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
华言缘觉。谓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
大乘四果
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称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证果位。今菩萨历于十地修行。证果亦有浅深。始终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区别之。是名大乘四果。一。初地。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华言入流。又云预流。谓菩萨入初干慧地时。断惑证理。即是证佛所证。故云生如来家。因借声闻初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须陀洹果。二。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斯陀含果。三。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四。佛地。是阿罗汉果。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谓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之。故云是阿罗汉果也。出大乘庄严经论。
四向
向者。趣向。谓此人将入须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初果也。后三果义皆准此。
四空处定
一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有想处。非无想处定。此四通言空处定者。以其定体无形色故。名之为空。各依所证之境。名之为处。境法持心。心无分散。故名定也。
安般念
具云安那般那。此云遣来遣去。即十六特胜法门也。特胜者。谓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出法界次第。
六神通
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二天耳通。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三知他心通。谓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四宿命通。谓能知自他宿命。及往昔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五身如意通。谓心欲往彼。身即能到。山海无碍。是名身如意通。六漏尽通。谓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是名漏尽通也。
八解
大集经云。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初禅。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二禅。三观净解脱。具足住。三禅。四观空无边处解脱。四禅。五观识无边处解脱。四禅。六观无所有处解脱。四空。七观非非想处解脱。四空。八观想受灭解脱。过三界。
三十七菩提分法
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
有漏之法
毗婆沙论云。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云。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结使
一切烦恼。名为结使。谓结缚身心。驱使行人。流转三界故。
无漏慧
戒。定。慧三学也。
他心智
他心智者。知诸众生。心心所法。无所滞碍。故名他心智也。
增上慢
谓不达法相。错认消息。得小轻安。自谓究竟。乃是如心而语故。
是染污犯
是染污犯者。谓从见思烦恼起非也。非染污犯者。谓从劣慧起也。染污。即垢。染污。非染污。须分重轻二垢。今总名轻垢者。对十重而言也。然轻戒中。复有重轻差别。及方便等流之不同也。
五谷
谓黍。菽。蔴。麦。稻也。
仪狄造酒
仪狄。夏人也。善能造酒。禹帝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疎仪狄。而深痛绝酒也。
肉山大身
释迦如来。往昔为转轮王。名曰无胜。发菩提心。出家修道。时值大饥馑。欲以身肉。施众生食。即立大誓愿。上彰水山上。便自投身。以本愿故。即成肉山。高广一由旬。人民鸟兽。来食血肉。血肉昼夜生长。渐渐高广。至一千由旬。皆具头目。四肢身分。乃至十千年中。以身血肉。充满一切阎浮提人。夜叉鸟兽食。无一念生悔心也。
五篇
谓四弃法。十三僧残法。百二十波逸提法。四可呵法。众学法也。
七聚
七聚者。四根本为第一聚。十三僧残为第二聚。偷兰遮为第三聚。百二十波逸提为第四聚。四可呵为第五聚。众学法在身。名恶作。为第六聚。在口。名恶说。为第七聚也。
秦皇贤逐客
秦。宗室大臣谏曰。诸候人来仕者。皆为其主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臣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王乃召李斯复其官。卒用李斯之谋。兼天下。
汉主悦智囊
汉。晁错。以才辩得幸。景帝号曰智囊。葢谓美其智之广也。
庄严
戒身清净。定慧庄严。万德俱备。故律云。戒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百万障门开
华严普贤行愿品云。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法障。生恶道障。被谤毁障。少智慧障。乃至远离佛菩萨种姓等。
身子六心中退
文句云。舍利弗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曰身子。六心者。谓已证六住位而退失也。义如后五十四戒中详。
黜
音出。贬斥义。
尸罗
此云清凉。谓离热恼得清凉故。大论云。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行放逸。是名尸罗。是以义而翻也。亦翻为止得。谓止恶得善故也。正翻为戒。戒者。制也。谓能制一切不善之法也。
谤三宝
唐。雍州长安县。高法眼。是隋代仆射高颕之玄孙。至龙朔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向中台参选。日午还家。舍在义宁坊。居南隅。向街开门。化度寺东。即是高家。欲出子城西顺义门。城内逢两骑马逐后。既出城已。渐近逼之。出城门外。道北是普光寺。一人语骑马人云。汝走捉普光寺门。勿令此人入寺。恐难捉得。此人依语。驰走守门。法眼怕。不得入寺。便向西走。复至西街。金城坊南门。道西有会昌寺。复加四马骑。便语前二乘马人云。急守会昌寺门。法眼怕。急便语乘马人云。汝是何人。敢逼于我。乘马人云。王遣我来取法眼。问云。何王遣来。乘马人云。阎罗王遣来。法眼既闻阎罗王使来。审知是鬼。即共相拒。鬼便大怒云。急截头发。却一鬼捉刀即截法眼两髻。附肉落地。便至西街。闷绝落马。暴死不觉。既至大街要路。踟蹰之间。看人逾千。西街首即是高宅。便唤家人辇向舍。至明始苏。便语家内人云。吾入地狱。见阎罗王升大高座。瞋责吾云。汝何因向化度寺。明藏师房内食常住僧果子。令吞四百颗热铁丸。当吞之时。咽喉闭缩。身体焦卷。变为红色。吞尽乃苏。至二十六日。惺了之时。复有诸鬼来取法眼到王所。王语言。汝何因不敬三宝。说僧过恶。汝吞铁丸尽已。宜受铁犂耕舌。至正月廿九日苏惺。到三十日平旦复死。至地狱复受铁犂耕舌。自见其舌长数里。傍人看见。吐出一尺余。王复语狱卒言。此人以说三宝长短。以大铁斧。截却舌根。狱卒斫之不断。王复语云。以斧细剉其舌。将入镬汤煑之。煑复不烂。王复怪问所由。法眼启王云。臣曾读法华经。王复不信。令检功德簿。见案内有读法华经一部。王检知实。始放出狱。其人现在。观者如市。见者发心。合门信敬。励志精勤。诫诚无倦。京城道俗共知。出法苑珠林。
持戒比丘
持戒。如带浮囊渡海。护生。如草系不伤故。
转轮圣王
慈恩云。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铁轮独治南洲。奋威始定。铜轮治东南二洲。震威乃伏。银轮治东西南三洲。遣使方降。金转轮王。德振四洲。望风顺化。故名圣王。
三途
途。谓途道。即所趣义。亦云涂炭。即残害也。四解脱经云。一。火途。即地狱道也。此从热得名。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所逼故。二。刀途。即饿鬼道也。此从驱逼得名。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刀杖所驱逼故。三。血途。即畜生道也。此从互相吞噉得名。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噉。饮血食肉故也。
△第四妄语戒三。初作犯止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