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初津卷七

是中犯者。贪于观听。心色俱迷。赌术求财。为利作使。非行菩萨道者。故结轻垢。此是遮业。若作盗贼使命。具性遮二业繇所运为。皆非正业故制。若觉观邪业。则妨废正道。失二世利。不觉观邪业。则离诸掉悔。定慧易生也。若以三聚摄归。不往观听。律仪戒。不作众妓。善法戒。不作贼使。摄生戒也。夫为佛子。无为无欲。清净自守。若为贼使命。则降志辱身。败坏佛门。古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况乎形服超世。而甘为贼使乎。戒本经云。若菩萨嬾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染污犯。性利烦恼。更数数起。亦可此戒兼摄。出家五众同制。在家供养三宝。得作妓乐。出家不得自作。若供养三宝。亦听使白衣作。大小俱制。不犯者。或见机益物等。如昔慧全禅师。虽坐禅积业。外学未绝。不免生婆罗门家。故为害非小也。贤愚经云。佛言。过去世时。有一国王。名曰法增。有慈悲心。政法治国。无事闲暇。共人博戏。时有一人犯法。诸臣白王。外有一人犯于王法。云何治罪。王时慕戏。便失答言。臣即按律杀之。王博戏。问诸臣言。向者罪人。今何所在。臣白王言。随国法治。今杀竟。王闻闷绝躃地。良久廼苏。即舍国入山自守。时王命终。生大海中。作摩竭鱼。身长六百由旬。多有诸虫。唼食其身。身瘙痒故。揩玻瓈山。碎杀诸虫。血流污海。百里皆赤。以此罪缘。命终堕大地狱。有如是过。可不戒哉。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二。初作持止犯三。初护戒。

护持禁戒者。谓禁防曰护。魔无能侵故。坚守曰持。心无有退故。禁。即约束义。令五根不动故。戒。即止灭义。令意地不起故。又此五十八戒。皆是舍那金口亲宣。如王禁敕。无敢故违。故曰禁戒。此则总标行菩萨戒行也。行住坐卧者。四威仪也。日夜六时者。昼夜各三时也。于此时中。护持佛戒。守护心城。则不被境风所鼓也。读诵是戒者。正明护持之义。读以对本寻文。知其持犯。诵以离本究心。明其指归也。金刚者。从喻得名。有其二义。一喻戒能破诸烦恼劫贼。二喻大士心坚护持。犹如金刚也。浮囊者。渡海之具也。天竺渡海之人。或以鸟翎毛袋作。或用牛羊皮作。或持牛脬。常带其身。海船若坏。即吹气浮身。以渡大海。喻出大涅槃经。昔有商人持囊渡海。罗刹从乞。毅然不许。复从乞半。廼至丝毫。皆悉不与。喻持戒者。在生死海中。遇烦恼罗刹。欲坏重戒。廼至轻垢。一微尘许。不可得也。草系比丘者。大庄严论云。迦叶佛时。有一比丘。途中被贼劫夺衣物。贼虑鸣众来追。兼欲害命。内有一贼。知比丘法。谓余贼言。不必杀之。但以生草系缚其手足。彼戒谓草木有命。不敢毁伤。自弗动耳。贼如其言系之。比丘守戒。宁死不移。贼去远。复有行路人来。方解其系。今明大士护持此菩提心戒。亦应如声闻之护律仪。宁死莫犯也。

