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集目录

  • 卷一
    • 天道
      • 述言
      • 述诸经文
      • 法句喻经
      • 天竺(无著菩萨)
      • 孙稚
      • 董青建
      • 历阳(张应)
      • 襄阳(史世光)
      • 江陵(释黄迁)
      • 酒泉郡(伯裘)
      • 武帝妃(郗氏)
      • 蜀郡(沙门慧韶)
      • 中天竺(沙门勒那)
      • 湘州(释玄景)
      • 潞州(辛彦之)
      • 海东(玄光禅师)
      • 京师(子邻法师)
      • 寿州(玄宗禅师)
      • 长安(道宣律师)
      • 嵩山(破灶堕和尚)
      • 循州(北山神)
      • 于阗国(沙弥)
      • 广州(陈公孺)
  • 卷二
    • 人道
      • 述诸经文
      • 三教平心论
      • 正见经
      • 转轮五道经
      • 优婆塞戒经
      • 二教论
      • 五王经
      • 善见律
      • 杂事律
      • 旧杂譬喻经
      • 法句喻经
      • 经律云
      • 贤愚经
      • 度狗经
      • 天竺蝙蝠
      • 泰山(羊祐)
      • 瑯琊(王练)
      • 吴兴(向靖)
      • 余杭(昙翼)
      • 宋武帝
      • 昆仑山(昙谛法师)
      • 北代(乘禅师)
      • 赵州(雌雉)
      • 宣帝
      • 元帝
      • 博陵(崔彦武)
      • 太山(客僧)
      • 徐陵(智威禅师)
      • 天台(智环)
      • 汾州(刘善经母)
      • 湘州(赵宗孙)
      • 蕲州(五祖)
      • 并州(二鸽儿)
      • 庄惠太子
      • 登州(鹤喙女)沙门(释牛云)
      • 回向寺(释法秀)
      • 寿州(毛赖债)
      • 兴元间(韦皋)
      • 龙怀寺(昙相法师)
      • 衡岳寺(知𧦪法师)
      • 东都(沙门圆泽)
      • 吴郡(齐君佐)
      • 宋仁宗
      • 滁州(张方平)
      • 公亮
      • 东坡
      • 山谷
      • 燕都(僧福安)
      • 绍兴(释大同)
      • 浙江(管春)
      • 罗定州(东安县令)
      • 惠州(韩耳叔)
      • 湖广(雉儿)
      • 潮州(篐桶翁)
      • 谭景升
      • (南唐边镐南宋高宗)
    • 阿修罗道
      • 集诸经文
      • 清辩论师
      • 娶修罗女
      • 大头仙人
  • 卷三
    • 鬼神道
      • 释名
      • 牟子
      • 天地本起经
      • 顺正理论
      • 正法念经
      • 雒阳(安世高)
      • 交趾(何敞)
      • 阿登
      • 河阴(昙辽)
      • 太山(法相法师)
      • 陈国(袁无忌)
      • 长安(慧嵬禅师)
      • 庐山(昙邕法师)
      • 竺昙遂
      • 始丰(昙兰禅师)
      • 瑯琊(王凝之妻)
      • 淮南(胡茂回)
      • 秦主(姚苌)
      • 高平(李羡奴)
      • 河内(司马文宣)
      • 长安(王胡)
      • 荣阳(郑鲜之)
      • 京师(慧果法师)
      • 王文明
      • 东海(何澹之)
      • 张乙
      • 襄城(李颐)
      • 会稽(弘明法师)
      • 灵苑(昙超禅师)
      • 杨州(道昶)
      • 南阳(宋定伯)
      • 瑯琊(法度法师)
      • 汾州(释昙鸾)
      • 河南(王彦伟)
      • 赵郡(眭仁蒨)
      • 濩泽县(李录事)
      • 武帝
      • 洛州(任五娘)
      • 姚明解
      • 博陵(崔𫐄)
      • 京兆(殷安仁)
      • 嵩岳(元珪禅师)
      • 高祖(皇帝)
      • 徽州(思叔)
      • 广州(张姓)
      • 广信(能仁寺)
      • 广州(张一鹏)
      • 东莞(钱公子)
      • 广州(张妙)
      • 顺德(螺冈仙媛)
      • 西湖(真观法师)
      • 姑苏(曹鲁川)
      • 释法聪
      • 唐慧棱
      • 海昌村
  • 卷四
    • 畜生道
      • 述名
      • 大法炬经(法句喻经)
      • 天竺(儿乌)
      • 梓潼(杜愿男)
      • 沙门(攴遁)
      • 宜州(皇甫迁)
      • 杨州(卞公)
      • 洛阳(王五戒驴)
      • 冀州(伏生母)
      • 京兆(韦庆植女)
      • 长安(赵大)
      • 文宗(蛤蜊)
      • 京都(王会师母)
      • 并州(李信母)
      • 汾州(路伯达)
      • 韶州(刘村狗)
      • 绍兴(妇变猪)
      • 广州(鼈宝)
      • 录诸经文
      • 顺德(马翁芝)
    • 地狱道
      • 列名
      • 提谓经
      • 清河(赵泰)
      • 沙门(支法衡)
      • 并州(刘萨诃)
      • 上虞(唐遵)
      • 武昌(程道惠)
      • 巴丘县(舒礼)
      • 长安(法祖)
      • 石长和
      • 广陵(李旦)
      • 益州(释智达)
      • 多宝寺(释道志)
      • 沙门(僧规)
      • 仕人(姓梁)
      • 拔虎(监膳仪同)
      • 冀州(小儿)
      • 京兆(杜祈)
      • 文昌
      • 齐州(释道相)
      • 雍州(赵文若)
      • 京城(释慧如)
      • 云盖山(释守颙)
  • 卷五
    • 地狱道
      • 京兆(王明干)
      • 兖州(皇甫氏)
      • 陈郡(许氏)
      • 遂州(孔恪)
      • 冯翊(李山龙)
      • 新罗(国释顺璟)
      • 括州(任义方)
      • 西京(慧恩法师)
      • 遂州(赵文信)
      • 河东(柳智感)
      • 京师(释智兴)
      • 咸阳(梁妇女)
      • 武昌(戴天胄)
      • 华州(张法义)
      • 扶风(傅奕)
      • 魏州(齐士望)
      • 曹州(裴则)
      • 雍州(杨师操)
      • 博陵(宋行质)
      • 陇西(李思一)
      • 雍州(程普乐)
      • 郑师辩
      • 坊州(王怀智)
      • 汾州(刘摩儿)
      • 雍州(高法眼)
      • 长安(刘公信)
      • 萧氏(萧铿女)
      • 西京(英禅师)
      • 汾州(释惠澄)
      • 华阴(邓元英)
      • 御史(冯忠)
      • 武功(苏珪妻)
      • 江南(高皇帝)
      • 世宗
      • 六一(殴阳修)
      • 𫎬州(刘须微)
      • 湖广(康元度)
      • 广州(蔡等实)
      • 韶州(杨舒一)
      • 卢陵(陈忠赤)
      • 广东(梁子球)
      • 广州(羊城恶妇)
      • 顺德县(李氏)
      • 顺德(陆业卿)
      • 赵定宇
      • 礼像

