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八路棋俗呼别棋。用黑白子百二十以骰子掷之。照点数行马故。
脬音抛。膀胱也。
草木有命外人以有知为命。如来以有生为命。
激发于座元临济初参黄蘗。时睦州为首座。指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后参大愚。于言下大悟。
得入于侍者韩文公。问大颠佛法省要处。师良久。公罔措。三平侍者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曰。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黐音痴。黐胶。以黏鸟兽也。
犹猴胶五昔有猎人。于猨猴行处。以黐涂其草上。有智猨猴。远避而去。愚痴猨猴。以手小触。即胶其手。以两手欲解求脱。即胶两手。以足求解。复胶两足。以口咬草。輙复胶口。五处同胶卧地。猎人以杖贯挑而去。愚痴凡夫。不善护身。五根。染著五欲。亦由是也。
客尘不住名客。摇动名尘。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即分齐。法者。三学等诸法也。身者。聚也。谓聚集无漏五蕴诸法。以成身也。
九有欲界六道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为九地。皆有生死。故云九有。
文殊具云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文殊即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师利而发心故。
阇王具云阿阇世王。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涅槃经云。阿阇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也。
调达此云天授。谓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故名天授。或翻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
山神请华严法师隋禅定寺僧慧悟。京兆人。曾与一僧同隐终南。悟受持华严。彼诵涅槃。木食岩栖。各专其业。忽一人来请。就宅赴斋。二僧相推。请者云。请华严法师。悟因随往。乃山神也。复请五百罗汉。皆推悟于上座。
五漏一不得作梵天王。二不得作帝释。三不得作魔王。四不得作转轮圣王。五不得作佛。
慧约法师梁帝曰。慧师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师于等觉殿。受菩萨戒。帝自受戒后。食惟一食。菜止茹蔬。寝居殿所。净如沙门。普通四年。帝制中外。母斥法师慧约之名。别号智者。沙门别号。自法师始。入灭于大同元年。九月六日。寿八十四。夏六十三。帝素服临丧哭之。辍朝七日。诏塟于志公墓左。从师得戒者。四万八千余人。皆服缌麻哭送至墓。
南山宗主师讳道宣。字实相。京兆钱氏子。父吏部尚书。母梦梵僧语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师也。及长。投日严𫖳师出家。年二十。依智首律师进具。亲从学戒。以律自持。居终南山。苎蔴兰若。撰行事钞。建南山宗。烧戒定香。行般舟行。感天人送供。翊卫修行。暮年以戒坛未合佛制。躬自负土。准律新之。唐高宗干封二年。十月三日。示寂于长安西明寺。众闻天神同声。请师归弥勒内院。高宗有诏伤悼。勅天下寺院。图形塑像。以为标范奉祀。穆宗御制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降。岳神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懿宗谥号。澄照圣师。
允堪律师师钱塘人。幼从天台崇教大师祝发。学无不通。及受具后。专精律部。著会正记。续南山宗。住苏之开元。秀之精严。皆依律建坛。岁岁度僧。传弘戒法。福国祐民。后于庆历皇祐年间。十一月二十一日。入寂昭庆。建塔于西湖菩提院。谥号真悟智圆大律师。
