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第十一世(临济七世)
南源慈明楚圆禅师法嗣
隆兴府黄龙普觉慧南禅师
信之玉山人。族章氏。童龆深沈。年十一去家。师事定水智銮。尝侍銮行次。见祠庙。辄杖击而往。十九落发受具。远游至庐山。依归宗宝.栖贤。諟逾三秋。渡淮谒三角澄。久之。分座。云峰悦禅师勉趋石霜。至中道。闻石霜不事事。因寓福严。时贤禅师命典记室。贤归寂。适慈明继席。师出迎之。悚然。及闻其说法。乃贬剥诸方尽为邪解。皆师历参所契证者。遂幡然曰。大丈夫心膂之间。岂可自为疑碍。造室求发药。明揖坐。师固辞哀恳。明曰。书记参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放洞山三顿棒。是合吃。不合吃。云。合吃。曰。吾始疑不堪汝师。今乃可使拜之。复曰。洞山三顿棒即且置。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师拟对。明击其口。师大悟。述偈呈之。留月余辞去。时年三十五。初住同安。次擢归宗.黄檗.黄龙。得大法者七十有九人。然在积翠庵所接者多。衲子趋风。相与交武。竭蹙于道。初受请日。三角遣僧来审师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虗。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归。举似澄。澄不怿。俄闻开堂。为慈明嗣。澄誓之。而三角徒侣弃去者过半。 上堂。问答罢。乃曰。未登此座。一事全无。才登此座。便有许多问答。敢问大众。只如一问一答。还当宗乘也无。若言当去。一大藏教岂无问答。为甚道教外别传。传上根辈。若言不当。适来许多问答。图个甚么。行脚人当自开眼。勿使后悔。若论此事。非神通修证之能到。非多闻智慧之所谈。三世诸佛只言自知。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是故灵山百千万众。独许迦叶亲闻。黄梅七百高僧。衣钵分付行者。岂是汝等贪淫愚执胜负为能。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然后大开门户。运出自己家财。接待往来。赈济孤露。方有少分报佛深恩。若不然者。无有是处。以拂子择禅床一下。遂布谢(云云)。 上堂。说妙谈玄。乃大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英雄奸贼。棒喝玄妙。皆为剩物。黄檗门下总用不著。且道黄檗门下寻常用个甚么。喝一喝。 上堂。时人住处我不住。时人行处我不行。于此了然明的旨。须会全身入火坑。以拂子画一画。云。臭烟熢㶿。红焰炽然。眼未明者。总在里许。从上古圣。无非入生死坑中。向无明火里提拔有情。汝等诸人且如何入。若人入得。可谓在火不烧。在水不溺。若入不得。非但不能自利。亦乃不能利他。既不能自利利他。圆顶方袍殊无利益。良久。召大众。众举首。师曰。牛头出。马头回。 上堂。众集。久之。师曰。嘉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便下座。 上堂。撞钟钟鸣。击鼓鼓响。大众殷勤问讯。同安端然合掌。这个是世法。那个是佛法。咄。 上堂。有一人朝看华严。暮观般若。昼夜精勤。无有暂瑕。有一人不参禅。不论议。拖个破席日里睡。于此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安下那一个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上堂。心王不妄动。六国一时通。罢拈三尺劒。休弄一张弓。击禅床。下座。 上堂。大觉世尊道。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虗也。汝等当勤精进。行此三昧。师曰。精进即不无诸人。作么生是三昧。遂曰。迦叶粪埽衣。价直百千万。轮王髻中宝。不直半文钱。以拂子一击。下座。 僧问。一不去。二不住。请师道。曰。高祖殿前樊哙怒。云。恁么则今日得遇和尚也。曰。仰面看天不见天。 问。德山棒.临济喝。直至如今少人拈掇。请师拈掇。曰。千钧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云。作[冗-几+豕]宗师。今朝有在。师便喝。僧礼拜。师曰。五湖衲子。一锡禅人。未到同安。不妨疑著。 问。旧岁已去。新岁到来。不涉二途。乞师指示。曰。东方甲乙木。 问。如何是黄龙境。曰。昨日方到此。未曾子细看。云。如何是境中人。曰。长者长。短者短。 师燕坐次。有僧侍立。师顾眎久之。曰。百千三昧。无量妙门。作一句说与汝。汝还信否。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将趋。师喝曰。随声逐色。有甚了期。出去。一僧闻之。师趋入。师复理前语问之。亦云。安敢不信。师又指左曰。过这边来。僧坚立不往。师喝曰。汝来亲近我。反不听我语。出去。 室中举手问僧。我手何似佛手。垂足曰。我脚何似驴脚。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学者莫有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人莫涯其意。有问其故。师曰。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熈宁二年三月十六日。上堂辞众。说偈(语见续灯)。至十七日。饭四祖慧日两专使已。趺坐寝室前。大众环拥。良久而化。七日阇维。得五色设利。塔千山之前嶂。阅世六十八。坐五十夏。大观四年春。 谥曰普觉。
