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护戒神
灌顶经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其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一茶𫇴毗愈陀尼。二输多利输陀尼。三毗楼遮那世波。四阿陀龙摩抵。五婆罗桓尼和婆。此五神护不杀戒。六抵摩阿毗婆䭾。七阿修输婆罗陀。八婆罗摩亶雄雌。九婆罗门地鞞哆。十那摩呼哆耶舍。此五神护不盗戒。十一佛䭾仙陀楼哆。十二鞞暗耶薮多婆。十三涅坭醯䭾多耶。十四阿罗多赖都耶。十五波罗那佛昙。此五神护不邪淫戒。十六阿提梵者珊耶。十七因台罗因台罗。十八阿伽风陀婆多。十九佛昙弥摩多哆。二十多赖叉三密陀。此五神护不妄语戒。二十一阿摩罗斯兜嘻。二十二那罗门阇兜帝。二十三鞞尼干那波。二十四茶鞞鬪毗舍罗。二十五伽摩毗那阇尼佉。此五神护不饮酒戒。
常啼卖心肝而学般若
萨陀波崘。梁言常啼。因求法故。即以成名。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为求般若。不惜身命。空中有佛语言。昙无竭菩萨。于此座上说般若。啼言。我贫无供。今当卖身。天帝化人语言。我欲祠天。须人心。人血。人髓。汝能与不。答言。我得大利。即剜心取血。破骨出髓。长者女见。即问何故。答。卖与婆罗门。供养法师。女曰。若有所须。我当相与。我亦欲往。天复本形。赞言善哉。为求般若。勤苦如是。
比丘三义
一破恶义。如初得戒。即名比丘。以一白三羯磨竟。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二怖魔义。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三乞士羲。乞。是乞求之名。士。乃清雅之称。谓外。乞食以资形命。内。乞法以养慧命故。
伏地无知
尊者娑伽陀。为佛作供义人。至支陀国求宿。梵志云。此间有毒龙恐伤。者云。但许无妨。时夜毒龙。奋威欲害。尊者以神力而置钵中。明旦拘晱弥王见之。叹未曾有。请至本国。问言。欲何所须。者云。衣钵六物易得。王当施难得者。王言难得者何。答云黑酒。王遂即与之。饮而饱醉。行至中路。倒地而吐。乌鸟争鸣。世尊见已。语阿难言。此时小蛇。亦不能伏矣。
诸戒尽丧
婆沙论云。昔有近事。受持五戒。从远而归。合家赴会。近事为渴所逼。有酒如水。取而饮之。邻鸡入舍。攘而杀之。邻女寻鸡。又言不见。强逼交通为一饮故。而五戒尽丧矣。
牛饮灭宗
商王纣作酒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悬肉为林。男女相逐于其间。终至亡国。
漏言失事
宋寇莱公准。当真宗疾甚。事决于后。准以为忧。一日请问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羽翼之。丁谓钱惟演。乃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帝然之。准蜜令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且欲亿。辅政。已而准被酒漏言。谓闻之。竟以是罢。
弃酒不弃身
齐桓公。饮管仲以酒。仲半弃。公曰。弃酒可乎。仲曰。臣闻饮酒。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宁弃酒。不弃身也。
三十六失
一不孝父母。二轻慢师长。三不信三宝。四不敬经法。五诽谤沙门。六讦露人短。七常说妄语。八诬人恶事。九传言两舌。十恶口伤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鬪诤之本。十三恶名流布。十四人所讥嫌。十五贬㡿圣贤。十六怨黩天地。十七废忘事业。十八破散家财。十九恒无惭愧。二十不知羞耻。廿一捶打奴婢。廿二横杀众生。廿三奸淫他妇。廿四偷人财物。廿五疎远善人。廿六狎近恶友。廿七常怀恚怒。廿八日夜忧愁。廿九牵东引西。三十持南著北。三一倒街卧巷。三二堕车坠马。三三逢河落水。三四持灯失火。三五暑月热亡。三六寒冬冻死。
鸥去海翁机
列子云。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之至者。百数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
鸽摇罗汉影
昔有鸽为鹰所逐。避于舍利弗之影。犹战慓不已。迁于佛影。方乃释然。由罗汉尚有杀之习气。未能如佛大慈悲也。
魔集
楞严经云。食五辛者。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诽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为魔眷属。
布发掩泥
大论云。二阿僧祇。是时菩萨以七枝青莲华供养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然灯佛便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舍身求偈
过去世。如来为菩萨时。在雪山修道。天帝欲试之。化为罗刹。口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半偈。罗刹云。我腹饥饿。不暇为说。菩萨曰。欲得何食。答云。欲食生人血肉。菩萨曰。愿为我说。舍身供养。菩萨即敷座请说。罗刹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遂以偈遍书于山石树木之间。即登树投身而下。罗刹即以手接之。时天帝释。还复本形。赞叹礼足而去。涅槃经云。佛言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
