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03

菩萨戒羯磨文释

此文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之戒品。凡受菩萨戒者。最宜知之。故奘师译出别行也。按地论百卷。共为五分。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就初本地分中。分为十七地。一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就第十五菩萨地中。复分四持。就初持中。分十八品。第十戒品。菩萨戒本经。及羯磨文。咸出其中。言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谓能发起大智大悲。智则上求佛道。悲则下化有情。又设无大悲。则不成佛道。设无大智则难度有情。悲智双行。悲智不二。故名为菩萨也。戒有三聚。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止。二摄善法戒。无善不行。三饶益有情戒。亦名摄众生戒。无生不度。梵语羯磨。或翻作法。或翻办事。或翻为业。以义求之。即是白众作法。办如法之事业也。文分为三。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

受戒羯磨第一又分为二。初明从师受。二明像前受。

初中有四。初启白请证。二正授戒法。三总结毕仪。四拣择非器。

初中二。初求许。二正白。

初又二。初求。二许。

今初。

菩提心宝。人所固有。发心求戒。便得名为菩萨。既为菩萨。须学三聚净戒。欲学此戒。理应秉受。葢秖此重轻诸戒。既能止恶。便具众善。既能自摄。便能摄生。故即名为三聚净戒。此戒不论在家出家。但要先发弘愿以为其本。然后堪受。若不发弘愿者。纵令求受。不得戒也。既发愿求受。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审者。求之精详。访者。求之周切。葢不审。则恐归非其师。不访。则恐失于良导。言同法者。即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必欲上求下化者也。若非同法。岂堪作师。又虽发大愿。更须有智。则自知法用。有力。则能加被人。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则依义不依语。故能应根而与。随机而答。具足如斯胜功德者。方可为师。既得师。乃须三业专请。先礼双足。表于至敬。偏袒跪膝。表于至谦。合掌。表于心无二向。此皆身业清净。恭敬二字。即意善清净。如是请言等。即口业清净。请辞须三说者。二则不切。四则太烦。故但三说。名为处中。三业皆净。如法而请。乃名为无倒请。既请之后。又复敬礼供养诸佛菩萨。念彼功德。生于殷重清净心者。以此菩萨戒法。乃徧用法界诸佛菩萨为师为证。一受之后。十方诸佛。皆是我师。大地菩萨。皆同我学。生如是心。方名殷重。方名清净也。大地。即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具如华严等经广明。

二许。

菩萨戒羯磨文释(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