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祖师
二祖慧可大师(凡三)
师问达磨。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磨云。诸佛法印。不从人得。师云。我心未宁。乞师安心。磨云。将心来。与汝安。师沉吟。须臾云。覔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
芭蕉云。金刚与泥人揩背。
白云端颂云。终始覔心不可得。寥寥不见少林人。满庭旧雪重知泠。鼻孔依前搭上唇。
师适北齐。有一居士。年逾四十。诣前作礼云。弟子身缠风恙。请师忏罪。师云。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云。覔罪性。了不可得。师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云。今见和尚。已知是僧。何名佛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不二。僧宝亦然。居士云。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师深器之。
瑯瑘云。犹欠作云何梵在。
师即授出家剃落。易名僧璨。
付法说偈云。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后于开皇十三年癸丑。三月十六日。示寂。寿一百七岁。
四祖道信大师旁出法嗣
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凡二)
四祖远观气象。躬自寻访。见师端坐自若。祖问。儞在此。作甚么。师云。观心。祖云。观者何人。心是何物。师不能加答。祖于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悚然。不敢坐。祖问。只这里。别有住处。师云。后有小庵子。遂引祖至庵前。唯有虎狼异兽。祖以手指。作怕势。师云。犹有这个在。祖云。这个是甚么。师于言下有省。乃稽首。请说真要。祖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今汝已得。更无少欠。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云。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云。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云。既不作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祖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授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后有五人。绍汝玄化。
邑宰萧元善问。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烦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欲识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牛头第五世
金陵牛头第六世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凡五)
苏州昆山朱氏子。
唐代宗诏师。至阙下。亲加礼敬。
一日师在大内。见帝来。乃起立。帝云。师何以起。师云。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也。
马大师。令人送书到。师开缄。见一圆相。索笔。就圆相中。著一点。却封回。
后。忠国师闻云。钦师犹被马祖惑。
雪窦云。径山被惑。且置。若呈似忠国师。别作个甚么伎俩。免被惑去。
有老宿云。当时坐却便休。
又有道。但与划破。
若恁么。只是不识羞。敢谓天下老师。各具金刚眼睛。广作神通变化。还免得么。雪窦见处。也要诸方共知。只这马师画出。早自惑了也。
马大师。令智藏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云。待汝回去时有信。藏云。只今便回去。师云。传语马大师。却须问取曹谿。
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
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山上有鲤鱼。水里有蓬尘。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汝问不当。云如何得当去。师云。待吾灭后。向汝道。
金陵牛头第七世
天台佛窟岩惟则禅师法嗣
天台云居 智禅师(凡一)
有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云。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僧云。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云。见无所见。僧云。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云。见处亦无。僧云。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云。无有能见者。僧云。究竟其理如何。师云。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而未甞见。求其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僧云。此性徧一切处否。师云。无处不徧。僧云。凡夫具否。师云。尚言无处不徧。岂有凡夫而不具乎。僧云。因何诸佛菩萨。不被所拘。凡夫独萦于苦。何曾得徧。师云。凡夫于染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僧云。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云。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僧云。至理如何。师云。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
又云。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是大病。作不栖止解。亦是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得闻是语。踊跃作礼而谢。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杭州鹊巢道林禅师(凡三)
福州福清。翁氏子。卜居钱增西湖。
有宫使会通者。因韬光禅师。勉令谒师。通云。弟子素持斋戒。不愿为官。志慕出家。愿和尚。受与僧相。师云。今时为僧。鲜能精苦。行多浮滥。通云。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师云。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求。汝当为在家菩萨。施戒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通云。然虽如此。于事何益。傥垂摄受。誓遵师教。师遂与剃度。
会通一日取辞。师问。汝欲何往。通云。某甲为佛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往诸方。学佛法去。师云。若是佛法。老僧此间。亦有少许。通云。如何是和尚此间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于是有省。
大沩秀云。可惜这僧。认地口头声色。殊不知。自己光明。盖天盖地。
妙喜云。大沩恁么批判。也未梦见鸟窠在。
白侍郎居易。守杭。谒师问云。禅师住处甚危崄。师云。太守危崄尤甚。白云。弟子。位镇江山。何危崄之有。师云。薪火交煎。性识不停。得非崄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云。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云。三藏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而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