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13
- 疏科分(二)
- 初疏序(二)
- 初题号(二)
- 初标题
- 二撰号
- 二序文(二)
- 初通叙所宗(二)
- 初标教体以叹
- 二昔下约分宗以显(二)
- 初总明诸部
- 二至下别叹今宗
- 二蕴下别明传授(二)
- 初叙古本(二)
- 初列示三本(三)
- 初觉明本
- 二元下光师本
- 三高下愿师本
- 二斯下结显同异
- 初列示三本(三)
- 二余下明今本(二)
- 初明注本(二)
- 初详校诸本
- 二所下正明注述
- 二今下明撰疏(二)
- 初叙发起缘由
- 二博下由谦酬请
- 初明注本(二)
- 初叙古本(二)
- 初通叙所宗(二)
- 初题号(二)
- 二疏文(二)
- 初题目
- 二本文(二)
- 初通叙教本(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教兴所由(二)
- 初标
- 二斯下释(二)
- 初通叙戒学(二)
- 初正示(二)
- 初约圣意以明教本
- 二然下约对治以明相须(二)
- 初明立法次第
- 二故下显相须之意(三)
- 初反显
- 二故下劝依
- 三故下双证
- 二释疑(二)
- 初举定慧以难
- 二约远意答(三)
- 初明圣教异凡
- 二任下正行体分齐
- 三若下穷制意正通
- 初正示(二)
- 二问下别彰戒本(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斯下引证
- 初通叙戒学(二)
- 二摄教分齐○
- 三解开名义○
- 四解今题目○
- 初教兴所由(二)
- 二自下义张三位○
- 初通叙教本(二)
- 初疏序(二)
- ○二摄教分齐(二)
- 初牒章
- 二三下随释(二)
- 初叙昔所传(二)
- 初总示
- 二有下别释(四)
- 初三轮(二)
- 初总叙(三)
- 初通标
- 二创下列示(三)
- 初神足轮
- 二身下说法轮
- 三神下忆念轮(二)
- 初正明教意
- 二然下委释所证(二)
- 初标举
- 二一下列释(二)
- 初明事证
- 二明理证
- 三如下指所出
- 二今下别判
- 初总叙(三)
- 二化行(二)
- 初斥前标后
- 二何下立义判释(二)
- 初释化教
- 二释行教
- 三制听(二)
- 初别古(二)
- 初斥前标后
- 二如下立义判释(二)
- 初制教
- 二听教
- 二若下蹑破
- 初别古(二)
- 四化制
- 初三轮(二)
- 二今下明今取舍(二)
- 初分门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叙教本(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三)
- 初明凭教有无
- 二经下示经论诸判
- 三昔下斥二家无据
- 二征昔宗(二)
- 初标
- 二初下释(三)
- 初征化行
- 二征制听
- 三举化制
- 三今下立正义(二)
- 初正明所取(二)
- 初标所取未尽
- 二但下正今义足成(二)
- 初引文义明通(二)
- 初明通二轮
- 二夫下正叙忆念
- 二问下约兼正显局(二)
- 初叙问
- 二答通
- 初引文义明通(二)
- 二近下复引余义(二)
- 初引示(二)
- 初正明
- 二释妨(二)
- 初问
- 二答
- 二若下指斥
- 初引示(二)
- 初正明所取(二)
- 初叙教本(二)
- 初叙昔所传(二)
- ○三解开名义(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统叙众名
- 二依名翻释(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尸罗(二)
- 初翻名
- 二戒下释义(三)
- 初略释
- 二如下斥古
- 三如下显今(二)
- 初举诸文以明局善
- 二依下约两通以显正义
- 二木叉(二)
- 初翻名
- 二如下释义(三)
- 初约道事二戒分
- 二或下约业惑两报辨(二)
- 初正示
- 二释疑
- 三然下引经律互说(三)
- 初标指
- 二何下引示
- 三以下结显
- 三毗尼(三)
- 初标梵号
- 二自下辨胡梵(四)
- 初标古略斥
- 二何下约义广辨(四)
- 初定梵土中边(二)
- 初引示诸说(三)
- 初定𣑽国必中
- 二此下显此方非中
- 三尔下示河源远近
- 二今下研详取证
- 初引示诸说(三)
- 二胡下示胡国所在
- 三又下明翻传随世
- 四又下显𣑽字之本
- 初定梵土中边(二)
- 三余下显略
- 四上下示意
- 三古下翻名义(二)
