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初津卷八

教化人起信心时者。起信论云。譬如水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者。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经律所教。及一切善知识开导发心。能自成佛者。无有是处。是故凡欲受戒。先须要发信心。信心一发。万善从生。则众生可度。佛道堪成矣。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谓比丘戒法。于僧中受。故十师等皆须现在。菩萨戒法。于十方诸佛菩萨前受。故和尚秉宣。但得教诫之名。谓秉宣佛制。教诫后学故。见欲受戒人者。谓见发心欲受菩萨大戒人也。应教请二师者。谓请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请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也。不言羯磨尊证者。有三义故。一。释迦如来。是现在佛。弥勒大士。乃当来成佛。此表现前受菩萨戒为因。当来成佛为果也。二。羯磨尊证。同名阇黎故。三。菩萨戒中。多同学等侣一法。故但言和尚阿阇黎也。按本经前文。惟请一师。今言二师者。以成七逆故也。而二义皆得。但未见其请师之文。其地持。璎珞。止请一师。应在佛菩萨像前受。师当在傍。不得背像坐。凡为师范。须一一明解经论中受法。然本经受法。久失传。故传戒正范。依地持璎珞受法。讨自详明。不可自师心。难免违教无知之罪。复令他终身不得戒也。二师应问言者。谓秉戒和尚既为彼等请二师。即当在二师前问其七遮罪也。言七遮罪者。即是七逆罪也。谓此罪能障圣道。故名为遮。违于本源心地。故名为逆。若现身有者。师不应与授戒。若现身无七遮罪者。即当与授戒也。

△二忏重。

言十重戒者。即十波罗提木叉也。谓曾受此菩萨大戒。而毁犯之。或曾受比丘。沙弥。及五戒等。破于根本也。如未曾受戒。若作杀盗等。止有世间性罪。不名犯戒。应教忏悔者。此是如来利生拔苦之心至切也。谓恐痴迷众生。遇顺逆境缘。善根力弱。不能制伏。而犯此戒。故开此一种方便法门。令忏悔除灭。若不在佛菩萨形像前勤求忏悔者。必陷坠三途永无出期也。昼夜六时者。谓既有重罪。应当时时刻刻。诵重轻戒。明其罪相。愿速求清净也。三世千佛者。谓三世各有千佛故。苦到礼者。谓忏悔之法。当五体投地。如泰山崩恳切至诚。深生惭愧。称此佛名。念地狱苦。发菩提心。求见好相放光摩顶。灭我此罪。如是。则犯戒黑业除。戒体离诸障蔽。无作重明。若不见者。更加勇猛。二七三七。廼至一年。要见好相为期。言好相者。或于诵戒之时。或于礼拜之中。或于梦寐之际见佛来摩顶。或见光明烛身。或见虗空藏菩萨。以灭罪印印身。或见散华洒净。表灭罪相。若见如是种种异相。以此证知。故曰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也。又云见光华种种异相者。佛来摩顶时。如云消月朗。故曰见光菩萨心地。复得开敷。故曰见华。诸罪消灭。而当体即空。转为河沙性德。故曰见种种异相。如是复本心源。还同大觉。是真佛子。故曰佛来摩顶也。如昔日世尊。以兜罗绵手。摩拊病人。病即除愈。今来摩顶。则何罪不灭。何德不显也。已上诵戒。忏其口。礼佛。忏其身。见相安其意。如是三业清净。而戒体得矣。惟俟证明。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者谓忏心不䖍。念不恳切。故无如上好相。虽忏而罪不灭。戒体不复。戒善不生。故云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也。而得增长受戒益者。显非永无益也。谓今虽不得戒。繇忏悔力故。亦得增长向后得戒之益。以向后忏心不歇。慇懃苦到。念念相续。二年三年。得见好相。即得戒也。然既见好相。知是罪灭因缘。勿生取著。若取著者。即为魔便。故经云。若作圣解。即堕群邪是也。

