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国根本律云。时摩竭陀憍萨罗二国中间。大旷野处。有五百群贼。杀害商旅。由斯两界人行路绝。时影胜王闻知已。命大将。往彼屏除群贼。其将至彼。方便降伏。群贼求哀请活。大将愍之。慈心向彼。即于二界中间。筑一新城。总集诸人。共住于此。从斯已后。名旷野城。
螺髻梵志西天外道或以螺为发。或以发塠髻如螺也。梵志是一切出家外道通称。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摩尼犍大龙王摩尼正言末尼。即如意珠也。此云离垢。谓龙王脑中有此珠。若人得之。毒不能害。火不能烧。犍大正言犍达。此云香。梵语那伽。此云龙王也。
佛图即浮图。是佛塔庙也。
拼音崩。
拘[目*焱]弥国西域记云。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讹也。中印度境。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里。土称沃壤。地利丰植。气序暑热。风俗刚强。好学典艺。崇树福善。
瞿师罗国此是长者名也。此翻美音。由过去世作狗子时。以声吠请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报得好音。是长者身长三尺。佛亦化身为三尺。以化彼令归正法。西域记云。具史罗旧云瞿师罗。讹也。城东南不远。有故伽蓝。其史罗长者旧园中有窣堵波。无优王之所建立。高二百余丈。如来于此数年说法。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复有如来发瓜塔。长者因缘。根本律广明。
优填王或云忧陀延。又云优陀延那。唐言出爱。佛初降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时憍闪毗国百军大王。初诞一子。见此光明。便作念云。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现。普照世间。宜与名曰光明。若详其王功德。于宾头卢经广明。
阐陀按萨婆多论云。又名阐那。是佛异母弟。优填王妹儿。生大豪族。出家为道。多住拘睒弥国。性悷自用。作种种过恶。多在此国。又云。此国是阐那所生处。白净王安一宫室。阐那母常在此中。有一妹亦适此国。以是因缘。多住此国。又以此中利益众生。
尼拘律树又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阿含云。其身圆正。其叶青滑长广。子似枇把。子子承蔕如柿。然其种类耐老。诸树中最能高大者。
佛磔手磔音窄。磔者张也。律摄云。佛张手者。中人三张手。谓佛一张手当一肘半也。
五分律云。修伽陀磔手者。方二尺。修伽陀此云善逝。是佛十号之一号也。尺者度也。周制寸尺。唐即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一尺。唐是八寸五分。言二尺即唐尺一尺六寸。方与中人三张手相当也。
沓婆摩罗子沓婆或作达婆。或作陀婆。又曰陀骠。陀骠翻云主。摩罗此云力士。或云壮士。根本律云。波波国中有一壮士大臣。名胜军。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所有赀产。如毗沙门王。虽非王种。时诸壮士作灌顶法。扶以为王。后生一儿。色相端美。天然净洁。彼国之法。若天然净洁者名实。此儿亦尔。净洁过人。复是壮士大王之子。应与立字。名实力子。善见律云。沓婆是比丘名。摩罗是王名。此王子出家。故名沓婆摩罗子。此大德年七岁出家。须发落地。即成罗汉。得三达智。具六神通。以本愿故。为僧差使。
慈地比丘是六群比丘中第一恶者。于生生中。与摩罗子。常为怨恶。
檀越或云檀那。寄归传云。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
羝音低。牡羊三岁曰羝。性善抵触。
提婆达多略言调达。或云提波达兜。提婆翻名天。达多此云授。亦云与。亦云施。三义皆一。谓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故名天授。或翻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是佛堂弟。阿难亲兄也。或云是佛从兄。身有三十相。出家诵通六万法聚。学满十二韦陀典。十二游经云。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