- 初正翻(五)
- 初对古示名
- 二俗下准俗显义
- 三如下引文证
- 四古下点古非
- 五问下简通滥(二)
- 初举余藏以问
- 二约不同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转难(二)
- 初约戒善相滥难
- 二约两义可分答
- 二所下示对翻所以(三)
- 初叙本翻意
- 二何下征释同异
- 三问下与俗例难(二)
- 初叙问
- 二答通
- 初正翻(五)
- 初尸罗(二)
- 三对名立教(二)
- 初标
- 二问下释(二)
- 初约三藏偏标以问
- 二约总摄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转难(二)
- 初约说戒以难
- 二约取行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有下指非
- ○四解今题目(二)
- 初标列
- 二就下随释(四)
- 初部类不同(二)
- 初叙名列章
- 二初下依位解释(三)
- 初叙本无分(二)
- 初标
- 二意下释(三)
- 初本立教之旨
- 二虽下通诸文之意
- 三何下约三义证成
- 二分之时节(三)
- 初标分
- 二一下列释(四)
- 初分二部
- 二分五部(二)
- 初标
- 二若下释(二)
- 初叙异世五师以明缘本(二)
- 初列缘相(四)
- 初第一师
- 二第二师
- 三三四二师
- 四第五师
- 二前下示不分
- 初列缘相(四)
- 二叙同世五师正明分派(二)
- 初叙分所以
- 二如下引文为证
- 初叙异世五师以明缘本(二)
- 三分十八部(二)
- 初标
- 二如下引释(三)
- 初引三藏所传
- 二又下引文殊问经
- 三又下引十八部执论
- 四五百部
- 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义答
- 二故下引文证
- 三见解有异(二)
- 初标
- 二大下释(二)
- 初引示(六)
- 初第一师
- 二第二师
- 三第三师
- 四第四师
- 五第五师
- 六又下根本部
- 二问答(三)
- 初问古师传滥
- 二问经赞有无
- 三问本末次第
- 初引示(六)
- 初叙本无分(二)
- 二前后差异(二)
- 初标
- 二问下释(二)
- 初叙问
- 二答通(二)
- 初约拣滥答
- 二约颠倒难(二)
- 初叙难
- 二释通(二)
- 初今答
- 二有下引他答
- 三正解名目(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二)
- 初法题(二)
- 初制目(二)
- 初标示
- 二佛下广释(三)
- 初正释
- 二此下遮简
- 三又下举例
- 二言下通目(二)
- 初牒示
- 二戒下广释
- 初制目(二)
- 二出下人号(二)
- 初牒示
- 二前下广释(三)
- 初出标意
- 二𣑽下翻𣑽名
- 三古下点古非
- 初法题(二)
- 四泛解翻度(二)
- 初标
- 二此下释(二)
- 初叙意标举
- 二自下依次列示(二)
- 初明戒本羯磨二部初传
- 二十下明广律四部次第(四)
- 初十诵律
- 二四分律
- 三僧祗律
- 四五分律
- 初部类不同(二)
- ○二自下义张三位(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初下约义科判(二)
- 初总判(三)(如文)
- 二就下别释(三)
- 初广略二教总序分(二)
- 初三种分别二序(二)
- 初标分
- 二就下随释(三)
- 初立名
- 二建意
- 三前后
- 二就下四节科判偈文(二)
- 初总分
- 二就下随释(四)
- 初半偈归敬三宝(二)
- 初约义悬释(二)
- 初分章
- 二且下随释(二)
- 初归敬三宝(二)
- 初略示名义(二)
- 初叙意
- 二言下列释(二)
- 初释别名(三)
- 初佛
- 二法
- 三僧
- 二此下释通名
- 初释别名(三)
- 二就下重分四别(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举众相(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随释(四)(如文)
- 二明本末(二)
- 初标
- 二四下释(二)
- 初相望总明
- 二问下当相各守(二)
- 初问
- 二答
- 三分次第(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四)
- 初理体
- 二化相
- 三住持
- 四一体
- 四叙功用(二)