△二生信。

发者。开发也。菩提心者。即佛心也。所谓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向因沉迷。故须开发也。谓前虽具大乘善信。若不发菩提心。其信即无所依。故当发此大心。以坚其性也。然护持禁戒。行也。常生善信。信也。我是未成之佛。解也。谓菩提心。乃是信解行中。本觉智体。信解行三。虽具此体。若证佛果。必以所发大乘菩提心而为主也。问。大菩提心。从何而出生耶。答。从大悲生。如无尽意经云。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悲愿等力。趣求无上菩提。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是菩提心。华严云。从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之中。皆以大悲为主。菩提心论云。从悲发生大菩提心。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无差别论云。因时即是菩提心。果满德圆名正觉。菩提心法不思议。诸佛如来皆称赞。无畏上授问经云。发菩提心。所生诸福。如虗空界。广大胜上。无有穷尽。正使有人。以恒河沙数佛刹。满中珍宝。供养世尊。若复有人。合掌至诚。一发无上正等菩提心者。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不可校计。成佛经云。诸法无相。为虗空相。作是观。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法空。以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等究竟。真实之智。令无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所以十方诸佛。皆以胜义行愿为戒。但具此心者。能转法轮。自他俱利也。念念不去心者。正见护持禁戒之义。谓刹那之间。不舍此菩提心。方是菩提纯熟戒行。则佛果可期矣。又复当知我心。即诸佛心。故上求佛道。复知我心。即众生心。故下化众生。而于此心。此念。须臾不可暂离。若一念有离。即是起二乘自度之心也。止观云。退大取小。众圣所呵。菩萨不尔。见众生苦。同于苦。起大慈悲。爱同一子。如母得食。常忆其儿。若住于空。即有弃他之过。亦不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具足佛法。皆不能办。是以菩萨虽入世间。生死烦恼。不能损其智慧。虽佛道长远。不以为遥。虽众生数多。而意有勇。心坚无退。精进发趣。初无疲怠。故云。菩萨于生死而有勇。于涅槃而不味。勇于生死。无生而生。不为生死所染。如莲花在泥。不为泥之所污。辅行云。经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莲花。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萨大悲之华。生死泥中。廼有菩萨利生胜用。虽在生死。而生死不染。盖大士誓坚志勇。故云念念不去心也。

△二违教结罪。

孝顺父母师僧者。此是知报益。即持戒愿也。以孝名为戒。故为十愿之根本。根本若亏。九愿随失。故第一愿。即举孝也。愿得好师者。此是成器益。上父母师僧。是说孝奉。此好师。是择明师也。谓行解双备曰好。若有解无行。何能诱我前进。若有行无解。何以开我心地。是以酬报二亲。绍隆三宝。皆赖师长教诲力成。故十愿中。师为最要。善根虽宿植。开悟由良师。然弟子虽具信心。而无良师训导。切磋琢磨。不成法器。故第二。愿得好师也。同学善知识者。此是夹辅益。同。为同学大乘戒法之人。善。为善解心地法门之友。谓虽遇明师开解。更须善友提擕。如临济激发于座元。昌黎得入于侍者。是以求师为最。访友为先。故第三。愿得同学善知识也。常教我大乘经律者。此是了义益。谓愿如上师友。常教我大乘经律。义理分明。发正信心。修进十发趣等位。免堕二乘偏空。外道邪执之见。若不知大乘经律。则福慧不能顿圆。故第四。愿求法也。十发趣者。此是住真益。谓闻大法。当起大心。趣入妙道。有住义故。若不发心。于道无益。故第五。愿解发趣也。十长养者。此是化俗益。谓既发大心趣道。当滋长培养。积功累德。有行义故。若不滋培。则无深进。故第六。愿修长养也。十金刚者。此是向中益。谓既长养菩提。当智悲双运。顺入法界。犹如金刚。坚固不动。有回向义故。心若不固。佛果难成。故第七。愿解金刚也。十地者。此是入圣益。谓前发趣长养。坚固菩提。立贤位。功用至此。当入圣位故。若无此地。则菩萨妙行。不能发生。故第八。愿解十地也。使我开解。如法修行者。此是悟证益。开。谓开我心地。解。谓解甚深法。谓如上贤圣之理。当知皆由师友所出。令我开解。即当依理起行。如法修行也。若不修行。开解何益。故第九。愿得开解。如法修行也。坚持佛戒者。此是净业益。初以孝顺为戒。今此第十。还以持戒而结。故知始终。皆以心地正戒而为大乘宗趣。是以无量法门。百千胜定。无漏妙慧。莫不繇戒出生。三贤十圣。以至妙觉极果。悉因戒得。若不坚持。何能得证。故第十。愿坚持佛戒。以立其本也。

△三总结。

二时者。春秋二时也。谓此时气序和畅。寒暑不侵。正大士行化之时。无妨损故。而有二义。一。慎时。谓不伤身。二。护生。不损他命故也。头陀是梵语。亦云杜多。华言抖擞。谓抖擞客尘烦恼。增长五分法身故。其行则有十二。如大般若经云。一住阿兰若(此云寂静处)。二常行乞食(离懈怠故)。三衲衣(即粪扫衣)。四一坐食(日惟一食)。五节量食(称量而受)。六中后不饮浆(谓果汁也)。七冢间坐。八树下坐。九露地坐(此三对治烦恼)。十常坐不卧(禅观增进)。十一次第乞食(不拣贫富)。十二但三衣(不畜长物)。此于饮食。衣服。住处无所贪著。是离盖障。速得解脱也。大论云。佛所结戒。弟子受持。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行庄严。不能行。亦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则得福。不能行。亦无罪也。冬夏坐禅者。谓严寒酷暑。不堪行道。当收摄身心。以修禅定也。结夏安居者。是菩萨比丘正制也。心形寂静为之安。要期住此谓之居。谓当于此住处。九旬之中。加功用行。䇿进修行故。而有前后之分。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是前三月安居之时分。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是后三月安居之时分。故律云。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住后三月。于此时。佛制不听游行也。结在夏四月者。谓此时草木蘩茂。地多虫蚁。恐损伤物命故也。

