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14-A 新刻排科夹注戒本疏记序

观夫太虗寥廓。既绝诸过于寂灭之津。真心灵鉴。固具众德于常乐之域。斯之谓法佛本性之尸罗。万德圆备。其至矣哉。虽然境风震烈。心海鼓动。随缘流变。逐尘而封执。遂使戴角披毛剧苦无尽期焉。怀此明珠。竛竮六趣。难辛疲乏。实可悲伤也。我大雄氏之出震于竺干。远本渺茫焉。证道于寂光。垂影于心土。则于寂灭道场。初结菩萨戒。称法性之体而断恶修善。随真如之用而绝应无方。体用一源。显微潜通。谓之菩萨三聚净戒。万行悉备。呜呼伟哉。然而人性不齐气禀质殊。如何其堪于菩萨大行耶。

大觉慈父。于是乎分擘三聚戒。初授声闻众。以摄律仪戒。是以胜鬘经曰。受菩萨威仪戒。名出家受具足。瑜伽论曰。菩萨摄律仪戒。如诸部毗那耶者是也。自其五梦呈妖白毫潜光之后。尊者近执。蕴结戒藏。谓之根本大毗尼藏。圣圣相禀。未甞分岐路焉。洎至乎近护之道不继于三圣。大天之邪说兴诤于五缘。虽有二部五部十八五百之异执。修证无二途。津梁其一揆。故折金杖援白氎之兆。存于斯矣。在昔周星飞祲千有余岁。至道郁乎而其未开。汉日扬光。像教悬被东夏。以降二百年矣。天下僧侣。但知薙染。犹未受五八。何况具戒乎。逮于曹魏嘉平年中。尊者法时。抵于雒阳。乃依法藏部。行羯磨受戒。神州之传戒。肇于斯时矣。迨姚秦朝觉明译语。竺念操觚。翻四分律。尔来撰疏凡二十家。虽曰各竞兰菊。而未得醇粹矣。暨夫大唐澂照大师。乃搜法华开显之秘妙。而荷涅槃扶律之顾命。钞疏图仪以被时众。岂非来蒙之方轨。秉持之龟镜乎。实自非揭于慧灯。授乎法筏。孰能辟黑暗示通衢。拯沈溺达彼岸者与。声飞五天。泽流千岁。为四依使维持一人耳矣。然辞深义隐。未易钩索。尚且祖述者凡六十家。各争锋于得失。交嶋鼓乎胜负。而雷同驾说。未足以为规准焉。其匡摄彝范。显扬行仪者。其惟有宋大智律师乎。覃于师之五百杰出频音一倡。既绝唱于前达。谁欤继乎余音者。我 扶桑国之传戒律也。滥觞于 招提鉴真大师。中兴于西大兴正菩萨。厥后传于明忍和尚。流派浩渺。溢于海内。精炼乎毗尼。不羞前达矣。向者光公。始乃会行事钞记。次则融公。亦糅羯磨疏记。第所憾者。戒本疏记及与科文。四本别行。阅者病焉。余欲会之。再焉三焉。然禅诵无暇。加旃以病虗移盈昃。未遑及焉。粤有赞州东林灵芝即静律师者。磨以戒珠。凉以定水。孜孜法门。志存兼济。从事于斯会入告成。而其为功抽于前代。余闻之。乃叹曰。师之有此举。末代余曦。冥复充乎(余)宿愿者也。因而远赞其功。贻厥遐代。於戏三部大成。而慧曦扬辉。涅槃一路。灿然可见。乐学戒者。藉是以行。则依声闻戒。出三界门。因菩萨戒。过变易土。得如来无为戒蕴。乃遂心海反流。顿入常寂都矣。是为序。

