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品
因果品者。如来为说有二分中。初广开门竟在于前。此下第二就略摄门以辨经宗。此中略立因果二门。总摄六位行德。四十二贤圣故。所由为因。所起为果。由起相待通为因果。此中显是义。故名因果品也。在文有二。先问。后答。问中二句。领前。问后。答中亦二。别答。结答。别中亦二。先因。后果。因中有二。先明能生根本。后显所出德行。初中亦二。总明。别释。总明之中有其三句。一者举人标行。言十般若者。十度皆以慧为首故。离慧不能忘三轮故。二者释本。三者结本也。别释之中。先牒。后释。华严经说。十度之中各有十种。今此经中略立三三。摄彼十十。于中前七文显可知。方便三中巧会有无者。因缘合故谓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缘散故谓之无。非曰有是无。若如是一一切难问无不会通。故曰巧会。不舍不受者。谓于生死涅槃诸法达如梦。非有非无。故不舍。非有故不受。故于一切无所障碍也。通力中言报通者。依无分别智力。任运自在故。修定通者。依修边际定力。作意自在故。变化通者。依通慧力十四变化故。不同其前二力也。第十中言无相智者。以分别智。观无相理故。第六慧度是无分别故。
此下明其所出德行。于中有三。谓标释结。标中言十智者。即是前说十波罗蜜。十皆名智。如前释故。此举能生根本。总标所出德行。七财以下别释所生。于中有三。一者正明所生德行。二者示彼所照之境。三者显其所除之障。初中有二。别明。总举。别明之内略显八门第一明七圣财。一切贤圣。用此七德。长养法身。资益慧命。用之成佛。终无穷尽。以是义故名为圣财。故言贤用成佛故说财。贤圣所用德行众多。所以取七为圣财者。良由信为众德之基。施为出信之利。戒能除劫财难。闻能采集诸珍。惭崇善而增长。愧拒恶而远离。慧能将导六财令其增进。六入贤圣丰饶。此七为要。是故说此名为七财。总说虽然。于中分别者。此中七财十度所生。所以但取殊胜信等。如是七中皆有十种。如十无尽藏品广说。彼言何等为菩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无真实。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者。信一切法不实。信一切法无坚固。信一切法无量。信一切法无上。信一切法不可度。信一切法不生。乃至广说。案云是明深信其深法空。一信空无真实者。诸佛如来真实功德无所有故。二无相者。诸佛相好不可得故。三无愿者。大愿所度众生空故。四无作者者。法性缘起无能作故。五不实者。虗空无为不成实故。六无坚固者。涅槃常住无坚实故。七无量者。过去世空无可进求思量法故。八无上者。未来世空。无应当得增上法故。九不可度者。现在十方世界亦空。不可图度远近等故。十不生者。三世劫空。曾今当生不可得故。能信十种皆不可得。而不拨无一切诸法。如彼下文。言皆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惊怖。乃至皆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惊怖故。如说信财有十如是。后六亦尔。
第二明四摄者。瑜伽论菩萨地。云何菩萨方便所摄身语意业。谓四摄事。复何因缘唯四摄事说名方便。谓诸菩萨由是四种。于诸众生。普能摄受。调伏成熟。除此无有若过若增。何等名为四种方便。一随顺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名为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如是利行。名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由是因缘。令所化者不作是念。汝自无有圆满净信尸罗施惠。何赖于善。劝导于他。谏悔呵摈。与作忆念。是故菩萨同事摄事。当知是名随转方便。论说如是。今此经言利益𣽈语施法同事。次第虽异。行实应同也。
第三明四辨者。是四无碍。义如上说。
第四明四依者。初舍世间众生所依行。次舍世间饰词文句。三舍佛教不了义经。四舍了经闻慧分别。如其次第渐趣入故。如显扬论云。所依者谓四种依。广说如经。一依法不依众生。谓若法是如来所说。或弟子说。十二分教。随学随听。不众生所行行学。亦不随转。二依义不依文。谓若法非余词者。所造绮文字句唯能显了。独法清净。鲜白梵行。于此法中。恭敬信解。非于能显颠倒梵行。及不显了梵行。但饰词者。所造绮文字句。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于如来所说相似甚深空性相应随顺诸缘缘起法中。不妄执著。如言浅义亦不住自内见取心。唯劝寻究显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谓不唯听闻而生知足。便不进修法随法行。然为尽诸漏。劝求自内证真谛智故。