△三悔轻。

对首者。谓犯轻垢。即对一菩萨比丘前。发露忏悔。罪便消灭。非如逆事。要见好相。故云不同七遮也。一一好解者。于此许忏不许忏。得戒。不得戒。一一善能解知。方堪为人师范。然忏法有其三种。谓作法。取相。无生也。作法者。昼夜六时。清净三业。在佛菩萨像前。披陈发露。苦到忏悔是也。取相者。定心运想。取相现为期。于道场中。见佛摩顶。或见光见华。或于梦中。见种种瑞相。于此诸相。随见其一。罪便得灭是也。无生者。一切罪业。皆从虗妄颠倒心起。若了我心不生。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故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其义也。问。实相无相。当云何念。答。以无念之念。念无相之相。以无相之相。相无念之念。若于念外。别有实相。实相之外。别有于念。即非念实相也。其作法忏。能灭违戒罪。取相忏。能灭性罪。无生忏。能灭无明。烦恼罪。忏法虽三。不出事理二途。前二属事。后一属理。止观云。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无明。烦恼道。金光明记云。三种忏法。同时而修。无生是正。二为助缘。斯乃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证理弥速。本经虽不言无生。而第一义谛。即无生也。或有单修前二助道。如南岳。立有相安乐行。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亦得见上妙色相。即本经六时礼诵。苦到忏悔。佛来摩顶等是也。如上忏法。甚为微细。若不用心。事无实际。故须一一好解也。

△二不解经律。

轻重是非之相者。谓此心地正戒。犯小。即污心源。对首忏悔。便得清净。是名轻相。犯大即失戒体。要见好相。罪方除灭。是名重相。若轻则轻忏。重则重忏。是为是相。若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是为非相。于此轻重是非四相。明了辩柝。如何是犯。如何非犯。秩然不乱。是为善解戒之名。相也。又轻则易忏重则难忏。是犯须忏。非犯则不须忏。倘轻罪说重。重罪说轻。犯谓非犯。非犯谓犯。如是则不能使人决疑出罪也。第一义谛者。谓此心地大戒。其体湛寂。非重非轻。而轻重宛然。其性虗明。无是无非。而是非灼尔。逈出二边。而双泯双照。显中道理。而绝议绝思。故名第一义谛。是为善解戒之义理。故智度论云。云何名为具足戒。谓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徧入诸法。无戒不备。是名具足戒也。如相不解。则持犯昧。理不解。则不识本源心地也。此六种性中。习种性者。是十住位。名铜宝轮菩萨。即上之十发趣心也。谓此菩萨。初从十信趣入。研习真谛。以修空观。开慧眼。成一切智。得位不退。故名为住。长养性。性种性者。此二对十行位。名银宝轮菩萨。即上之十长养心也。谓此菩萨。从真入俗利生。进修假观。分别十界差别种性。长养圣胎。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由前十住发真悟理。从此进趣。故名为行。不可坏性。道种性者。此二通对十回向位。名金宝轮菩萨。即上之十金刚心也。谓此菩萨。修中道观。任运施设。无功用道。行愿事理悉皆和融。流人法界。回事向理。乃至回能修。所修向于法界。性如金刚。故不可坏。由始正修中。故名道。望后能生佛果。故名种也。正觉性者。亦名圣种性。此通属十地。等觉。妙觉位。从初地。至十地。用中道观。以智断惑。深而又深地地各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证入十地。开佛眼成一切种智。皆名琉璃宝轮菩萨。按璎珞经。别出等觉性。妙觉性。复由深入中道观。达无始无明。穷尽源底。智极边际。断最后一品微细无明惑。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是有惑可断。名有上士。是摩尼宝轮菩萨。即等觉位也。究竟解脱。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翛然无累。故无惑可断。寂而常照。圣中之圣。名无上士。是水晶宝轮菩萨。即妙觉极果佛位也。其中多少观行出入者。谓从上经历三贤十圣位中。随人根性利钝。所用禅观功行之不同。断惑证真。有巧拙之差别。利则巧用功少。钝则拙用功多。出入诸禅三昧。故云其中多少观行出入也。十禅支者。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此五支属初禅。六内净支。此属二禅。七舍。八念。九慧。此三支。属三禅。十不苦。不乐。此一支属四禅。此十法为禅观中之所支用。故名禅支。虽是世禅。而能入贤圣阶位也。一切行法者。总结上进修功行一切法门。其理多端权实无量故。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者。谓如上进修之法。甚深微妙。若一一不解其中义趣者。非贪利。则愚痴也。如不解轻重是非。则昧于戒相。不解第一义谛。则昧于戒理。不解习种性等。则昧于道共。定共。种种差别。然昧戒相。则不能决疑出罪。昧戒理。则不能启迪真信。真解。昧道定。则不能今人修证趣入。苟不明此。则不能为人作教诫法师也。譬。如医师。不通脉理。不知药性。欲为治病。岂不悮哉。