- 初标
- 二四下释(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今答
- 二有下引佗答
- 初举众相(二)
- 初略示名义(二)
- 二解归意
- 初归敬三宝(二)
- 二就下就文牒释(二)
- 初分文
- 二形下解释(二)
- 初能敬仪(二)
- 初释稽首
- 二释礼
- 二众下所敬境(二)
- 初释佛宝(二)
- 初牒释
- 二释疑
- 二释余二宝(二)
- 初释及字
- 二释法僧(二)
- 初法宝
- 二僧宝(二)
- 初标𣑽号
- 二此下释义译(二)
- 初约因译
- 二又下对果译(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
- 初释佛宝(二)
- 初能敬仪(二)
- 初约义悬释(二)
- 二半偈归敬之意○
- 三九偈列相劝持○
- 四二偈显教功益○
- 初半偈归敬三宝(二)
- 初三种分别二序(二)
- 二广略二教别序正流通正宗分○
- 三广略二教总流通○
- 初广略二教总序分(二)
- ○二半偈归敬之意(二)
- 初分文
- 二说下牒释(二)
- 初明意(二)
- 初释今演
- 二释毗尼(二)
- 初约义略释
- 二如下引文广释(二)
- 初母论(二)
- 初引论
- 二如下会名
- 二又下了论(二)
- 初引论
- 二据下示名
- 初母论(二)
- 二明益(二)
- 初正释(二)
- 初略释
- 二问答(二)
- 初叙问
- 二答通(三)
- 初约义以答
- 二所下引文以证
- 三良下出其所以
- 二然下斥略
- 初正释(二)
- 初明意(二)
- ○三就下九偈列相劝持(三)
- 初标章生起
- 二就下约义科文
- 三就下随文牒释(三)
- 初一偈明戒德宗体(二)
- 初分文
- 二就下牒释(二)
- 初上半陈喻(二)
- 初明喻意(二)
- 初正明
- 二有下指谬
- 二就下牒文释(二)
- 初分示
- 二言下正释(二)
- 初深广喻(二)
- 初牒文释
- 二然下点字体
- 二出宝喻(二)
- 初正释(三)
- 初约能求释
- 二然下约所求释
- 三又下约功益释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正释(三)
- 初深广喻(二)
- 初明喻意(二)
- 二就下下半举益(二)
- 初释劝护(二)
- 初牒文正释
- 二所下明单合所以
- 二说下释说听
- 初释劝护(二)
- 初上半陈喻(二)
- 二上下三偈略举篇聚(二)
- 初结前生起
- 二就下分文解释(二)
- 初总分
- 二就下别释(三)
- 初一偈举教劝修(三)
- 初分文
- 二欲下随释(二)
- 初三句明广教之功(三)
- 初释四弃(二)
- 初牒释
- 二若下总示
- 二初下释僧残
- 三上下释舍堕
- 初释四弃(二)
- 二既下一句举功劝听
- 初三句明广教之功(三)
- 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第下一偈半引佛成证(二)
- 初标分
- 二若下随释(二)
- 初一偈列教主名(三)
- 初明通说广略
- 二问答释妨(三)
- 初问经律相违
- 二问不明二世
- 三问前后具缺
- 三释下指略佛名
- 二就下半偈结人成法
- 初一偈列教主名(三)
- 三文下半偈承传劝听(二)
- 初分文牒释
- 二如下显示贤圣
- 初一偈举教劝修(三)
- 三第下五偈明持毁得失(二)
- 初约义分科
- 二就下随文解释(二)
- 初寄别行生二喻(三)
- 初分示
- 二次下随释(二)
- 初身足喻止持(三)
- 初分文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一偈明止犯(二)
- 初总分
- 二释下别释(二)
- 初上半偈明喻
- 二就下偈半法合
- 二次一偈明作持(二)
- 初牒释
- 二通妨(二)
- 初问
- 二答
- 初一偈明止犯(二)
- 三上下结示(二)
- 初正结
- 二难相违(二)
- 初问
- 二答
- 二次下车轴喻作犯(三)
- 初分示
- 二假下牒释(二)
- 初上半偈明喻
- 二次半偈法合(二)
- 初对合
- 二征意(二)
- 初问
- 二答
- 三准下辨阙(二)
- 初准明阙意
- 二寻下因示偈文(三)
- 初示𣑽偈
- 二或下斥讹谬
- 三又下会𣑽言
- 初身足喻止持(三)
- 三上下结显
- 二就下寄众法生二喻(三)
- 初分示
- 二次下牒释(二)
- 初教为明镜喻(二)
- 初分文
- 二奉下随释(二)
- 初配喻
- 二法合
- 二就下教为神解喻(二)
- 初分文
- 二如下随释(二)
