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世祖
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
己丑太元十四年。
第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罗尊者嗣宗统(六十九年)。
法师道安寂。
正月二十七日。有一异僧出入安室。手指西北。即时云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一日感庞眉尊者降。安出所制似之。尊者钦叹。以为尽契佛心。仍许以密助弘通。安识其为宾头卢。因设日供。门弟子通其业者数十人。有法遇者传教长沙。徒众数百。中有一人私饮。遇纵而不举。安廉知之。即封荆以寄。遇抱荆泣曰。董众无状。远遗师忧。于是俯伏受谴。安左臂有一肉串隆起如印。捋可上下。而不出腕。时号印手菩萨。
祥符荫曰。弘愿度生之士。非上生内院。亲觐慈氏。即往生安养。栖神莲胎者。葢觐慈氏。则当来辅赞。躬承化仪。而西方。位登不退。再来娑婆。克从本愿也。其他奉刹奉尘。虽各密行难思。然兜率西方二途。实当前道岸之捷径。安远二公。开方便涅槃门于直指禅宗未来之日。可谓善治般若舟航之先导者矣。
庚寅十五年。
祖住世传法。
祖因东印度国王请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师独为何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法师慧远结念佛莲社。
远雁门楼烦贾氏子。幼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师事道安法师。豁然而悟。曰儒氏九流。皆糠粃也。与弟慧持。投簪受业。以大法为己任。安公叹曰。使道流东震。其在远乎。届浔阳。见庐峰清胜。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继就法师慧永之招。居西林。刺史桓伊。寻搆东林禅苑。延居之。背负香炉。傍临瀑布。泉壑清幽。游者神肃。感阿育王像。自寒溪寺移至。时晋室式微。天下奇才绝俗之士。多隐居不仕。彭城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依之。远励众精修净业。共结莲社。一心念佛。刻志安养。程之著发愿文。王乔之等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
祥符荫曰。东林净业。普摄三根。莲漏芳声。于今振响。是葢表里禅宗。广敷法化者也。然念非口诵。佛岂持名。念即佛。而自性弥陀。不隔西方。佛即念。而唯心净土。非从外觅。其于禅也。又岂有阡陌之分。水乳之别乎。况慈愿深重。不可思议。今之粔籹儿童。井臼妇女。一称南无。皆决定当来成佛。莲胎可期。世之浪掷时光。妄营黑业。茫茫苦海。临溺思援者。其速于念佛一门。作救急上䇿哉。
辛卯十六年。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栴檀佛像至江南。
甲午十九年(秦符崇延初元年崇为凉灭后秦姚兴皇初元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后魏皇始元年)。
安帝(讳德孝武帝子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三)。
安帝丁酉隆安元年。
戊戌二年(魏天兴元年)。
己亥三年(秦弘始元年)。
庚子四年。
律僧昙翼感阿育王所造圣像见于长沙寺。
沙门昙翼。事道安。以律行见称。令分化江楚。缔构长沙寺。取材巴陵君山。感山灵见梦。丹诚祈请。感舍利降于金瓶。顶誓之间。光采五色。照满一室。寺成叹曰。寺立僧集。而圣像未严。昔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忽有一像。见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礼请捧接。飘然而起。迎归长沙寺。见像光上有梵字曰。阿育王造。
祥符荫曰。精诚所感。无有不通。况大慈弘应。神瑞无方者乎。此之像见。实以翼之愿力而然。校之石像浮海。时节因缘异矣。书之以示世之崇愿行者。
辛丑五年(秦弘始三年)。
鸠摩罗什至秦长安译经。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国人。以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共译经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
壬寅元兴元年。
癸卯二年。
法师东林慧远著沙门不礼王者论。