第五十力。第六四无畏。第七六通。第八三明。如是四门。后文当说。此是别明。次言百万亿阿僧祗功德者。第二总举。
上来第一正明所生一切德行。此下第二示所缘境。于中有三。谓标释结。初言次第生智能缘八世谛一切法者。举能照智标所缘境。第一义谛无相易照。故今但显世谛差别。第二别显八世谛法。一者四谛。染净二法各有果因故。二者二谛。初门二谛皆是世谛故。三者十二缘。义如前说故。四者缘成假。如阴缘成一假人。又四尘缘成一假柱等。如经缘成假法无我有法故。五者相待假。相待有三。一相集相待。如长短等。二相避相待。如青黄等。三相对相待。如有无。如经相待一切相虗故。六者相续假。依前后念以成一假。从前至后不断绝故。如经相续名一空不可得故。七者法假。一刹那顷心心所法。及诸四尘极微等法。从因而生。相集而起。离缘非法。即法非缘。名因生假。亦名法假。如经因生集起。即法非缘。实实集有。名生成法故。实实集有者。如一极微是缘成假之实。又刹那是相续假之实。如是诸实相聚。故言实实集有。即诸极微名为法假。八者受假。如极微触。以成麤触受本触名。起触对用。如说触尘同类相成。余色香味当亦尔。不同前说缘成假法揽异类缘名缘成假。如经法假造法受名。起用名聚法故。同法相集故名聚法。以微成麤故言造法。三假门内第三名假。已显于故不重说诸前第二二谛之有。中谛正是名假义故。是故以下第三总结。如是八门。皆有有为。故言八有为法。然四谛之中灭谛。二谛之内无谛。相待假中无为。此三虽非有为。从多通名有为。言本智者。谓入观时。双照之智。对出观智名为本智。双照之内量智边照。是八皆名世谛法故。其出观智亦照此八。但为乘显能治障故说其本智。以出观智不断障故。
此下第三显所除障。于中有三。谓标释结。初言复从是智能除者。谓前本智除障故。五葢以下别显诸障因果诸患通为所除。此中略举十八种法。言八倒者。有为四倒无为四倒故。九恼者谓九恼处。九恼处者。三三为九。一爱我怨家。二憎我亲爱。三正来恼我。此通三世故成九恼。其余诸门如常所说。言四结者。即是四系。如对法说。恼结中言皆名不善者。皆违涅槃真实善故。上来三分合为第二别明所生。十智以下第三结劝。言十智境所除者。谓十智之境。八世谛法十智所除。十八不善。是举非因。此余所有一切功德。皆名佛因。故应受行。八世谛法不名因者。彼境界门非因义故。
汝先以下第二显果。在文有三。牒问释结。第二释中亦有三分。初显体果。次释义果。三者重明体义二果。初中有二。先明一体之相。后显二身之门。初中亦二。一者举因标果。二者正明果体。初中言为性体者。是一法界故。其体者以下正显无二相。于中亦二。别显。总明。初别显中有二七对。非有非无者。非有一果体。非无一果体故。非大非小者。入一极微而无遗。包十方界而余故。非身非心者。离长短等形质。离有无等缘虑故。非相非三世者。离此彼处相。离前后时谢故。非天非人者。不在高空。不在下地故。非名字非常乐我净者。非芳名之可赞。非妙德之可归故。非六道非六识入者。非善恶之所生。非名色之可取故。非数量法过一切法相者。总结前七对也。非福田非鬼神者。无福无罪故。非动非静者。无散无定故。非生灭非第一者。非俗非真故。非五色非六大非土田者。非别非总故。非法界非三界者。非本非末故。非缚解者。不染不净故。非明暗者。不智不愚故。非得法寂然无为者。总结前七对也。言寂然者。远离七对二边相故。言无为者。虽离二边不为中故。由是道理故非得法也。一切以下第二总明。于中有二。正明。遣疑。初中言一切法外者。出离如前二重七对一切法故。心行处灭者。出离诸法亦离其离无所据故。其处难量者。虽非有得而非无得故。次遣疑者。有众疑云。若果如是心言绝者。何故如来记菩萨言。于尔许劫行种种行。于某世界当得作佛。如是如是示当果耶。为遣是疑。故言就有谛中修劫量行而有果报。果报者净土色身相好果报。此等皆就有谛中说。今此中说二谛之外。由是道理不相违也。
此下第二明二身门。于中有二。一者正明如来二身。二者乘显下地二身。初中四句。一者总。二者别显。三明二身常住。四结诸佛道同。第三中言如影随形者。是明果身常住。离生灭故。应身亦常离生灭。不同菩萨二身无常也。次明下地皆有二身。于中有二。正明。总结。初中亦二。先明菩萨二身无常。后显凡夫二身不同。佛子以下第二总结。
