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初津卷六

如法为说者。谓当如大乘经律之法而说也。此先明无我之法。若计我著相者。则不能信受也。烧身臂指者。以明法不易求故。如药王之焚身。二祖之断臂。正见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而上求佛道之心致极也。若不如是供养诸佛。即非大乘根器。以身相未空。人我宛然。岂是菩萨解脱道行也。不但烧身臂指等供养诸佛。所应力为。廼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此身肉手足而供养之。正明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而下化众生之心致极也。以此勘验求法者心。切与不切。若能依法教受。乃可说也。葢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由身口意业。造十恶五逆等罪。今欲入大乘法门。先当教令忏悔先罪。然罪既从三业而生。今还将三业而忏。故使烧身臂指以灭其罪。罪灭则障消。闻法遂得心开意解。非是佛受此供。使众生生大苦痛也。况忏罪心。未必如作罪心猛。若能烧身臂指。则罪灭无余。复繇众生世世悭贪。生死不能解脱。今令舍身以给鬼兽。损利物。正大士之本怀。如摩诃萨埵王子。以身饲饿虎。至成正觉。故经云。尽大地无针许不是释迦如来舍身命处。况此五蕴身心。本自空寂。无我我所。众生不了。妄执为我。今欲使达蕴空。舍之如弃弊屣。是故先为说诸苦行。以廓其心。坚其志。固其愿。悟蕴空。离我执。以修初度檀波罗蜜。上供诸佛。下施群生。成就悲敬二田。则入道有门矣。

△三说法开解。

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凡为师范。先当博学三藏圣教。明了十二部经。熟诵菩萨戒律。依律行持。解其义理。深契本源中道佛性之性。无令人误堕声闻偏空之性。及外道断常妄计之性。方可利他。不然。则布萨。羯磨。咸无成济之功也。十二部经者。本经上卷云。知三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谓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味即文体。为名句之所依也。十二法品者。一重颂。即应颂。谓应长行而重说偈也。二记莂。即授记。谓圣言说与名授。果与心期名记。三直语。即长行文义。四偈。即孤起颂。亦名伽陀。谓非颂长行之文。略云偈也。五不请说。即无问而自说也。六戒律。即因缘。谓因止作缘。方制戒也。七譬喻。谓钝根者。要以事喻。而得解法也。八佛界。即本生。谓说佛本昔受生事也。九昔事。即本事。谓说诸菩萨弟子。昔所修行之事业也。十方正。即方广。谓称理广谈刹海也。十一未曾有。谓佛现种种神力说法。众生快未曾有也。十二谈说。即论义。谓广论诸经中之义理也。是为大乘所说十二部经。此十二部经。三乘同学。大小共持。故律制比丘。解通三藏。满足十腊。方许为师。总不能通经论二藏。而律藏必须明了。诵戒。即布萨也。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者。恐持戒之人。诵未通利。少有怠惰。失菩提心。故须昼夜六时。精勤熟习。既得通利。尤当深穷理趣。持犯开遮。以便修行菩萨行也。然纵通利。日诵非过。如窥基法师。日诵戒经。及上生经各一遍。天龙八部闻之。诚为感益也。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者。涅槃经云。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者。名为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大涅槃也。又此心地法门。是佛性之性。菩萨本源。非声闻之性也。

△二止犯。

而菩萨等句。正明无解之人。不堪作师范也。解。是解悟。非为读文。故不言诵。而言解也。一句一偈者。指上十二部经之多不能解悟。以至最少之一句一偈亦不能解会者。则以何法而为人作师范耶。然如来所说一言一字。摄无量义。一句一偈。包一切法。如阿之一字。海墨书之难穷。故华严经云。无量无边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又诸行无常偈。能解一句。则便能通达一切诸法。如昔解脱和尚感诸佛现于空中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欢喜。解即问曰。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以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若能解悟此偈。则便了达三藏十二部经故。舍利弗闻法身偈。即证初果。愚路三月受持半颂。成阿罗汉。为诸尼众。略说法要。皆证圣果。曹溪闻应无所住。顿悟心宗。是以一句一偈。其义难量。初学无知。不可轻视。增一阿含经云。一句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门。迦叶问曰。何者一偈。阿难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璎珞经云。以一句义。演出无量诸佛法藏。从劫至劫。乃至百劫。不能究尽一句之义。故知如来秘要之法。不可思议。非是小根。所能测度。律钞云。佛言。善解一字。名为律师。一字者。律字也。是知律之一字。乃毗尼之宗旨。宗旨若悟。则无法不通。故云。律者万法之所由出也。戒律因缘者。如舍那传戒于千佛。千佛传于千百亿释迦。初在菩提树下。及妙光堂。说何法。次第至天王宫。说何法。乃至佛口放光。为诸国王。王子等。授戒因缘等事是也。如不解十二部经中一句一偈。及菩萨心地戒中因缘发起之事者。则自利未能。应生惭愧。