△二明游止事又二。初明头陀事。

常用者。谓此十八种物。廼是行菩萨道之要具也。谓杨枝净口。藻荳洁身。三衣蔽形。以超俗染。一钵知足。以离邪命。缾注法泉。具开圣地。锡杖竖贤圣之标。香炉示清净之体。漉囊救物。巾布扫尘。刀断爱根。燧取智火。镊子拔除烦恼。绳床脱略贡高。经契一心。律规三业。佛像是得戒本师。菩萨为同学等侣也。据事可尔。论理各有所表。谓杨枝表净口业。藻荳表净身业。缾水表净意业。钵表空无烦恼。三衣表福田之相。坐具表法身之基。杖表智德全彰。炉表戒香馥𩡏。漉囊表慈悲之行。巾布表却妄之需。刀表降法界诸魔。燧表使慧光普照。床表坐法空之座。镊表拔结使之根。经表佛性本源。律表如来慧命。菩萨表心地之妙因。佛像表如来之极果。欲得极果。要繇妙因。欲阶妙因。先明本源心地。如是十八种物。事备理足。瞬息不可离身。以为行道之切要。离则非行菩萨道之行也。百里千里者。百里。近也。千里。远也。谓菩萨行来不论远近。此十八种物。当常随其身也正三月者。春分时也。八十月者。秋分时也。谓气分才交。不寒不热。正可化度也。如鸟二翼者。借喻表显。以诫持物之心至切也。谓鸟之出入。全凭两翼。若无两翼。终不能飞。菩萨修道。佩十八物。亦复如是。故云如鸟两翼。常随其身也。若非此时。必事事随众。若但知持物。而不究心者。亦非菩萨本念也。戒疏发隐云。世有受菩萨戒者。漫于戒义。略不留心。汲汲乎。惟十八物是办而。肩荷随身。便为了毕。而或执著钵盂。不随众食器者。执著绳床。不随众坐席者。胶彼𤨏仪。忘其大义。居然菩萨。藐尔傍僧。作犯止持。尚犹未悉。复何论上求下化之弘规耶。噫。弊也久矣。

△二明诵戒事。

应如法次第坐者。此戒繇上布萨而来。以明听众当如法。如律。次第而座。不可紊乱佛制也。次第有二种。一平常次第。谓七部平时。当依位次而坐也。二诵戒次第。谓诵戒时。七部之中。各当依本部戒次先后而坐也。不问老少者。有二义。一者通论七众义。谓百腊尼。受菩萨戒亦百腊。不得于初夏小乘比丘前坐。乃至优婆塞生年百岁。亦受菩萨戒百腊。不得于小乘驱乌尼前坐。况沙弥。及比丘等。二别论戒次义。谓比丘比丘尼。皆须兼论大小戒次。如西域大小各住。男女别居。若诵戒时。偶集一处者。在大。依大。在小。依小。不得以大夺小故。如文殊应阇王请。让迦叶前行。谓其久为沙门。居众罗汉之首。迦叶复让文殊。称文殊神智。圣达辩才。廼可为尊。文殊于是前行。繇阇王从文殊得无根信。故特请之。意在文殊。不在迦叶。而文殊始让迦叶。不敢违古佛之恒规。迦叶终逊文殊。所以顺请主之本意。又如南山神。请华严法师。而置座五百罗汉之上。此在大依大。在小依小。平时不乱戒次明矣。其余五众。各自论受戒次第。不论生年可知也。贵人国王王子者。论先叙七众尊卑定分。次各就其名位。自叙戒次也。又王子等。虽受菩萨大戒。既未出家。仍不得居君父之先。故又自为一类也。廼至者。超略之辞。意显长者。宰官。婆罗门。居士等。别为一类。以此辈人。就世法中。或序爵。序齿。序德。原无定局。故今惟当序戒。然虽序戒。未出家人。固不得紊乱君臣名位也。问。君臣。父子。主仆。既同受菩萨戒。犹须各为一类。何故律中。臣子仆先受具。君父主后受具。便为下座耶。答。比丘戒法。现出世相。非世法摄。君父主若不听。则臣子仆不得出家。既君父主听许。一出家时。便永舍臣子仆名位。故君父主。后设出家受具。即以彼为上座。设不出家。亦以彼为尊者福田。若夫菩萨戒法。通于世出世间不坏俗谛。故虽受菩萨戒。君仍是君。臣原是臣。父子主仆亦尔。若欲乱其名位。而统序戒次。则世法不成安立矣。又问。一出家时。便舍臣子仆位。岂非无父无君。正被儒者所讥。答。但舍虗名。不舍恩义。故律制比丘。当精勤行道。以报亲恩。说法劝善。用酬王化。若不报恩孝养。则得重罪。非佛弟子。此即不废忠孝矣。又比丘如法修行。弘通至教。令天龙庆喜。护国安民。过现父母。同离苦海。此更成就出世忠孝矣。然则忠孝大义。孰过出家。出家之要。当尊戒腊。故须次第而座也。

