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四

应化圣贤

千岁宝掌和尚

中印度人也。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质。左手握拳。至七岁祝发乃展。因名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常不食。日诵般若等经千余卷。有咏之者曰。劳劳玉齿寒。似迸岩泉急。有时中夜坐堦前。神鬼泣。一日。谓众曰。吾有愿住世千岁。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岁称之。次游五台。徙居祝融之华严.黄梅之双峰.庐山之东林。寻抵建邺。会达磨入梁。师就扣其旨开悟。武帝高其道腊。延入内庭。未几。如吴。有偈曰。梁城遇导师。参禅了心地。飘零二淅游。更尽佳山水。顺流东下。由千[土*页]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鴈荡。盘礡于翠峰七十二庵。回赤城。憩云门法华.诸暨里浦.赤符大岩等处。反飞来栖之石窦。有行尽支那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时贞观十五年也。后居浦江之宝严。与朗禅师友善。每通问。遣白犬驰往。朗亦以青猿为使令。故题朗壁曰。白犬㘅书至。青猿洗钵回。师所经处。后皆成宝坊。显庆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问其徒慧云曰。此肖谁。云曰。与和尚无异。即澡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一千七十二年。今将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复来此。顷时嘱曰。吾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骨。勿拒。言讫而逝。入灭五十四年。有刺浮长老自云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开。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若黄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显庆丁巳攷之。实一千七十二年。抵此土岁历四百余。僧史皆失载。开元中。慧云门人宗一者。甞勒石识之。

扣冰藻先古佛

建宁新丰翁氏子。母梦比丘风神炯然。荷锡求宿。人指谓曰。是辟支佛。而孕。生于武宗会昌之四年。香雾满室。弥日不散。年十三。求出家。父母许之。依乌山兴福行全为师。咸通乙酉。落发受具。初以讲说为众所归。弃谒雪峰真觉禅师。手𢹂凫茈一包。酱一器献之。峰曰。包中何物。云。凫茈。曰。何处得来。云。泥中得。曰。泥深多少。云。无丈数。曰。还更有么。云。转深转有。又问。器中何物。云。酱。曰。何处得来。云。自合得。曰。还熟也未。云。不较多。峰异之。曰。子异日必为王者师。后自鹅湖归温岭结庵(今为永丰寺)。继居将军岩。二虎侍侧。神人献地为瑞岩院。学者争集。甞谓众曰。古圣修行。须凭苦节。吾今夏则衣楮。冬则扣冰而浴。故世人号为扣冰古佛。太傅章公仔钧闻师道誉。躬迎瞻礼。未几。舍第为寺。夫人练氏以子孙爵问之。答以十世(后如其言)。住灵曜日。上堂曰。四众云臻。教老僧说个甚么。便下座。有僧烧炭积成火龛云。请师入此修行。曰。真玉不随流水化。瑠璃争夺众星明。云。莫只这便是么。曰。且莫认奴作郎。云。毕竟如何。曰。梅华腊月开。史陈公诲于建安显亲寺之溪西。范铁为三大佛。既成。饭僧告众曰。有能为赞者。当得奉之。众皆默然。师居座末。起对曰。百年陈铁。一朝成佛。诲大喜。即跪奉以归(铁陈之小名也)。天成戊子。应闽主之召。延居内堂。敬拜曰。谢师远降。赐茶次。师提起橐子曰。大王会么。云。不会。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留十日。以疾辞。至十二月二日。沐浴升堂。告众而逝。王与道俗备香薪苏油茶毗之。祥耀满山。获设利五色。塔于瑞岩正寝。寿八十有五。腊六十有三。曰妙应法威慈济。师之苦节异行。他心慧眼。备见于本录云。

