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鼻地狱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满故。此五无间乃造五逆业者报之。
婆沙论云。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狱有八。一活。二黑绳。三合会。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狱如是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氷。八炎火。八炎火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六铁刺。七咸河。八铜橛。八寒氷者。一小多有孔。二无孔。三阿罗罗。寒颤声。四阿婆婆。患寒声五睺睺。亦患寒声。六沤波罗。外逼作青莲华色。七波头摩。红莲华色。八摩诃波头摩。
烦恼即百八烦恼也。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各有好恶平三种。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成十八烦恼。共成三十六种。更约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三十六种。总成百八烦恼也。
他化自在天谓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按论云。人间一千六百年为此天一昼夜。则人间五十七万六千年。方为此天一年。若此天寿十六千岁。则该人间九百二十一亿六百万年矣。
泥犁即地狱也。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无利。故云无有。
三魔一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而五蕴魔亦摄其中。
二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摄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三死魔。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殁也。行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兜率天兜率此翻知足。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按论云。人间四百年为此天一昼夜。则人间十四万四千年。方为此天一年。若此天寿四千岁。则该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矣。
故二故者旧也。梵语褒罗那地邪。此云旧。第二或云本二。谓舍俗出家。无复妻名。以其本在俗时妻次。故因名之为故二也。
如梦所见凡所有相。皆如梦幻不实。
释子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达池出。此方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斯经来悬合圣意。而道安法师乃印手菩萨一转也。复有四句分别。一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二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三是沙门是释子。比丘也。四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
恶律仪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
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
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虗罪囚。无慈善心。
十呪龙。谓习诸邪法呪术。呪于龙蛇。以为戏乐。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黄门梵语般咤阿。毗昙译为阉人。以无男根故。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妬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僧祗律云。是不能男有于六种。一生。谓从生不能男。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妬嫉。小时捺破。三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备门阉。四因他。谓因前人触故。身根生起。五妬。谓因见他人行婬。然后身根生起。六半月。谓半月男。半月不能男。是谓六根。
阉音淹。
囓同咬。
陶师陶师乃作瓦之家。经音义云。按西域地卑湿。不得为窑。但累坏器露地烧。
檀尼迦或云檀贰迦。或云但尼迦。或云达腻迦。或云陀尼迦。善见律云。檀尼迦是名。此比丘是瓦作家子。善能和泥作屋。窗牖户扄悉是泥作。唯户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以赤土污涂外。烧之熟已。赤色如火。打之鸣唤。状如铃声。风吹窗牖。犹如乐音。
摩竭国亦云摩竭提。或云摩竭陀。或云摩伽陀。此翻善胜。或有译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将谋兵勇。邻歒不能侵至也。又有云摩遍也。竭提聪慧也。言聪慧之人遍其国内。又有云摩者大也。竭提体也。谓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名大体。又云摩者无也。竭提害也。言此国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者。送至寒林耳。又有释云。此言无恼。又言不害。皆谓劫初已来无刑害故。至瓶沙王。截指为刑。后自啮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也。
瓶沙王此翻模实。身模充实故。又翻形牢。亦云影坚。影谓形影。亦云形胜。又名频婆娑罗。此云颜色端正。皆取本分强壮姝好为义。其形长大。性行雄猛。常自躬为征战。
居士楞严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什师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普门疏云。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郑康成曰。道艺处士也。
迦楼或作迦留。或作迦罗。迦罗秦言黑。此比丘是瓶沙王旧大臣。善知世法。故佛问之。然后随国法结戒。
瓮翁去声。汲水缾。
市肆古今注云。肆陈也。店置也。肆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店所以置货鬻之物也。肆亦列也。谓列其货。贿于市也。
长者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又厚德自居曰长者。有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旁生梵语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论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又云因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每于恒河欲过。即呼龙王云。小婢断流。水即两分。尊者过已。水复合之。如是频频渡河。常呼龙王为小婢。龙以所轻。往白世尊。佛敕尊者。与龙求悔。后勿轻呼。至于正求悔时。仍呼龙云小婢。我与求悔。佛语龙云。此非轻尔。彼八十亿劫常为尊上。今以余习未尽故如是。实非为有意轻汝。龙王闻佛所说。由是无瞋。
黠了音瞎。黠慧能明了事。
天眼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内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故名天眼。通非碍。
窣孙入声。
共有四条。僧祗律云。波罗夷者义当极恶。谓更无事重于此者。总以三义释之。一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不共住。非但失道果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住故。三堕落。舍此身已堕阿鼻地狱故。
律云。犯波罗夷者。譬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如针鼻缺。不堪复用。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多罗此云岸形。直而且高。叶可书经。此树若断其心。即便枯死。永不发生)。
根本律云。波罗市迦者。是极重罪。极可厌恶。嫌弃不可爱。若苾刍亦才犯时。即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不能郁茂增长广大。故名波罗市迦。
律摄云。波罗市迦者。是极恶义。是他胜义。才犯之时。被梵行者所欺胜。出家近圆。为除烦恼。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使消灭故。又复能生恶趣之罪。故名波罗市迦。又被非法军而来降。法王之子。受败于他。既失所尊。故名他胜(近圆者。圆谓涅槃。受比丘戒。则能亲近涅槃。故名近圆)。
萨婆多论云。波罗夷者。名堕不如意处。如二人共鬬。一胜一负。犯此戒者不听忏悔。毕竟永堕负处。又如焦谷种。虽种良田勤加溉灌。不生苗实。犯戒亦尔。虽勤加精进。终不能生道果苗实故。
佛说犯罪轻重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按论云。人间一千六百年为彼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此年数必译悮。音义中辨)此泥犁即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然燋烂。烧炙众生故。此但名其有间。若谤三宝五逆等罪。寿一大劫。堕八无间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