- 初明喻
- 二法合
- 初教为明镜喻(二)
- 三何下对简
- 初寄别行生二喻(三)
- 初一偈明戒德宗体(二)
- ○四次下二偈显教功益(二)
- 初分文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喻辞(二)
- 初列四喻(三)
- 初总标
- 二王下列示(四)(如文)
- 三斯下结显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答不尽
- 二又下答尽
- 初列四喻(三)
- 二就下法合(二)
- 初分文
- 二就下随释(三)
- 初半偈总合上喻(三)
- 初通约三藏释
- 二约二藏相兼释
- 三局据律部释
- 二然下一句举法属人
- 三但下一句说教之时(二)
- 初牒释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初半偈总合上喻(三)
- 初喻辞(二)
- ○二上下广略二教则序正流通正宗分(二)
- 初标分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总辨二教(二)
- 初标列
- 二就下随释(六)
- 初解名(二)
- 初标
- 二何下释(二)
- 初略名
- 二言下广名(三)
- 初释广名
- 二又下释广相
- 三伸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定相(二)
- 初标
- 二略下释(二)
- 初明略(二)
- 初列示四略
- 二上下总判通局
- 二言下明广(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三)
- 初约止作分
- 二有下约已未分
- 三有下约三根分
- 初明略(二)
- 三所为(二)
- 初总标
- 二初下别释(四)(如文)
- 四前后(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释(三)(如文)
- 五相成(二)
- 初标
- 二问下释(二)
- 初叙问
- 二答通
- 六时节(二)
- 初标
- 二若下释(三)
- 初引示时节
- 二何下明说略所以
- 三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初解名(二)
- 二分文解释○
- 初总辨二教(二)
- ○二注下分文解释(二)
- 初总标
- 二欲下别释(二)
- 初释结前文(二)
- 初明结意
- 二问答
- 二注下释生后文(二)
- 初点注
- 二文下释文(二)
- 初总分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广教(三)
- 初总分三分
- 二就下依位别释(三)
- 初释序分(三)
- 初总分
- 二就下别释(三)
- 初释集僧简众(二)
- 初分文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能成之缘(二)
- 初总示缘成(三)
- 初标示
- 二何下别列
- 三斯下结略
- 二就下牒文解释(二)
- 初总示
- 二言下别释(七)
- 初和合(二)
- 初释文
- 二释注(二)
- 初释制缘
- 二有下释和别
- 二集僧(二)
- 初释文(二)
- 初牒释
- 二有下指异
- 二释注(四)
- 初释约界集(二)
- 初牒释
- 二问答
- 二注下释供具
- 三举下释独住
- 四言下释结犯(二)
- 初牒释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义答
- 二如下举例
- 初释约界集(二)
- 初释文(二)
- 三遣末具(二)
- 初释文(三)
- 初牒文释
- 二所下出所以
- 三行下指诫勅
- 二释注(四)
- 初释遮说戒
- 二注下释安置处(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
- 三所下释听非人
- 四尼下释制尼众
- 初释文(三)
- 四明说欲(二)
- 初释文
- 二释注
- 五尼请法(二)
- 初释文(二)
- 初叙意
- 二文下牒释
- 二点注
- 初释文(二)
- 六问事宗
- 七答法(二)
- 初释文(二)
- 初正释
- 二有下指异
- 二释注(六)
- 初释出房
- 二比下释检校
- 三先下释白告
- 四又下释制诵
- 五又下释重诵
- 六又下释诵经(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