△二违教结罪。

常应一心者。念无间断曰常。心离散乱曰一。乃显精勤笃志之至极也。若口诵经律。心想外缘。不论善恶。皆为杂念。则慧解不能生矣。然此一心。是能信之心。经律。是所信之法。有事有理。事者。以心守戒。持之不易。诵之不忘。无背逆心。无分散意。心不违戒。戒不违心。名事一心也。理者。心冥乎戒。不持而持。持无持相。不诵而诵。诵无诵相。即心是戒。即戒是心。不见能持所持。有犯无犯。持犯双融。名理一心也。受持读诵者。智度论云。信力名受。念力名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难晓须解。此缺供养一法。然一切诸佛。由学大乘经律。而成等正觉。故知经律。是诸佛之母。若不如法至诚供养。是轻三世佛母。名为不孝。故得罪也。剥皮为纸等。此举重况轻。以显求法之心至切也。有其二义。一者身分血肉。命根所关。世间至宝重者。是舍其身命而流通慧命也。二者四大虗假。终成朽败。世间至无用者。是舍其无用。而成就大用也。木皮谷纸者。谷。楮树也。以皮造纸。故云木皮谷纸也。绢素竹帛者。绢是袖绢。绢帛皆素织成。素。亦白练也。此方上古未识造纸。多用竹简木牍。然各国所用。今古不同。宜随时。随方用之。如五天竺。用桦皮。贝多罗叶及以白㲲。此方造赫蹏纸。始自前汉至后汉和帝时。蔡敬仲用树肤。及弊布。鱼网造纸。今多甲竹。及楮皮作。以此书写流通。是为财法二施。广布无尽矣。心地观经云。法宝有四种。一教法。二理法。三行法。四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声名句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戒定慧行。名为行法。无为妙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以是因缘。故当尽心供养也。常以七宝等者。以显敬法之心至重也。亦有二义。一内敬。如剥皮为纸等。二外敬。如财宝绢帛等。皮骨是内舍。财宝。是外舍。内外俱舍。尽心极矣。箱囊。皆藏贮法宝之器也。

△二违教结罪。

常起大悲心者。菩萨以化度为怀。拔苦念切。故常起大悲心。此心须臾不可忘。故曰常也。不言大慈者。正显拔苦急于与乐也。一切众生者。本该六道。而菩萨未得天眼。于城邑。舍宅。愦閙之处。未易得见。天神。修罗。地狱。饿鬼所可见者。惟人及畜耳。今此文中。是令人发心。以人有尊卑贵贱。故云一切。次令畜生发心。后入山林川野。寂寞之处。廼兼鬼神等。应先以种种方便教令发大信心。然后授与三归。十戒。若不先教发心。使与说戒者。即是与恶人授戒也。应唱等者。廼呼召提醒之辞。谓一切众生八识田中。漏无漏种。法尔具足。奈无提醒。多劫尘埋。若逢提醒。自能了悟。譬如八十老翁。八或呼著乳名。未尝不警心应口。又如数十年前游过佳山好水。久后偶遇说起。胜境宛然。未尝不手舞足蹈。今此唱受。亦犹是也。应受有三。一。本自有之。非从外来。理应受也。二。惟此为实。余二非真。义应受也。三。在迷既久。忽逢指点。时应受也。璎珞经云。法师先为解说。使其乐著。然后授与。三归者归依佛法僧三宝也。繇佛法僧三宝。是真净福田故。又归依者。回转之语。繇昔背正从邪。流荡生趣。今则回彼邪心。转从正道。故云回转。可见三宝威力。不可思议。归趣依投。能为救护。业障蠲除。福智增长。诸魔怨敌。不得侵凌。故当归依也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如拆伏罗汉经云。忉利天子。寿命欲终。当受猪身。诣佛求救。佛教归命佛法僧三宝。于是七日七夜。精勤三归。得先猪胎。为长者子。又木槵子经云。佛告琉璃王。穿木槵子。称三宝名。当断结业得无上果。故知三宝。廼是一切众生归依处也。十戒者。即菩萨十重波罗提木叉也。不言五戒。而言十戒者。谓五戒是人天之因。十戒乃菩萨之本。故唱言。汝等众生。各具佛性之戒。繇汝无始。至于今生。皆迷失故。今指所归觉路。是成佛正因也。菩萨戒本经云。若人闻三宝名。则不堕三恶道。何况至心。归依三宝耶。然菩萨见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今非佛者。故当受也。不受三归。不知自性三宝。不受十戒。则不知自性解脱也。菩萨善戒经云。菩萨至白衣家。不能说法开示。令供养三宝。得罪。