佛子以下次明义果。于中有三。总标。别释。第三总结。初中言义功德者。体果妙绝离相性。无为无作。但无所为故无所不为。为诸众生作诸义利。故于一体出无量义无量功德。德义积聚故名为身。即是应化。法身之身如下文言。住是妙觉地中。唯现作可名。有无量义。有无量名。其出一体。所谓妙果常住清净。至若虗空。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名数。不可名入。界分可得故。诸佛道同果法不异者。十号等德诸佛同故。所谓以下第二别明。于中略显八十八德。
先明十号。然此十号经论不同。或有处说佛为第十。或有处说佛为第九。今此经中依前门说。一如来者。十号经言。我即他曰如。他即我曰来。涅槃经言。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瑜伽论云。言无虗妄故名如来。佛性论云。从自性住来至至得。故名如来也。二应供者。瑜伽论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法养。是故名应。三正遍知者。论云如其胜义觉诸供故名正等觉。四明行足者。论云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五善逝者。论云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六世间解者。论云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染净相故。名世间解。七无上士者。涅槃经言。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讼。无上士者无有诤讼。如来无诤。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乃至广说。八调御丈夫者。涅槃经言。自既丈夫。复调丈夫。复善男子。言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调丈夫。故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即名丈夫。何等为四。一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若男若女。具足四法。即名丈夫。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即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如来调伏若男若女。是故号佛调御丈夫。乃至广说。瑜伽论中。合此二号以为一言。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故名无上丈夫调御士。九天人师者。论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案云为实眼者。有证道慧现见义故。为实智者。有教道智能决断故。为实义者。开示诸法离言义故。为实法者。安立无倒言教法故。下之六句反之可知。具此十法。名之为师。十佛陀者。论云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案云是显具一切智。以是三聚。一一通于善恶无记。于中委悉唯佛觉故。下总结言。具向十德故为一切众生所供养者。此是总名为世尊义。若以此名为第十者。如瑜伽说。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足功德名薄伽梵。
次明十八不共法者。此三六法。不与阿罗汉人共同。故名不共。初六无失不共同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方入聚落游行乞食。或于一时。与诸恶象及恶狗等共。路而行。或阿练若弃舍正路行邪恶径。如是等类罗汉误失。如来于此一向永无。是故言身无失也。又阿罗汉。或于一时由忘念故。于所作事而有丧失。如是忘念如来永无。是故言念无失也。又阿罗汉。或于一切时阿练若迷失道路。或入空扬声大叫呼噪远闻。或因习气。无染污心。骞唇露齿逌尔而咲。如是等类所有暴音。如来于此永无所有。是故言口无失也。无异想者。如阿罗汉。于有余依生死界中。一向发起猒背之心。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向发起寂静之想。如来于彼无差别想。安住第一平等舍故。无不定心者。如阿罗汉。若入等至即名为定。若出等至即不名定。如来遍于一切位中无不定心故。无不知已舍心者。如阿罗汉不善思择。而便弃舍利众生。事如来于此永无所有故。
次六无减者。如阿罗汉依所知障净。由未得退。退失念欲。乃至知见。如是退法。如来永无。故言念无减等。此中前四取所知鄣能对治道。后二无减彼所得果。如来于此因满果圆故无减也。