慧才律师师解行相应。深入四明法智尊者之室。日持大悲呪。必百八遍。甞梦观世音菩萨脱袈裟以衣之。净慈法真禅师为之记。
元照律师字湛然。余杭唐氏子。厌俗出家。得戒于雷峰之慧才法师。住杭州灵芝寺。精练毗尼。作资持记。续昭庆允堪律师。宋天庆年间。九月一日。跏趺入寂。寿六十九。腊五十一。葬于寺之右隅。谥号大智律师。
元琬律师师于唐贞观十年。十二月入灭之先。遗表上奏曰。圣帝明王。恭敬三宝。沙门或有犯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并上安养论。帝嘉纳之。有诏伤悼。遣太子临吊。勅有司给葬具。勅葬沙门。由琬始也。仍于葬所。建塔供养。
中兴律祖中兴者。废而复兴也。如周宣王。汉光武。中兴帝王之业。律祖则中兴法王之戒也。祖讳如馨。字古心。溧阳杨氏子。生而异香盈闾者七日。父早丧。母抚育而成人。至壬午母亦告禄。见世缘虗幻。遂求素安法师出家。闻师诲众曰。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若不精严。佛恩难报。由是刻志于心。愿见文殊。亲承受戒。遥望五台。三步一礼。千有余日。拜到山中。见一老姥。捧僧伽黎。从林而出。问曰。大德礼拜殷勤。所求何事。答。求见文殊菩萨。亲授大戒。姥曰。若然者。我此法服。今赠与汝。祇恐菩萨难见。见或不识。祖手接衣。姥标指曰。你要见文殊。那不是么。祖一回顾。姥即不见。五峰放光。结成云葢。菩萨于光中垂手摩祖顶曰。古心比丘。文殊为汝授戒竟。祖于言下。顿悟心地法门。毗尼宗旨。自此渐还金陵。时雪浪法师。奉 旨修长干宝塔。工将告竣。塔顶艰举。日夜翘勤。冀佛慈应。梦感韦天而慰之曰。优波离尊者预斯。始克汝愿。明旦律祖著衣持钵。杖锡绕塔。其顶即上。法师喜慰。偕诸缁素。案香礼拜。信知为优波离再转也。遂请于古林开戒。后坐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寺等。南北道场。共三十余处。其所到之地。法会殊胜。不能尽述。祖生于嘉靖辛丑年。六月初十。示寂于万历乙卯年。十一月十四。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二十有七。染道三十四年。弘戒二十二载。弟子奉全身塔于天隆之后山。神宗皇帝御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谥号慧云律师。
三昧律祖祖讳寂光。瓜洲钱氏子。初从雪浪法师。习贤首教观。次求古心律祖。圆具于润州之甘露寺。亲炙有年。惟律仪是任。祖嘉其行解。传授毗尼。弘扬戒法。行道豫章。缁素敦请开戒于东林寺。陆地忽透千业白莲。一十八朵。按庐山纪事云。远公临灭度时。示众曰。若得白莲重开。吾当再来教化矣。时众闻之。皆知昧祖为远公祖师再来也。后住华山。预合符谶。其余神异。铭传备详。
见月律师师讳读体。滇南楚雄之许氏子。父胤昌。世袭指挥使。母吴氏。感异而生师。幼而神敬。善绘大士像。人争宝之。皆称为小吴道子。年二十七。忽念世相无常。弃袭爵而为黄冠。住剑川赤宕嵓。遇一老师。授以华严。阅至世主妙严品有省。即诣宝洪山。求亮如法师出家。师一见喜为再来人。遂为剃度。授与禁戒。随侍有年。闻江南三昧律祖。戒法精严。偕友成拙。瓢笠东来。遇昧祖于丹徒之海潮庵。乞圆具戒。依学不离。祖视不凡。遂差为首领。辅弼法门。师承祖命。统众精勤。始终不怠。祖常为众曰。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见月。几被摧拆矣。及住华山。命师兼掌院事。临终付托。继席华山。师受嘱已。一切院务。事事躬行。布萨安居。法法如律。有滇中善信来谒云。弟子礼鸡足山三载。求见迦叶尊者。梦感韦大示现曰。尊者至江南华山弘律。尔欲亲觐。当往见之。故来参请。师云。我是凡僧。不可虗说。师恐众惑。秘不容传。故维摩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此之谓也。其诸著述。道行。详如铭传。
山神请戒师讳昙邕。初仕符秦为卫将军。坚南败。遂从道安法师出家。次事庐山远公祖师。后于庐山之西。营立茅茨。偕弟子昙果。沉思禅门。忽有男子。丰姿端雅。从者二十人。来请授五戒。邕知是山神。乃为秉炉授之。三归五戒。为说法要。神受戒已。𫎪邕外国七筯。礼拜辞别。倏忽不见。
