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
释迦牟尼佛
【颂】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评】【颂】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遶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勅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于是从定而出。
【颂】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法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一义二义。
【颂】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颂】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郍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郍一通。你问我。
【颂】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徧观三千大千世界。覔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颂】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郍个文殊。迦叶无对。
【颂】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物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麤。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
【颂】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颂】世尊一日勅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颂】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颂】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劒。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劒。持逼如来身。如劒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颂】世尊敲髑髅。问耆婆生何道。曰生人道。又敲一。生何道。曰生天。又敲一。耆罔措。
【颂】世尊因地。布𩬊掩泥。献花于然灯。然灯见布𩬊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颂】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呌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颂】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颂】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颂】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颂】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颂】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胷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万亿众。悉皆契悟。
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甞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䟦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兴。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有相宗。乃至寂静宗所。彼各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颂】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因问波罗提尊者。(无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
○祖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遂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造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其主礼迎接。表闻 武帝。帝览奏。遣使賷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评】【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颂古上云。师遂折芦渡江。至魏。后帝举问志公。公曰。陛下识此人否。曰不识。志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曰当遣诏之。志曰。莫道陛下诏。盍国人去。他亦不回)祖知机不契。潜回江北。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颂】时有僧神光者。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𩬊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颂】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汝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别记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祖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可。忽曰。我已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无疑也)言已。端居而逝。
【颂】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
○初梁武遇祖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旁出
牛头山法融禅师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颂】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欲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遶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覩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缘化。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是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
云居智禅师
甞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甞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徧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徧。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见不徧。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徧。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保唐无住禅师
唐相国杜鸿渐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然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于时庭树鵶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鵶去已。又问师闻否。师曰闻。公曰。鵶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圭峰宗密禅师
大和中征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贻后代。
○其都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郍。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亦名禅郍。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网经)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门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磨所传者。顿同佛体。逈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亡于躯命。愍心切于神情。(亦如净名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是宿习难改故)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䟽。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证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辩金𨱎。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继十年。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现于空心。虗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也。然本因了自心而辩诸教。故恳情于心宗。又因辩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集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莾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裴休为之序曰。诸宗门中皆有达人。然各安所集。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憎烦恼病。何利益之有。我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镕缾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趣。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符。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来未甞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来初离别说三乘。后乃通为一道。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
(会元二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