后六法者。如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无记转。语业意业当知亦尔。如来三业智前行故。智随转故。无无记也。又阿罗汉遍于三世所知事中。不能率尔作意便解。是故知见说名有著。不能一切无余正解。故名有碍。如来遍于三世境界率尔作意。便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别。今此经言身业随智慧行等者。随前行智慧及俱行智慧故。知三世中言有碍者。离彼不能无余正解之碍故。无障者。离彼不能率尔便解之著。此等具如瑜伽论说。彼云此中初四是无忘失法。及拔习气所摄。次一是大悲所摄。所余当知是一切种妙智所摄。
次明十力。依此十智有十种事。能伏邪说。故名为力。是处非处力者。如理通达一切因果是处非处。若沙门婆罗门。说无因果及不平等因果之法。即能制伏令堕负处。此事因彼初力得成也。业力者。如来知见自业自受。无有自作他受果者。若沙门婆罗门邪说邪教。度业度受。便能制伏令随负处。此事因业智力得成也。定力者。如来教化显三种轮。一神通轮。二记心轮。三示教轮。训导弟子以成圣众。若沙门婆罗门有胜负心。说违逆法。对治正典。便能制伏令堕负处。此事因定智力得成也。根力者。如来了达上中下根。如来为说令其下种成熟解脱。此事因根智力得成也。欲力者。如来知见三品众生。邪正欲乐如实见已。拔断恶欲。增长善欲。此事因欲智力得成也。性力者。如来观知众生种性。有麤中妙。令此三人如理得入种种法门。此事因性智力得成也。果力者。余处名至处道力。如来明见出离道法得解脱果。障碍道法得生死果。令灭障道修出离道。此是果力所成事也。天眼力者。余处亦名生死智力。如来明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如理授记。若执断见沙门婆罗门。便能制伏令堕负处。此是天眼智力所成也。宿命力者。如来明了见宿命事。说过去事。为令众生起猒畏心。若执常见沙门婆罗门。便能制伏令堕负处。此是宿命智力所成也。结尽力者。如来自知解脱通达无碍。若增上慢沙门婆罗门。未得罗汉。谓言已得。即能制伏令堕负处。此是漏尽力所成事也。具如无上依经说也。
次明四无量。谓慈悲喜舍。义如上说也。
次四无畏。言我是一切智人者是一切智无畏。我漏已尽者。是漏尽无畏。无漏出烦恼道者。是说尽苦道。无畏。烦恼障道者。是能说障道无畏。此中前二自具智断。后二令他智断具足。如论说言。师及弟子智断具足。此之谓也。
次明六通。亦如前说。次明五眼。五分法身义如常说次明无罪三业者。所谓如来三种清净。故言无罪。如华严经言。如来正觉成菩提时。住佛方便。得一切众生等身。得一切法等身。得一切刹等身。得一切三世等身。得一切如来等身。得一切诸佛等身。一切语言等身。得一切法界等身。得虗空界等身。得无阂法界等身。得出生无量等身。得一切行界等身。得寂静涅槃界等身。佛子随如来所得身。当知音声及无碍心。亦复如是。如来具足如是等三种清净无量。案云。此中十三等身即是无罪身业。十三等音即是无罪口业。十三等心即是无罪意业。以无罪故无障碍。无障碍故无边际也。
也明三宝。随所示现无不玄则故。遍涉六道恒与和合故。如前菩萨三宝义同。但彼未圆满。亦非常住。今是圆极常住三宝。方广经言。于一佛宝即有法僧。此之谓也。
次灭谛者。无仰四谛门中灭谛。无明住地断灭所显。即是大净波罗蜜也。
次解脱者。无碍解脱。此有十种。如大经言。一切诸佛有十种无阂解脱。何等为十。一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二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三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五于一微尘中。授不可说不可说化菩萨记。六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七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八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九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十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阂解脱也。
