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处村时拘萨罗国有一村。无僧伽蓝及停留之舍。有居士为福德故。造立住处。备诸饮食。供给往来众僧。唯施一食。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设故。余律皆名福德舍。
沙㝹婆罗门未见翻译。余律多云。何耆达婆罗门。
维那梵语羯磨陀那。此翻知事。亦翻悦众。维那二字华梵双举。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略去羯磨陀三字。
偭音面。背也。偭规矩而改错。
揣食揣吹上声。即抟食亦名段食。有形段故。
触食前六识相应之触心所。对前境生喜乐。如观剧戏。终日不食。而自饱等。又凉煖诸触。能滋养身。
思食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于可意境而生希望。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又思想饮食。令人不死。如小儿视梁上悬囊。及望梅止渴等。
识食第八识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持诸根大种故。又第七识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此是三界众生因。名之为食。若入灭受想定。令第七识染分心心所灭。不复执第八识为我。便于三界不得久住。故知识是食也。
若约六道分别者。人畜具四食。段食显胜。鬼神欲天除段食。则具三食。触食显胜。禅天除段触二食。则具二食。思食显胜。无想四空并无间狱除段触思三食。唯依识食而住。
啑色洽切。衫入声。啑啑水鸟聚食貌。
𥎝音缵。与𨱔同。矛戟柄底锐者。
𠯟出音衍。不顾而吐也。说文云。不呕而吐也。
贪餮音铁。贪也。贪财曰饕。贪食曰餮。
嗜食音示。欲也。好也。
圊音清。溷也。厕也。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净洁也。
蒟音举。果也。似王爪蔓生子长大。苗为留藤。实似桑椹皮黑肉白食之辛香。今岭南人取其叶。合梹榔食之。
迦罗此翻黑。或云哥罗。是尊者已得阿罗汉果。
鏬𫚥去声。裂也。
彪补尤切。音髟。小虎也。
柞音昨。栎也。枝长叶盛。丛生有刺。栎音历。
诧𠻬去声。
荍音乔。荍麦也。俗作荞非。
缘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尔时拘萨罗国有无住处村。居士为比丘作住处。常供给饮食。若在此住者。常听一食。六群比丘至彼处经一宿。得美好饮食。故复住。第二宿复得美好饮食。念言。我等所以游行者。正为食尔。今者已得。彼于此住处。数数食。居士讥嫌。此初结戒也。后舍利弗游行。诣此得病。恐犯此戒。扶病而去。病遂增剧。故更增无病之言。此第二结戒也。因宿食事。招俗讥嫌。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住处者。在中一宿。食者。乃至时食(乃至者。超略其五嚼也)。病者离彼村。增剧者是(十诵律云。病者下至竹叶所伤)。
结罪 是中犯者。若无病比丘于彼一宿处过受食。咽咽波逸提 除食已更受余衬身衣。灯油。涂脚油。尽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无病难。二有贪心。三过受入咽。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一宿受食。病过受食。若诸居士请留食。若檀越次第请食。今日受此人食。明日受彼人食。或水陆道阻。或诸难缘。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过一宿不食。突吉罗 余处宿是中食。波逸提。
此戒大乘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