△二作犯止持。

一一不解者。结上不知十二部经也。一切法不知者。结上不明戒律中开遮持犯也。而为他人等者。谓尚不知不解。则自且从师求学之不暇。岂可为他人作师授戒者耶。罪结轻垢。此是遮业。繇无解强授。有悮人之失故制。受戒不学。是一过。妄欲作师。又一过也。随事结罪。若以三聚摄归。六时持诵。律仪戒。解其义理。善法戒。自他不欺。摄生戒也。七众者。旧云比丘比丘尼犯。余五众无作师事未制。按善生经。在家菩萨。亦得畜在家弟子。似亦同制。然在家虽畜弟子。无授戒事。故亦不犯。大小俱制。大乘为师。必是出家菩萨。具足五德。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不犯者。为白衣授终身五戒。及六斋日授八戒法。悉无犯。然亦须知五八戒义趣。又八戒法。若无比丘。比丘尼。三小众亦得授。五戒设无五众。在家二众亦得授。地持经云。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堪能发彼敬心。方可得授。不尔得罪。律摄云。满足十夏。方住师位。复须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无犯。三知轻。四知重。五于别解脱经。广能开解。于诸学处。剏结随开。若遇难缘。善知通塞。常诵戒本。能决他疑。戒见多闻。自他俱利。威仪行法。无有亏犯。具如是德。名亲教师。繇其亲能教授出离法故。

△第十九两舌戒二。初作犯止持三。初能鬪之因。

出家菩萨。拣非余众。谓在家菩萨。犹得兼用王法。以直报冤。出家菩萨。慈心为本。怨亲等观。讐无大小亲疎。一切不得加报。不报则解怨释结。永无讐对。报则相讐相害。更无休息。若违本慈心。故作报者。罪结轻垢。此具性遮二业。繇伤慈忍。复结来怨故制。五缘成罪。一是讐。二讐想。有六句。初二句轻。谓讐作讐想。讐疑。而行瞋报。二句稍重。谓非讐而作讐想。讐疑。二句更重。谓非讐。非讐想。讐非讐埧而行瞋打。即第九重戒摄。三有报复心。四行瞋报事。五前人领纳。谓受其打骂结轻。若害命结归第一杀戒。若以三聚摄归。不报讐。律仪戒。顺孝道。善法戒。不杀生。摄生戒也。七众同。大小制。若在家菩萨凭断事官。依律决判。无有私情。若打若杀不犯。戒本经云。若菩萨于他起慊恨心。执持不舍。是染污犯。亦可此戒兼制。又菩萨怨不宜报。恩则宣报。婆沙论云。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三宝因果等法。令信心归向。及令修戒施禅慧。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又戒本经云。受他恩惠。以慊恨心。不以若等若增。酬答彼者。是染污犯。若懒惰懈怠。非染污犯。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欲报恩。而彼不受。及痴狂等。

海意经云。佛言海意。说复有人。以恶心来。瞋恚骂辱。即作是念。是人懈怠。远离白法。我今发起精进。勤求修习。植诸善本。勿生厌足。乃愿是人。先坐道场。我当最后。取成正觉。廼至我依此法。云何是瞋。云何非瞋。二中伺察。俱不可得。又是瞋非瞋。若自若他。瞋与瞋者。皆不可得。斯不可得。尚离此见。是即名忍。若能如是察者。是为怨亲等观。而讐不可得矣。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二。初止犯作持又二。初恃憍。

