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江梵语么迦咤。此云猕猴。贺逻䭾此云池。而云江。乃译人义立耳。此池在毗舍离宫城外约五六里庵罗女园侧。是昔猕猴群集。为佛穿作此池也。
婆裘河或云婆裘沫河。或云䟦求河。又云䟦求摩河。正梵音名䟦窭末底。此翻胜慧河。
勿力伽难提应云蜜利伽罗。此云鹿难提。亦云喜总。言之名鹿喜。善见律云。鹿杖沙门。鹿杖其名也。沙门者。如沙门形。剃头留少。许周罗发。著坏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残食。以自活命。因此诸比丘雇彼行杀。
螫音释。虫行毒也。
蹹音踏。践蹹也。
杙音亦橛也。樴也。左传臧坚以杙抉其伤而死。
倚发倚者依也。谓依机发举也。
桁音衡。屋横木也。
弶强去声。设罟于道。以掩鸟兽也。
龟易龟谓灼龟。易谓卜易。皆趋吉避凶之法。
栴荼罗此翻屠者。乃西域最鄙贱之流。不与四姓同居。唯彼党类共住。凡入城邑。手持竹杖。挂以赤帜。而别其鄙贱也。
狎音洽。亲近也。玩熟也。习也。
辩才即四无碍辩才。亦名四无碍智。由其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一义无碍辩才。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故。
二法无碍辩才。谓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
三辞无碍辩才。谓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
四乐说无碍辩才。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
五阴阴者葢覆义。又名五蕴。蕴者积聚义。谓积聚有为。葢覆真性故。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一色阴。色即质碍之义。眼耳等六根和合积聚。故名为色。
二受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积聚。故名受阴。
三想阴。想即思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阴。
四行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六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阴。
五识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等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阴。
六入入即趋入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眼耳等六识所依。能入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故名六入。
十八界界即界分。为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一界。谓五根六尘。开心为七界。谓眼等六识及意根。皆属于心。故开之谓七。
得定即指三三昧三解脱门也。
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谓观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亦名无愿解脱门。
正受离邪倒想。领纳所缘。名为正受。又云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法智法智者。知现在法。是名法智。现在法。谓五阴等各别自相。
比智比智者。知余残法。名曰比智。余谓过去未来诸法。次现在法。后知故名比智。所以者何。先现知已。然后比知。
等智等智者。亦名世俗智。知诸有情修行差别。及知诸法名字等异。故名等智。
他心智他心智者。知诸众生心心所法无所滞碍。故名他心智。
苦集灭道乃四谛法。法界次第云。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正为声闻人说。欲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显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审实。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前二谛是世间之法。令知苦以断集。故先果而次因。后二谛是出世间之法。使为灭以修道故亦先果而次因也。
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
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
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
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虗。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手印古人多作印于指环上。亦如今人系图章于扇柄上。取其便用故也。按根本杂事。佛听比丘畜印。以为记验。但不听着指环及宝庄饰。许用𨱎石赤铜白铜牙角五种物作。又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刻作骨锁像。或作髑髅形。欲令见时。生厌离故。凡律中言手印指印。皆准此。
颠迦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性阐提。
芭蕉结子四句芭蕉生华状。如莲瓣中有甘露。甜如蜜。若生此华。则此枝便坏。竹苇开华结子。则竹林随败。骡不自生。皆驴共马交遘而生。骡若怀姙。必伤其母。
化乐天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按论云。人间八百年为此天一昼夜。则人间二十八万八千年方为此天一年。若此天寿八千岁。则当人间二百三十亿零四百万年矣。
迦留陀夷亦名乌陀夷。此翻黑光。又名麤黑。由其面黑眼赤故。乃婆罗门种。与佛同日而生。本是王大臣。因世尊出家成道。父王思见。遂命黑光往迎。既至佛所。佛为说法。唤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成比丘性。而情多欲。后于舍卫国。有婆罗门女。逼行非法。而尊者不从其事。彼怀瞋忿。自破身形。反诬尊者。以告其父。父集五百婆罗门众。共曳尊者。然尊者力大。乃至不能移足。时佛观知。此是最后教诫。乌陀夷事。佛衰其力时。众共打几死。将曳王所。王虽审知事虗。犹三反诃责。尊者极生惭愧。遂至舍利弗所。顶礼具陈上事。舍利弗与其说法教诫。发勇猛心。结惑皆除。证罗汉果。既得果已。念报佛恩。而行教化。佛言我声闻弟子中。教化有情。令得圣果者。迦留陀夷而为第一。如是尊者。于舍卫国。教化十八亿家。令得圣果。后为暴恶女儿妇通贼。断尊者命。将尸弃粪聚中。此是尊者先所作业果熟当酬。佛于十五日布萨。不见尊者。而知其死。佛与大众围绕。夜至城门。放大光明。徧满城邑。其门自开。王及夫人臣民妇女惊觉奔驰。随佛往至粪聚处所。出尊者尸。香汤洗浴。乘于宝轝。至一胜处。香木焚之。收取舍利。于四衢道侧。建塔供养。为人天福田。今所广引者。俾知尊者为建法门。以现犯缘也。
转轮圣王金转轮王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王四天下。七宝者。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典财宝。七主兵宝。四德者。一长寿不夭。二身强无患。三容颜端正。四宝藏盈满。以十善法。劝化众生。统摄四大部洲。
外道呪术外道者。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类分九十六种。
䏶皮上声。䏶胵胃脘也。
当念佛为初此谓六念也。一念佛。慈悲导师。二念法。三世佛母。三念僧。人天福田。四念戒。清净身心。五念施。普济贫穷。六念天。常受安乐。
扪摸扪音门。抚持也。摸音莫。按扪也。谓以两手扪摸。
髀音彼。股骨也。
草秸秸音甲。与稭同。稭禾槀。去其皮以为席。
擪叶入声。持也。按也。
特牛乃三岁之牛也。
牦音离。郭璞曰。牦牛黑曰牦牛。黑色出西南徼外。
牸音字。即牝牛。
摩邓伽亦云摩登伽。此云本性。乃大幻术婬女也。尝以呪术。迷惑阿难。幸如来神呪往护。恶呪始灭。复预楞严。获证三果。
呗匿此翻为静。又翻止断。又云止息。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法苑云。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毗尼母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听引十二部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故曰呗匿。
闲三藏闲谓善习精学也。三藏教理。深玄奥义。无不通达。
异熟果异熟果者。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故名异熟果也。
迦罗比丘十诵律云。鹿子长者儿。名曰迦罗。聪智利根。众人所问。常为断疑。他事忽务。若人有女。姊妹有来求者。往问迦罗应与不应。若人为自求妇。若为儿求。亦往问可取不可取。迦罗后时出家为僧。犹如本法。
门师门即三宝真净济世之法门。若居家善信男女归依三宝。所拜之师。称曰门师也。
牝牡牝者母畜也。飞曰雌雄。走曰牝牡。
杀者。丧己本慈。断他命根。最恶不良之事。此是性罪。纵未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国制杀人会须偿命。若犯佛戒。必堕三涂苦。婴长劫非山非海中脱之不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