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世祖
讳慧能。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母李氏。感异梦。觉而异香满室。黎明有僧来语瑫曰。此子可名慧能。语毕不知所之。祖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母守贫鞠育。幼则樵采资养。一日鬻薪于市。闻客诵金刚经。悚立听之。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泠然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客曰。此金刚经。黄梅忍大师教人恒诵。祖闻。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客。为母备岁储。遂辞母。直抵韶州。遇高士刘志略。结为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甞读涅槃经。祖暂听之。即为解义。尼敬异之。告乡耆艾。请居宝林寺。四众营葺。俄成宝坊。祖曰。本求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抵黄梅。呈偈后。三更入室。五祖征其初悟。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乃告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隐于渔猎队中。经四载。
丙子仪凤元年。
第六世曹溪宝林祖嗣宗统(三十八年)。
祖至法性寺法师印宗请开法。
正月八日。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暮夜风飏刹旛。二僧抗论。一曰风动。一曰旛动。往复不已。祖曰。非风旛动。仁者心动。印宗窃聆。竦然异之。延祖上席。征诘奥义。知祖受法黄梅。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因请出所传衣钵。悉令瞻礼。至十五曰。集诸名德。为祖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求那䟦陀三藏之所立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祖受戒已。于树下开示大法。宛如宿契(印宗会参黄梅。有所证悟)。
丁丑二年。
祖开法曹溪里人陈亚仙舍山成宝林寺。
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说法。并受心地戒。门人并记法性寺所说者成录。目为坛经。乃至曹溪宝林寺。见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乞檀越一坐具地。亚仙唯唯。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出见四隅。亚仙愿尽舍为宝坊。遂成兰若。一十三所。
怀让生(是为南岳)。
四月八日。生于金州杜氏。生时白光烛天。太史奏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帝问。是何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染世荣。帝传勅金州太守韩偕。亲往存慰。见让炳然殊异。性惟恩让。乃安名怀让。
戊寅三年。
禅师双峰(即牛头山)第二世智岩寂。
岩曲阿人。姓华。弱冠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频立战功。年四十。乞出家。宴坐定中。覩异僧谓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怡然不为动。有旧从军者。入山访之。谓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感悟欢息而去。后谒融得法。迁住石头城。寿七十八。示寂室有异香。经旬不散。颜色不变。遗言水葬。腊三十有九。
己卯调露元年。
庚辰永隆元年。
法师台宗第三世法华智威寂。
威嗣章安顶。住天台炼丹山。剪棘刈茅。班荆为座。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每登座。有紫云覆顶如宝葢。鸟雀旁止。自然驯狎。众苦乏水。浚一石井。才三尺。日给千众。冬夏无竭。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而化异香在室。七日不散。东阳威传其教(时谓小威)。
辛巳开耀元年。
壬午永湻元年。
律师西京恒济寺怀素寂。
素京兆人姓范氏。母李。梦云雷震骇有娠。诞之夕。神光满室。占者云。此子极贵。当为王者之师。年十岁。礼玄奘法师出家。依法砺律师学戒。得其指南。著疏十卷。并四分律记。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寻归恒济。撰俱舍论疏十五卷。及经律疏钞。共五十卷。寿七十四。腊五十三。奄然坐逝。时闻空中天乐浏亮。葬之日。有鸿鹤绕塔悲鸣。至暮乃散。南康韦臯撰记。素辞翰兼美。尤精于律云。
相宗慈恩第一世法师窥基寂。
基尉迟氏。父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讳宗。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母裴氏。梦揽月轮吞之有孕。年十七。奉勅为玄奘法师弟子。凡百经论。一览无遗。切问近思。勤于著述。造疏计将百本。寻游五台。登太行。感异梦。探得弥勒上生经。恍然曰。得此。慈氏令我造疏通其义乎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累累而陨。二七粒。大如舍桃。色亦可爱。次零然而下者。如黄梁粟粒。感叹希有。疏遂不日而成。先是奘公从西域法师戒贤。亲授瑜伽师地唯识宗。而基尽领其妙。恢廓源流。天下后世。称之为三乘法相显理宗慈恩教。与宣律师善。宣忽其坦率。一日过谈。宣每有天使侍役。是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对曰。适大乘菩萨在此。金刚翼从者多。我曹不得前耳。十一月十二日寂。寿五十一。基矢愿生兜率。寂之日。身光烂然。一名乘基。高宗制赞。称百本疏主云。