佛灭度后者。对佛世而言也。如来生死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化尽有缘。而归真际。故曰灭度。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以戒师为佛也。好心者。谓欲上求诸佛。无上妙道。下化众生。发大菩提心也。自誓受戒者。谓在佛菩萨形像前。自治其心。发弘誓愿。求见如来摩顶授戒也。忏悔者。谓发誓愿。更当七日。佛前慇懃忏悔。一切罪障。若要盛贮师子乳。必先荡涤琉璃瓶。好相者。或于忏悔时。或于禅定中。或于梦寐中。见华。见光。见佛菩萨摩顶。见如来种种好相。便得戒也。若不得好相者。或烦恼深重。不能见相。更须发增上心。当于佛前。二七三七。乃至一年。必以见相为期。方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其或未然。不名得戒。故云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也。昔北凉沙门道进。求昙无谶授菩萨戒。谶不许。且令悔过。七日夜竟。诣谶求受。谶怒不许。进念我业障未消。更加诚忏。首尾三年。梦见释迦佛与其授戒。明早诣谶。未到面前。谶唱言善哉。感戒矣。我当为汝作证。次于佛像前。为说戒相。所谓水清月现。机感道交也。又律师真表。苦忏求戒。誓愿弥勒亲授。夜倍日功。经七昼夜。见地藏大士。手摇金锡。为作戒前䇿发。表倍加勇猛。至三七日。见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感兜率天王。来绕石坛。慈氏徐至。垂手摩顶赞曰。善哉丈夫。求戒如是。须弥山可手攘却。汝心终不退也。乃授戒法。躬付衣钵。仍赐名真表律师。正见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也。若忏心不切。罪性不空。佛不现前。戒体不得也。

△二师前得戒。

师师相授。不须好相者。以其展转传来。即是如来嫡子。亦是法身常住。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也。故律藏云。持律之人。是人补佛处也。至重心者。谓受戒之人。当视师如佛想。发起慇重心。故得戒也。千里内无能授戒师者。虽许像前受。必重在见相。方名得戒也。言得戒者。谓得无作戒体也。受戒之法。以发心为内因。以身口为外缘。因缘具足。感发戒体。而戒有二种。一无作戒。二有作戒。无作者。戒之体也。有作者。戒之相也。体属性。相属修。体以相显。止也。相以体修。行也。戒虽无量。止行摄尽。故磐公释云。此戒体不起则。起则全性。而性修交成。必有无作假色。言假色者。谓性必假色法以为表显也。亦名无漏色法。然无作一发。从体起用。任运止恶。不俟再作。故名无作。任运行善。无时懈怠。亦名有作。又云。此戒体惟心所运。不假造作而成。故名无作。但受有上中下三品。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菩萨法师前受。名中品戒。千里无师。于经像前自誓而受。名下品戒。上品受。从发心得体。中品受。从羯磨得体。下品受。惟贵发菩提心。得见好相。便得体也。涅槃经念戒中云。此体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善修方便。可令具足。故知别有此无作体。从羯磨得。若自誓受者。亦从三白时得。或从见好相时得也。又无漏色法者。谓初受戒竟。即于法界有情边得不杀色。于法界情非情边。得不盗色。于法界有情边。得不婬色。得不妄语色。乃至于法界三宝边。得不谤色。又众轻中。于法界师友边。得不慢色。于法界酒。得不饮色。于法界肉。得不食色。乃至于法界法门。得不破坏色。此不杀。不盗等法。虽无形相可见。而借色表显。所谓。非眼处色。是法处色也。又杀盗等。是有漏法。不杀盗等。是无漏法。故云戒体。是无漏色法也。是以未受戒时。虽杀盗等事。未必念念徧造。而十方世界。无非我杀盗婬妄之场。十方有情。无非我杀盗婬妄所行之境。甫受戒。则十方世界。无非我慈良清直之地。十方有情。无非我慈良满直所被之机。故一念中。成就无漏微妙善色。一一徧于法界。一切诸念。亦复如是。然八万四千法门。即无作体。所具众善。慈悲喜舍。即无作戒妙用功能。所以同名为得戒也。要见好相者。要。必定也。好相。谓相有邪正。魔事颇多。未易分辩。当须善为审察。不可率尔以为好相。得地菩萨。魔尚现作佛身。与之授记。而末世凡夫。可不慎欤。