- 初释文(二)
- 初和合(二)
- 初总示缘成(三)
- 二所成之业○
- 初能成之缘(二)
- 二释诫勅时众○
- 三释三覆检问○
- 初释集僧简众(二)
- 三上下结示
- 二正宗分○
- 三广教别流通○
- 初释序分(三)
- 三自下通结三段○
- 二略教○
- 初广教(三)
- 初释结前文(二)
- ○二次下所成之业(二)
- 初标章
- 二何下随释(二)
- 初叙意
- 二就下判释(二)
- 初释文(二)
- 初总分三位
- 二约下别释五句(三)
- 初总举
- 二初下正释(五)
- 初释初句(二)
- 初通解
- 二有下细释(四)
- 初释大(四)
- 初内外相对释
- 二又下因果相对释
- 三又下约三宝释
- 四有下简小众释
- 二释德
- 三释僧(二)
- 初约二种和释
- 二然下然六和释
- 四释听
- 初释大(四)
- 二释第二句
- 三释第三句(二)
- 初正释
- 二此下拣滥
- 四释第四句(二)
- 初正释
- 二戒下点异
- 五释第五句
- 初释初句(二)
- 三自下结示
- 二释注(三)
- 初释随王法
- 二言下释黑白月(三)
- 初立时不同(二)
- 初约一方以示
- 二且下明余国不同
- 二半下释两半
- 三先下辨先后
- 初立时不同(二)
- 三若下释四人等
- 初释文(二)
- ○二次下释诫勅时众(二)
- 初分文
- 二从下随释(二)
- 初生起(二)
- 初叙生起(八)
- 初叙初段
- 二但下第二
- 三形下第三
- 四凡下第四
- 五染下第五
- 六上下第六
- 七若下第七
- 八若下第八
- 二生下结略
- 初叙生起(八)
- 二初下释文(八)
- 初释初段(二)
- 初释文(二)
- 初标示
- 二诸下别解(二)
- 初释诸大德(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
- 二文下释木叉(二)
- 初正释
- 二光下指略
- 初释诸大德(二)
- 二释注(四)
- 初释制缘
- 二释解名(三)
- 初明佛解
- 二有下斥非义
- 三今下牒释
- 三注下释叹功(三)
- 初灭恶(二)
- 初总释
- 二由下别释(二)
- 初释摄持
- 二释住处
- 二生善
- 三成定慧
- 初灭恶(二)
- 四上下释叹发引(二)
- 初指前示后
- 二言下牒文正释(二)
- 初约三分解(三)
- 初序分
- 二上下正宗
- 三广下流通
- 二有下引佗解
- 初约三分解(三)
- 初释文(二)
- 二释第二(二)
- 初释文
- 二释注(五)
- 初释同集(二)
- 初今释
- 二又下引佗解
- 二释敷座
- 三释略说(二)
- 初明难缘
- 二明随时持
- 四释外集告净
- 五斯下释指略
- 初释同集(二)
- 三释第三(二)
- 初释文
- 二注释
- 四释第四(二)
- 初正释(二)
- 初释文(三)
- 初牒释
- 二悔下辨华𣑽
- 三忏下指略
- 二释注(三)
- 初释未忏
- 二注下释悔法
- 三识下释开白(二)
- 初牒释
- 二何下征意(三)
- 初明业本难亡
- 二今下示律忏分齐
- 三此下对理观辨异
- 初释文(三)
- 二问先后
- 初正释(二)
- 五释第五(二)
- 初释文
- 二释注
- 六释第六(二)
- 初正解
- 二又下引佗解
- 七释第七(二)
- 初通释
- 二言下牒释(二)
- 初叙意分示
- 二今下依意解释(二)
- 初先以义求(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六)
- 初定罪重轻(二)
- 初标
- 二昔下释(二)
- 初昔解(二)
- 初立理
- 二释难(二)
- 初约身造口业难
- 二约止为方便难
- 二问下今解(二)
- 初立理(三)
- 初斥非判定
- 二但下出古立意
- 三又下难前互造(三)
- 初约互造不定以难
- 二何下约历句义以定
- 三有下引古解以证
- 二问答(三)
- 初约互造难根境(三)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转难
- 二问业识不同
- 三问体同分互
- 初约互造难根境(三)
- 初立理(三)
- 初昔解(二)
- 二明通塞(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二)
- 初昔解(二)
- 初立理
- 二申问(二)
- 初问八篇后问
- 二问不迷得闻
- 二今解
- 初昔解(二)
- 三对问缘(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二)
- 初昔解
- 二今解(二)
- 初正解