△二止持作犯。

应教等者。上明不拣。此明应拣。拣有二种。一拣身形不如。谓衣不坏色。外貌不如法也。二拣业障不如。谓干犯重罪。内心不如法也。袈裟者。此云染衣。亦云坏色。坏有二种。一坏衣好色。恐生染著故。二坏贪心。恐妨道业故。谓世俗所尚者。惟五大色。出家修解脱道。不类俗法。故云皆使坏色。与道相应也。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者。谓青非深青。及纯青。廼泥青也。黄非大黄。及浅黄。廼黄兼赤染。即木兰色也。黑非全乌。如外道服。廼兼紫染。如熟桑椹。名为缁衣。故就此五种色中。皆使坏色。以别世俗青黄赤黑紫五种艶丽色也。舍利弗问经中。以此五色。表五部所能。非实令著。若著。即同世之五彩。何名坏色。与其俗服有异。宁免末法袈裟变为五彩之贵。故云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也。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者。谓不但三衣坏色。而所有一切衣服。下至卧具。皆当尽染作坏色。故云身所著衣。一切染色也。又云卧具。即被。帐。毡。褥等。之总名也。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者。谓诸国所制衣服。各有不同。然有二种。一形不同。二色不同。即此方所制是袖衣。所尚是五大色。天竺所制。同于梵天方服。色同五大。而多尚白。出家所著方服。皆悉割截。染使坏色。故云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也。然有异者。正显缁素当有分别。曾未言及在家受戒者。著割截衣也。又比丘比丘尼。体是僧宝。故制三种田衣。永异凡俗。其式叉摩那等五众。惟须坏色。不得滥同比丘比丘尼也。今时不谙经律之意。不分僧俗之制。授在家男女五戒。令著比丘五条袈裟。授在家菩萨戒。使著二十五条僧伽黎。僧俗混乱。违佛正制。宋慈云忏主。三衣辩惑篇。辩详悉。检阅自明。然优婆塞戒经听畜三衣者。谓令彼供养。知是福田衣。离染服。时念解脱。以求出离故。非谓使披著也。义净三藏。亲游西域。目覩沙弥。曾未见有披著比丘五条。七条袈裟。其所著者。惟是钵咤。以其未入僧宝之数。故未堪著福田之衣。著即得罪。沙弥尚且遮止。而其俗士。宁堪为人天福田耶。又在家菩萨。当随国所制。惟可染使坏色。或可随宜所著。但不得特为庄严爱好。显异惑众。不染亦无犯制。如王臣之服。各自有制。男女亦别。岂得皂白不分。漫为槩论耶。既为佛子。当遵佛制。不可混滥也。前明应教身所著袈裟。此明业障不如须拣择。若欲受戒时应问者。谓染净不得相参故也。现身不作七逆罪者。谓前身所作。非复可知。亦复不为戒障。若现身七逆罪成。定堕无间。正障戒品。虽受亦不得戒。故当先问也。出佛身血者。如来行满果圆。宿障久寂。非人天魔王所能得便。今所问者。谓调达破僧。将五百比丘去。身子厌令眠熟。目连擎众将还。调达眠起。誓报此怨。佛于灵山经行。调达捧三十肘石掷佛。山神手遮。小石迸伤佛足。出佛身血。堕阿鼻狱。故曰出佛身血也。今虽无佛。法尔须问。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阇黎者。以下杀上曰弑。谓父母有生育色身之重恩。和尚阇黎有生长戒身之大德。此名大逆也。破羯磨转法轮僧者。梵语羯磨。此云作法。亦云办事。僧是三宝中之一数。谓作如来之法。而办众僧之事。故名羯磨僧也。破者。谓在一大界内。极少下至八比丘共住。此四人。与彼四人。各自为党。分作二部。界内别作布萨。羯磨。僧事。是名破羯磨僧也。比丘尼别作羯磨亦尔。破转法轮僧者。传说曰转。轮有摧碾之用。谓传说如来之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僧也。破者。下至九比丘共住。一人自称作佛。诱彼四人。别从其教。余四守正不从。分作二部。倒说经律。不论界内界外。令人舍正见。而入邪见者。是名破法轮僧。如调达等是也。惟尼不能破。由具五漏之体。无人信彼作佛故。今时虽无其事。但有代佛扬化。弘法利生者。皆名转法轮僧也。若有破者。罪亦同科。此二皆名破和合僧也。圣人者。小乘四果。大乘发趣以上也。若具七逆者。谓此七事之中。现身随作一事。即不得戒也。然本源心地虽复平等。无凡圣善恶之分。而此等人。自逆本源。坏其心地。不发戒体。不生戒善。故云不得戒也。余一切人则不应拣。故云尽得受戒也。问。小乘害和尚非逆。今大乘云何言逆。答。此经中重。逆。二字有别。有犯重。不犯逆者。有兼重与逆者。声闻害师。犯重罪。特不云逆耳。盖逆是重上复加逆。罪也。又问。下杀上皆逆也。云何声闻害师非逆。答。佛法中重。对世法逆。佛法中逆。又加世法逆一等。声闻害重。是世间逆罪。而菩萨所谓逆者。则更加重故。故云菩萨重。重于声闻重也。