No. 1645-C 六道集述言

夫三界定位。六道区分。皆由最初一念识心倐起。而妄想结成有漏之因。故有三世循环。十二缘生。托质则形分麤细。感报则苦乐殊途。三界六道。莫非生灭。人间天上。诚为苦本。是故智人启悟。妙契无生。顿超三有。践履十地。息生死之源。处无为之邦。迥脱轮回。长辞苦趣。此集之由作也。冀诸智者。知三界之无恒。识六趣之非久。标志上乘。希求出世。远劫火之烧然。免沦坠之沉溺。达今生所受之果。仍酬往昔之因。果复造因。因移果熟。轮转六道。往还三界。所谓欲。色。无色界也。下极金刚际。上至他化天。中间六趣杂居。一切有情。未离贪欲。故名欲界。自梵众天。上至色究竟天。此一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正报身相。如白银色。依报宫殿。真金赤色。身光互照。故名色界。自空处天。至非非想天。人同碧落。界若虗空。四蕴成身。无色蕴故。故名无色界。如斯三界。亦名三有。以其因属有漏。果系有为。有生有死故也。言六道者。亦名六趣。趣者名到。谓彼所作善恶业因。道能运到其所趣处。故名为趣。又趣者是归向义。谓所造之业。归向人天修罗鬼畜地狱之处。此之界趣。既由识心结成情器世间。若达心源。情器俱殒。悟本真常。生死斯绝。生死真常。元无二路。祇在当人一念。一念不生。三界六道。无投足处矣。