- 二释妨
- 四就罪辨(二)
- 初标
- 二问示释(二)
- 初立问
- 二答释(二)
- 初引古答
- 二今解(三)
- 初立理反破
- 二故下会同覆藏
- 三若下略示罪数
- 五约人论(二)
- 初标
- 二既下释
- 六经处犯(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二)
- 初昔解(二)
- 初引示
- 二斯下结斥
- 二今解(二)
- 初立义
- 二问答(三)
- 初问序正重问
- 二问灭诤后问
- 三问九处重问(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举谏相例答
- 二或下前后迷忘答(二)
- 初正答
- 二转难
- 初昔解(二)
- 初定罪重轻(二)
- 二上下随文消判(二)
- 初指前标后
- 二言下牒文解释(二)
- 初释文
- 二释注
- 初先以义求(二)
- 八释第八(二)
- 初释文
- 二释注
- 初释初段(二)
- 初生起(二)
- ○第二正宗分(二)
- 初标章
- 二所下随释(二)
- 初通叙教旨(二)
- 初明教兴所由
- 二初下明次第之意
- 二将下分章解释(二)
- 初先以义通(二)
- 初叙意分章
- 二就下依章解释(四)
- 初明正果五篇(二)
- 初分门
- 二就下随释(四)
- 初位立五篇并解篇义(二)
- 初总标
- 二言下别释(二)
- 初位立
- 二上下解释(二)
- 初标示
- 二如下正释(二)
- 初昔解(三)
- 初约偏颇解
- 二有下约三均解(二)
- 初斥非
- 二立义
- 三有下约文义解(二)
- 初斥非
- 二立义
- 二今解(二)
- 初斥古解(二)
- 初总示
- 二初下别斥(二)
- 初点初解
- 二斥第二
- 二示今定(二)
- 初取三均以立
- 二约轻重以难(二)
- 初叙问
- 二释通(二)
- 初通答
- 二今下定篇义
- 初斥古解(二)
- 初昔解(三)
- 二置名不同翻名显义(二)
- 初标示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置名不同(二)
- 初标
- 二问下释(二)
- 初明置名所以
- 二又下略示通名
- 二次翻名显义(二)
- 初标
- 二初下释(五)
- 初波罗夷(二)
- 初明此方无译
- 二故下引教示名(二)
- 初本律
- 二僧下佗部
- 二僧残
- 三波逸提
- 四提舍尼
- 五突吉罗
- 初波罗夷(二)
- 初置名不同(二)
- 三但置于五不立四六(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二)
- 初昔解
- 二今解(四)
- 初难古
- 二今下立今
- 三前下释难
- 四问答(二)
- 初问初重名药
- 二问药病不对(二)
- 初叙难
- 二今下重解(二)
- 初约通别释
- 二如下举例
- 三问二种先后(二)
- 初问答
- 二转难(二)
- 初约无病设药以难
- 二若下约待病设药转难
- 四立篇次第先后不同(二)
- 初标
- 二就下释(二)
- 初叙结集安布
- 二于下明先后所以(二)
- 初约位行
- 二又下据根条(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义答
- 二又下引文证
- 初位立五篇并解篇义(二)
- 二明七聚轻重○
- 三诸篇方便○
- 四持犯义○
- 初明正果五篇(二)
- 二后随文解○
- 初先以义通(二)
- 初通叙教旨(二)
- ○二明七聚轻重(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位立七聚并解聚义(二)
- 初位立
- 二有下解义(二)
- 初引斥异
- 二明正解
- 二明离分品位之意(二)
- 初标示
- 二如下解释(二)
- 初古义(二)
- 初正引(二)
- 初引古解(三)
- 初明不立一
- 二若下明不立二
- 三是下明从二立七
- 二有下引佗难(二)
- 初约广略前后以难
- 二有下斥佗师曲救
- 初引古解(三)
- 二如下结示
- 初正引(二)
- 二今义(三)
- 初叙立
- 二罪下正示
- 三如下结意
- 初古义(二)
- 三解七聚得名不同(三)
- 初标章
- 二列下正释(二)
- 初翻名(二)
- 初指同
- 二偷下别示(二)
- 初释偷兰遮
- 二释恶作恶说
- 二言下得名(二)
- 初标
- 二有下引示(二)
- 初一师约五义释
- 二一师约六义释
- 初翻名(二)
- 三如下结告
- 四解诸罪隐显之相(二)
- 初标
- 二问下释(二)
- 初正释兰吉(二)
