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云。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云。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法云秀云。非但来时无口。去时亦无鼻孔。

众复问。师之法眼。何人传授。师云。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遂归辛州国恩寺。沐浴跏趺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俗寿七十六。归塔于韶州宝林。𠡠大鉴禅师。

四祖道信大师旁出法嗣

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凡二)

四祖远观气象。躬自寻访。见师端坐自若。祖问。儞在此。作甚么。师云。观心。祖云。观者何人。心是何物。师不能加答。祖于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悚然。不敢坐。祖问。只这里。别有住处。师云。后有小庵子。遂引祖至庵前。唯有虎狼异兽。祖以手指。作怕势。师云。犹有这个在。祖云。这个是甚么。师于言下有省。乃稽首。请说真要。祖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今汝得。更无少欠。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云。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云。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云。既不作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祖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授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后有五人。绍汝玄化。

邑宰萧元善问。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烦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欲识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牛头第五世

金陵牛头法威禅师法嗣

金陵牛头第六世

金陵牛头第七世

天台佛窟岩惟则禅师法嗣

天台云居 智禅师(凡一)

有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云。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僧云。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云。见无所见。僧云。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云。见处亦无。僧云。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云。无有能见者。僧云。究竟其理如何。师云。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而未甞见。求其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僧云。此性徧一切处否。师云。无处不徧。僧云。凡夫具否。师云。尚言无处不徧。岂有凡夫而不具乎。僧云。因何诸佛菩萨。不被所拘。凡夫独萦于苦。何曾得徧。师云。凡夫于染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僧云。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云。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僧云。至理如何。师云。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

又云。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是大病。作不栖止解。亦是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得闻是语。踊跃作礼而谢。

联灯会要卷第二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