△二违教结罪又二。初恃憍。

是中犯者。背佛地而趣声闻。尚且不许。何况习学外道俗典。故结轻垢。繇乖出要之道故制。如一向习小。惟是遮业。非染污犯。一向习外。性遮二业。是染污犯。菩萨若拨无二乘。亦名为犯。又菩萨比丘比丘尼。不学声闻毗尼。亦犯轻垢。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菩萨有佛经藏。不能勤学修习。迺更勤学外道俗典。犯重垢罪。戒本经云。菩萨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若以三聚摄归。修学大乘。律仪戒。不起邪见。善法戒。行菩萨道。摄生戒也。七众同。皆应先学此经。余力方许别习。大小不全共。谓大不学毗尼犯。小不学此经非犯。不犯者。若习小助大。为欲引化二乘。令入大乘。故学二乘之法。菩萨善戒经云。为论义故。为破于邪见故。为知外典虗妄。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是为不犯。问。前云背大向小。次云僻教。此云不习。后云暂念。四戒似滥。答。一。以志向乖违。二。以教导偏邪。三。以安然习小。不思学大。四。以权时习小。徐图学大。故不相滥。问。辅行云。小乘许十二时中为伏外道。一时习外。若大乘初心。一向不许。至六根净位。学应不难。小乘许。大乘反制者何。答。有二义。一。小乘智劣不习外。不能伏外。菩萨智胜。未习外时。先能伏外。故此不必急学也。二。菩萨学佛一切种智。证智则得本。得本则兼末。亦不必急学也。且令进行为大。安可先事其余。彼声闻无心成佛。不使之学。则终于孤陋寡闻矣。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二。初作持止犯。

佛在世时。诸大弟子。虽则分化诸方。而皆以佛为主。佛灭度后。各立门庭。而弘法道。不无掌事之人。恐日久渐殊。如来故预举也。说法主者。通指主持法席之人。僧坊主者。梵语摩摩帝。此云寺主。乃主持院务等事。所谓监院也。教化主者。谓教人作福。化人为善。令知三宝。是良福田。信向归依。兴崇供养故。坐禅主者。谓主持坐禅等事。行来主者。谓主持宾客往来等事。所谓知宾也。应生慈心者。此中有二事。皆以慈心为主。一。以慈心故。善和鬪诤。谓主法之人。见鬪诤者。应生慈心。善言调伏。令彼安乐。佛法得以久住。二以慈心故。善守护三宝物。谓执掌三宝财物之人。见司事者。损费财物。应生慈心。善言示彼。令知罪福。爱惜常住。因果分明。身心得以利益。莫无度用者。度。法也。谓佛物佛用。法物法用。僧物僧用。纵然僧物僧用。尤宣清楚。如以饭僧物。而作僧堂。死堕火枷地狱。亦不得以此处三宝物。而移彼处用。亦不得以彼处三宝物。而移此处用。莫无度用者。正明善守义也。律云。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如杨岐灯盏。宝寿生姜。千古榜样也。大凡执掌之人。见三宝财物。分文升合。乃至一盐一米。一草一针。不得互用。今时易过。后世难酬。如自有者。谓当如自物之爱惜。不得错用。非许自侵用三宝财物也。或言不得错用。不得当自物也。

△二违教结罪。

檀越请僧。原无客旧分别。院主私心不差客众。故曰独受。旧众所受饮食。口口招愆。所得财物。计钱成罪。众人之过。皆归于主。故曰得无量罪。但知我饱。不顾他饥。故曰畜生无异。沙门者。是内道沙门。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今违本源。贪心独受。故曰非沙门。释种者。是佛弟子。应当忘身为众。习佛菩提。今专心为。上违佛教。下损施福。内乖六和德体。外塞十方僧路。故曰非释种姓。此即缺施主平等之心。失大士利他之行。罪结轻垢。此具性遮二业。以僧次请僧时。凡在界内。皆应有分。今不差客僧。由乖施利故制。然独受。是盗戒之等流也。四缘成罪。一有客。谓应得利养分者。来在界内。二有客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独受心。正是业主。四差竟。若知僧次。的至彼人。而不差者。但犯轻垢。以临差时。界外或有来者。尚未专有分故。若差竟。而别与余人。余人自知未应受请。而受得施主家食衬五钱入手。与差者同结重罪。若以三聚摄归。迎来送去。律仪戒。事事给与。善法戒。次第差请。摄生戒也。比丘比丘尼全犯。余五众未知僧事不犯。或有时受差分食。若偏厚偏薄。偏有偏无。皆犯轻垢。善生经云。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大小俱制惟遮不开。