次灵智者。深玄难测是灵智义。出生无穷是灵智义。此有十种。如大经言。一切诸佛。有十种出生住持智慧。何等为十。一一切说法无所趣向。而能出生清净愿智。二一切法无身。而能出生法身智慧。三一切诸佛悉无有二。而生正觉悟一切法。四一切诸法悉无有我无有众生。而能出生化众生智。五一切诸法悉无有相。而能出生种种相智。六一切世界悉无成败。而能出生世成败智。七一切诸法无有造者。而能出生业报智慧。八一切诸法无可言说。而能出生说法界智。九一切诸法无有垢净。而能出生垢净智慧。十一切诸法无有生灭。而能出生缘起智慧。是为十种出生智慧也。
次一乘者。谓于佛所种善根者。皆无异趣。莫不同到大涅槃果。故说佛德名为一乘。为显是义。而说三喻。如大经言。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从身过至金刚轮然后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刚不可消故。如是佛子。于如来所少殖善根。能坏一切有为烦恼。乃至究竟如来涅槃智慧。然后乃住。所以者何。于如来所种诸善根不可尽故。佛子譬如须弥山等大干草聚。若有人持如芥子火悉能烧尽。何以故。火性悉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悉能烧灭一切烦恼无有遗余。究竟涅槃。何以故。于如来所种诸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大药王。名曰善现。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闻香者鼻得清净。若尝味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取彼地土。悉能除灭无量众病。安隐快乐。如来正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常以一切诸方便行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味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得金刚广长清净舌根。悉能演说一切言音。若有得触如来光者。彼人即得清净色身。究竟逮得无上法身。若有念如来者。得念佛三昧正念不乱。若有得经卷地如来塔庙礼拜供养。彼众生等具足善根。灭烦恼患。得贤圣果。佛子乃至不信邪见众生。见闻佛者。于见闻中所种善根。果报不虗。乃至究竟涅槃。断一切恶。具足善根。乃至广说。是名如来一乘功德也。
次金刚宝藏者。佛有十种坚固法宝。积集名藏。如大经言。一切诸佛有十种坚固士法。何等为十。一诸愿坚固不可沮坏。如说修行言行相应。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功德庄严未曾恐怖。三为化一切众生故。悉诣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教化众生无有留难。四于信不信众生。大悲等观而无有异。五从初发心乃至正觉。于其中间。未曾退失菩提之心。六修诸功德。皆悉回向一切种智。不求世行。七于诸佛随顺修学身口意业。永离声闻独觉之心。八平等普照无量无边诸佛正法。净得菩萨心。究竟具足一切种智。九悉能舍离一切世间。令诸众生悉灭诸苦。逮得寂灭平等快乐。十为诸众生受无量苦。皆欲建立诸佛种姓。超出生死。得十力地。是为一切诸佛十种坚固士法。如是名为金刚宝藏也。
次法身藏者。应化法身众德积集名法身藏。一云次法身藏者。五相五德积集名藏。如无上依经言。第一身者。与五种相五种功德相应。何者五种相。一者无为。二者不相离。三者离二边。四者脱一切障。五者自性清净。何者五种功德。一者不可量。二者不可数。三者难思。四者不共。五者究竟清净。如是十法相应不离。故名法身藏也。
次自性清净妙藏者谓诸如来无边功德无所不通。通于染净。在于惑地不染曰清。在于净地不净曰妙。故名自性清妙之藏。如无上依经言。云何如来为功德不可思议。一切如来恒河沙劫无边功德。在于惑地及于净地。相摄相应。未曾相离。无垢无净。不可思议故。
次三达者。谓无始过去通达无余。无边未来通达无余。现在无边十方法界究竟通达。故名三达。又复通达一一念法。无不具有三种三世。故名三达。如大经中九世中说也。
次三无为者。仁王经言。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案云彼经约初地。说即是少分三无为德。今此经中。说于佛德。即是圆满三无为也。
