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02
非离世。则不能度世。如岸上人。方可拯溺水人也。故华严经普贤常行。亦名离世间品。离世乃下化之本怀。成佛乃上求之夙愿。上求下化。惟此三聚净戒为最。可不精勤护持哉。初归敬述意竟。
○二正列戒相二。初明四重。二明四十一轻。
○初中三。初总标。二别列。三结问。
○今初。
慈以与乐。悲以拔苦。善人自知避苦求乐。恶人则但有苦无乐。故菩萨深起慈悲。譬如父母。虽等爱子。而于病者。尤偏怜也。
△第八不同声闻戒。此有二意。一者护众生戒。应须同学。不同则犯。二者少方便戒。不应同学。同学则犯也。
说法之人。自有文义俱妙者。自有义妙而文粗者。自有文美而义浅者。故听法人。但当依义。不当依文。倘因文粗而生嗤笑毁呰。其过深矣。
△第三十一不同事戒。菩萨有四摄法。摄取众生。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今即同事摄也。
罪有三等。小者应诃责。中者应折伏。大者应罚黜。又悮犯则容可恕。故犯则应诃责。诃责不改。则应折伏。折伏不改。则应罚黜。若眷属情重。或受彼利养而姑恕之。皆名为染污心。皆犯染污起也。
△第四十一神力不折摄戒
○大文为三。初归敬述意。二正列戒相。三结示宗趣。初及第三。皆结集家所安。二正列戒相。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中。谶师于地持论。已先译竟。今更译出别行。故称第二译也。
○初中四。初归凭。二诫听。三喻赞。四劝持。
○初归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