△二令发大心。

大士本怀。利生为主。若不发心。罪结轻垢。问。说法对人。人犹未信。发心向畜。畜则何知。答。含灵觉性多有不迷。如鹦鹉闻四谛生天。至成辟支佛果。猕猴献蜜。次生出家成道。鸟听经而生忉利。雁闻法而生三十三天。池鱼听经偈。而为天子。海鲸闻佛各。而舟免难。鹏之敬律。蛤之生天。如斯等类。不可胜举。勿谓蠢动无知。而不化耶。然纵迷不觉。繇法力加持。亦令获益。如舍利弗为患狗。及毒蛇。说三法印。俱生富长者家。后成圣果。地狱闻经题。而尽出火坑。又如真言呪语。人那解知。受持则随心所愿。迺至呪枯树还使生华。无情尚尔。况有情而不获益耶。如来金口所宣。一言一字。凡情岂能思测故律制比丘。凡至神庙。或树下水边等处。皆诵伽陀。今大士知一切众生。具足觉性。故教化普度。心无间断也。此是遮业。繇乖于弘誓故制。四缘成罪。一众生。二众生想。三无教化心。四不行教化。遇可化而不化。随事结过。然大士化度不出四摄。一布施即财。法。无畏。三种。二爱语。三利益。四同事。戒本经云。以嫌恨心。不随化者。是染污犯。此即利益摄也。又云。见众生所作。不与同事。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福业。不与同者。瞋恨心。是染污犯。嬾惰懈怠非染污犯。此即同事摄也。若以三聚摄归。劝受归戒。律仪戒。起大悲心。善法戒。教化众生。摄生戒也。七众同。小乘无化他义不制。不犯者。戒本经云。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合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合彼调伏。悉皆不犯。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二。初作持止犯又二。初普明一切。

四部弟子者。按诸经律。即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王官亦摄清信之中。自恃高贵者。谓威力自在也。破灭佛法者。生不善心也。明作制法者。造不善业也。不听出家行道者。是灭僧宝也。不听造立形像。佛墖者。是灭佛宝也。不听书写经律者。是灭法宝也。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者。申明制限之事也。谓别立统属。禁止于众。安设簿籍。记录僧名。令照世编户。应役公门。与民无异也。菩萨比丘地立者。谓制籍所辖属也。白衣高座。广行非法者。谓职掌在躬。出入由彼也。如兵奴事主者。为权势所制故。使上者下。而下者上也。然菩萨比丘。乃修圣道之人。能令佛法住世。教化一切众生。护持国界。饶益人民。宜当恭敬尊重。何堪制辱若是耶。仁王般若经云。佛告彼斯匿王。吾灭度后。正法欲灭。此经三宝。付诸国王。建立守护。大王当知。后五浊世。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横作制法。不依佛教。制我弟子。不听出家。造佛塔寺。经像。立统官制。安籍记录僧事。比丘地立。白衣高座等。彼经所说。与今制戒。意正同此。僧尼既出家。复令还俗。在家二众。不许出家。故云横作制法也。问。王官可作制法。岂四部。亦能制四部耶。答。或父母兄弟子女。互相制限障碍。故不听也。如付法藏经云。阇夜多尊者。诣城乞食。见一乌。便微笑。弟子问之。尊者曰。过去劫中。我欲出家。父母不听。强为聘妻。得一子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抱住我脚啼哭言。父若舍我。依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由此儿故。不得出家。从是九十一劫。流转六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廼是前子。愍其愚痴。久在生死。是以微笑。若障人出家。罪报恶道。后生人中。眚盲无目。是故智者。见人出家。方便成就。勿作留难。又老女人经云。时有穷老女人。闻佛说法。心开意解。阿难白佛。此女人何以智慧乃尔。佛言。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又问是母何贫乃尔。佛言。拘留孙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听我去。我愁一日不食。由是五百世贫。今者寿尽。当生弥陀佛国。如经所说。子障父母。父母障子。感报若是。况其夫妻。兄弟朋友。互相障碍。罪当如何。好心受佛戒者。时当自慎也。

