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音罔极罔。无也。谓言父母之恩。犹如昊天。无有穷极也。
割目救父睒魔王子。父有疚。医谓惟无瞋人目。煎药服之可疗。王太子言。我是无瞋人。遂割目救父。
发愿代苦慈心童子。偶断母发一茎。堕于火轮地狱。见诸罪者。受苦无量。即立誓言。从之所受。我悉代之。发是誓已。火轮即灭。
奉养无方无方者。在在处处。时时刻刻。皆当奉养。有何方所也。
思显其亲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恐辱其亲乐正子春曰。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锡类不匮锡。赐也。匮。乏也。谓言自行孝道。欲赐一切众生。皆行孝道。无有乏也。
三观三者。空。假。中也。观即照了之义。谓观达一念之心。即具三谛之法也。若观心空。则一切法皆空。若观心假。则一切法皆假。若观心中。则一切法皆中。空即真谛。假则俗谛。中即中谛。此之三观。全由性发。实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一心三观也。又空者。离性离相之谓也。假者。无法不备之谓也。中。即中正。绝二边对待之谓也。
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忘。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
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征恶。显地狱之苦也。
五缘成就五缘者。谓人。僧。界。法。衣钵也。又云。一。能受之人。是人道。诸根具足。非破重戒。具出家相。先受沙弥戒。后与受具。二。结界成就。白四羯磨如法。僧数满足。无别众过。衣钵具足。三。自称法名。诚心乞戒。及和尚名。四。心境相应。运想周徧。五。事成究竟。始从请师。终于受竟。前后无违。
青宫太子之宫也。神异记云。东方东明山。青石为墙。门有银榜。以青石雕镂。曰。天地长男之宫。又曰东方属震。震为长子也。昔晋王为太子。帝曰。吾儿方位东宫。以宫事相委也。
未振毛目振。举也。毛目。微细条章也。言其略说大纲。尚未举其微细律仪也。
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一摄律仪戒。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戒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谓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所行之行者。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受众生。故名摄众生戒也。
见机得作谓见当杀机宜。则行杀无害。如杀一人。而救多人。断色身。而全慧命。乃大士之洪规。非声闻力量所及。故菩萨开。声闻则遮也。
那落迦此云恶者。那落是者义。迦是恶义。谓造恶之人。生彼处故。此标正报也。
大士制心谓大士不怖生死。大悲普度。并绝杀心也。
声闻制色谓声闻不起大悲。惟怖生死。则仅除杀事。故也。
大士害师犯逆谓师能长养法身。是佛种子故。
声闻非逆谓声闻无望成佛。故但犯重。若声闻恃此而故害师。则出于有心。必堕无间地狱。不可不慎也。
波斯匿王唐言胜军。净法师译为胜光。仁王经云。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
二大将一名梨师达。此云仙授。谓从仙人边求得子故也。一名富兰那。此翻故旧。是仙授之兄。此兄弟二人。是波斯匿王大臣。于拘萨罗国。钱财巨富。无与等者。而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受用。不计我所。富兰那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著香华。远诸凡鄙。持戒为胜。梨师达不专精梵行。然其知足。达四圣谛。智慧为胜。后时二俱命终。佛记二人。一持戒胜。一智慧胜。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尽苦边际。具德经云。而于信心中。能具大智慧。仙授优婆塞是。于信心中。能持梵行。故旧优婆塞是。因王命征伐。故称为将。
未登不退谓尚在六住位也。
解行以下谓三贤下位也。
僧祇物此云四方僧物。或云十方。四方但局凡僧。十方通于贤圣。
盲龙女大集经云。有一盲龙女。白佛言世尊。我本因地造何罪业。今受此饿龙身。常为诸虫。食噉脓血。苦不堪忍。求佛解脱。佛言。汝前世时。曾往寺林。盗取十枚。庵摩罗果食之。由是因缘。地狱受苦。恶业未尽。今受其报。此业大重。罪毕得脱。佛告大众言。若四方常住僧物。若现前僧物。笃信施物。或华。果。树。园。饮食。汤药。床蓐。敷具。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佛说偈曰。宁吞大赤热铁丸。而使口中光𦦨出。所有众僧饮食具。不应于外私自用。宁以利刀自屠脍。身体皮膜而自噉。其有在家诸俗人。不应取受僧杂食。
庵罗果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生熟难辨。叶似柳而长尺。
妍媸上音延。美好也。下音鸱。丑痴也。
三摩地此云定慧。亦云等持。离沉掉名等。令心专注一境名持。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地。楞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消息人情消息。犹酌量也。故酌量人情起婬多故。
不净观亦名九想观。佛为众生。贪著五欲。以为美好。躭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故令修此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殄除。惑业尽消。得证道果。一肨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此之九种。虽是假想。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渡也。
斩断爱根繇爱见为本故。爱者。贪之异名。举贪以摄瞋痴等。即思惑也。见者。谓身边等见。即见惑也。见思属意地。内因为本。本。即根也。身口属外助为缘。若内因不生。则外缘不起。故须修不净观。斩断爱根也。
三慧自淑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淑。善也。慧起惑除。故云善也。
△次释迦劝发分二。初经家叙事。二释尊自说。初中三。初佛欲结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