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第十二世(临济八世)
黄龙普觉慧南禅师法嗣一
隆兴府黄龙宝觉祖心禅师
南雄始兴人。族邬氏。为书生有声。年十九目盲。父母祷圆通大士。许出家。即覩物。乃依龙山寺慧全。明年试经。唯师献诗得奏名剃染。继住龙山。以律身不严。几逢横逆。遂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三年。告悦将去。悦特指见南禅师(时住积翠)。往居四年。无所入。一日。倾汤误注手指。豁如梦觉。知有而机不发。南抑之。师复云峰。悦已谢世。就止石霜。因读传灯。至僧问多福。如何是多福一丛竹。曰。一茎两茎斜。云。学人不会。曰。三茎四茎曲。于是顿证二师垂手处。径回积翠。方展坐具。南曰。子始入吾室矣。师礼谢。乃谒翠岩真.泐潭月。皆器之。自尔名冠丛社。南以熙宁二年归寂。郡守及龙图徐公禧挽师嗣居。 上堂曰。大凡穷生死根源。直须明取自家一片田地。教伊去处分明。然后临机应用。不失其宜。只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爆动。便有五行金木。相生相尅。胡来汉现。四姓杂居。各任方隅。是非锋起。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疾在膏肓。难为救疗。若不当阳晓示。穷子无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便可顿忘诸见。诸见既尽。昏雾不生。大智洞然。更非他物。珍重。 上堂。击禅床曰。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诸人耳在一声中。一声遍在诸人耳。若是摩霄俊鹘。便合乘时。止泺困鱼。徒劳激浪。 上堂。不与万法为侣。即是无诤三昧。便恁么去。争奈弦急则声促。若能向紫罗帐里撒真珠。未必善因而招恶果。 上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且任诸人点头。及乎树倒藤枯。上无冲天之计。下无入地之谋。灵利汉这里著得一只眼。便见七踪八横。举拂子曰。看。太阳溢目。万里不挂片云。若是覆盆之下。又争怪得老僧。 上堂。若也单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无足。若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无眼。据此二人。十二时中常有一物蕴在胸中。物既在胸。不安之相常在目前。既在目前。触途成滞。作么生得平稳去。祖不言乎。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僧问。达磨九年面壁。意旨如何。曰。身贫无被盖。云。莫辜负他先圣也无。曰。阇梨见处又作么生。僧𦘕一圆相。师曰。𪈏雀不离窠。僧礼拜。师曰。更深犹自可。午后始愁人。 问。未登此座时如何。曰。一事全无。云。登后如何。曰。仰面观天不见天。师住持十有二年。性真率。不乐事务。凡五辞乃退。揭其室曰晦堂。衲子源源而来。挥之不去。士夫慕风求开发者众。因摭教门祖宗言句及儒道经书作征问辨通。如论语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师曰。吾道既一。则可以统贯万差之事。当其一贯。万事之中可容其见。若容其见。则不为一。若不见时。万事显然。一何形状。苟能见达。忠恕之道可得而明。道德经.出生入死章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师曰。十中有三。三者何耶。其三三者。盖取九数以为生。生之摄用也。有何所以不盈十数。若盈十数。形器所拘。则不能明出生入死。既不能明出生入死。宁逃兕虎投角措爪。所以其一不用而用。而能善用。非数而数。而能善数。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既知无死。则见无生。无生无死。则可以明出生入死。可谓生而无生。死而无死。非独入军不被甲兵。蹈火履水而无焦溺。亦皆如之。请问。既有其生。不无其死。何由得归无死之地。维摩经曰。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师曰。若以金色光照为明。现居之室转流昼夜。若以日月所照为明。现居之室昼夜流转。识是非眼。入是非看。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中夜入灭。命门人黄公庭坚主后事。茶毗日。隣峰为秉炬。火不续。黄顾师之得法上首新禅师曰。此老师有待于吾兄也。新以丧拒。黄强之。新执炬。召众曰。不是余殃累及我。弥天罪过不容诛。而今两脚捎空去。不作牛兮便作驴。以火炬打一圆相。曰。只向这里雪屈。掷炬。应手而𦶟。寿七十有六。腊五十有五。窆于普觉塔之东。 赐号宝觉。
杨歧方会禅师法嗣
舒州白云守端禅师
衡阳人。族葛氏(续灯云周氏非)。幼事翰墨。恶俗务。冠依茶陵郁禅师披削。往参云盖颙禅师。颙殁。杨歧继焉。歧见之。与语终夕。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云。茶陵郁和尚。曰。吾闻伊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师诵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歧笑而趋起。师愕视不寐。黎明。咨询之。适岁暮。歧曰。汝见昨日打敺傩者么。云。见。曰。汝一筹不及渠。师复骇云。意旨如何。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师大悟。巾侍久之。嘉祐四年。辞游庐阜。圆通讷禅师一见。自谓不及。举住承天。声名籍甚。又逊居圆通。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所至。众如云集。开堂日。问答已。乃曰。