△三违教结罪。

出家人法者。谓君亲有莫大之恩。当拜而不拜。六亲鬼神有护助之德。当敬而不敬。何也。谓未出家时。先曾辞礼君亲故也。今为佛弟子。不务世礼。当遵佛制。然君亲既不礼拜。则六亲鬼神。亦不当敬礼。故云不向国王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也。又出家不存在家之礼。出俗无霑处俗之仪。然出家为佛之子。尘外之宾。虽未得道。是三宝中之人。天魔震慑。帝释归依。设若反敬。僧宝失尊。三宝既缺。则人天无依故。然出家祇当精勤行道。以报君亲。代为敬礼三宝。以祝康宁福寿。是为出家尽忠尽孝。敬君爱亲之大礼也。按顺正理论云。国王君主。于诸比丘。定无希求礼敬事者。惧损其德。及寿命故。如昔优陀延王。纳佞臣谗。谓宾头卢。王每至问讯。而不起迎。遂生恶念。今往不起。当夺其命。时宾头卢。知王恶念而来。即自思惟。我若起迎。彼便失位。若不起迎。彼夺我命。即堕地狱。宁令失位。不令彼堕地狱。便起远迎。其后七日。失于王位。被慰禅国王。擒捉锁足七年。又东晋成帝六年。庾冰辅政。帝在幼冲。为帝出诏。令僧致拜。时尚书令何充。谢广等。建议不合拜。往反三议遂寝。又魏太武七年。道士宼谦。司徒崔皓。谗于佛法。帝然之。遂灭佛法。逃僧[自/衣]斩。后延昙始沙门。顶礼悔过。帝感疠疾。遂诛崔氏。还兴佛法。鬼神不礼者。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于优婆塞边。无敢希求礼敬。昔北方多闻天王。请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及五百圣僧。至自宫中。设供养。复启尊者曰。从今后。诸出家在家受佛戒者。至我庙中。皆应施我偈颂。使我等眷属。专诚护持正法。令出家在家佛弟子。于一切时。恒无恼害。若乐礼敬天神。便与外道等无差别。天王尚且不礼。况余鬼神。故致拜天尊。而像倾倒。方等经云。不得祭祀鬼神。亦不得轻于鬼神。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为诸舍宅。及身命。祠祀鬼神者。不失戒。若至心礼外道鬼神者失戒。若祠祀时。不得杀害生命。但解法师语者。谓信得菩萨大戒。是成佛之根本。从师传授。故以解语为重也。有百里千里来者。正显求法之心至切也。如是至切。而不授者。则辜负当机。退失佛种。不太甚乎。恶心瞋心者。明非见机益物之心也。不即与授者。此结上文余一切人尽得受也。然此大戒。本是一切众生所应同受。不同声闻戒中。须择品类。惟恐有逆。故须问也。有心要受。悉皆应与。若瞋恶弃舍。罪结轻垢。良以菩萨利生。平等教化。不择冤亲。贫富贵贱。若涉私怀。便非佛子。大士之心安在耶。此是遮业。繇乖于平等故制。四缘成罪。一是受戒器。谓形仪如法。非七逆人。二堪受想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三有拣择心。或恶其下贱。瞋其贫乏等。正是业主。四令不得受。随所拒人结罪。又前人本不欲受。强令受戒。亦犯轻垢。若以三聚摄归。行出家法。律仪戒。先问七逆。善法戒。不拣择授。摄生戒也。比丘比丘尼全犯。余五众无授戒事未制。大小不全共。小乘先许。后拒。则犯。不许无犯。大乘接化为本。不授即犯。不犯者。若知根器不堪受。或非发上求下化之心。惟邀名利。自高之念。或其心未诚。志愿未坚。而不生难遭之想。不授不犯。若如昙无谶之勉道进。不即与授。正大士善权。观机化导。彼此多生功德。岂可与恶心。瞋心。等视耶。