(情世间者。谓一切有情众生。皆假五阴和合。众共而生。各各差别不同。故名情世间。器世间者。谓一切无情世界。皆假山河大地而成。各各差别不同。故名器世间)

康熙未自恣日宝象林沙门 弘赞 识

No. 1645

六道集卷一

天道

梵语提婆。此云天。天者天然清净光洁。于诸趣中。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尊最高。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净洁之处。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口四。及意三行。由此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违不善道。以斯十善。运出五趣。故兹十善戒法。名为天乘。诸天虽众。不出三界。曰。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区分。共有二十八处。欲界有六。第一从下。上升四万二千由旬。是四天王天住处。居须弥山半。乃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东方曰持国天王。居须弥山东。白银埵。城名上贤。领干闼婆。(此云香阴天帝乐神)及毗舍遮。(此云噉精气鬼)护东州人。南方曰增长天王。居须弥山南青琉璃埵。城名善见。领鸠槃茶。(此云压魅鬼)及薜茘多。(此云饿鬼)护南州人。西方曰广目天王。居须弥山西黄金埵。城名周罗。领诸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护西州人。北方曰多闻天王。居须弥山北水精埵。其城有三。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领夜叉。及罗刹。护北州人。四王共有三十二将军。各有九十一子。具大威力。悉护十方。人间五十岁。此四王天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岁九百万年)从此四王天上升四万二千由旬。是第二忉利天住处。(忉利此云三十三)居须弥山顶。山顶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而中平可居者。止四万由旬。四面各有八天。中央善见大城内有金城。是天帝释住处。共为三十三天。人间一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一千岁。(计人间岁。三千六百万年。以红莲华合。青莲华开为夜。青莲华合。红莲华开为昼)从此忉利天上升十六万由旬。有处如云。七宝所成。犹如大地。纵广八万由旬。是第三夜摩天住处。(夜摩。此云时分)人间二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二千岁。(计人间岁。一万四千四百万年)从此夜摩天上升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十六万由旬。是第四兜率天住处。(兜率此云喜足)人间四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四千岁。(计人间岁。五万七千六百万年)从此兜率天上升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三十二万由旬。是第五化乐天住处。(化作五尘而自娱乐)人间八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八千岁。(计人间岁。二亿三万零四百万年)从此化乐天上升十二亿八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六十四万由旬。是第六他化自在天住处。(他化作宫殿园林。一切乐具。于中自在受用)此是欲界顶天。人间一千六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计人间岁。九亿二万一千六百万年)从此上升一倍。二十五亿六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十二亿八万由旬。是色界诸天住处。共有一十八天。通号四禅。以其离散动故。亦名梵世。谓其离欲染也。皆以劫数为寿。身白银色。无男女相。形惟一种。初禅三天。(一梵众天。寿半劫。是民。二梵辅天。寿一劫。是臣。三大梵王天。寿一劫半。是君。从此倍倍上升。例此可知)二禅三天。(一少光天。寿二劫。二无量光天。寿四劫。三光音天。寿八劫)三禅三天。(一少净天。寿十六劫。二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劫。三徧净天。寿六十四劫)四禅九天。(一无云天。寿一百二十五劫。二福生天。寿二百五十劫。三广果天。寿五百劫。四无想天。寿同上。五无烦天。寿千劫。七善见天。寿四千劫。八善现天。寿八十劫。九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劫。此是色界顶天。后之五天。名净居天。是三果圣人居处)从此上升一倍。是无色界。共有四天。亦名四空天。人同碧落。界若虗空。惟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故。故名无色界。一空处天(寿二万大劫)。二识处天(寿四万大劫)。三无所有处天(寿六万大劫)。四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大劫)。然此三界诸天寿数虽定。而亦有中夭者。惟兜率天。及无想天。寿命皆定。不说中夭也。

