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三毒令尽故制增戒学又多论云为开泥洹门故制戒下文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斯良证也。
三中初正示圣意故律下略引三文证成上义则前所谓为道非福深有据矣云三乘者通约出世圣道为言前引律论皆言为者即佛意也次引后偈必具三学文无禅定义必兼收非禅不慧义如上说迹谓踪迹即指戒法前圣后贤同履践故戒德尊胜出过众善故云增戒泥洹即涅槃梵言异耳同翻寂灭圣证最上故云第一道良善也。
【疏】第三段中如人毁足下广张随行行法乃多举要众别所以尔者众无别众揽别以成别无恒别行立成众故托斯二以持正法就文四喻前两寄别行以生喻明损益以诫持后二寄众法以生喻明净秽以诫说此则初行后教生成义顺一途之释也。
【疏】就初两喻即为二意初以戒为身足喻止持也一形所托必凭足而游涉万行所资要藉戒而成立如经所明若无此戒功德不生也后以戒为车轴喻作犯也御者所持在轴轴壮而辖坚行人不坏于本亦业全而戒具反则违本如文所诃总解意也。
【疏】就后偈中文分为三初有半偈总合上喻次有一句举法属人明无虗制后有一句说教之时非合上喻。
【疏】就初文中一切众律中者合明三藏所明群行并有调伏业非之功义称为律律即法也戒经为上最者指今所演如上四尊既同倾仰闻何不奉并谓三乘之夷途也。
【疏】上解劝信序下明第二大段序正流通约文为二始于和合僧集下至已说七灭诤竟戒经中来正明广教行法二从若更有余佛法下至有惭有愧当于中学来明略教行法。
【疏】就此二教诸门分别一解名门二定相门三所为门四前后门五相成门六时节门。
【注】时有与同师知识别部说戒法当尊重承事恭敬布萨一处住和合说戒违者与罪佛言有三种和合一应来者来二应与欲者与欲三现前得诃者不诃反此别众也。
【疏】注中引与师友别说戒者为表教法所被元在机缘缘有和别即界无二远表无我之理近成兼济之能故须尊重承事用开相利之道也。
【注】时说戒日有病比丘若看病者及三宝事不来听戒佛言应与欲及清净随其广略若不现身相不口说者不成若病重者舁至僧中恐病增动若出界作以无方便可得别众羯磨说戒故也。
【疏】注中引病等者成欲缘也言广略者缘奢促也重者舁来以法济也恐增出界以事摄也欲明众别两行互相资成不可逼也言无方便别众者以大圣布教意在清心心浊之元我倒为本故无同界别我乖宗但使一和通成僧法则我倒渐亡定慧之力功由于戒故以事约之可不然也。
【注】佛言谓所犯事未忏悔也有二种智人有罪能见见罪能如法忏悔若欲悔者当诣清净比丘说犯名字如法除已方得闻戒乃至于罪有疑亦如是说若僧并犯无人可忏不问识疑白忏后说。
【疏】注中犯事未悔者释成有罪相也但以无始无明想倒为本动念缘境何得萧然唯有智人能见能忏自余惑重何由开悟故律文云无学果人不故犯戒三果同凡未免缘缚可不思哉。
【律】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自此已前广教之别序也后说之文即广教之正宗也)。
【疏】次解第三结序劝持相就分为三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者结前生下问也二今问诸大德下正问众中应后法也三诸大德是中清净下举默表净应说劝持。
【疏】就初门中四种分别一位立五篇并解篇义二置名不同翻名显相三但置于五不立四六四立篇次第先后不同。
【疏】就初复二。
【疏】言位立者僧有四重尼有八弃以为初篇僧有十三尼有十七为第二篇僧有百二十尼有二百八为第三篇僧四尼八为第四篇僧尼同百为第五篇斯约戒本故以数分如律五犯以名收罪此则义通诚有旨也。
第二置名明所以中答文为二初叙立意以篇聚所立指身口过恶以为别相从治忏狱报而作通名故言麤也略教被利相非麤显威德教授由是而彰如下举类蒲鞭喻略徒流如广古者以蒲杖辱之则能改过酷谓酷虐以俗况道教意可见故云通望也。
【疏】中下二品各分四句初识事疑犯二识事不识犯三识犯疑事四识犯不识事下品四句初疑事疑犯二疑事不识犯三不识事疑犯四事犯俱不识。
【疏】言不识者犯谓不犯迷轻谓重疑中亦尔疑有疑无疑轻疑重。
【疏】上品一句事犯俱识不可以结不学无知。
心随物转故积动以成昏业自惑生故习恶而亡善所以化分两学将因静以旋明制列二持必先止而后作故知止业实乃行宗若夫翻畴昔之沉迷御方今之狂逸清澄根欲荡涤心尘平苦海之波涛摧界系之笼槛者唯斯戒本颇适机缘然而圣意包容微言简要爰自逍遥初译代渐支离洎乎太一重恢理归淳正仰规彝范俯察颛蒙摘广律以注本经演义章而申厥旨文凡两出义复重修逮此衰迟罕闻传授虽前修出于章记而草剏未详或时辈继以讲求而相承莫委于是载思载览随说随抄弥历岁华遽盈卷帙考名责实搜古评今俾利钝以兼资冀说行而两遂尤惭寡薄莫尽玄微或所未安以俟来裔。
时元祐三年夏安居竟在东安碧沼兰若绝笔因题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