水神求戒江西九江鲟鱼嘴。风波最险。有无风三尺浪之谣。商贾至比。必祷祀而行。崇祯年间。湖广江夏贺奉圣。以枚北诣京师。道由鲟江嘴。风浪大作。舟顷将覆。贺具公服礼拜。忽见空中绛衣神人。手执黑鬼。抑于水中。风浪始息。次日起铁猫。有一老树根。随猫而上。贺曳至大王庙中。挂一扁曰。木龙征应。由此威神益振。祭祀益繁。大王庙前。每日有倡优十二班供应。宰杀猪羊无数。至崇祯十五年。湖广靳王。欲兴沩仰道场。延三昧律祖入楚。将过九江。有神人托梦与之曰。我乃九江水神。宋大王也。我前生与师。同贺对扬三人。同在山中修行。唯师不昧正因。今为律师。贺以弘福为宰相。我以一念之差。随为血食之神。迩因鲟鱼嘴树妖。欲覆贺舟。我以宿世同修救之。由此宰杀日繁。将来必堕无间地狱。师明日过此。必至我庙中。为我授戒更布其事。于四方。使祷祀者不用荤腥也。昧祖果如其言。为之授戒。鲟鱼嘴自此风浪不作。行舟坦然。往来无恙矣。
岳帝受戒元珪禅师。住嵩岳。一日有异人称谒云。我嵩岳神也。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付五戒曰。汝能不婬乎。曰我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其柄。焉云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如上是为佛戒。汝当奉持。
天尊佛是天中天。圣中圣故。旧经译佛为天尊。后道士偷天尊名目。为老聃之号。故依经改译为世尊。谓天上世间。所共尊敬故也。
致拜天尊唐益州福寿寺僧宝琼。俗姓马。幼年出家。读诵大品般若。两日一遍。以为常业。四远闻者。皆来钦敬。值道士与民作道会。邀琼赴之。琼至不礼而坐。道众皆谓不礼天尊。轻我宗法耶。琼曰。邪正道殊。所事各异。天尚不礼。何况老君。众议纷纭。颇相陵侮。琼曰。吾礼非所礼。恐贻辱先宗。遂礼一拜。道像并座一时摇动。又礼一拜。连座反倒。坠落在地摧毁。道民羞耻。唱言风鼓。竞来扶正。又礼还倒。琼曰。天朗和畅。而言怨风。汝之愚戆。不测吾风。合众惊惧。一心礼琼。皆舍道归佛。请琼受菩萨大戒。
象王挂璎珞。罗汉感空斋昔有二僧。同修行业。一但修慧业。不修福业。虽得漏尽。后身无供。一专修福业。不修慧业。虽得锦福。身为象王。
钵咤此云缦条。即是大㲲。与袈裟量同。总为一幅。出家沙弥。令染使坏色披著。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輙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愿勿披著。
九十五种外道西域记云。九十五种是邪。惟一是正。附佛法一种也。
三十肘石肘。臂节也。从臂节至指端。名为一肘。准周尺。二尺八寸。三十肘。约有五丈四尺。调达捧如许大之石。遥掷佛也。
优陀延王或名优填王。唐言出爱。亦云出光。破僧事云。佛初降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时憍闪毗国。百军大王。初诞一子。见此光明。便作是念。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现。普照世间。宜与我子。名曰出光。
昙始沙门一云惠始。佛老志云。惠始沙门。清河张氏子也。始师鸠摩罗什法师。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讨盍吴之乱。至长安见僧寺院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劝武。尽诛沙门。毁诸经像。至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譔国史。书魏之先世事。列于衢路。刊石立于郊坛。太武以浩暴扬国恶。大怒。使有司按浩夷五族。是时昙始谒太武。武怒。命斩之。不能伤。自抽佩刀斩之。又不能伤。投诸虎槛。虎皆弭服。武惊。延始上殿。悔谢归敬。佛法复兴焉。
△四不赎等戒二。初列相九。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二。初作持止犯二。初见卖又二。初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