正法念处经云。若持不杀戒。得生四天王处。若持不杀不盗。得生三十三天。若持不杀盗邪婬。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杀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得生兜率天。奉行佛戒。兼身口七善业。得生化乐。他化自在天。业报差别经云。若众生具修增上十善。得欲界天报。修有漏十善。与定相应。得色界天报。修四空定。得无色界天报。顺正理论云。六欲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岁人。生。身形速得圆满。男生在天父右膝。女生在天母左膝。皆悉化生。或有于天母手华。忽然化生。阿含经云。儿来未久。便知饥渴。自然宝器。盛百味饮食。若福多者。饭色自白。中者黄色。下者赤色。若渴则饮。宝器中甘露浆。入腹渐消。如酥投火。无复形影。亦无大小便利。死如灯𦦨灭。无有尸骸。以化生故也。色界天众。于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一切天众。皆作圣言。不由学习。自解典语。起世经云。欲界诸天。皆食段食。色界诸天。从初禅乃至遍净天。以喜为食。无色界诸天。以意业为食。有云。色界无色天。并以禅悦法喜为食。涅槃经云。虽得四天王。他化自在天身。乃至梵天。非非想处天身。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天报尽时。五衰相现。身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成实论问曰。生天离恶积善。何故报尽。即入三途。答曰。凡夫无始来。恶业无穷。一日贪瞋。尚受千形。况恶既多。暂伏结生。报福既尽。昔业时熟。还堕三途。何所致惑。为有识心达本者。能破三界二十五有。故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尽成消殒。如未能达本归源。则一心念佛。发愿往生净土。闻佛说法。悟无生忍。则顿超三界。回绝轮回矣(梵世。梵者净也)

孙稚

○字法晖。齐国般阳县人也。父祚。晋太中大夫。稚幼而奉法。年十八。以咸康元年八月病亡。父后移居武昌。至三年四月八日。沙门于法。街行尊像。经过家门。夫妻大小出观。见稚亦在人众之中。随侍像行。见父母拜跪问讯。随共还家。祚先病。稚云。无他祸崇。不自将护所致耳。五月当差。言毕辞去。其年七月十五日。复归问讯。悉如生时。说其外祖父。为太山府君。见稚曰。汝未应来。那得至此。稚答。伯父将来。欲以代谴。有教推问。欲鞭罚之。稚救解得原。稚兄容。字思渊。时在其侧。稚谓曰。虽离故形。在优乐。处但读书。无他作。愿兄勿复忧也。但勤精进。系念修善。福自随人矣。我二年学成。当生国王家。同辈有五百人。今在福堂。学成皆当上生。第六天上。我本亦应上生。但以解救先人。因缘缠缚。故独生王家耳。到五年七月七日复归。说邾城当有宼。难事例甚多。悉皆如言。家人秘之。故无传者。又云。先人多有罪讁。宜。为作福。我今受身人中。不须复营。但救先人也。愿父兄勤为功德。作福供僧。食时务使鲜洁。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若不能如言。皆费设耳。当使平等。心无彼我。其福乃多。祚时有婢。稚未还时。忽病殆死。通身皆痛。稚云。此婢欲叛。我前与鞭。不复得去耳。婢云。前实欲叛。与人为期。日垂至。而便住。云云(太同泰)

董青建

○父字贤明。建元初。为越骑校尉。初建母宋氏。孕建时。梦有人语云。尔必生男。体上当有青志。可名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宽和。家人未甞覩其愠色。见者咸异之。至年十四。而州迎主薄。建元初。皇储镇樊汉。为水曹参军。二年七月十六日寝疾。自云必不振济。至十八日临终起坐。谓母曰。罪尽福至。缘累永绝。愿母自割。不须忧念。因七声大哭。声尽而绝。至闰月十一日。贤明梦见建云。愿父暂出东斋。贤明便香汤自浴斋戒。出东斋。至十四夜。于眠中。闻建唤声。惊起。见建在斋前。如生时。父问曰。汝往在何处。建云。从亡来。住在练神宫中。满百日。当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见父母兄弟哭泣伤恸。三七日礼诸佛菩萨。请四天王。故得暂还。愿父母从今后。勿复啼哭祭祀。阿母发愿。求见建。母不久当命终。即共建同生一处。父寿可得七十三。命终之后。当三年受罪报。勤苦行道。可得免脱。问曰。汝从夜中来。那得有光明。建曰。今与菩萨诸天共下。此其身光耳。又问云。汝天上识谁。建曰。见王车骑。吴兴张永。外祖宗西河。我非独但此一门中生。从四十七年以来至今。七死七生。得四道果。先发七愿。愿生人间。故历生死。从今永毕。得离七苦。建临终时。见七处生死。所以大哭者。与七家分别也。问云。汝皆生谁家。建曰。生江县吏部羊布。广州张永。车骑王玄。宋谟。萧惠明。给事梁季父。今生董越骑家。惟此间生十七年。余处止五三年耳。自今后。毒疠岁多。宜勤修功德。建见世人死。多堕三途。生天者少。勤精进。可得免度。发愿生天。亦得相见。行脱差异。无相值期。又问云。汝母忧忆汝。垂死。可令见汝不。建曰。不须相见。益怀煎苦耳。但依向言说之。诸天去。不容久住。惨有悲色。忽然不见。去后。竹林左右。犹有香气。家人亦并闻余香焉(建。乃初果须陀洹人。七死七生漏尽。而证得第四阿罗汉果。出三界。故云。从今永毕得离诸苦。然建所生处。皆是善门也)