龙华齐岳禅师法嗣
湖州西余师子净端禅师(或出洞庭月下)
本郡人也。遗其氏。始见弄师子。发明心要。往见龙华。蒙印可。遂旋里。合彩为师子皮。时被之。因号端师子。丞相章公慕其道。躬请开法吴山。化风盛播。 受请日。问答已。乃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众中还有识得底么。出来通个消息。若无。为虵𦘕足去也。大众为甚么不识。只为太近。众生久流转生死。盖为日用而不知。未登真觉。常处梦乡。古人道。昨夜得个梦。梦见一团空。今朝拟说梦。举头又见空。山僧亦得一梦。与古人不同。夜来梦见土地向山僧道。来日野翁先生诸人入山。请和尚住持寿圣禅刹。况和尚平生不曾行脚。焉可住持。山僧却向土地道。禅得之在心。何劳广走。若是真师子儿。生下便能哮吼。土地却问。如何是真师子儿。岂不见永嘉道。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虗开口。也大奇。也大奇。读书山上师子儿。数年长卧深林里。今朝徐步出岩扉。露牙爪。展毛衣。双睛晃晃迸光辉。碧眼胡僧犹不识。土地山精焉得知。梦中被山僧拄杖子打一下。忽然不见。大众不须久立。伏惟珍重。 开堂日。僧官宣疏。至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师止之。遂登座拈香。祝 圣罢。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西自东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师顾笑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便下座。 上堂。二月二。禅翁有何谓。春风触目百华开。公子王孙日日醺醺醉。唯有殿前陈朝桧。不入时人意。禅家流。只这是。莫思虑。坦然斋后一瓯茶。长连床上伸脚睡。咄。 到华亭。众请上堂。灵山师子。云间哮吼。佛法无可商量。不如打个筋斗。便下座。 僧问。𦏪羊未挂角时如何。曰。怕。云。既是善知识。因何却怕。曰。山僧不曾见恁么差异畜生。师病牙。久不愈。一日。忽谓众曰。明日打筋斗去。众以为戏言。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辨。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至五鼓。果趋寂。寿七十有二。
瑯瑘广照慧觉禅师法嗣
绍兴府姜山方禅师
上堂曰。穿云不渡水。渡水不穿云。乾坤把定不把定。虗空放行不放行。横三竖四。乍离乍合。将长补短即不问汝诸人。饭是米做一句。要且难道。良久。曰。私事不得官酬。 上堂。不是道得道不得。诸方尽把为奇特。寒山烧火满头灰。笑骂丰干这老贼。 僧问。如何是一尘入正受。曰。虵㘅老鼠尾。云。如何是诸尘三昧起。曰。鼈𫜪钓鱼竿。云。恁么则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去也。曰。堂前一椀夜明灯。帘外数茎青瘦竹。 问。诸佛未出世时如何。曰。不识酒望子。云。出世后如何。曰。钓鱼船上赠三椎。 问。如何是不动尊。曰。单著布衫穿市过。云。学人未晓。曰。骑驴踏破洞庭波。云。透过三级浪。专听一声雷。曰。伸手不见掌。云。还许学人进向也无。曰。踏地告虗空。云。雷门之下。布鼓难鸣。曰。八华毬子上。不用绣红旗。云。三十年后此话大行。师便打。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曰。穿针嫌眼小。云。出水后如何。曰。尽日展愁眉。 问。奔流渡刃。疾焰过风。未审姜山门下还许借借也无。曰。天寒日短夜更长。云。锦帐绣鸳鸯。行人难得见。曰。髑髅里面气冲天。僧召云。和尚。师曰。鸡头凤尾。云。诸方泥里洗。姜山𦘕将来。曰。姜山今日为客。且望阇梨善传。然虽如是。不得放过。便打。
青原第十一世(云门五世)
天衣振宗义怀禅师法嗣
东京慧林圆照宗本禅师
常之无锡人也。族管氏。体皃厖硕。所事淳厚。年十九。往姑苏承天。依永安道升禅师。报舂炊不自疲厌。遇升入室。随众咨参。升曰。道者竭力如此。有少劳乎。师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寔欲此生身证。何劳之有。升阴奇之。越十年。剃染受具。又巾侍三载。请辞游方。至池阳。谒天衣于景德。衣举。天亲从弥勒内宫而下。无著问云。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证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亲云。只是说这个法。如何是这个法。久而开悟。一日。室中问师。即心即佛时如何。云。杀人放火有甚么难。于是名播寰宇。漕使李公复圭命师开法瑞光。法席日盛。武林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命师择居。