佛说梵网经初津卷七

音释

四门八路棋

俗呼别棋。用黑白子百二十以骰子掷之。照点数行马故。

音抛。膀胱也。

草木有命

外人以有知为命。如来以有生为命。

激发于座元

临济初参黄蘗。时睦州为首座。指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后参大愚。于言下大悟。

得入于侍者

韩文公。问大颠佛法省要处。师良久。公罔措。三平侍者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曰。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音痴。黐胶。以黏鸟兽也。

犹猴胶五

昔有猎人。于猨猴行处。以黐涂其草上。有智猨猴。远避而去。愚痴猨猴。以手小触。即胶其手。以两手欲解求脱。即胶两手。以足求解。复胶两足。以口咬草。輙复胶口。五处同胶卧地。猎人以杖贯挑而去。愚痴凡夫。不善护身。五根。染著五欲。亦由是也。

客尘

不住名客。摇动名尘。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即分齐。法者。三学等诸法也。身者。聚也。谓聚集无漏五蕴诸法。以成身也。

九有

欲界六道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为九地。皆有生死。故云九有。

文殊

具云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文殊即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师利而发心故。

阇王

具云阿阇世王。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恶。故因为名。涅槃经云。阿阇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也。

调达

此云天授。谓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故名天授。或翻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

山神请华严法师

隋禅定寺僧慧悟。京兆人。曾与一僧同隐终南。悟受持华严。彼诵涅槃。木食岩栖。各专其业。忽一人来请。就宅赴斋。二僧相推。请者云。请华严法师。悟因随往。乃山神也。复请五百罗汉。皆推悟于上座。

五漏

一不得作梵天王。二不得作帝释。三不得作魔王。四不得作转轮圣王。五不得作佛。

慧约法师

梁帝曰。慧师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师于等觉殿。受菩萨戒。帝自受戒后。食惟一食。菜止茹蔬。寝居殿所。净如沙门。普通四年。帝制中外。母斥法师慧约之名。别号智者。沙门别号。自法师始。入灭于大同元年。九月六日。寿八十四。夏六十三。帝素服临丧哭之。辍朝七日。诏塟于志公墓左。从师得戒者。四万八千余人。皆服缌麻哭送至墓。

南山宗主

师讳道宣。字实相。京兆钱氏子。父吏部尚书。母梦梵僧语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师也。及长。投日严𫖳师出家。年二十。依智首律师进具。亲从学戒。以律自持。居终南山。苎蔴兰若。撰行事钞。建南山宗。烧戒定香。行般舟行。感天人送供。翊卫修行。暮年以戒坛未合佛制。躬自负土。准律新之。唐高宗干封二年。十月三日。示寂于长安西明寺。众闻天神同声。请师归弥勒内院。高宗有诏伤悼。勅天下寺院。图形塑像。以为标范奉祀。穆宗御制赞曰。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降。岳神奉事。声飞五天。辞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懿宗号。澄照圣师。

允堪律师

师钱塘人。幼从天台崇教大师祝发。学无不通。及受具后。专精律部。著会正记。续南山宗。住苏之开元。秀之精严。皆依律建坛。岁岁度僧。传弘戒法。福国祐民。后于庆历皇祐年间。十一月二十一日。入寂昭庆。建塔于西湖菩提院。号真悟智圆大律师。