祥符荫曰。祥符寺在太湖中。为七十二峰之首。创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三藏法师奘公。从西竺归。游东南。见此山形。仿佛灵鹫。因呼为小灵山。属基公开法焉。传中载公貌丰硕。长八尺。气葢万夫。顶有玉枕。十指罗纹。皆盘折如印。见者詟伏。然心慈善。每出以三车自随。又称三车法师。晚节祈生内院。循戒弥笃云。
中宗(名显)。
中宗癸未弘道元年。
甲申(嗣圣元二月文明元九月太后光宅元)年。
乙酉垂拱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怀让出家。
让幼乐佛书。有三藏玄静过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至是。年方十二。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
戊子四年。
己丑永昌元年。
庚寅天授元年。
辛卯二年。
壬辰(如意改长寿)元年。
禅师仁俭说法王宫。
俭即腾腾和尚。四月武后诏迎入宫。俭视后。良久曰。会么。曰。不会。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去。进短歌十九首有曰。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识取自家城郭。莫谩寻他州郡。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癸巳二年。
甲午延载元年。
乙未天册万岁元年。
沙门实叉难提等译华严经。
初武后闻于阗。有梵本华严大经。遣使求之。并请善梵学者一人。随经以来。于是于阗国王。以实叉难提。(此云觉喜)遣来应命。乙未三月。诏入大遍空寺翻译。
沙弥法藏开示华严宗旨。
藏姓康。康居国人。初杜顺传晋译华严法界观于智俨。藏久侍俨。尽得其教。俨灭藏以巾帻说法。武后度为僧。乙未诏藏开示华严宗旨。方序经题。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须臾成葢停空。后大悦。赐号贒首。
禅师牛头山第三世慧方寂。
方延陵人。嗣牛头岩。住山十载。不出林樾。四方学者云集。八月一日谓众曰。吾将他适。众见五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旛花。而来迎请。乃寂山林变白。溪㵎绝流者七日。道俗哀慕声动山谷。寿六十七。腊四十。
禅师慧安神秀应诏入王宫。
安秀俱得法五祖。安栖嵩少。初隋炀帝尝征。不赴高宗召。亦不赴。至是。春秋已百余。武后以师礼。同秀迎入内道场供养。后问安甲子多少。曰。不记。生死之身。有若循环。环无起尽。识心流注。无有间断。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记乎。天下之人。称老安国师。
丙申万岁通天元年。
丁酉神功元年。
怀让来参 发明(曹溪以后。参承者众。难以具书。书传宗统及一二。年月有征者以槩之)。
让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同谒嵩山安禅师。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礼祖。祖问甚处来。让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与么来。让无语(后经八载忽悟)。
戊戌圣历元年。
己亥二年。
庚子久视元年。
辛丑长安元年。
贤首法师法藏应诏讲华严。
诏藏讲新译华严。至华藏世界品。地震动。召对问。帝网十重。玄门海印三昧。藏敷宣有绪。玄旨通贯。后闻惊异。藏指殿隅金狮子为晓譬之。至一毛头狮子。百亿毛头狮子。后乃豁然。
壬寅二年。
禅师牛头山第四世法持寂。
持江宁人。受法牛头方。嗣其席。终金陵延祚寺。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神龙元年(帝复位)。
祖印怀让所悟。
让居八年。一日忽悟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让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梵僧般剌蜜谛賷楞严梵夹至高州。
时相国房融流高州。就制止寺。同谛翻译。融笔授。
禅师智隍参祖悟道。
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结庵长坐。积二十年。祖弟子玄䇿。游方至河朔。闻隍名。造庵激以勤求法要。隍遂舍庵径来谒祖。祖垂开抉。即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声云。隍禅师今日始得道也。后回河北。开化四众。
僧志彻礼谒曹溪。
彻初名行昌。姓张。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忘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北宗忌祖传衣。嘱行昌刺祖。祖预知其事。置金十两于座间。昌怀刃入室。祖舒颈就之。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愿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昌遂宵遁。出家精进。一日过曹溪谒祖曰。蒙和尚赦罪。今虽出家苦行。难报深恩。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祖便与之宣说。昌如醉醒。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礼谢而去。
遣使薛简奉诏迎祖以疾辞。
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师。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愿终林麓。简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贒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祖。并赐摩衲袈裟。绢五百尺。宝钵一口。
十二月十九日勅改古宝林为中兴寺。
行思来参令首众。
思吉州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思惟默然。后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令首众。
玄觉参。
