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第十三世祖
讳昙华。字应庵。嗣虎邱。
高宗丁巳绍兴七年。
临济第十三世归宗祖嗣宗统(二十六年)。
祖住衢州明果禅师感杰来参。
住明果上堂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眼见如盲。口说如痖。苏州人呆。常州人打野。大宋国里只有两个僧。川僧浙僧。其他尽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广南子。福建子。岂不见道父慈子孝。道在其中矣。杰福州郑氏子。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颕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遂谒祖。孤硬难入。屡遭呵遣。
禅师袁觉住眉州象耳。
觉嗣昭觉祖。尝语客曰。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鴈。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髓也。又曰。我敲禅床竖拂时。释迦老子。孔夫子。都齐立在下风。
禅师宗杲住径山能仁。
丞相张浚在蜀时。圆悟祖为言杲真得法髓。及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七月二十一日入院。法席之盛。冠于东南。学者百舍重研。赴惟恐后。至无所容。乃建千僧阁居之。众二万指。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祖住荐福。
庚申十年。
咸杰辞祖省觐。
一日祖问如何是正法眼。杰遽答曰破沙盆。祖颔之。未几辞回省亲。祖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垛根。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
辛酉十一年。
径山宗杲迁衡州。
杲住径山。侍郎张九成。少卿冯楫等。一时名士大夫。俱问道座下。有神臂弓之语。当轴秦桧恶之。遂捃拾毁衣。迁衡州安置。
壬戌十二年。
癸亥十三年。
祖住林东。
甲子十四年。
长芦了祖应诏开法臯亭崇先。
皇太后韦氏。壬戌八月归自金。居慈宁宫。诏了祖开山臯亭崇先。太后垂帘听法。
乙丑十五年。
禅师道行住衢州乌巨。
行参龙门远悟旨。
禅师芙蓉支下成都大智齐琏寂。
琏晚居大智。林樾岑蔚。可以佚老。德腊益高。倦于应接。忽语主事僧。为我置一篮舆。吾将有所适。迟明趺坐。涉笔书偈。泊然而寂。火浴设利五色百余粒。
禅师保宁下育王净昙寂。
昙嗣保宁玑。一日上堂曰。本是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屙屎人。夏辞众书偈。收足而化。设利如霰。
丙寅十六年。
禅师龙门下温州龙翔竹庵士珪寂。
珪次补江心。七月十八日。召法属宗范付后事。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茶毗日。送者均获设利。塔于鼓山。
丁卯十七年。
法师道永寂。
戊辰十八年。
禅师端裕住育王。
裕自得旨昭觉。徧住大刹。诏住径山。赐号佛海。又移育王。
己巳十九年。
禅师法顺住婺州广教。
顺依龙门远。透明大法。初住白杨。后迁广教。示众曰。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祇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己。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见前。烦恼尘尘解脱。顺律身清苦。寂后火浴设利无算。目睛齿舌数珠不坏。
禅师龙门下黄龙牧庵法忠寂。
忠幼习台教。至龙门谒佛眼远。因观水磨旋转。发明心要。后至庐山。枯坐树中绝食。宣和间。湘潭大旱。祷而不应。忠跃入龙潭。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居南岳。每跨虎出游。儒释望尘而拜。十一月望示寂。塔于香原洞。
祥符荫曰。普庵肃颇著神异。乃发源于忠。尝有问忠如何是佛。忠曰。莫向外边觅。如何是心。曰莫向外边寻。如何是道。曰莫向外边讨。如何是禅。曰莫向外边传。毕竟如何。曰静处萨婆诃。定力冥证。性真显发。有自来矣。
庚午二十年。
宗杲徙梅州。
杲迁衡凡十年。又徙梅州。梅瘴疠寂寞之地。衲子褁粮从之。虽死不悔。
辛未二十一年。
佛灭后二千一百年。
壬申二十二年。
癸酉二十三年。
曹洞第十世长芦悟空祖示寂。
祖九坐道场。四膺丹诏。高宗宸翰赠答。有云。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二月朔。忽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俄顷而逝。禅师月明杲同嗣丹霞。方作务。闻之。亦呵呵倚树而寂。谥悟空。塔桐华坞。
存考 长芦法嗣一十三人。
(天童宗玨 长芦妙觉 龟山义初 保宁兴誉 北山法通 寿山德初 龙翔道晖 上蓝祖卿 能仁崇寿 幽岩子咏 长芦慧悟 神光道新 雪窦鉴五人见录 八人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