△二举事劝持。

本以好心出家。受佛正戒。故为王官所重。后被名利所迷。真如不能自守。遂失初志。便非好心也。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等者。谓内无实行。外现威仪。诳说佛戒。张其行德。惑彼听信。而令作世间治罚。使内众弟子。无辜受罪。故曰横也。作系缚事者。或杻鎻手足。禁闭身形。故云如狱囚法也。或无礼轻贱。诃责毁辱。故云如兵奴之法也。然种种刑辱内众。于心奚忍耶。虽自不顾。身后遗殃。而且现前。宁无慙愧。何以贪名利而自败德。恃王官而丧本良心。依佛法中得利。不念报恩。而反如枉害。破坏法门。正所谓恶魔比丘也。前戒制法。是在家二众此戒破法。是出家二众。然为名闻利养。正此戒本因。国王百官。指受菩萨戒者。虽是同法之人。得于彼前说菩萨戒。而不得于彼前横作非法治罚也。其义有三。一者。尊贵之人。素所崇敬。故在彼前而说佛戒。令彼信受。增长善根。得以护法。注念三宝故。二者。尊贵之人。威力自在。仗彼威力。压同行。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令不出离。如兵奴法使听其命。以辱同类故。又弟子有过。但应如法治罚。不应作系缚事。如狱囚兵奴。以伤出家轨式。三者。因自不能守戒。见持戒者。反加毁谤。故于尊贵人前。说佛戒者。以显持戒人。反不如也。师子身中虫者。此引喻以明破法之相也。师子。廼兽中之王。能伏诸兽。谁能坏彼。惟自身中虫。能食其肉也。此喻光明金刚宝戒。能坏一切烦恼。外道天魔所不能破。惟于佛法中出家不依佛教。乃能自破。然自破有二。一者。受佛戒。而不护法。名破佛法。二者。僧受佛戒。而我辱之。亦名破佛法也。若出家五众有过。当以佛法律治罚。或使忏悔。或作驱摈等羯磨。岂宜以王法陵辱。致使王官损福。善神出境。是则非独破法。而复令国作难。经有明文。宁无恐惧。