太尉桓玄军经庐山。要远出虎溪。远称疾。玄自入山见之。退谓人曰。实乃生所未见。俄而玄欲沙汰众僧。教僚属曰。沙门有能伸述经诰。畅说义理。或禁行循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道。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远与玄书曰。佛教陵迟。秽杂日久。每一寻至。慨惋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沦胥将及。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此命既行。必二理斯得。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怀真者。无负俗之嫌。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广玄条制。玄从之。昔成帝幼冲。庾氷辅政。以为沙门应礼王者。尚书令何充等。奏不应敬礼。官议悉同充等。门下承氷旨为驳。同异纷然。竟莫能定。玄欲申前议。乃与远书。令述所以不敬意。远答书。谓沙门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法。不应致敬王者。玄意遂寝。及篡位。即下书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测。诸道人勿致礼也。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出家者。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遁世则宜高尚其迹。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玄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近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恊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云云。
沙门竺法旷寂。
旷下邳臯氏子。事后母以孝闻。躬耕力养。丧阕出家。事沙门昙印为师。印有道行。旷竭诚事之。印尝疾笃。旷七日夜至诚礼祷。至第七日忽五色光发枨印体。所苦顿愈。止于潜青山石室。栖风立操。卓尔不迁。谢安为吴兴守。步访展敬。坐林樾间。烹泉论道移日。谢洒然叹服。简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远诏问起居。并咨以妖星。旷答诏曰。昔齐景修福。妖星移次。陛下唯当勤德政。以塞天谴。有顷灾灭。兴宁中。东游禹穴若耶。郄超谢庆绪。并结尘外之交。时方疫疾。旷以慈善愿力。游行村里。所至疾除。百姓德之。沙门道邻。造无量寿佛殿。伐木值旱。不能运材。旷呪之。水发溪涨。孝武皇帝钦风。诏至京事以师礼。止于长干寺。遂寂。散骑常侍顾恺之为传赞 发明(神僧异迹。载传记者多。不胜书。书旷德行昭然。以为世则)。
甲辰三年(魏天锡元年)。
乙巳义熈元年。
沙门法显还自天竺。
显以安帝隆安三年发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经律。经涉诸国。学梵书语。抄写僧祇尼戒本。阿毗昙心论等。共二十四卷。以是年泛海。达于扬都。居道场寺译经。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魏永兴元年秦弘始十一年)。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寂于长安。
什神情鉴彻。笃性仁厚。应机领会。鲜有其匹。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等。皆从什学。姚主以伎女十人侍之。寂后火焚。舌根不坏。
祥符荫曰。佛教东来。大法草昧。沙门自西竺至者。多以神迹显化。启信群机。译经诠法者。尚华梵隔碍。未尽其美。迨什广宣法义。二乘教典。始洽渊源。什之功大矣。特以宿障之累。未罄所蕴。惜哉。
秦以道䂮为僧正资侍中(立僧统众始于此) 发明(立僧制众始于秦。为僧受秩始于䂮。故书法如此)。
时关中出家者众。颇多愆滥。秦主患之。乃以道[(丰*力)/石]戒律精严。遂置僧正。诏[(丰*力)/石]为之。资侍中。给侍吏。
祥符荫曰。僧置统制。非法也。梵网经曰。凡国王大臣。好心受佛戒者。勿作是统官制众。安籍记僧。破坏三宝之罪。葢僧学出世法。自有佛法戒律治之。佛法戒律。自有其宗师主之。国王大臣。但加意护持宗师。而佛法自治。必假王法资秩。是以世间法加于出世间法。倒置甚矣。秦主固一时权宜。而道[(丰*力)/石]遂安受侍中之秩。致使后来硕德高流。多加卿寺之衔。末法比邱。悉行膜拜称臣之礼。作俑之罪。[(丰*力)/石]其难以忏哉。百丈大智祖定清规。只立法堂。而不立佛殿。表当代主法为尊。其尊法重僧。为何如也。凡主法与为僧者。其当知所以自尊自重。而毋为狮虫自食。可也。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
壬子八年。
癸丑九年。
甲寅十年(魏神瑞元年)。
法师慧永往生净土 发明(往生净土者多。难悉书。书一二以槩其余)。
永住西林三十年。绝志尘嚣。一心安养。镇南将军何无忌至虎溪。慧远从徒数百人。高言华论。举止可观。而永衲衣半胫。荷锡持钵。松下飘然而来。神气自若。无忌叹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于远公也。义熈十年示微疾。忽敛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见。众咸惊问。永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乃歇。