阿阇世此翻未生怨。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旧翻无指。生时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涅槃经云。提婆达多语善见太子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达多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占言。是儿生已。必杀其父。是故外人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善见。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咤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涕吐之身提婆达往至阿阇世太子。所以神通力。飞在空中。或现身。或隐身。或现半身等说法。或身出烟出火。或变身作婴孩。身著璎珞。在太子抱上转侧。欶太子指。时太子阿阇世见此变恐惧。提婆达知太子恐惧。即语言。勿怀恐惧。太子问曰。汝是何人。答言。是提婆达。太子言。汝实是提婆达者。还复汝身。寻复其身。见已即增信乐。太子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并增供五百釜饮食。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告诸比丘。汝等各自摄心。莫生贪著提婆达利养也。何以故。正使太子日日如是问讯供养。唯增益提婆达恶心。譬如男子打恶狗鼻。而令彼狗更增凶恶。此亦如是。故佛诃责云涕吐之身也。
四圣种一衣服知足圣种。二饮食知足圣种。三卧具知足圣种。四医药知足圣种。婆沙论以医药摄前三中。第四出乐断乐修圣种。即住阿兰若也。圣者佛独觉声闻。彼从此生相续不断。故名圣种也。又正法名圣。此能住持。令久相续。故名圣种。
立十四种人羯磨即是立人作寺主。作知库分衣。乃至分粥等白二羯磨差使也。
不截衣𦆠𦆠音织。卫余曰𦆠。即机头麤者。
马师满宿马师梵语阿湿婆。满宿云富罗婆娑。善见律云。马师满宿。于六群比丘中。最是上座。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共相论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于佛法中。衣食自然。一是舍利弗弟子。一是目犍连弟子。出家受具足已诵戒竟。五腊满。二人共议。意共同好种华等事。即往丰熟处住。婆沙论云。马宿井宿。恒造恶行。佛常教化。都不信受。佛记二人。命终生龙趣中。彼亦自见。于十指端。有十道水。将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决定当生龙中。佛复记彼二人。已种独觉菩提。于当来世。定成独觉。
俳说上音牌。戏也。又俳优杂戏也。又俳者乐人。所为戏笑以自怡悦也。汉书云。诙笑类俳倡。诙音奎。謿调也。
倡妓倡者俳也。妓者女乐也。
鼓簧吹贝簧者乃笙竽。管中金叶也。然笙竿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窍其管底之侧。以薄金叶障之。吹则鼓之而出声。所谓簧也。故笙竽皆谓之簧。小笙十三簧。大笙十九簧。竽二十六簧。长四尺二寸。贝乃海中螺贝也。
受雇佣赁也。
啸唤上音笑。蹙口而吹声也。
赃贿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
餐餐平声。熟食也。一曰吞食。
阐陀此云车匿。萨婆多论又云阐那。是佛异母弟。优填王妹儿。生大豪族。出家为道。多住拘睒国。性悷自用。因恶性不舍。众僧作梵罚。杂阿含经云。佛般泥洹未久。阐陀诣鹿野苑中诸比丘所。而请教授。诸比丘为说五蕴无常。彼未解。后于阿难所。请教闻法。阿难为说法要。得闻悟证果。
踬音至。顿足不前进也。
蹶音厥。跳走也。
辕音袁。车前曲木。上钩衡者。
𨍮音隔。车轴也。
咋衔上音责。啮也。下音醎。马口中勒也。
缘起 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听诸比丘作私房舍。时有旷野国比丘。闻佛听许。即私作大房。功力繁多。常行求索。居士厌避。复有一比丘。欲起房舍。自斫树。树神作念。欲打比丘。恐违道理。乃往白佛。佛赞慰之。示别所栖。时大迦叶至旷野城。居士遥见。各自避去。迦叶问知其故。具陈白佛。佛集僧而为结戒。由依住处事诤恨住处鄙业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盗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二节。自求作屋下。明其正制。若比丘有难处妨处下。结显违犯。律云。自求者。彼处处乞索。无主者。彼无有若一若两若众多施主自为已者。自求索自为作也。当应量作者。是中量长佛十二磔手。广七磔手(磔手者。张指一跨也。长者纵量。乃房之深处。广者横量。乃房之宽处。佛身长丈六。一磔手。准今小尺。一尺六寸。则深有一丈九尺二寸。宽有一丈一尺二寸。若太大则烦劳。太小则逼狭。令离二过。故制此量也)。难处者。有虎狼师子恶兽。下至蚁子。若不为此诸虫兽所恼。应修治平地。若有石树荆棘。当使人掘出。若有陷沟坑陂池处。当使人填满。若畏水淹渍。当豫设隄防。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无使他有语。是名难处。妨处者。不通草车回转。是防处(僧祇律云。非妨处者。四边各容十二桄梯。桄间各一拳肘。令作事者。周帀来往。涂治覆苦。以二尺为一拳肘)。彼作屋比丘。看无难无妨已。到僧中。具仪三乞。尔时众僧当观察此比丘为可信不可信。若可信即当听使作。若不可信一切僧应到彼处看。若众僧不去。遣僧中可信者往看。若彼处有难有妨。若无难有妨。若有难无妨。皆不应与处分。若无难处无妨处。应与处分白二羯磨(此羯磨法于作持中明)。故云。彼比丘当指授处所。无难处。无妨处。既与羯磨已。彼作房时。应知初安。若石若土。墼泥团。乃至治讫。斯为如法。