历阳

○张应者。本事俗神。鼓舞淫祀。咸和八年。移居芜湖。妻得病。应请祷备至。财产略尽。妻法家弟子也。谓曰。今病日困。求鬼无益。乞作佛事。应许之。往寺中见竺昙铠。昙铠曰。佛如愈病之药。见药不服。虽见无益。应许当事佛。昙铠与期。明日往斋。应归。夜梦见一人长丈余。从南来入门。曰。汝家狼籍。乃尔不净。见昙铠随后曰。始欲发意。未可责之。应既眠觉。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昙铠明往。应具说梦。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设福供。妻病即除愈。咸康二年。应至马沟籴盐。还泊芜湖浦宿。梦见三人。以鎠钩。钩之。应曰。我佛弟子。牵终不置。曰。汝叛走多时。应怖。谓曰。放我。当与君一升酒。彼乃放之。谓应曰。但畏后人复取汝耳。眠觉腹痛泄痢。达家大困。应久病甚。遣人呼铠。适值铠不在。应寻气绝。经日而苏。说有数人。以鎠钩。钩将北去。下一坂岸。岸下见有镬汤。刀劒。楚毒之具。应时悟是地狱。欲呼师名。忘昙铠字。但唤和尚救我。亦时唤佛。有顷。一人从西面来。形长丈余。执金杵。欲撞此钩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钩人怖散。长人引应去。谓曰。汝命也尽。不复久生。可𫏐还家。颂呗三偈。并取和上名字。三日当复命过。即生天矣。应既苏。即复怵然。既而三日持斋颂呗。遣人疏取昙铠名。至日中食毕。礼佛读呗。徧与家人辞别。澡洗著衣。如眠便尽(呗者。赞也。谓赞叹三宝也。讽经亦曰呗。偈者。佛经中偈颂也。怵音出。忧也。悚惧也)

襄阳

○史世光。咸和八年。于武昌死。七日请沙门支法山。为诵小品般若经。疲而微卧。闻灵座上。如有人声。史家有婢字张信。见世光在灵上著。衣帢。具如生平。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诵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护坚。并是山之沙弥。亡者也。后支法山。复往为诵大品般若经。又来在座。世光生时。以二旛在寺中供养。乃呼张信。持旛送我。信曰诺。便绝死。将信持旛。俱西北飞上一青山上。如瑠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光乃自提旛。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大。嘱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信复道而还。倐忽苏活。亦不复见手中香也。旛亦故在寺中。世光与信于家去时。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曰。阿爷飞上天。婆为见否。世光后复与天人十余。俱还其家。徘徊而去。每来必见簪帢去。必露髻。信问之。光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后乃著天冠。与群天人。鼓琴行歌。径上母堂。信问。何用屡来。光曰。我来欲使汝辈知罪福也。亦兼娱乐。阿母。琴音清妙。不类世声。家人小大。悉得闻之。然闻其声。如隔壁障。不得观察也。惟信闻之。独分明焉。有顷去。信见光入一黑门。须臾来出。谓信曰。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堪。我省视还也。舅生前犯杀罪。故受此报。可告舅母。请僧[言*奉]经。当稍免脱。舅昔轻车将军也(第七梵天。即初禅天在六欲天上)