乙卯十一年。
丙辰十二年(秦永和元年魏太常元年)。
法师庐山东林慧远示生净土。
远住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尅志西方。三覩圣相。沉厚不言。七月晦夕。于般若台前。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妙法。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前揖远曰。师志在先。何来迟耶。远乃谓弟子曰。吾始居此。三覩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至八月六日。乃端坐入寂。寿八十四。从远游者。僧济。道敬。昙顺。皆先后生净土。远神韵严肃。凡接近者。莫不敛栗。怀才负气者。每欲发问。辄心悸汗流。至竟不敢出一语。其伏物葢众如此。罗什入关。遣书通好。什答书。以护法菩萨勗之。秦主姚兴。钦仰德风。致书道殷勤。请作大智度论序。安帝自江陵旋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迎。远称疾。帝遣使劳问。远致书。帝复诏答。谢灵运负才傲俗。一见肃然心服。所著文集。十卷行世。
祥符荫曰。净土之教。肇自远公。续其芳者。永明寿禅师。而后。云栖宏大师。实缵东林之绪。一时士夫信向。不减宗刘之俦。公与持公称难兄弟。而公高风硕德。远近尊信。上下感孚。葢道德精严。内外无间者也。当时陶元亮实预其会。闻钟攒眉。此正其旷达处。至沽酒延之。决无是事。后世往往以之借口。故削而不书。
丁巳十三年(是岁姚秦亡)。
戊午十四年。
恭帝(讳德文在位二年改元者一)。
恭帝己未元熈元年。
庚申二年(宋永初元年) (晋亡)。
东晋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译经二十七人。共二百六十三部。
宋(姓刘氏都建康)。
武帝(讳裕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武帝辛酉永初二年。
壬戌三年。
少帝(讳义符在位一年)。
少帝癸亥景平元年(魏主焘始光元年)。
文帝(讳义隆在位三十年改元者一)。
文帝甲子元嘉元年。
三藏法师求那䟦摩译出沙弥威仪经律分异记七部合三十八卷(戒法至此始备)。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道人杯渡寂。
渡神化莫测。尝浮大杯以渡。故呼杯渡。跣足荷一芦圌。游吴。掷圌于地。尽力移之不能动。有窥见四小儿者坐圌中。眉目如四天王。见网师从乞鱼。网师怒不与。渡乃拾两小石投水中。俄有两牛鬬触。其网碎。不复见牛。吴人朱灵期。自高丽还。阻风至一洲。见一宝寺。拜其僧乞速还乡。其僧问曰。识杯渡道人否。曰识之。其僧取北壁一囊一锡。及钵并书。著函中曰。寄杯渡。并授青竹杖。令置舫前。三日便至石头。渡忽至。开书大笑。取钵掷空。复接曰。不见此钵。四千年矣。遂作一钵歌。广陵村舍有李姓者。事之甚谨。一日忽索袈裟李办未至。渡曰。暂出。至暮不归。合境闻有异香。迹之。见渡敷一败袈裟于地。晏然而寂。头前脚后。皆生莲花。鲜香逼人。数日后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彭城有贫家延麦饭渡甘之如饴 发明(杯渡葢应化圣贤也。本无生死。何以书寂。书寂聊示化迹也。如渡者多。难以悉书。书一二。以存密化之显著者)。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魏神䴥元年) (魏境十月十三日昏星见竟日)。
己巳六年。
庚午七年。
辛未八年。
壬申九年。
癸酉十年(魏延和元年)。
甲戌十一年。
法师竺道生寂于庐山法座。
生巨鹿人。姓魏。家世仕族。颖悟异常。事汰公为师。解义奇拔。志学之年。便登讲席。宿学名流。莫敢抗其词辩。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大法。不惮勤苦。与叡严二公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还都止青园寺。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常设会。帝亲同众僧午饭。咸疑日向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一众从之。叹其枢机得衷。王弘。范泰。颜延之。并从问道。生剖析经旨。得意忘筌。守文之徒。多相与竞。时涅槃经。先至京都。止六卷。生覧其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众未能信。讥摈之切。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见身。即招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狮子座。拂衣游吴。登虎邱山。旬日之中。学徒麇至。寻返庐山。后涅槃大本至。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生所说合。生乃升法座讲说经旨。神色开朗。德音骏发。听者莫不悦悟。法席将毕。忽见麈尾飘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寂。颜色不异。宛似入定。葬庐山之阜。