结罪 是中犯者。若僧不处分。一僧残 过量作。一僧残 有难处。一突吉罗 有妨处。一突吉罗若无难处。是有妨处。一突吉罗 若有难处。是无妨处。一突吉罗。
若僧不处分。一僧残。不过量作。无犯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皆如上。
若僧已处分。无犯。过量作。一僧残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皆如上。
若僧已处分。不过量作。皆无犯 若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罪如上。
若作而不成。僧不处分。及过量作。各得一偷兰遮。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罪如上。
若使他作屋成。僧不处分。及过量作 若僧已处分。过量作 若僧不处分。不过量作。得僧残。皆如上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罪如上。
若为他作屋成。僧不处分。过量作 僧已处分。过量作 僧不处分。不过量作。皆得偷兰遮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突吉罗如上。
若作而不成。僧不处分。及过量作。有难有妨处。一一皆犯突吉罗。
若作屋以绳拼地。应量作者。过量作者犯 若教人案绳墨作。彼受教者。言如法作。而过量。彼受教者犯 彼教人案绳墨作。即如法作。不还报。作者犯 若教人案绳墨作。即如法作。教者不问如法作否。教者犯。
若僧不处分。作不处分想。僧残 不处分疑。不处分作处分想。处分作不处分想。处分疑。皆偷兰遮。
若过量想疑。亦如是。
若难有难想。难疑。有难无难想。无难有难想。并疑皆突吉罗 若妨处想疑。亦尔。
此戒具六缘。方成本罪。一无主自作私房。二不求众僧处分。三作不处分想。四违制过量。五过量想。六房已作成。若缘有阙。罪结方便。
兼制 比丘尼偷兰遮(同制别学比丘尼。因难事起。故不听住阿兰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如量作。减量作。僧处分作。无难无妨处作。如法拼作。若为僧作。为佛图。讲堂。草庵。叶庵。小容身屋。及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作房时若授砖泥团。及垒砖等。尽越毗尼罪 若户牖已成时。偷兰遮 乃至作成时。僧残 若房主比丘不舍戒。不死不与僧。若比丘于此房中。若熏钵。若读诵。若思惟(谓修定坐禅也)。一切受用。得越毗尼罪。
十诵律云。若比丘语余比丘。为我作舍。语已便去后作未成。行还自成。是舍不如法。作犯(当仍请指授。与量相应。无诸难妨。斯则何咎。由依前人违制规模故尔。成犯)若得先成舍。无犯根本律云。若于不净处。有诤竞处。无进趣处。自作使人。作小房时。于此三中。随有过。皆得窣吐罗。一不净处者。若有蛇蝎虫蚁窟穴是。二诤竞处者。若近王宫。及以天祠。或长者宅。外道家。苾𫇴尼寺。或有好树须伐是。三无进趣处者。若有河井。或临崖坎是。
摩得勒伽云。乞房已不作。偷兰遮 物不现前而作房。偷兰遮。
善见律云。若长中减一磔手。广中益一磔手。若减广益长亦不得。何况长广俱过量 若二三人共作屋。若一比丘一沙弥悉不犯。何以故。人无一屋分故。若段段分人。得一屋分。得僧残罪。
此戒大乘同制。梵网经所谓恶求多求。菩萨戒本经所谓多欲不知足也。
引证 佛因比丘自求作屋故。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往昔此恒水侧有一螺髻梵志。常居此水边。颜貌憔悴。形体羸瘦。时我诣彼。与共相见。而问其故。彼报我言。此水中有一龙王。名曰摩尼犍大。自出其宫。来至我所。以身遶我。头覆我上。时我作念。龙性暴急。恐害其命。以此忧患。致使形容如是耳。时我语梵志言。汝欲使此龙常在水中不出至汝所不。彼答我云。实欲使此龙不来至我所。我即问梵志。彼龙有璎珞不。答言。龙颈之下有好璎珞。佛语梵志言。若此龙出水来。至汝所时。当起迎语言。龙王。且止。持汝颈下璎珞与我来。并为说偈云。
时彼梵志受我语已。后时龙王从水中出。梵志遥见。往迎而为说偈。尔时龙王复以偈报梵志云。
于是龙王即时还宫。更不复出。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又一比丘所住林间。于半夜后。众鸟悲鸣相呼。而乱定意。我教彼比丘语众鸟云。我今急须汝两翅。与我来。时群鸟出林。更不复还。汝等比丘当知。乃至龙畜飞鸟尚不喜人乞索。而况人乎。多求无厌。岂不怨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