- 初明不入戒本(二)
- 初叙问
- 二答释(二)
- 初示今意
- 二有下引古解(二)
- 初正明不入
- 二今下释成不定(二)
- 初约戒仪在前
- 二若下约均杂居后
- 二上下明非篇是聚(二)
- 初结前起后
- 二今下约义以释(二)
- 初正释
- 二通难(二)
- 初约吉罗多品以难(二)
- 初立难
- 二解释(二)
- 初昔解
- 二今解(二)
- 初立义正解
- 二问下释通悔法
- 二约吉罗通因以难(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立义正答
- 二约偷兰反难
- 初约吉罗多品以难(二)
- 初明不入戒本(二)
- 二二下因示余文(三)
- 初二不定
- 二七灭诤
- 三七佛略教
- 初正释兰吉(二)
- 初位立七聚并解聚义(二)
- ○三诸篇方便(二)
- 初标章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今家三方便(三)
- 初标示所出
- 二彼下引疏以解(二)
- 初通释部义
- 二初下别配诸篇(三)
- 初示总数
- 二故下显相(二)
- 初总举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列示因本(四)
- 初远方便
- 二次方便(二)
- 初依论示罪
- 二若下引律和会(二)
- 初引多宗会通
- 二若下准本律取舍
- 三近方便
- 四根本
- 二前下结成部义
- 初列示因本(四)
- 三余下指例
- 三若下结告
- 二古下引古德四方便(二)
- 初总标
- 二所下列示(四)
- 初远方便(四)
- 初通明
- 二言下列释(四)
- 初夷
- 二残
- 三提
- 四提舍吉罗
- 三如下举例
- 四此下示立意
- 二近方便
- 三进趣方便(三)
- 初初师约违理明无(三)
- 初示名义
- 二若下正立
- 三问答(二)
- 初约福善以难罪
- 二若下引谏戒以难无
- 二有下次师或有或无
- 三有下后师约制明有(二)
- 初立义(二)
- 初对初师立
- 二据下对次师立
- 二释难(三)
- 初约进趣难方便何异
- 二约同进趣以难不别
- 三约归二位以难不须
- 初立义(二)
- 初初师约违理明无(三)
- 四阙缘方便(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列名显相(二)
- 初列名(三)
- 初示名
- 二有下斥古
- 三今下正列
- 二言下显相(二)
- 初标
- 二初下释(七)
- 初阙缘(二)
- 初标举
- 二一下列示(三)
- 初通名
- 二别名
- 三亦通亦别
- 二境强
- 三缘差
- 四境差(二)
- 初标示诸境
- 二如下别释犯相(二)
- 初明人异境(三)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问异境无心
- 二问因果差别(二)
- 初叙问
- 二引解(二)
- 初古解
- 二问下今解(三)
- 初难破
- 二今下立义
- 三问下释妨
- 三昔下指广
- 二余下明余异境(二)
- 初通示
- 二释疑(二)
- 初释人异境难
- 二释律境想难(二)
- 初叙难
- 二引释(二)
- 初引佗师约本境释(二)
- 初约想心解
- 二有下斥疑心解(三)
- 初示佗解
- 二今下约义斥
- 三问下引强为例
- 二问下约两境难(二)
- 初蹑境强难破
- 二今下申今正解
- 初引佗师约本境释(二)
- 初明人异境(三)
- 五想差(三)
- 初标举
- 二初下列释
- 三就下料简
- 六疑心(二)
- 初总举
- 二我下列句(二)
- 初互法
- 二上下双句
- 七善心息(二)
- 初正明
- 二释难
- 初阙缘(二)
- 初列名(三)
- 二校量同异(二)
- 初标
- 二初下释(二)
- 初明多少宽狭(二)
- 初自造置具多少
- 二克下克漫宽狭
- 二心境分别
- 三宗致分别
- 初明多少宽狭(二)
- 初列名显相(二)
- 初远方便(四)
- 初今家三方便(三)
- ○四持犯义(二)
- 初标分
- 二就下随释(四)
- 初知名字(二)
- 初总举
- 二先下别释(二)
- 初明二持(二)
- 初标
- 二所下释(二)
- 初示名义(二)
- 初释止持
- 二恶下释作持
- 二所下释所以
- 初示名义(二)
- 二次下明两犯(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二)
- 初释作犯
- 二恶下释止犯
- 初明二持(二)
- 二明体状(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二)