△第二十七受别戒二。初止持作犯。

知事报言者。谓知僧事人。应当如律为说。去彼拣择之心。既到僧中。当依僧制。故云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也。其贤圣有权有实。实者。证四果。三贤十圣。权者。虽是凡夫。而受本源心地大戒。修学贤圣之正道。故亦名贤圣僧也。然僧通凡圣。施普十方。心行平等。福同空界。心生拣择。果报有限。况圣凡难辩。优劣宁测。是以宾头卢被打。沙弥不得衣施。故知不择。即得贤圣僧也。况如来敕十六大阿罗汉。各领徒众百千。皆证四果。示迹同凡。密受供养。令施者得胜果报。饶益有情。人莫能识。一宾度罗。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䟦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讵罗。六䟦陀罗。七迦哩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茶半托迦。世人别请罗汉菩萨僧者。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若别请者。贤圣即凡夫僧。若次第请者。凡夫即贤圣僧。故云不如僧次一凡夫僧也。戒因缘经云。毗舍佉母。别请五百罗汉。佛言。毗舍佉母。无智。不善。不得大福。若于僧中次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最胜。利益无穷。问。然则五百圣僧不及一凡夫僧耶。答。须知论田。则百千万倍。不及于圣。如阿那律。昔以钵饭施独觉。从是来。九十一劫。天上人间。受福不灭。此在心而不论田也。又别请。则违平等无相法门。失广大圆满福德。不别请。则一滴投溟。顿同海体也。

△三违教结罪。

都无慈悯心者。大士当以慈爱为念。怜愍众生。犹赤子。损利他。而反为自活害人。犹食子肉。故曰无慈愍心也。无孝顺心者。菩萨视众生如父母。而反以自利伤亲。忤逆之甚。故曰无孝顺心也。若故作者。显非误为也。为佛弟子。守道居贞。清净活命。方不坏沙门之表。岂得为利贩卖。种种营求。内失慈心。外伤风俗。罪结轻垢。若物死犯重罪。此具性遮二业。由无慈孝故制。然惟贩药二事。兼有性罪。余但遮罪。损众生戒摄。毒药。且就和合时结轻。若害物时。随结重罪。调鹰亦尔。若在家以呪术工巧医药。如法自活。不伤物者不犯。出家以正呪术。救危拯厄。无求利心亦开。问。舂磨作食。在家宁免。答。此有二义。一为自活。非大人所作。二为五谷。柴米中多有蜫虫故。若不损生。非邪求活命。出家下二众亦开。若以三聚摄归。不邪命自活。律仪戒。生慈孝心。善法戒。不生恶心。摄生戒也。出家五众同犯。在家除贩色。调鹰。毒药三种。其余如法自活不犯。善生经云。优婆塞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得失意罪。亦可摄属此戒。净水者。谓无虫水。陆种处者。陆生谷麦等处。不须用水致伤虫也。大小俱制。不犯者。出家人。或偶用占相。呪术工巧。随机诱物。令入佛道。非希利心不犯。呪术是治病救难所用。故大小两乘。亦通有之。按经论中。邪求活命。有五种。四种。与今戒互出。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自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是为五种。四种者。一下口食。谓医药地理。种植田园。二仰口食。谓仰观天文。日月五星等。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四维口食。谓学种种呪术。卜筭吉凶。若与上相违。名净命食。净命食者。复有四种。一深山果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净食。以此活命。不污心地。故名净命食也。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二。初止持作犯又二。初不敬。

(初津卷六)

音释

内怀师子之德

梵语僧伽彼。此云师子。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徤。百兽潜藏。佛师子吼。诸菩萨闻。增长神力。群魔怖散。为佛弟子。学佛威仪。增长信力。当念其德也。