法华志言大士

寿春许氏子也。弱冠游东都。继得度。于七俱𦙁院留讲聚之久。一日。读云门录。忽契悟。未几。宿命遂通。独语笑。口吻嗫嚅。日甞不辍。世传诵法华经。因以名之。每入市则褰裳而趋。或举手画空。伫立良久。或从屠沽。饮啖无择。然谶祸福辄应。于是名播朝野。至和三年。 仁宗皇帝以国嗣未立。夜因焚香默祷曰。翌日化城殿具斋。虔请法华大士。愿俯临无却。清旦。 上道衣凝立以待。俄驰奏。有僧言法华者。自右掖门径趋。将至寝殿。侍卫莫阻。 上笑曰。朕请而来也。有顷至。登 御榻加趺。受供。将去。 上曰。朕以储嗣未立。大臣咸以为言。侵寻晚景。嗣息有无。法华其一决之。师索笔连书十三十三字。凡数十行。掷笔无他语。皆莫测其意。后 英宗皇帝登极。在濮邸诸王之数。实居十三。始符前谶。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曰。本来无一物。一味总成真。集仙王质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青山影里泼蓝起。宝塔高吟撼晓风。又云。请法华烧香。曰。未从斋戒觅。不向佛边求。国子助教徐岳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街头东畔底。云。某未会。曰。三般人会不得。僧问。世有佛否。曰。寺里文殊。有问。师凡耶。圣耶。举手曰。我不在此住。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谓人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分身扬化。今南归矣。语毕。右脇而寂。

李通玄长者

不知何许人。或曰唐宗子。殆文殊普贤之幻有也。开元七年(一云十七年)。隐于太原寿阳方山之土龛。初至。虎为负经。而神龙化泉。天女给侍。夜则齿光代烛。间食枣栢。因号枣栢大士。甞以华严大教抉微剔奥。论而明之。曲折万旋。如水赴海。会释十门。妙尽经旨。总四十卷。目曰华严论。其首叙曰。夫有情之本。依智海而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以本性为先。智随根应。大悲济物。以此为名。依本如是。设其教泽。滂流法界。以润含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得于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法门。覩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刹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一作离)于当念。其为广也。以虗空而为量。其为小也。处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智海果德。乃殊分于五位之门。常住法堂。示进修于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刹皆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圣凡不等。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互开果复之智门。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万。启十十之通辨(一云启十通而疏十辨)。十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园中。利人天而明法界。目连鹙子。隔眎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还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之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返视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之妙身。彰体用圆极。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智为功。广则毫刹相容。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世主妙严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分教。第三.明教义差别。第四.明成佛同别。第五.明见佛差别。第六.明说教时分。第七.明净土权实。第八.明摄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会教始终云云。以十八年(或作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论成。竟尔趋寂。是日飞走悲鸣。白虹贯天。四众拥观。叹未曾有。垒石葬千山北。清泰中。村民拨石。得连环金骨。扣之如簧。天福三年。再造石塔。于山之东七里。始剏屋庐。号昭化院。 皇朝初。闽僧志宁以其论义。分布经中。是为合论。至元祐戊申岁。无尽居士张商英漕江左。出按寿阳。因斋戒至谒。于破屋之下散帙间。得华严修行决疑论四卷。疾读数纸。疑情顿释。乃移文令废淫祀。置长者像为民祈福。十月七日。治地。八日。白光现于山南。父老扣头悲泪曰。不知长者之福吾土也。请并院新之。施心云起。不唱而和。无尽甞记其实云。

吕岩真人

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甞游庐山归宗。书钟阁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觅。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师覩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煑山河。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柰囊有长生不死药。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劒胁之。劒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煑山川即不问你。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有本小异)。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后谒潭之智度觉禅师。有曰。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令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聊作一绝奉记。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皇祐间。至西湖净慈。即圆照本禅师室。照见之。乃曰。黄龙道底。吕曰。钱大不要饶舌。便出(圆照乃钱王后身也见杨无为圆照赞)。时往来接化京华。而人鲜遇。有偈曰。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唯有桥东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有老宿见此偈。问禅者曰。既是神仙。为甚么却被树精覰破)。宣和中。抵四明金鹅寺。顾方丈萧然。顷有童子出。吕问。此何寥寥。童云。莫道寥寥。虗空也不著。吕嘉其言。题诗于壁曰。方丈有门出不钥。见个山童赤双脚。问伊方丈何寥寥。报道虗空也不著。闻此语。何欣欣。主翁岂是寻常人。我来谒见不得见。渴心耿耿生埃尘。归去也。波浩渺。路入蓬莱山杳杳。相思为上石楼时。雪晴海阔千峰晓。

拾遗(未详法嗣者)