- 初引昔解
- 二有下引正解(二)
- 初斥破(二)
- 初正破(三)
- 初约律制难
- 二又下约意地难
- 三又下约悔法难
- 二故下结显
- 初正破(三)
- 二今下正立(二)
- 初标示
- 二言下正明(二)
- 初能持犯体(三)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证
- 三以下结示
- 二言下所持犯体(二)
- 初总举
- 二先下别释(二)
- 初先出能摄之教(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三)
- 初列示(二)
- 初制教
- 二听教
- 二故下引证
- 三所下出意
- 初列示(二)
- 二如下正明所持犯体(二)
- 初总论摄法分齐(二)
- 初引昔解
- 二问下明今义
- 二前下别显持犯体状(四)
- 初止持(二)
- 初制门(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制止事法(二)
- 初可学(二)
- 初可学事
- 二可学法
- 二言下不可学(二)
- 初列示(二)
- 初不可学事
- 二不可学法
- 二释疑
- 初列示(二)
- 初可学(二)
- 二制作事法(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问与前合乱
- 二问与后何别(二)
- 初正申问答
- 二因下因明双义(二)
- 初标分
- 二若下随释(二)
- 初约心用
- 二若下据教行(二)
- 初约义正明
- 二引怨逼以难
- 初制止事法(二)
- 二听门(二)
- 初总标
- 二言下别释(二)
- 初可学
- 二不可学
- 初制门(二)
- 二作持(二)
- 初标示
- 二先下正释(二)
- 初依古出法(二)
- 初制教(二)
- 初总举
- 二言下随檡(二)
- 初通示二持
- 二别问止持
- 二听教
- 初制教(二)
- 二如下明今难破(二)
- 初引古解
- 二今下示今义(三)
- 初引文立理
- 二释通疑妨
- 三若下显今异昔
- 初依古出法(二)
- 三作犯
- 四止犯(二)
- 初正明
- 二此下双结
- 初止持(二)
- 初总论摄法分齐(二)
- 初先出能摄之教(二)
- 初能持犯体(三)
- 初斥破(二)
- 三释成就○
- 四辨位置○
- 初知名字(二)
- ○三释成就(三)
- 初总标
- 二前下别示(三)
- 初对心明止持
- 二就行明四位(二)
- 初始终心(二)
- 初明二持
- 二若下明两犯
- 二若下前后心
- 初始终心(二)
- 三就业明四行(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二)
- 初明身口业
- 二明意业(二)
- 初引示无犯
- 二若下难通有犯(三)
- 初引文难
- 二约义答(二)
- 初约业思释
- 二有下约重缘释
- 三任下结断
- 三上下指略
- ○四辨位置(二)
- 初标
- 二佛下释(二)
- 初叙结
- 二今下配位(二)
- 初总标
- 二先下别释(四)
- 初止持(二)
- 初可学(三)
- 初标示
- 二上下列释(三)
- 初历句法(二)
- 初上品
- 二中下二品
- 二言下随难解
- 三上下示罪相(二)
- 初随品显数(三)
- 初上品
- 二中品
- 三下品
- 二此下总合
- 初随品显数(三)
- 初历句法(二)
- 三问答
- 二次下不可学(三)
- 初通释
- 二初下列示(三)
- 初上品
- 二中品
- 三下品
- 三此下总合(三)
- 初合数
- 二但下显意
- 三问答(二)
- 初举事难通后法
- 二引律有无不同
- 初可学(三)
- 二作犯(二)
- 初指句法同异
- 二就下料简罪相(二)
- 初明后九句不识事
- 二问下示二九所以(二)
- 初问答示意
- 二故下引句显相(二)
- 初明前九句
- 二论下明后九句(二)
- 初通明立句
- 二问下别示下品(二)
- 初约本迷以解(三)
- 初问三句无罪
- 二约止犯非宗难
- 三约初句全无难
- 二有下约两迷总分
- 初约本迷以解(三)
- 三作持(二)
- 初可学(三)
- 初示二九同异
- 二上下列句法品位(三)
- 初上品
- 二中品
- 三下品
- 三结下明结罪分齐
- 二就下不可学
- 四止犯(二)
- 初指句
- 二如下引古解(二)
- 初斥不立不可学
- 二有下引八九句法不同
- 初可学(三)
- 初止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