△二作持止犯。

教人破法因缘者。谓佛弟子不可以僧事向在家。人说。令彼不信。兴起破法因缘。忤逆三宝。无孝顺心。既得佛戒。当任真守护。读佛慧命。如贪名利。毁辱僧伽。罪结轻垢。此具性遮二业。繇毁辱法门故制。五缘成罪。一是佛弟子。谓大小乘七众。不犯边罪。不舍戒者。二佛弟子想六句。二重四轻。虽非佛弟子。亦不应作系缚事故。但其事稍稀。故不特制或复摄入瞋损戒中。三有治罚心。欲令前人受辱。正是业主。四所对人。谓国王百官等。同有戒者。故仅结轻。若向未受戒人治罚。自属第六重戒。五正行。治罚。随事结过。若以三聚摄归。应护佛法。律仪戒。如事父母。善法戒。如念一子。摄生戒也。出家五众同犯。在家二众。若治罚佛弟子。自属前戒兼制大小乘俱制。不犯者。若恶浊世中。护持正法。比丘得藉王大臣力。兵杖自卫。如大涅槃经所明。然不得非法治罚他人。问。设有恶僧。不守佛戒。冐犯国法。谏之而不从。摈之而不去。内律治而不得。则将如之何。答。此在权其事宜。不可执一。若执于护法而反至灭法者有矣。如果有大罪。玷辱三宝者。宁除一人。而全三宝。不可全一人。而祸及三宝也。况文中云。横与比丘比丘尼等。横之一字。明无辜也若真罪人。应所不制。此戒亦名令他得损恼戒。大集经云。佛言。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须发。著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訾。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人天眼目。时大梵天王白佛言若为佛出家。剃须发。著袈裟。不受戒。受毁犯。其国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梵王白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惟除如来。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剃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受而犯者。得罪多于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人天。示涅槃道。是人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种外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者。是故人天。应当供养。何况具能持戒。三业相应者。其有王臣。见有于佛法中出家者。作大罪业。但摈出国。不得鞭打。何况鞭打出家。具持戒者。十轮经云。佛言。若有破戒比丘。如败脓血。退失堕落。圣道果证。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国王。大臣。宰官谪罚。系闭鞭杖。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有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人天。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尊重守护。心地观经云。复有一类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众。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郁金花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花。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又大集经云。尔时一切天龙八部神等。得增长信。白佛言。我等一切。从今以往。护持正法。若诸国王。见有为佛出众受持禁戒。或不持戒。或受而毁犯。如其事务。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离彼国。以舍离故。令其国土。而有种种。疾疫饥馑。刀兵俱起。非时风雨。亢旱毒热。伤害苗稼。令佛出家弟子。委向他国。使其国土。空无福田。若有佛弟子。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王不遮护者。我等亦当出其国土。涅槃经云。佛言。譬如国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如来世尊。不如是也。于毁法者。驱遣羯磨。诃责羯磨。为欲示诸恶行之人。有果报故。有持戒比丘。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征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胜鬘经云。佛言。菩萨所有恒河沙数。无量行愿。皆应摄入一大愿中。所谓护持正法。护持正法者。是大境界。乃至少护持正法。令魔波旬。得大忧恼。我不见余一切善法。能令恶魔。生此忧恼。惟少护持正法之者。按唐书。显庆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有犯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又宋景德三年。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一千里。斯诚圣王贤臣。不忘灵山之嘱也。然王臣如此尊重三宝。护持法门。岂得出家者。而反作破法之事耶。经云。毁犯禁戒。犹能为诸人天。示涅槃道者。谓其虽为烦恼所逼。毁犯于一时。然戒破而正见不破。恒说正法。时怀惭愧。故云。其于三宝中。心得信敬。又能赞叹一乘。深信因果。故璎珞经云。舍戒不舍大愿。破戒不破正见。斯人终得。还复清净。如不敬三宝。不信因果。无惭无愧。邪见之徒。不可比也。

△二劝持。

一切佛者。谓如下所列诸藏。乃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共有也。心藏者。本觉心体。含裹虗空。包罗法界。一切万法。悉备其中。如宝藏然。故名为藏。各具通别二义。通则一切诸法。皆属于心。别则指三十心也。地藏者。心体平等不二名地。出生诸善功德。故名为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地。别则指十地也。戒藏者。心体离过绝非名戒。止持作犯。纤悉具足。故名为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戒。别则指十重众轻也。行愿藏者。心体发之为善事曰行。存之为善念曰愿。无量行门。如大海不可穷。无量愿门。如虗空不可尽。故名为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为行。别则指六度万行。十大愿王等。因果佛性常住藏者。心体始之所修曰因。终之所证曰果。佛性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常住者。谓此天真佛性。虽随缘立名。而性无迁改。如在心言。名为不生不灭。清净本心。在地。名为真如平等理地。在戒。名为光明金刚宝戒。在行。名为普贤行愿。在因。名为自性深因。在果。名为究竟极果。以此自性。该凡圣。弥古今。广大周徧。不可测量。故名为藏。然佛性非因非果。而因果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也。其实相。即佛性异名。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皆常住。通则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如佛性本源品等。又一心。二地。三戒者。正明此戒。是菩萨心地也。而大行大愿。繇此戒生。正因正果。繇此戒得。常住佛性。繇此戒证。大哉戒也。斯其至矣。一切佛说者。通指千华台上本佛。迹佛。而说也。无量一切法藏者。此结心地等诸法藏也。繇心无量故。法亦无量。心藏如是。余藏亦然。故曰无量一切法藏也。竟者。止也。谓说法到此止故。前五是别。此一是总也。

