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世祖
讳道信。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法。摄心无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
丁卯大业三年。
第四世蕲春祖嗣宗统(四十五年)。
沙门静琬创刻石藏经。
幽州智泉寺沙门静琬。虑三灾坏劫时。大法湮没。乃创刻石藏经板封于𣵠州之西。白带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满。由大业至唐贞观十二年。愿未终而化。门人导暹法仪等相继五世。而经亦未完。历唐。及宋。代不乏人。元至正间。有高丽沙门慧月。缵其绪。尚未卒业。明无闻焉。其事颠末。具载云居各碑记)。
祥符荫曰。末劫众生。非佛法。何以拯济。但其福尽障深。难逢佛法。南岳思大师。誓以愿力住世。奉持佛法。俟见慈氏。琬公创刻石经。为三灾苦海。作大津梁。二师之大行弘慈。真尘刹身心。护持法脉者矣。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
辛未七年。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丙子十二年。
丁丑十三年。
祖抵吉州解贼难。
时隋季兵起。群盗围吉州。七旬不解。万众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稍稍引去。围遂解。
隋文帝写经四十六藏。十三万卷。修治故经。四百部。造金锢檀像。六千余万尊。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九千尊。宫内造刺绣织成像。画像。五彩珠幔。以亿计。崇葺寺宇。五千余所。番译经论。垂五百卷。炀帝置翻经馆。四时供养无乏。
祥符荫曰。世俗之见。每以作福费财为言。试观隋朝庄严佛事。如是其盛。而当时海宇之大。户财之富冠绝古今。未曾少损。是知福报从心。供养三宝。则其量无尽。若贪吝自封。转瞬泡幻。终归于空譬如有嘉种良田。而不善加种获。付之硕鼠荒茨也。亦可悲夫。
唐(姓李氏都长安)。
高祖(名渊受隋禅而有天下在位九年)。
高祖戊寅武德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六年。
甲申七年。
祖返蕲春破头山。
乙酉八年 夏沙汰僧道 太白经天 帝传位。
傅奕上疏请除佛法。上诏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是奕言。萧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又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典仪李师政上内德论三篇。恺切详明。上悟奕等挟私。不获已。乃诏沙汰天下僧道。
祥符荫曰。沙汰治世之教。是也。而实有功于佛门。傅奕之所以言沙汰者。非也。而原未知夫佛法。佛法之波靡。由于僧众之泛滥。汰其不如法者。而佛法自严。此正佛之所以付嘱国王大臣者。其意有在也。而凡世之为国王大臣者。当体世尊付嘱之意。显密护持。申明大道。毋狥私见。共正人心。斯得之矣。李君之论。可谓精识谠议者也。
丙戌九年。
太宗(名世民在位二十三年)。
太宗丁亥贞观元年 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劒南。岭南)。
戊子二年。
己丑三年。
庚寅四年。
辛卯五年。
祖度栽松道者。
祖住破头山。学侣云臻。有栽松道者。年已耋。礼祖而请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道者礼拜而去。
壬辰六年。
性宗天台第二世法师章安灌顶寂。
顶住天台。甞著涅槃玄义疏。安洲溪流湍急。岁常溺人。顶誓曰。若此溪平。当于此演法。俄白沙涨漫。平如玉镜。乃讲光明法华以答灵惠。顶每宴坐。有天花飘坠其侧。八月日。室有异香。合掌称佛。及二大士名。而化。
癸巳七年。
甲午八年。
乙未九年。
丙申十年。
丁酉十一年。
戊戌十二年。
祖度弘忍。
祖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弘忍。
己亥十三年。
庚子十四年。
相宗法师华严帝心法顺寂。
顺降迹雍州万年杜氏。如晦族长也。神异炳著。帝甞苦劳热。诏问。何以蠲除。顺曰。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帝从之。疾顿瘳。因锡号曰帝心。大弘华严圆顿之旨。作法界观。甞作法身颂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五月寂。门人智俨传其教。
二祖支下第三世禅师慧满寂。
满荥阳张氏子。嗣法僧那。后奉头陀行。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则舍之。所至伽蓝。破柴制履。住无再宿。持钵周行聚落。随得随散。索尔虗闲。有请宿斋者。曰。待天下无僧。满方受请。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虗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于陶冶中坐化。
辛丑十五年。
壬寅十六年。
祖入牛头山度懒融。
祖遥观牛头山气象。知彼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融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融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融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融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融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是宴息之处否。融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惟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融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融无语少选。祖却于融宴坐石上。书一佛字。融覩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融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融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正人达者。绍汝玄化(先是融幽栖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至是绝迹后法席之盛。拟黄梅)。
癸卯十七年。
祖四绍不起。
帝向祖道味。欲瞻风采。遣使诏祖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后三返。坚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叹。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甲辰十八年。
乙巳十九年。
三藏法师玄奘西域回至西京诏百官具仪仗迎经像 发明(教法东来。译经请法者不可胜纪。别有载籍。皆不具书。此书何。嘉法师之愿力。超于人也)。
奘以贞观二年。离唐西逝。求佛大乘经论。以决群疑。经涉寒暑。一十七年。备历艰难险阻。誓志不回。奉身前迈。周览大小百三十国。佛之遗迹。一一躬瞻致敬。所获二乘三藏梵册。总六百五十七部。将抵西京。具表奏闻。时帝在洛阳。见表大悦。勅西京留守左仆射房玄龄。使有司迎待。奘闻帝欲问罪辽濵。恐稽缓不及。乃倍途而进。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都亭驿。明日二十八己丑。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承勅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干祐。并普勅四众严设迎供之具。齐集朱雀街。其从如云。仪仗周列。金花散彩。珠珮流音。旌幢导前。炉薰殿后。奉迎新至经像。于弘福寺。数十里内。都人士子。内外官僚。瞻仰歌咏。阗噎道旁。有司恐相腾践。各令当处烧香散花。无得移动。时众同见。天见五色绮云。周围纷郁。至寺而合。奘所得舍利一百五十粒。金银栴檀宝像七尊。并经论等。具供弘福寺。奘以二月己亥。见帝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广问山川风俗。欲奘借征高丽。奘谢辞。愿就少林译经。帝令即就弘福寺翻译。勅玄龄供给所须(详见本传)。
丙午二十年。
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书何。嘉信法也)。
奘等译经。上表以闻。帝亲挥翰制序御庆福殿。诏奘坐。百官侍。今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序文。凡七百八十一字。奘表谢。帝复报手书。
丁未二十一年。
戊申二十二年。
祖付弘忍衣法。
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常生生不生。付法已。遂以学徒委之。祖一日告众曰。吾昔武德中。游庐岳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葢。下有白气。横分五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他后。佛法分枝否。祖曰。善。
己酉二十三年。
高宗(名治在位三十四年)。
高宗庚戌永徽元年。
辛亥二年。
第四世蕲春大医祖示寂。
闰九月四日。祖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曰圆寂。
安隐忍曰。汾阳无业禅师曰。古德道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中煑饭吃。过三二十年。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我辈贪名爱利。如短贩人。又僧问大珠。如何是大涅槃。珠云。不造生死业。是大涅槃。曰。如何是生死业。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圆觉经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夫涅槃且不可求。况余事耶。
佛灭后一千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