酒泉郡

○凡太守到郡无几辄死。后有渤海陈裴。见使此郡。裴忧愁不乐。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者。则无忧。裴仍不解此语。卜者报曰。但去自当解之。裴既到官。侍监有王侯平。有史侯。董候等。裴心悟曰。此所谓诸候矣。乃远之。即卧。思放伯裘之义。不知何谓。至夜半后。有物来上裴被上。裴觉。以被冒取之。其物跳踉。訇訇作声。外人闻。持火入。欲杀之。魅乃言曰。我实无恶意。但欲试府君耳。听一相赦。当深报府君恩。陈裴曰。汝为何物。而忽干犯太守。魅曰。我本百岁狐也。今变为魅矣。垂化为神。而正触府君威怒。甚遭困厄。听一放我。我字伯裘。若府君有急难。但呼我字。则自解矣。裴乃喜曰。卜谓放伯裘之义是也。即便放之。小开被。忽然有赤光。如震电。从户出。明日夜。有敲户者。裴问曰。谁。答曰。伯裘。问曰。何为。答曰。白事。问曰。白何事。答曰。此界有贼发奴也。裴案发则验。每事先以语裴。于是境界。无毫毛之奸。人咸谓圣君出。后经月余主簿李音。共裴侍婢私通。既而惊惧。虑伯裘来白。遂与诸侯谋杀裴。却谓傍无人。便使诸侯持杖直入。欲格杀之。裴惶怖。即呼伯裘。来救我。即有物如申一疋绛练。然作声音。侯伏地失魂。乃以次缚取之。考问来意。故皆服首。后月余日。裘与裴辞曰。今得为神矣。当上天去。不复与府君相见往来。遂去不见也(出搜神异记)