觉永嘉戴氏子。精止观法门。因阅维摩经。发明心地。后遇左谿激励。与玄䇿同参祖。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曰。本自无动。岂有速耶。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
丙午二年。
五祖支下禅师东都天宫寺大通神秀寂(是为北宗)。
秀开封尉氏人。姓李。舍儒服出家。久侍东山。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五祖深器重之。武后钦风。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礼敬。王公士庶。望尘拜伏。中宗复位。尤加崇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寂后勅羽仪法物。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征士卢鸿一。各为碑诔。秀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礼敬尊崇。异于常等。
祖示智通三身四智偈。
通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丁未景隆元年。
五祖支下国师嵩岳慧安寂。
安辞返嵩岳。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尔万回公来见安。猖狂握手言论。旁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门人遵旨舁置林中。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利八十粒。
戊申二年。
法师荆州玉泉寺恒景振锡还山。
景习天台止观。三被诏入内。为受戒师。奏乞归山。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设斋饯送。帝亲赋诗。学士中书令李峤等。应和。景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
证圣大师泗洲僧伽寂。
伽神化事迹。具载本传。二月三日寂。勅就荐福寺起塔。忽臭气满城。上祝送归临淮。言讫异香腾馥。干符中。谥证圣大师。
己酉三年。
勅赐中兴寺额为法泉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睿宗(名旦在位二年)。
庚戌景云元年。
祖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祖示众略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决获菩提。
祥符荫曰。初祖示入道之要。不出理行二种。今祖垂示一相一行三昧。融凡圣之情见。发本体之妙用。真实达道者。日用亲证。方契如如。否则触处犹存隔碍。未能念念与道相应也。
辛亥二年。
壬子(太极元玄宗先天元)年。
祖付法。
祖告怀让行思等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葢汝等性根湻熟。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祥符荫曰。祖当法运中开。群机湻熟之时。其所说法。如大云时雨。普润皆萌。厥后一物不中的。脚下腾踏马驹。建立无相三昧。直接大机大用。不落阶级底。岭南消息。尽从这里去。一花五叶。二桂昌昌。顿悟花情。菩提果就。达摩氏之道。于是乎岳立云擎。昭昭天下矣。
禅师怀让往衡岳居般若寺。
度沙弥希迁。
问曰。和尚百年后。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
祖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
玄宗(名隆基)。
玄宗癸丑(开元元先天二)年。
祖辞众归新州。
祖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留甚坚。祖曰。诸佛出见。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蚤晚可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及示谶垂诫等。如录所载。
法师京兆大荐福寺义净寂。
净从咸亨二年出西域。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得梵本经论四百部。以天册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洛阳。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命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侍郎张说等。二十余人。同于荐福寺翻译。弘法之功。不在奘下。寂。勅塔龙门北冈。
第六世曹溪大鉴祖示寂。
八月三日祖示众已。沐浴端坐。至三更奄然迁化。异香弥空。白虹委地。林木改色。禽兽哀鸣。远近缁素。如失所天。
十一月十三日奉祖龛并衣钵归曹溪。
时广韶新三州官僚。暨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乃奉龛归曹溪。塔曰元和灵照。入塔时。白光自塔起上亘天。三日始散。
祖春秋七十六。三十四传衣。三十八剃发。说法三十八年。
历年表曰。自西竺一祖嗣统于周穆王癸酉。至贞定王辛卯。佛灭五百年。为正法住世之初。九祖皆躬承圣记。密持心印。东震圣人之教。显示伦常。世赖以治。而人心尚有约束。自贞定王壬辰。至东汉光武辛亥。佛灭一千年。大法行于西竺者。周徧纯熟。而东震圣人之教。毁于秦。厖出于诸子。汉儒之矫杂。人心日失其真。不可收拾。若非佛法摄受之。则渐不可救。于是金身应梦。像法东垂。所以慈济四生。阴翊王化者。至矣。自壬辰至梁武帝丁未大通元年。佛灭一千将五百年。大教东来。已四百六十年。三乘内典。广事翻研。梵行高流。咸资神用。化仪既洽。宗旨未申。般若智光。于焉运照。少林初祖虽则直接上根。然实无机不被。无法不周。安心忏罪。大地众生闻斯二者。尚何佛之可成。法之可说。自丁未至唐玄宗癸丑开元二年。二百余年之间。六世相承。正位凝命。真机密用。厚植深培。佛祖之道。至曹溪而始集。此后南岳青原。分灯照世。心宗绵亘。虽无分今古。然化随时异。道以人弘。时节因缘。间不容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