慧才律师

师解行相应。深入四明法智尊者之室。日持大悲呪。必百八遍。甞梦观世音菩萨脱袈裟以衣之。净慈法真禅师为之记。

元照律师

字湛然。余杭唐氏子。厌俗出家。得戒于雷峰之慧才法师。住杭州灵芝寺。精练毗尼。作资持记。续昭庆允堪律师。宋天庆年间。九月一日。跏趺入寂。寿六十九。腊五十一。葬于寺之右隅。号大智律师。

元琬律师

师于唐贞观十年。十二月入灭之先。遗表上奏曰。圣帝明王。恭敬三宝。沙门或有犯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并上安养论。帝嘉纳之。有诏伤悼。遣太子临吊。勅有司给葬具。勅葬沙门。由琬始也。仍于葬所。建塔供养。

中兴律祖

中兴者。废而复兴也。如周宣王。汉光武。中兴帝王之业。律祖则中兴法王之戒也。祖讳如馨。字古心。溧阳杨氏子。生而异香盈闾者七日。父早丧。母抚育而成人。至壬午母亦告禄。见世缘虗幻。遂求素安法师出家。闻师诲众曰。佛法住世。功在毗尼。若不精严。佛恩难报。由是刻志于心。愿见文殊。亲承受戒。遥望五台。三步一礼。千有余日。拜到山中。见一老姥。捧僧伽黎。从林而出。问曰。大德礼拜殷勤。所求何事。答。求见文殊菩萨。亲授大戒。姥曰。若然者。我此法服。今赠与汝。祇恐菩萨难见。见或不识。祖手接衣。姥标指曰。你要见文殊。那不是么。祖一回顾。姥即不见。五峰放光。结成云葢。菩萨于光中垂手摩祖顶曰。古心比丘。文殊为汝授戒竟。祖于言下。顿悟心地法门。毗尼宗旨。自此渐还金陵。时雪浪法师。奉 旨修长干宝塔。工将告竣。塔顶艰举。日夜翘勤。冀佛慈应。梦感韦天而慰之曰。优波离尊者预斯。始克汝愿。明旦律祖著衣持钵。杖锡绕塔。其顶即上。法师喜慰。偕诸缁素。案香礼拜。信知为优波离再转也。遂请于古林开戒。后坐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寺等。南北道场。共三十余处。其所到之地。法会殊胜。不能尽述。祖生于嘉靖辛丑年。六月初十。示寂于万历乙卯年。十一月十四。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二十有七。染道三十四年。弘戒二十二载。弟子奉全身塔于天隆之后山。神宗皇帝御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号慧云律师。

三昧律祖

祖讳寂光。瓜洲钱氏子。初从雪浪法师。习贤首教观。次求古心律祖。圆具于润州之甘露寺。亲炙有年。惟律仪是任。祖嘉其行解。传授毗尼。弘扬戒法。行道豫章。缁素敦请开戒于东林寺。陆地忽透千业白莲。一十八朵。按庐山纪事云。远公临灭度时。示众曰。若得白莲重开。吾当再来教化矣。时众闻之。皆知昧祖为远公祖师再来也。后住华山。预合符谶。其余神异。铭传备详。

见月律师

师讳读体。滇南楚雄之许氏子。父胤昌。世袭指挥使。母吴氏。感异而生师。幼而神敬。善绘大士像。人争宝之。皆称为小吴道子。年二十七。忽念世相无常。弃袭爵而为黄冠。住剑川赤宕嵓。遇一老师。授以华严。阅至世主妙严品有省。即诣宝洪山。求亮如法师出家。师一见喜为再来人。遂为剃度。授与禁戒。随侍有年。闻江南三昧律祖。戒法精严。偕友成拙。瓢笠东来。遇昧祖于丹徒之海潮庵。乞圆具戒。依学不离。祖视不凡。遂差为首领。辅弼法门。师承祖命。统众精勤。始终不怠。祖常为众曰。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见月。几被摧拆矣。及住华山。命师兼掌院事。临终付托。继席华山。师受嘱。一切院务。事事躬行。布萨安居。法法如律。有滇中善信来谒云。弟子礼鸡足山三载。求见迦叶尊者。梦感韦大示现曰。尊者至江南华山弘律。尔欲亲觐。当往见之。故来参请。师云。我是凡僧。不可虗说。师恐众惑。秘不容传。故维摩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此之谓也。其诸著述。道行。详如铭传。

