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徉上音旁。下音羊。彷徉犹徘徊也。又彷徉以逍遥也。
关与钥同。关令不能开。
漉音六。淋也。水下也。
畜生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立世论云。由因谄曲业故。于中受生。复说此道众生。多覆身行故。名底栗车。
婆沙论云。生谓众生。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问若以畜养名畜生者。如诸龙水陆空行。岂可为人所养。名为畜生耶。答养者义宽。且满人世及以六天。不养者处狭。唯在人中山野泽内。又古昔诸龙亦为人养。具在文史。今从畜养偏多。故名畜生。
绥音虽。安也。
搦音诺。按也。
沟渎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又田间之水曰沟。
又水渎广四尺深四尺曰渎。
一寻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又云舒两臂为一寻。
天眼此眼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也。能见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见之。以无色质障碍。故名天眼。通非碍也。
得法眼净证须陀洹果。断三界分别惑。见真谛理。名法眼净。
阿梨咤比丘阿梨咤。亦名阿利咤。此云无相。是人所以生此邪见者。言须陀洹斯陀含皆有妻室。亦不障道。牵此自比。故生邪见。言婬欲非障道法也。
萨婆多论云。此人先是外道弟子。外道邪见师遣入佛法中。倒乱佛法。其人聪明利根。不经少时。通达三藏。即便倒说云。行障道法。不能障道。尽其智辩。不能令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居士请僧。明日食夜办供已。明日清旦往白时至。尔时十七群持衣钵坐具针筒。著一面经行。彷徉望食时到。六群伺彼背向时取而藏之。时到寻觅不得见。六群在前调弄。余比丘察知嫌责。白佛结戒。由调戏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盗根本种类。
释义 藏者(密举也)。衣者(三衣及余衣也)。钵者(铁瓦二种应量之器)。坐具者(敷以坐卧)。针筒者(贮针之器此等皆是比丘要用随身之六物也)。下至戏笑者(若故令他生恼而藏。或戏弄取笑而藏)。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调弄心藏。二须是比丘六物。三彼人寻觅不获。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实知彼人物相体悉而取举。若在露地为风雨所飘渍取举。若物主为人性慢。狼藉六物。为欲戒勅彼。故而举之。若借衣著。而彼不收摄。恐失便举之。或以此衣钵诸物故。有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藏余四众。乃至畜生物。突吉罗 尼藏二众物。波逸提 藏余三众物。皆突吉罗。
十诵律云。彼若觅得。突吉罗 觅不得。波逸提 若藏空针筒觅不得。突吉罗。
律摄云。但是沙门合畜之物藏。得堕罪 不合畜者。得恶作 若犯舍堕物及不净三衣减量衣授学人物。外道婆罗门等物。輙藏举者。咸得恶作。
根本律云。若苾刍寄与余苾刍。彼但藏自衣。不藏他衣。被贼盗去。不犯。
此戒大乘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