△四结显大众奉行。

决定了知。故名为智。善思量者。谓当善用其心。以般若观慧。审思筹量。戒之体性也计我著相者。谓计我之外道。著相之凡夫。三毒烧心。五欲绊体。妄势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俱为根尘所缚。迷本真心。是以不能信是本源心地之戒法也。灭寿取证者。上是凡夫计我身。而著于幻相。名为执有。此是二乘灭寿命而取证寂灭。名为执无。如是灰身灭智。安心取证。枯寂涅槃。故非下菩提种子处也。然佛戒平等。岂偏绝彼。奈役等人。不善思量。故皆无分也。如欲增长菩提道芽。当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日。照曜世间。破诸众生烦恼暗宅者。不须向外驰求。惟今时在此心地戒中。发起无碍清净之慧。净极光通。则道芽滋长矣。静观察者。谓当如上善用其心也。静是止之异名。察即观之审细。止观不二。方是真修。诸法真实相者。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空即真空。真空无相。故曰实相。即本源心体也。然真空实相。不属有为身心。故曰不生亦不灭。不堕二边。故曰不常复不断。不堕数量。故曰不一亦不异。本离动静。故曰不来亦不去。如是诸法。唯是一心。菩萨欲得庄严本源心地。还从自心起用。以方便智。照心境界。境界。即是实相。故云静观察也。又观察。及持戒。皆名方便庄严。观察即理方便。名为智慧庄严。持戒。即事方便。名为功德庄严。又勤方便。而不静观察。则有为。有漏。无所庄严。静观察。而不勤方便。则枯槁空寂。无能庄严。故须于一心中。当以巧慧方便而庄严之。此庄严。是菩萨所应作事。以第而学。固其宜矣。于学于无学者。谓研真断惑。有学处也。真穷惑尽。无学处也。又三贤初心。次第观者。并名初学。有学因也。十地后心。不次观者。是名最后无学果也。然有学无学。于此勿生分别。有无想相。若起念分别。即是有为心识。非般若真智。则不能趣入第一中道。以不生分别处中。中道宛然。是名第一道。不落二乘。故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又无作妙修。全同理性。名第一道。无学妙性。起于真修。名摩诃衍。谓运载自他。同入大涅槃城也。一切戏论恶者。谓以是第一道。故能灭凡外二乘执有执无。计彼计我。诸戏论恶。尽净无余。故云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也。以是摩诃衍。故能出诸佛萨婆若果。萨婆若。此翻一切智智。在因名为般若。在果名萨婆若。乃一心三观究竟极果之总名也。由第一道。堪运摩诃衍乘。由摩诃衍乘。堪到萨婆若地。由萨婆若。妙合无戏论理。则诸佛智慧神通三昧。悉由是处而得彰显。故云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也。其梵网心地。果彻因该。理趣至此极矣。

△二护持戒相。

佛说梵网经初津卷八(终)

音释

六种性

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于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六轮对位

轮有二义。一运转。二摧碾。谓诸佛菩萨转于法轮。则能摧碾众生惑业。故以六轮对诸位次也。

一切智

谓一切内法。内名。外法。外名。皆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者。佛教依理而说。故名为内。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外教也。

肉骆驼山

五百问经论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为福。又弗行道。命终作骆驼山。广数十里。适值凶年。国人日取食之。随割随生。俄而隣国取之。即便大唤。问其故。答曰。吾本道人也。为贪财不施。负此国人物多矣。故以肉偿之。我不负卿也。

鬼遮阻

华严行愿品云。若复有人。恒住净戒。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一切魔军。夜叉罗刹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如破净戒。宁不瞋心遮阻其前耶。