长安

○西明寺。道宣律师者。德镜玄流。业高清素。精诚苦行。毕命终身。栖遑问道。志在住持。缀缉仪范。二百余卷。结集高轨。属有深旨。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律师遽问。何人夜中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乃北方多闻天王之子那咤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师曰。贫道修行。无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释迦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师。师保录供养焉。粤以干封二年。仲春之节。身在京师。城南净业寺。逐静修道。年至桑榆。气力将衰。专念四生。又思三会。忽以往缘。幽灵顾接。病渐瘳降。励力殷仰。遂感冥应。时四天王至。问讯律师。广序贤劫四佛兴世。涅槃遗迹等事。复有诸天。四王臣佐。至律师房门。似人行动。蹀足出声。律师问言。是谁。答言。弟子姓张名琼。师问。何处檀越。答言。是南方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御邦都。所统海陆。道路区分。持犯界别。并亲受佛教。护持善恶。使遗法载隆。积殖其功。常加守护。不徒设也。师曰。檀越既遗德劣。故来相看。何故门首不入。答云。弟子不得师教。不敢辄入。师云。愿入就座。入。礼敬伏座。问曰。檀越既笃信三宝。又受佛嘱护持。善来相看。何不现形。答言。弟子报身。与余人别。光色又异。惊动众心。共师言论足得。不劳现身。问曰。贫道入春来。气力渐弱。医药无效。未知报命远近。答云。师报将尽。无烦医药。问曰。定报何日。答云。何须道时。但知师不久尽。生第四天弥勒佛所。问曰。同伴是谁。答曰。弟子第三兄张玙。通敏超悟。信重释宗。撰祇洹图经。百有余卷。烈峙天宫。无闻地府。师承此告。及踊思寻请述之。用开道俗。又一天来至师所。致敬申礼。具叙暄凉。师问曰。檀越何处。姓字谁耶。答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吴之兰台臣。今是南方天王韦将军下之使者。将军事务极多。拥护三洲之佛法。有鬬诤凌危之事。无不躬往和喻令解。今附和南。不久当至。复有一天来云。姓罗氏。是蜀人也。言作蜀音。广说律相。初相见时。如俗礼仪。叙述缘由。多有次第。又有一天姓费氏。礼敬如前。云。弟子迦叶佛时。生在初天。在韦将军下。诸天贪欲所醉。弟子以宿愿力。不交天欲。清净梵行。偏敬毗尼。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人多犯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娆。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遵。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究。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气上薰空界。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佛法。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栖遑奔至。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谓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弟子性乐戒律。如来一代所制毗尼。并在座中。听受戒法。问云。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何代时像。从地涌出。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叶佛时。有人于西耳河造之。拟多宝佛全身相也。其地西北。去雟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至晋时。有僧于此地。见土坟。随出随除。终不可平。后见坼开。乃深掘丈余。获像及人骨。在船。其髅骨肘胫。悉皆麤大。数倍过于今人。即迦叶佛时。阎浮提人寿二万岁时也。今时劫减。命促。人小。固不常然。不可怪也。初出之时。牵曳难得。弟子化为老人。指㧑方便须臾。至周灭法暂隐。到隋重兴。更复出之。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亦不测其根源。见其华趺。有多宝字。因遂名焉。又问。多宝字。其隷书。出于亡秦之代。如何迦叶佛时。有此国书耶。答曰。亡秦李斯隷书。此乃近代。远承隶书之兴。兴于古佛之世。现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庄严阎浮一方。百有余国。文字言音。同今唐国。但以海路辽远。动数十万里。重译莫传。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师不闻乎。梁顾野王大学之太傅也。周访字源。出没不定。故玉篇序云。有开春申君墓。得其铭文。皆是隷字。检春申。是周武六国同时𨽻文。则非吞并之日也。此国篆隷诸书。尚有茫昧。宁知迦叶佛时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又问。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云是苍颉造书之台。如何云隷书字。古时有。答云。苍颉于此台上增土造高。观鸟迹者。非无其事。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黄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鸟迹之书。时变一途。今所绝有。无益之言。不劳述也。又一天人。姓陆名玄畅。来谒律师云。弟子是周穆王时。生在初天。本是迦叶佛时。天为通化。故周时暂现。所问高四土台者。其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说法度人。至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因造三会道场。至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穆公不识。弃马坊中。秽污此像。护像神瞋。令公染疾。公又梦上帝极责。觉问侍臣由余。答云。臣闻周穆时。有化人来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于终南山。造中天台。高千余尺。基址现在。又于苍颉台。造神庙。名三会道场。公今所患。殆非佛为之耶。公闻大怖。语由余曰。吾近获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弃之马坊。将非此是佛神耶。由余往视之。对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净处。像遂放光。公又怖。谓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诸善神等。擎弃远处。公又大怖。以问由余。答曰。臣闻佛神清洁。不进酒肉。爱重物命。如护一子。所有供养。烧香而。所有祭祀。饼果之属。公大悦。欲造佛像。绝于工人。又问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遂于高四台南村内。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臣今年老。无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于道场内。为诸匠执作。请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铜像。相好圆备。公悦。大赏赉之。彼人得财。并造功德。于土台上造重阁。高三百尺。时人号之高四台。或曰高四楼。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又问。目连舍利弗。佛在终。如何重见。答曰。同名六人。此目连。非大目连也。释迦如来。度大迦叶。后十二年中。来至此台。其下现有迦叶佛舍利。周穆身游天竺。佛告穆王。彼土现有古塔。可返礼事。王问何方。佛曰。在鄗京之东南也。又问。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三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㵎犹存。南有华园。可二顷许。四时发彩。或云汉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如何为实。答云。但是二帝所作。昔周穆之时。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法师。是阿罗汉。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其山形像似灵鹫。名曰大孚。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劝人。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验。岂惟五台独验。今终南山。太白。太华。五岳名山。皆有圣人。为住持佛法。令法久住。有人设供。感赴征应。事在别篇。不繁此述也。问。罗什法师。一代所翻之经。人多偏乐。受持转盛何耶。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以下诸人。同时翻译者并俊。又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什师德行。位在三贤。所在通化。那烦补阙。随机而作。故大论一部。十分略九。自余经论。例此可知。冥祥感应。历代弥新。深会圣旨。罕逢难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删定。特异恒论。又问。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来。或经七日多日。如生不异。答曰。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主虽前去。余神守护。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余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卫比丘。若毁一戒。二百五十神去。余者恒随。于是律师。既承灵嘱。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律师忧报将尽。复虑天人将还。笔路苍茫。无暇余事。文字亦复疏略。但求圣意。不存文饰。耳目虽倦。不觉神劳。但恨知之不早。今依天人所说。不违三藏教旨。即皆编录。虽闻天授。还同佛说。始从二月。迄至六月。日别来授。无时暂闲。至冬初。十月三日。师气力渐微。香旛遍空。天人圣众。同时发言。从兜率天来请律师。师端坐。一心合掌。敛容而卒。临终道俗百有余人。皆见香华迎往升空。云云(出法苑。并高僧传。其余鸟兽僧俗生。天。备载经论。及兜率龟镜集中。真武。乃北方一神耳。今道士以那咤太子。带贴髅。立真武侧。罪莫大焉)