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次第流传。无令断绝。至于今日。大众。若是正法眼藏。释迦老子自无分。将个甚么分付。将个甚么流传。何谓如此。况诸人分上各各自有正法眼藏。每日起来。是是非非。分南分北。种种施为。尽是正法眼藏之光影。此眼开时。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只在面前。不见有毫厘之相。此眼未开时。尽在诸人眼睛里。今日已开者。不在此限。有未开者。山僧不惜手。为诸人开此法眼藏看。举手竖两指曰。看看。若见得去。事同一家。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说偈言。诸人法眼藏。千圣莫能当。为君通一线。光辉满大唐。须弥走入海。六月降严霜。法华虽恁道。无句得商量。大众。既是满口道了。为甚么却无句得商量。喝一喝。曰。分身两处看。 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大众。眼在鼻上。脚在肚下。且道宝在甚么处。遂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华依旧笑春风。 上堂。竖起拄杖曰。锋刃上𨁝跳。横按曰。微尘里走马。劳劳去复来。个是惺惺者。掷拄杖。下座。 上堂。不曾迷。莫求悟。为甚么从上来却有师承祖嗣。若也会得。入乡随俗。若也不会。饿死首阳山。然虽如是。入水见长人。 上堂。今日至节一。阳生于此日。拈起拄杖。召大众曰。且道这个作么生。若也见得。且恁么应时纳祐。若数至大年朝。前头大有雪在。所以承天寻常十度发言九度休。何谓如此。当门不用栽荆棘。后代儿孙惹著衣。然虽如是。三十年后。太公钓鱼。参。 上堂。古者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圆通即不然。时挑野菜和根煑。旋斫生柴带叶烧。 上堂。江月照。松风吹。到这里。还有漏网者么。良久。曰。皇天无亲。 上堂。释迦老子有四洪誓愿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华亦有四洪誓愿。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上堂。日消万两黄金。法华门下不著。直饶不直半分钱。正入得法华门。未升得法华堂。未入得法华室。且道甚么人升得法华堂。入得法华室。乃曰。眼有三角。头峭五岳。 上堂。今日也是这个。明日也是这个。作么生是那个。漆桶。参堂去。 净空居士郭功甫访师。上堂。夜来枕上作得个山颂谢功甫大儒。直要与天下有鼻孔衲僧脱却著肉汗衫。莫言不道。遂曰。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上堂。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未透时。撞著铁壁相似。忽然一日覰得透后。方知自己自是铁壁。如今作么生透。复曰。铁壁。铁壁。 僧问。如何是佛。曰。镬汤无冷处。云。如何是佛法大意。曰。水底按葫芦。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乌飞兔走。 问。不求诸圣。不重己灵。未是衲僧分上事。如何是衲僧分上事。曰。死水不藏龙。云。便恁么去时如何。曰。赚杀你。熈宁五年迁化。寿四十八。
翠岩可真禅师法嗣
潭州大沩真如慕喆禅师
临川人。族闻氏。未总角。礼建昌永安圆觉律师。试所习得度。刚简有识。以荷法为志。翠岩处众曰。师得与从游几二十载。虽群居。常尊以师礼。岩谓人曰。三十年后。喆子必大作佛事。岩殁。塔于西山。师心丧三年。去依黄檗。游湘中时。谢公师直守潭。慕其名。以岳麓礼迎之。累日方就。迁慧光大沩。绍圣改元。奉驿召。引对 延和殿。称 肯。锡紫服.真如号。寻补大相国寺。 上堂曰。古者道。一释迦。二元和。三佛陀。自余是甚么椀脱丘。慧光即不然。一释迦。二元和。三佛陀。总是椀脱丘。诸人还知慧光落处么。若也知去。许你具铁眼铜睛。若也不知。莫谓几经风浪险。扁舟曾向五湖游。 上堂。不用思而知。不用虑而解。庐陵米价高。镇州萝卜大。 上堂。阿喇喇。是甚么。飜思破灶堕。杖子才击著。方知辜负我。以拄杖击香卓一下。曰。堕。堕。 上堂。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慧光门下。直拔超升。不历科目。诸人既到这里。风云布地。牙爪已成。但欠雷声烧尾。如今为你诸人震忽雷去也。以拄杖击禅床。下座。 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曰。苦杀人。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曰。寒毛卓竖。云。见后如何。曰。额头汗出。 问。如何是教外别传一句。曰。飜译不出。师自分座至终。室中唯问。学者洗钵盂话。上人如何会。僧拟对。师即以手托曰。歇去。二年十月八日。无疾说偈别众。良久示寂。偈曰。昨夜三更。风雷忽作。云散长空。前溪月落。阇维。设利大如豆㪷许。目睛齿爪不坏。门弟子分塔于京.潭。
定慧海印超信禅师法嗣
平江府穹隆智圆禅师
本郡人。族沈氏。未冠。依能仁昙卿下发。习台教。授译梵。弃谒甘露夫禅师。及保宁真净之室。始发明。后依海印。一日。汲水澣衣。忽大悟。与印咨答若符契。留侍再闰。遂首众于和之开圣。出住庆善。移穹隆。 上堂曰。三月晚春华正红。馨香惹得乱群蜂。只知妄计竞头采。不觉从前造化空。 上堂。福臻不说禅。无事日高眠。有问祖师意。连擉两三拳。大众。且道为甚么如此。不合恼乱山僧睡。师性真率。虽仆夫亦与偶坐室中。唯蒲团纸帐而已。有求示众语者。师答曰。汝觅上堂语。我今重为举。莫向句中求。个里全不许。圆悟禅师行化至苏城。诣山。炷香拜之。宣和甲辰五月中澣。语门人曰。吾翊且行矣。漏尽沐浴。端坐而终。茶毗。设利五色无数。合遗骨建窣堵波于西北隅。寿六十九。腊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