祥符荫曰。世传生公入虎邱。聚石讲法。顽石为之点头。今点头石在焉。而本传不载。同时有肇叡二公。皆讲筵义虎。姚兴称叡公乃四海之标领。非独邺卫之松柏。肇公著般若无知论。远公抚几称叹。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名论。皆妙达真宗。词义圆彻。什公之门。一时蔚盛。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
乙亥十二年(魏太延元年)。
丙子十三年。
丁丑十四年。
戊寅十五年。
己卯十六年。
庚辰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十八年。
壬午十九年。
癸未二十年。
甲申二十一年。
乙酉二十二年。
丙戌二十三年(魏太平真君七年)。
魏主焘谬信崔浩毁像法沙门惠始杖锡至魏庭。
发明(像法之兴废者。迹也。无关宗统。曷为书此。书之以埀戒后世也)。
焘先奉佛。因崔浩与道士宼谦之善。谋倾佛法。时太子晃。被谗见疑。晃事沙门玄高为师。令太子恳诚忏罪。崔宼遂𧮂太子。并及高。收高缢杀之。后焘偶入僧寺。见有兵器。焘怒诛寺僧浩因进说。尽杀沙门。焚经毁像。宼谦之不从。苦与浩争。曰卿从今受戮灭门矣。沙门惠始甚有神异。跣行泥涂。初不污足。而色鲜白。世号白足。在山入定。知焘毁法。乃杖锡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于面云欲入见。屡依军法。斩而不伤。遂至殿庭。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斩之。体无余异。取北园虎投之。虎皆潜伏不敢视。焘方礼悔。迎上殿顶礼悔愆。始为说法。明辨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通身发疮。痛苦难忍。崔宼二人。次发恶疾。崔后灭族。
祥符荫曰。佛法之在人心。如月之于水然。水清月见。水浊月隐。人心无妄。佛法全彰。人心不明。佛法不显。非佛法有隐显之殊。由人心有明暗之别也。水虽有清浊。澄空之朗月何亏。人自造孽殃。其于佛法也何损。况以法眼观之。顺逆无非佛事。兴废总属空花。茫茫生死苦趣中。不知何因而得报为人。又不知何因而得为国王。为大臣。乃不究明真心。扶植正道。一念谬信。造孽无端。亦可悲矣。故书之以示儆焉。
丁亥二十四年。
戊子二十五年。
己丑二十六年。
庚寅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六月魏崔浩伏诛灭族。
辛卯二十八年。
佛灭后一千四百年。
壬辰二十九年 魏主焘为中常侍宗爱所弑。
癸巳三十年(魏兴安二年)。
魏主成帝濬佛隆奉佛法。
孝武帝(讳骏文帝子在位十一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甲午孝建元年(魏兴光元年)。
乙未二年(魏太安元年)。
丙申三年。
丁酉大明元年。
祖付菩提达摩正法眼藏 示寂。
祖至南印度。先是彼王名香至。尊重供余。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月净功德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菩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自珠。即名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见。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器。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菩提多罗独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遂依祖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祖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晃曜。又踊身虗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大众建塔收供。
祥符荫曰。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历观诸祖。未承大法之前。种种示见。知见不一。一经法化。如空水相融。初无剩迹。传佛密印。以绍真宗。授受得人。能事告毕。师资相待。间不容发。时节因缘固有自在。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