山神请戒

师讳昙邕。初仕符秦为卫将军。坚南败。遂从道安法师出家。次事庐山远公祖师。后于庐山之西。营立茅茨。偕弟子昙果。沉思禅门。忽有男子。丰姿端雅。从者二十人。来请授五戒。邕知是山神。乃为秉炉授之。三归五戒。为说法要。神受戒。𫎪邕外国七筯。礼拜辞别。倏忽不见。

水神求戒

江西九江鲟鱼嘴。风波最险。有无风三尺浪之谣。商贾至比。必祷祀而行。崇祯年间。湖广江夏贺奉圣。以枚北诣京师。道由鲟江嘴。风浪大作。舟顷将覆。贺具公服礼拜。忽见空中绛衣神人。手执黑鬼。抑于水中。风浪始息。次日起铁猫。有一老树根。随猫而上。贺曳至大王庙中。挂一扁曰。木龙征应。由此威神益振。祭祀益繁。大王庙前。每日有倡优十二班供应。宰杀猪羊无数。至崇祯十五年。湖广靳王。欲兴沩仰道场。延三昧律祖入楚。将过九江。有神人托梦与之曰。我乃九江水神。宋大王也。我前生与师。同贺对扬三人。同在山中修行。唯师不昧正因。今为律师。贺以弘福为宰相。我以一念之差。随为血食之神。迩因鲟鱼嘴树妖。欲覆贺舟。我以宿世同修救之。由此宰杀日繁。将来必堕无间地狱。师明日过此。必至我庙中。为我授戒更布其事。于四方。使祷祀者不用荤腥也。昧祖果如其言。为之授戒。鲟鱼嘴自此风浪不作。行舟坦然。往来无恙矣。

岳帝受戒

元珪禅师。住嵩岳。一日有异人称谒云。我嵩岳神也。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付五戒曰。汝能不婬乎。曰我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其柄。焉云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如上是为佛戒。汝当奉持。

天尊

佛是天中天。圣中圣故。旧经译佛为天尊。后道士偷天尊名目。为老聃之号。故依经改译为世尊。谓天上世间。所共尊敬故也。

致拜天尊

唐益州福寿寺僧宝琼。俗姓马。幼年出家。读诵大品般若。两日一遍。以为常业。四远闻者。皆来钦敬。值道士与民作道会。邀琼赴之。琼至不礼而坐。道众皆谓不礼天尊。轻我宗法耶。琼曰。邪正道殊。所事各异。天尚不礼。何况老君。众议纷纭。颇相陵侮。琼曰。吾礼非所礼。恐贻辱先宗。遂礼一拜。道像并座一时摇动。又礼一拜。连座反倒。坠落在地摧毁。道民羞耻。唱言风鼓。竞来扶正。又礼还倒。琼曰。天朗和畅。而言怨风。汝之愚戆。不测吾风。合众惊惧。一心礼琼。皆舍道归佛。请琼受菩萨大戒。

象王挂璎珞。罗汉感空斋

昔有二僧。同修行业。一但修慧业。不修福业。虽得漏尽。后身无供。一专修福业。不修慧业。虽得锦福。身为象王。

钵咤

此云缦条。即是大㲲。与袈裟量同。总为一幅。出家沙弥。令染使坏色披著。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輙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愿勿披著。

九十五种外道

西域记云。九十五种是邪。惟一是正。附佛法一种也。

三十肘石

肘。臂节也。从臂节至指端。名为一肘。准周尺。二尺八寸。三十肘。约有五丈四尺。调达捧如许大之石。遥掷佛也。

优陀延王

或名优填王。唐言出爱。亦云出光。破僧事云。佛初降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时憍闪毗国。百军大王。初诞一子。见此光明。便作是念。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现。普照世间。宜与我子。名曰出光。

昙始沙门

一云惠始。佛老志云。惠始沙门。清河张氏子也。始师鸠摩罗什法师。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讨盍吴之乱。至长安见僧寺院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劝武。尽诛沙门。毁诸经像。至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譔国史。书魏之先世事。列于衢路。刊石立于郊坛。太武以浩暴扬国恶。大怒。使有司按浩夷五族。是时昙始谒太武。武怒。命斩之。不能伤。自抽佩刀斩之。又不能伤。投诸虎槛。虎皆弭服。武惊。延始上殿。悔谢归敬。佛法复兴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