广州

○南海县。麻奢乡。陈公孺。性怀耿侃。喜客无倦。不尚奢美。惟好俭朴。晚年归信法门。受持六斋。倐兴剏立精舍之念。于康熙丙午年。舍宅后地。为宝象林。建瑞塔禅寺。诱诸子姪。而趣向佛乘。故令一方知崇三宝。远恶修善。实藉公焉。癸丑岁。公年六十有六。感微疾数旬。至五月初五日。使人扶游茘圃。以赏新茘。是夜寂然长逝矣。本寺僧众。即为之修礼忏法。时有沙弥藏一。自东安石驎庵来。执大殿香灯职。午饭毕。趺坐殿后。俟茶上供。而头忽垂至膝。同坐者。谓其瞌睡。以手触之不动。方知绝。呼人共舁上床。移时乃苏。众诘之。一曰。初见前殿门外。有数金甲神人。雄伟勇耸。列跪门前。天人杂沓。窒塞虗空。幢旛宝盖。香华灯烛。乐音徧界。中有一人甚高大。极目望不至首。有二大旛。一题云娑罗树王佛。一题云越三界菩萨。有二天童。各执一小旛。一题云。妙喜世界。一题云极乐天幢。复有一旛。遣藏一执。云。送山主往化乐天。一执之出门。方至桥首。见二长老在后唤云。你未得去。藏一闻之。即便回也。化乐。是欲界第五天也。余惜公入法门日浅。未知出世大道。由福报故。生化乐天。不然。即生第四兜率天。亲承弥勒大士。闻深妙法。与给孤长者。把臂同游龙华三会。证无生忍。宁不快哉(宝象林释慧弓绿○龙华。谓弥勒佛。当来坐于龙花树下。成等正觉。三会说法度人。故也。妙喜。是东方阿閦毗佛世界。极乐。是西方阿弥陀佛世界。阿閦毗。此云不动。阿弥陀此云无量寿。若据旛。则公当随生一佛世界。或其人采语不真。亦未可知。以化乐。极乐。音相近也。若人诚心绘塑佛像。即生妙喜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即生极乐世界。按上五旛。俱是接引徃生者。故有佛菩萨圣号。然造旛之法。须知有能严。所严。能严者。旛即供具。庄严供养于所供佛塔。或诸佛菩萨。不应安佛菩萨尊像。当作禽兽形。或书赞颂偈词。其所严者。是所敬之尊。乃书佛菩萨圣号。即以香华灯烛。种种果食百珍。而供养之。按诸经律。令造旛者。皆是能严之旛。如昔给孤长者。既作塔。欲以旛旗。并杂绘彩。而为供养。佛言。应作。彼不解旛式。佛言。听作师子旛。犎牛旛。金趐鸟旛。及龙旛等。于上𦘕作彼之形像。又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临终之时。若命过。于其亡日。造作黄旛。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旛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旛随风转。破碎都尽。成于微尘。旛一转时。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然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自见中阴相。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仗。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妓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等胜事。故永明寿禅师云。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受质。皆是等伦之果也。

六道集卷一

音释

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天之主。昔为人时。姓憍尸迦。建立迦叶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共生忉利天。帝释为主。总名三十三天也。

身口七善业

身不杀盗邪婬。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十恶业十善业

十恶者。身三。杀盗婬。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不作是事。名为十善。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故也。

埏埴

上音膻。和土也。下音实。黏土也。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即打瓦也。

音掐。帽也。

群字上声。困也。

辘轳

上音六。下音卢。井上汲水圆转木也。

豪上声。邑名。在常山。汉光武。分鄗字为高邑。

音于。对举也。

由旬

有三别。大者六十里。中者四十里。下者三十里。

八万四千

问曰。教中常言八万四千。何耶。答曰。此其大数也。亦人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心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对治之。问。又常言七七之期。何耶。答。人在胎时。七七日。形具五体死时。极至七七日。必定托生也。余如后释。

小品般若

十卷。

大品般若

三十卷。

音风。牛名。出罽宾国。形如槖驼。脊上高隆。

二十五有

一四州。东西南北。二四恶趣。修罗。鬼。畜。地狱。三六欲天。四梵天王。五无想天。六五那含天。七四禅天。八四空天。然此二十五有。总在六道中。有生有死也。梵王。无想。那含。总在四禅天。由外道谓梵王。为生万物之主。谓无想以无心为涅槃。五那含为真解脱。故此别立其名也。

八部

一诸天。二龙众。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四众

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俱受五戒者。

谴谪

上音牵去声。下音窄。责罚。

法喜禅悦食

以爱乐大法。得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为法喜食。由得禅定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正念现前。心生喜乐不贪世味。是为禅悦食。

音希○昔陈针。是智者大师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朞月。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后十五年。当生于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武帝为郗氏礼忏。尚生忉利。而针躬修忏法。岂不天堂预置乎。

十二缘生

亦名缘起。亦名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名三世因果。循环之法也。无明行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名现在果。爱取有三。名现在因。生老死二。名未来果。详如余处。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