次三明者。如涅槃经言。菩萨明者诸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所谓佛眼。无明明者谓毕竟空。案云若论位别。初明在因地。第二在果地。第三明者通于因果。就其通门。皆在佛地。何者。大圆镜智照一法界佛性之门。名为佛眼。是诸佛明。妙观察智照遍满等。是菩萨明。所达空理无明无暗。是无明明。如是名为如来三明也。
次一谛一道者。无作四谛门中。道谛金刚心时。与苦集俱。故有三谛。今至佛地离二唯一。一谓一道。如是一谛通泰无阂。诸佛道同故名一道。如经颂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也。
次独法者。是大我德无与二故。言大净德。但从义类。前说净德。灭谛净类义相近故。今从一道方说独法。一之与独义相类故。灭除四障。显此四德。如无上依经言。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为四种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何者为四。一者生缘惑。二者生因惑。三者有有。四者无有。何者生缘惑。即是无明住地。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何者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随灭眠。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未断除故。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自在菩萨。不得至见大净波罗蜜。因无明住地。起轻相惑。有虗妄行未灭除故。不得至见大我波罗蜜。缘无明住地。因微细虗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大乐波罗蜜。若未能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永尽无余。是诸如来为甘露界。即变易死断流灭无量。不得不至见极无变异大常波罗蜜。乃至广说故。且止乘论。还释本文。释义果内有三分中。第二别释竟在于前。
一切以下第三总结。于中二句。先举义果。后结道同别释果内有三分中。初释体果。次释义果。如是二分竟在于前。果体以下第三重显体义二果。于中有二。别显。总结。初别显中。先明体果。此中十句。先五正明。后五结成。初中言果体圆满无德不修理无不周者。是举果极法身之门。第二句言居中道第一义谛清净国土者。是举自受用土之门。第三句言无极无名无相者。法身净土唯一法界。互相融通。无有边际。故言无极。言语路绝故言无名。心行处灭故言无相。第四句言非一切法可得者。一切功德无所不备。而诸功德皆不可得故。第五句言非有体非无体者。虽非有一果体。而非无一果体故。其法界离有无性。一切功德皆相称故。如无上依经言。一切佛土更无所碍。一切如来随顺平等。过作竟境。无分别相。犹如虗空无有分别。与法界相称故。其一以下第三结前。于中五句。作三分结。初二顺结前之二句。次二逆结后之二句。第三一句结中间句。一照相者。是结无德不备理无不周之句。以一功德无不一照。理与智冥。亦为一照故。一合相者。结居中道第一谛清净国土之句。佛与净土相会无二。乃名为居中道国土故。一体相者。结第五句。以非有体不堕无体。其非无体不当有体。所以直是一体相故。一觉相者。结第四句。觉一切法同无所得。是一觉相故。净明无二者。是结中间无极无名无相之句。净土佛明同一无极。又离名相为无二故。
是果以下次显义果。于中有四。一举体果以标义果。二就义果显其差别。三明建立义果之意。四示能解义果之利。初中言是果独法圆明常住者。重举体果也。一果体相有无量义者。依体立义也。义有无量德。德有无量名者。一一义中有无量德。德中亦有无量名也。义果者以下第二显差别。灭谛者是举净德。乐者大乐。常者无为。我法者前独法。是举八十八中。最后十八不共。一切功德。通举前说八十四门。言果果者。以从体果出义果故。义德名以下第三建立意。皆教化故有者。皆约应化法身之义教化众生门。以立如是义德名也。若贤人下第四示胜利。贤人者诸三贤也。一切众生者。住前凡夫也。若能解是三句之意。教化门说。非如言有者。已得成佛之初萌兆故。为三世诸佛所记也。
重显二果有二分中。第一别显竟在于前。其果以下第二总结。其果不可说不可知者。体果义果皆绝名言。故不可说。随言之智亦不能知。但随众生名相之法。寄言假说体义之相。故言而就名相法中说名相法。下显假说二果差别。
佛答之内有二分。第一别答因果义竟。吾说以下第二结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