剜身然灯
世尊过去无数劫时。作大国王。为闻法故。剜身然千灯。供养劳度差婆罗门。彼乃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王闻心大欢喜。而立誓言。我今求法。为成佛道。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作是誓已。天地大动。
施妻子与夜叉食
如来往昔无数劫时。作阎浮提大国王。名修楼婆。为众生求法故。舍可爱妻子。与夜叉鬼。鬼尽取食之。为说一偈曰。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
师长
为人之长。训物之规。名为师长。或云师父。父者。矩也。谓以规矩法则教诫弟子故也。
南询百郡
华严经。善财童子。展转南行。求善知识。经一百一十城。今但举大数也。
徧历千山
唐大随法真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师参叩。遍历山川。至于万里。古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者是也。
行脚八旬
古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是也。
三登九上
雪峰存禅师。为大事未明。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占铃息难
东晋佛图澄。占殿阁铃声。能知铃语吉凶。赵王石勒。奉事如神明。勒好杀。赖师保全甚众。
飞锡止兵
邓隐峰禅师诣五台。路淮西。属吴元济阻兵拒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视空中。鬪心顿息。
三公
大师。大傅。大保。曰三。谓忠正无私。有功于国。名为公也。
四摄法
一布施摄。谓大士以财法二种。摄化众生。令彼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二爱语摄。谓大士以善言慰喻众生。令彼乐闻善言。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三利行摄。谓大士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彼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四同事摄。谓大士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令彼利益。因生亲爱心。依附受道也。
见闻疑三根
见。谓实见彼犯戒。闻。谓闻彼犯戒。或从他边闻。疑有二种。或从见生疑。或从闻生疑。若有此三。是为有根。若无此三。是为无根。
僧昙显
一名佛俊。不知何许人。游无定方。饮噉同俗。时有放言。标悟宏远。时齐高祖文帝。天保六年九月。下敕召诸沙门。与道士陆修静学徒者十人。亲目对较。时道士呪诸沙门衣钵。或飞。或转。呪诸梁木。或横。或竖。沙门曾不学术。默无所对。士女欢閙。贵贱移心。皆以静徒为胜。诸道士等。踊跃腾倚。高谈自矜。夸衒道术。仍唱曰。神通权设。抑挫强御。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沙门现二。我当现四。今薄示小术。并辞退屈。事亦可见。帝命上统法师。与道士角试。上曰。方术小伎。俗儒耻之。况出家人也。虽然天命难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座僧对之。有司寻觅。于时名僧盛集。昙显居于末座。酣酒大醉。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于上统。上曰。道士祭酒。祇可与饮酒道人共言耳。可扶辇将来。合众皆惮而怯。上统威权。不敢有谏。乃两人扶显。令上高座。显便立而含笑曰。我饮酒大醉。耳中闻云。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此言虗实。道士言。是实。显即翘一足而立云。我已现一。卿可现二。道士各无对之。显曰。向闻呪诸衣梁飞扬。即命取稠禅师衣钵呪之。诸道士一时奋发共呪。一无动摇。帝命取衣。乃至十人。牵举不动。显令以衣置于梁木。又令呪之。都无一验。相顾失色。犹强言曰。佛家自号为内。内则小也。说吾道家为外。外则大也。显应声曰。然则天子处内。定小于百官耶。静等道众。缄口无言。帝目验臧否。便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宁有只崇。曲为[麦*薜]味。清虗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绝。不复遵事。颁敕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伏者。并付照玄大统上法师。度令出家。其未发心者。可令染鬀。尔日斩首者非一。自谓神仙者。可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飞逝。诸道士等。皆碎尸涂地。伪妄斯绝。致使齐境。国无尔信矣。道士。旧自号为鬼卒道。又改号祭酒道。后窃佛经沙门名道士。故改为道士。
△二四十八轻三初承前起后。二正说戒相。三总结持诵。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