苏人拥道遮留。又以净慈坚请。移文谕道俗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道俗始从。元丰五年。 神宗皇帝下诏。辟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驿 召师为慧林第一祖。既至。 上遣使问劳。阅三日。传 宣就寺之三门为士民演法。翌日。 召对 延和殿。 赐坐。师即盘足加趺。拟仆。 上亟令近臣益以锦座二只(事见师行实及无为居士杨杰真赞)。 神宗登遐。 命入福宁殿说法。以老乞归林下。得 旨任便云游。州郡不得抑令住持。击鼓辞众。说偈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意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杨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师临别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涕。晚居灵岩。其嗣法传道者百余人。 上堂曰。洪音一剖。震动乾坤。法令施行。万机顿削。圣凡路绝。佛祖情忘。当此之时。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从教千古万古黑漫漫。填沟塞壑无人会。卓拄杖。下座。 上堂。崄峻无过鸡足峰。行人到此路难通。唯恐祖师门下客。不移毫末到其中。参。 上堂。问也无妨。答亦无咎。何也。得之不为先。失之不为后。若达此宗。岂论空有。千圣从来也只宁。任他鸟兔争头走。成住坏空弹指间。得失是非唯一口。咄。 上堂。姑苏台畔不话春秋。衲僧面前岂论玄妙。只可著衣吃饭。翫水看山。夜见星。昼见日。两手扶犂水过膝。灵山授记只如斯。历劫何曾异今日。 上堂。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拈起拄杖曰。这个是尘。作么生说个转法轮底道理。山僧今日不惜眉毛。与汝诸人说破。拈起也。海水腾波。须弥岌峇。放下也。四海晏清。乾坤肃静。敢问诸人。且道拈起即是。放下即是。当断不断。两重公案。击禅床。下座。 上元日。僧问。千灯互照。[糸*系]竹交音。正恁么时。佛法在甚么处。曰。谢布施。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曰。大似不斋来。 问。上是天。下是地。未审中间是甚么物。曰。山河大地。云。恁么则谢师答话。曰。大地山河。云。和尚何得瞒人。曰。却是老僧罪过。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韩信临朝。云。中下之流如何领会。曰。伏尸万里。云。早知今日事。悔不忌当初。曰。三皇冢上草离离。 问。春风吹古树。残日下前山。如何是不迁义。曰。青山谁管你闲事。白日廛中自有人。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曰。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云。恁么则荐福的子。雪窦亲孙也。曰。想得未知落处。 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曰。放出无寻处。 问。适来消息从何而得。曰。合。 问。知师久蕴囊中宝。今日当场略借看。曰。何必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沐浴而卧。门弟子环列请偈。乞强起安坐。以化道俗。师熟眎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甚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索笔大书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睡而逝。士庶献最后供者。弥月还然。 敕全身塔于寺之上方。阅世八十。坐夏五十二。 谥法空。塔曰瑞光(续灯曰。坐亡。其异迹见僧宝传)。
报本有兰禅师法嗣
云居晓舜禅师法嗣
建康府蒋山佛慧法泉禅师(世号泉万卷者)
上堂曰。古人恁么。南禅不恁么。古人不恁么。南禅却恁么。大众还委悉么。王婆衫子短。李四帽簷长。 圣节上堂。拈拄杖。击法座一下。曰。以此功德祝延 圣寿。便下座。 上堂。智人欲识南禅路。门前有个长松树。脚下分明不较多。无奈行人恁么去。莫恁去。急回顾。楼台烟鏁钟鸣处。 雪下。上堂召大众曰。还有过得此色者么。良久。曰。文殊笑。普贤嗔。眼里无筋一世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上堂。快人一言。快马一鞭。若更眼睛定动。未免纸里麻缠。脚下是地。头上是天。不信但看八九月。纷纷黄叶满山川。 僧问。白云本无心。为风出岩谷时如何。曰。晴作雨备。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发长僧㒵丑。云。未审意旨如何。曰。闭户怕天寒。 问。久雨不晴时如何。曰。白日无闲人。云。未晓玄言。乞师直指。曰。看看便是春。 问。南禅结夏。为甚么却在蒋山解。曰。众流逢海尽。云。恁么则事同一家也。曰。梦里到家乡。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曰。西瞿耶尼。云。出水后如何。曰。泗州大圣。 问。如何是衲僧行履处。曰。甲不开仓。 问。二祖立雪齐腰。意旨如何。曰。三年逢一闰。云。为甚么付法传衣。曰。村酒足人酤。