外现象王之威

梵语伽耶。此云象。象之回顾。举身俱转。如来大人之相。身心专一。若有所观。身首俱回。所以人天敬仰。群魔惊惶。佛子模范后昆。亦应如是。不可轻举妄动也。

法身偈

舍利弗见马宿威仪庠序。生信敬心。即便问曰。所师者何。所受何法。宿曰。诸法从缘生。缘尽法还灭。我师释迦文。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即证初果。

愚路

即周利槃陀伽。此云小路边生。兄授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后。兄遣还家。门外啼哭。佛观因缘。非声闻能度。是以牵出。如来愍之。安慰其心。即以神力转彼所诵偈曰。入寂者欢喜。见法得安乐。世无瞋最乐。不害于众生。世间无欲乐。出离于爱欲。若调伏我慢。是为第一乐。更为授之。寻时诵得。证无学果。

无生法忍

智度论云。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苦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铁轮五品

昔南岳慧思禅师。得六根清净。临终众疑。师证十地。师曰。吾一生望入铜轮。以领徒太早。损益他。惟居铁轮耳。又天台智者大师。法嗣南岳。临终门人问曰。不审师入何位。师曰。汝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实告何益。吾今为破除汝疑。吾不领徒。必净六根。为他损。祇五品位耳。斯乃圆教外凡五品位。一随喜心。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铁轮是圆教十信位。圆闻圆信。而修圆行。由前外凡增进。倍倍深明。得入圆十信也。

根随二烦恼

一。根本烦恼。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故。根有六。谓贫。瞋。痴。慢。疑。见也。二。随烦恼。随有二十。分三。大。八。谓贪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也。中。二。谓无惭。无愧也。小。十。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也。

僧佉论

僧佉。此云鸺[(垩-王+田)*鸟]。是外道名。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得五通。其所造论。名卫世师。此云无胜。有十六万偈。即术数论。

五明

大智度论云。一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呪闲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考定邪正。研核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杨岐灯盏

杨岐山。方会禅师。亲近慈明时。为监院。置二灯盏。同参相顾。问其所以。师曰。柱下是常住灯盏。公事则用。柱上是自灯盏。私事则用。彼云。何轻常住。而重耶。师云。公所不知。宁以自油滴在常住盏中。不可以常住油滴在自盏中。由此声布诸方。名传千古。

宝寿生姜

宝寿。目宝禅师。亲近五祖戒时。为库司。戒病。令侍者往库取姜煎药。宝叱之。者白戒。戒令取钱买。宝与姜。后筠州郡守致书。托戒请选洞山住持。戒云。卖生姜汉住得。遂尔声振寰中。

磐公

宋智磐律师。广弘律学。与慈云忏主。四明尊者同时。

宾头卢被打

宾头卢。此云不动。昔西国有长者。闻宾头卢罗汉受佛教敕。为末世人作福田。即设大会请僧。三会不见宾至。长者向一年老上座忏悔。上座曰。我三会皆受汝请。汝自使奴。门中见遮。见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泳-永+(隶-木+上)]渧沙门。以杖打我右额破。第二会来。复打我中额破。不得进。第三会来。打我左额破。言讫不见。乃知即是。

沙弥不得衣施

宋沙门慧全。有一弟子。得阿那含果。候全疾。因曰。阇黎过世。当生婆罗门家。全曰。我坐禅积业。岂方生彼。弟子曰。阇黎信道不笃。兼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能超诣。若作一胜会。得饭一圣人。可成道果。当以僧伽黎布施。若有须者。勿择长幼。全于是设会。至施衣时。有一沙弥就全求衣。全谓是自弟子。云。吾欲议奉圣僧。那得与汝。回忆前言。不得择人。便喜施与。异日见此沙弥问曰。先与汝衣。著不大耶。沙弥曰。徒不得衣。亦有缘事。愧不预会。全方悟先沙弥者。圣所化也。

毗舍佉

此云氐宿。谓氐宿星直此月生故。

僧物造僧堂

湖南云盖山。守颙。将僧物造僧堂。死堕火枷地狱。荷枷求智禅师。以堂估值。填设供僧。师如其言。梦颙谢曰。生人天中矣。

地理

谓能知地之龙脉砂水。行住结实之理。以应阴阳之造化。亦名堪舆。谓地能载万物如舆。故称择地人。为堪舆也。

五星

谓荧惑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辰星也。

八风

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谓此八种。能扇人心生于爱憎。故名为风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