福州东山云顶禅师

泉南人(遗其氏)。以再下春闱。往云台大吼寺。剃染具戒。即谒大愚芝.神鼎諲诸名衲。后见罗汉下尊宿。始彻事。道学有闻。丛林称为顶三教。出住东山。迁数刹。 上堂曰。一句函盖乾坤。不离毛吞巨海。一句截断众流。不离斩钉截铁。一句随波逐浪。不离目机铢两。若是通玄上士。出言坐断天下老和尚舌头。若不到这里。进前筑著鼻孔。退后堕坑落壍。各自知时。打草鞋行脚去。 上堂。召大众曰。诸佛说法。似掷劒挥空。祖师传心。如著鞋上树。天下老和尚指注。徧大地尽是葛藤。更说无心是道。乃同死汉。直得山河大地与自无差。坐在法身处。见闻不脱。光影似摇。生死茫然。如何辨主。直须透过。如水入水。如风入风。抛掷自由。开合不成。孔窍为妙。 九龙观道士并三士人请上堂。儒门画八卦。造契书。不救六道轮回。道门朝九皇。炼真气。不达三祇劫数。我释迦世尊洞三祇劫数。救六道轮回。以大愿摄人天。如风轮持日月。以大智破生死。若劫火焚秋毫。入得我门者。自然转变天地。幽察鬼神。使须弥铁围。大地大海。入一毛孔中。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我说此法门。如虗空俱含万象。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若人得一。即万事毕。珍重。 上堂。梦中作大梵王位。不如醒后一县尉。种种劳筋骨。何似展脚睡。明得自无许多般。若未明自。假饶如今一身现得十身。卢舍那佛使雷音徧众刹。化佛满世间。俱是梦中事。须知向上一叚。函盖乾坤。耀古腾今。灵光不碍。入生入死。与物推移。救度无量众生。出三界牢狱。散坏无量诸魔宫殿。息灭无量诸烦恼火。便共释迦弥勒同坐一华。老僧如此说个化门。且要人天小果生希奇之念。若据迦叶门下。从来无这般说话。 华严大会上堂。广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前引普贤扶。肥壮白牛甚有力。一念徧游无卷舒。世尊御也四十九年。三百六十余会。演大乘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其诸余部帙。不可胜言。使大海须弥为笔墨。未能书写得尽。世尊又说。过五十六亿万年后。有弥勒佛出世。悲臻末劫。劫海无涯。佛海无际。非口所宣。非心所测。皆是世尊度脚买靴之说。看风使帆之义。世尊又说。有大法眼藏付嘱迦叶。且未有世尊.迦叶时。此法眼藏在甚么处安著。若有人知得落处。出来说看。 僧问。如何是乾元境。曰。千峰寒色。云。如何是境中人。曰。二尊不并化。 问。如何是毗卢师。曰。口吐阴阳宣造化。云。超然逈出威音外也。曰。须作披毛带角人去始得。 问。如何是有漏。曰。破屋。云。如何是无漏。曰。古井。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孤舟载明月。云。意旨如何。曰。来往照阎浮。 俗士问。三道宝阶。曲为初机。向上一路。请师直指。曰。高皇斩白虵。当年用此劒。云。不背一切人。不向一切人也。曰。头在这里。尾在那边。 问。昔日相如题柱。未是作家。今日桥成。请师下笔。曰。彩气夜常动。精灵日少逢。云。荆山有玉。鉴在卞和。曰。洪州斩冬瓜。满江皆是血。 问。月落碧潭时如何。曰。仙人礼枯骨。云。转变后如何。曰。北邙山下。俗士问。如何是即色是空。曰。春虵入竹筒。云。暂时调直也。曰。从地狱出。更作畜生。 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曰。我吃饭。汝受饥。云。法法不相到。又作么生。曰。汝作罪。我皆知。 问。如何是和尚一枝拂。曰。打破修行窟。云。恁么则本来无一物也。曰。知无者是谁。云。学人罪过。曰。再思可矣。 俗士问。洞山道。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未审是甚么物。曰。担铁枷。吃铁棒。云。天地黑。山河走。曰。阎老殿前添一鬼。北邙山下卧千年。士叫。快活。快活。师曰。也是野狐吞老鼠。 问。如何是佛。曰。举世无相以。如何是道。曰。清风拂白月。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四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