智海正觉本逸禅师法嗣
福州大中海印德隆禅师
上堂曰。法无异法。道无别道。时时逢见释迦。处处撞著达磨。放步即交肩。开口即𫜪破。不𫜪破。大小大。 上堂。夫欲智拔。先须定动。拈拄杖。卓一下。曰。唵苏𠰷㗭唎娑婆诃。归堂吃茶。上堂。触境无滞底。为甚么抬头不起。田地稳密底。为甚么下脚不得。譬如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门𫆏。樊哙踏开真主出。巨灵抬手锦鳞喷。参。 上堂。平旦寅。晓何人。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月里麒麟看北斗。向阳椑子一边青。 僧问。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如何是不露底事。曰。日落月未上。云。恁么则五天唱不起。汉地和难齐。曰。方人以己。云。铁狗吠开岩上月。泥牛触破岭头云。曰。元来犹在。云。可谓不落今时句。如在白云中。曰。崔崔嵬嵬。霄汉半开。云。全因今日去也。曰。且喜阇梨瞥地。 问。寒来暑往。日居月诸。心地未明。乞师指示。曰。臂长衫袖短。脚瘦草鞋宽。云。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曰。日午游都市。天明往华山。
青原第十一世(洞山七世)
投子义青禅师法嗣
东京天宁芙蓉道楷禅师
沂之沂水人。族崔氏。自幼举辟谷。隐伊阳山。后游京师。籍名术台寺。试法华得度具戒。趋淮西谒投子于海会。乃问。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言句也无。曰。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尧舜禹汤也无。师欲进语。青以拂子𢷾师口曰。汝发意来。早有三十棒也。师即开悟。再拜便行。青曰。且来。阇梨。师不顾。青曰。汝到不疑之地耶。师以手掩耳。后还沂上。居马鞍山。元丰壬戌(时年四十)。道俗迎处僊洞。次迁招提.龙门。又徙大阳.大洪。皆一时名卿巨公为之劝请。自是。洞上之风大行西北。崇宁三年。 诏住京师净因。大观改元。 敕移天宁。 上堂曰。唤作一句。已是埋没宗风。曲为今时。通途消耗。所以借功明位。用在体处。借位明功。体在用处。若也体用双明。如门扇两开。不得向两扇上著意。不见新丰老子道。峰峦秀异。鹤不停机。灵木迢然。凤无依倚。直得功成不处。电火难追。拟议之间。长途万里。 上堂。良久。曰。青山常运步。石女夜生儿。便下座。 上堂。入道之径。内虗外静。如水澄凝。万象光映。不沈不浮。万法自如。所以道。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坚石处水。天瞽犹光。明暗自尔。干湿同方。若能如是。岩前枯木半夜开华。木女擕篮清风月下。石人舞袖共贺太平。野老讴歌知音者和。于斯明得。何必重登塔庙。再见文殊。道在目前。一时参取。 上堂。假言唱道。落在今时。设使无舌人解语。无脚人能行。要且未能与那一人相应。还会么。龙吟徒侧耳。虎啸谩沈吟。 僧问。如何是兼带之语。曰。妙用全施该世界。木人闲步火中来。云。如何是和尚家风。曰。众人皆见。云。未审见个其么。曰。东壁打西壁。 问。如何是无缝塔。曰。白云笼岳顶。终不露崔嵬。二年春。开封尹李公孝寿奏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即 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内臣持 敕命至。师迎谢曰。某辞父母出家时。尝陈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用资九族。苟渝愿心。当弃身命。父母以此听许。今若不守本志。窃[曰/月] 宠光。则佛法.亲盟背矣。于是修表具辞。复降 旨京尹。坚俾授之。师确守不回。以拒 命坐罪。奉 旨下棘寺。与从轻。寺吏闻有司欲徙淄州。有司曰。有疾。与免刑。及吏问之。师曰。无疾。吏云。何有灸瘢耶。曰。昔者疾。今日愈。吏令思之。曰。已悉厚意。但妄非所安。乃恬然就刑而行。从之者如归市。师以法语施之。获益尤众。灵源清禅师评曰。夫楷公大士也。其建志立行。当素有根本。岂悠悠者之所能知。因赞其像曰。惟唐正观。灵润投驩。匪移所守。能适其安。乃曰。此行略有三益。一酬往谴。二顺厌生。三成大行。今日淄州楷公亦云。严天大雪。始见松筠。媚草天华。亦成造化。苟窃世荣。实辜恩者。师抵淄川僦居。学者愈亲。明年冬。 敕令自便。庵于芙蓉湖心。道俗川凑。仅数百人。日食粥一杯。故多引去。政和七年冬。 赐额曰华严禅寺。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笔书偈付侍僧曰。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移时乃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