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信力者。瑜伽论云。深信谛理。转更增长。能遮疑惑。不为动摇。能拒邪外。不为迷乱。能破烦恼。不为侵害故。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今若无信力。视如等闲。岂能心受。若无念力。立即遗忘。焉能忆持。是为信力故受。念力故持也。

贝多罗叶

此云岸形。状如椶榈。直而且高。其叶长广。其色光润。采以书写。

赫蹏

蹏。古蹄字。纸名。

剥皮为纸

昔释迦如来。过去久远无数劫。名曰最胜。住山林中。修于仙道。得五神通。常行慈心。为闻法故。往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有一偈。若能剥皮为纸。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仙人闻。念言。我于无量劫中。受诸苦恼。都无利益。今当舍此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血。㭊骨。合掌向天。请说佛偈。魔见愁忧。即便隐去。仙人便言。我今为众生求法故。不惜身命。至诚不虗。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时东去此。二十二刹。有佛世界。名普无垢。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仙人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即为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仙人闻法。得无碍辩才。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于千岁。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中。由敬法故。今得成佛。

鹦鹉闻四谛

须达长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賖律提。阿难尊者。到长者家。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其鸟闻法。欢喜持诵。夜宿树上。为野狸所食。以此善根。生四王天。展转生他化自在天。如是七返。生六欲天。后生人中。出家成辟支佛。

狝猴奉献蜜

昔佛与诸比丘。于林中坐。有一狝猴。即取佛钵上树。盛满蜜奉上佛。如来受。分布众僧。皆悉周徧。狝猴欢喜。腾跃却舞。堕坑而死。即托生师质长者家。形貌端正。出家成阿罗汉。名曰献蜜上座。

鸟听经而生忉利

昔有一比丘。在林中诵经。音声和雅。时有一鸟。闻法敬受。在树上听之。为猎人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即持天香花。到比丘所。恭敬供养。时比丘即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鴈闻法生三十三天

昔佛在波罗奈国林泽中。为诸人天说法。时空中有五百鴈为群。闻佛音声。身心爱乐。回翔欲下。时猎人张网杀之。尽生三十三天。从天来下。持华供佛。佛为说法。俱得初果。

池鱼听偈

过去无数劫时。释迦如来为流水长者子。于空泽池中。为十千鱼。称南无宝髻如来名号。说十二因缘偈颂。十千鱼后夜。同时皆命过。生三十三天。至如来成道。初转法轮。从天来下。闻佛说法。俱得须陀洹果。

海鲸闻名

梵语摩竭。此云鲸鱼。乃海中大鱼也。身长三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遇舟则能吞之。时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采宝。值鲸鱼开口于水上。水流奔趋。如入大坑。船师曰。我曹死矣。商人各祷所事无验。中有一近事告众曰。佛是众生之慈父。可共戮方称南无佛。众即同声称之。鱼闻佛名。即合口同念。众得免难。

鹏敬律

金翅鸟王。常欲搏龙而食。龙披袈裟。则不兴害。

蛤生天

如来说法。蛤从池起。入草听法。农夫镢草悮伤。蛤死生天。

患狗毒蛇

昔有一狗。偷商估食。即截四足。弃于坑中。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舍利弗以天眼观见。即盛钵饭。飞至狗所。以饭除其饥火。乃为说三法印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当于我所。发清净心。舍此傍生之身。当生善趣。又有一大毒蛇。于山林中。被大火所烧。皮焦肉阑。舍利弗亦往。为说三法印。后二皆托生富长者家。出家为舍利弗弟子。二俱证阿罗汉果。

地狱闻经题而尽出火坑

昔一人暴死。入地狱中。狱卒以铁叉叉入油镬。彼即称云。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时油镬变为莲池。闻者皆出地狱。

伽陀

此云颂。是佛所说偈。有大神力。能自利利他。颂曰。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公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福田僧

谓有人供养此僧。得无量福。世世不受贫穷之苦。得大富乐。如沃壤之田。多获成实。今俗譌称。不勤齐戒。坐食田地者。为福田僧。大违经义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