维时明和元年龙飞甲申冬安居日苾刍即禅(实相)书于紫阳雷山千如律寺瑜祗室

含注戒本(并)疏记略条目

  • 戒经序
  • ○四波罗夷法
    • 第一大婬戒
    • 第二大盗戒
    • 第三大杀戒
    • 第四大妄语戒
  • ○十三僧残法
    • 第一漏失戒
    • 第二摩触戒
    • 第三麤语戒
    • 第四叹身戒
    • 第五媒人戒
    • 第六无主房戒
    • 第七有主房戒
    • 第八无根谤戒
    • 第九假根谤戒
    • 第十破僧戒
    • 第十一助破僧戒
    • 第十二污家𢷤谤戒
    • 第十三拒僧谏戒
  • ○二不定法
    • 第一屏处不定戒
    • 第二露处不定戒
  • ○三十舍堕法
    • 一长衣戒
    • 二离衣戒
    • 三月望衣戒
    • 四取非亲尼衣戒
    • 五浣故衣戒
    • 六乞衣戒
    • 七过分取衣戒
    • 八劝增衣价戒
    • 九劝二家增价戒
    • 十忽切索衣戒
    • 十一蚕绵袈裟戒
    • 十二黑毛卧具戒
    • 十三白毛三衣戒
    • 十四六年三衣戒
    • 十五不贴坐具戒
    • 十六持羊毛戒
    • 十七浣染毛戒
    • 十八畜钱宝戒
    • 十九贸宝戒
    • 二十贩卖戒
    • 二十一长钵戒
    • 二十二乞钵戒
    • 二十三乞缕戒
    • 二十四劝织戒
    • 二十五夺衣戒
    • 二十六长药戒
    • 二十七雨浴戒
    • 二十八急施衣戒
    • 二十九兰若离衣戒
    • 三十回僧物戒
  • ○九十单提法
    • 一小妄语戒
    • 二行骂戒
    • 三两舌戒
    • 四与女人宿戒
    • 五共未具宿戒
    • 六未具同诵戒
    • 七说麤罪戒
    • 八实得道戒
    • 九与女说法戒
    • 十掘地戒
    • 十一坏生戒
    • 十二余语恼触戒
    • 十三嫌骂知事戒
    • 十四露敷僧物戒
    • 十五屏敷僧物戒
    • 十六强敷坐戒
    • 十七牵出房戒
    • 十八脱脚床戒
    • 十九用虫水戒
    • 二十覆屋过限戒
    • 二十一輙教尼戒
    • 二十二说法至暮戒
    • 二十三讥教尼人戒
    • 二十四与尼衣戒
    • 二十五为尼作衣戒
    • 二十六与尼坐戒
    • 二十七尼期行戒
    • 二十八尼同船戒
    • 二十九尼叹食戒
    • 三十与女期行戒
    • 三十一食过受戒
    • 三十二背请戒
    • 三十三别众食戒
    • 三十四归妇贾客食戒
    • 三十五足食戒
    • 三十六劝足食戒
    • 三十七非时食戒
    • 三十八残宿食戒
    • 三十九不受食戒
    • 四十索美食戒
    • 四十一与外道食戒
    • 四十二食前后入聚戒
    • 四十三食家强坐戒
    • 四十四屏与女坐戒
    • 四十五与女露坐戒
    • 四十六驱他出聚戒
    • 四十七过受乐戒
    • 四十八观军戒
    • 四十九军中过宿戒
    • 五十观军战戒
    • 五十一饮酒戒
    • 五十二水中戏戒
    • 五十三击攊他戒
    • 五十四不受谏戒
    • 五十五怖比丘戒
    • 五十六半月浴戒
    • 五十七露地然火戒
    • 五十八藏他衣物戒
    • 五十九真实净戒
    • 六十著新衣戒
    • 六十一夺畜生命戒
    • 六十二饮虫水戒
    • 六十三疑恼比丘戒
    • 六十四覆他麤罪戒
    • 六十五与年不满戒
    • 六十六发诤戒
    • 六十七与贼期行戒
    • 六十八恶见违谏戒
    • 六十九随举比丘戒
    • 七十随摈沙弥戒
    • 七十一拒劝学戒
    • 七十二毁毗尼戒
    • 七十三恐举先言戒
    • 七十四同羯磨后悔戒
    • 七十五不与欲戒
    • 七十六与欲后悔戒
    • 七十七屏听四诤戒
    • 七十八瞋打比丘戒
    • 七十九搏比丘戒
    • 八十残谤戒
    • 八十一突入王宫戒
    • 八十二捉宝戒
    • 八十三非时入聚戒
    • 八十四过量床足戒
    • 八十五兜罗绵褥戒
    • 八十六骨牙角针筒戒
    • 八十七过量坐具戒
    • 八十八过量覆疮衣戒
    • 八十九过量雨衣戒
    • 九十过量三衣戒
  • ○四提舍尼法
    • 一从非亲尼取食戒
    • 二食尼指授食戒
    • 三学家受食戒
    • 四兰若受食戒
  • ○百众学法
    • 一著内衣戒
    • 二著三衣戒
    • 三反抄衣戒
    • 四反抄衣坐戒
    • 五衣缠颈戒
    • 六衣缠颈坐戒
    • 七覆头戒
    • 八覆头坐戒
    • 九跳行戒
    • 十跳行坐戒
    • 十一蹲坐戒
    • 十二叉腰戒
    • 十三叉腰坐戒
    • 十四摇身戒
    • 十五摇身坐戒
    • 十六掉臂戒
    • 十七掉臂坐戒
    • 十八覆身戒
    • 十九覆身坐戒
    • 二十左右顾视戒
    • 二十一左右顾视坐戒
    • 二十二静默戒
    • 二十三静默坐戒
    • 二十四戏咲戒
    • 二十五戏咲坐戒
    • 二十六用意受食戒
    • 二十七溢钵受食戒
    • 二十八溢钵受羮戒
    • 二十九羮饭等食戒
    • 三十以次食戒
    • 三十一挑钵中食戒
    • 三十二索羮饭戒
    • 三十三饭覆羮戒
    • 三十四视比座钵戒
    • 三十五系钵想食戒
    • 三十六大揣食戒
    • 三十七张口待食戒
    • 三十八含食语戒
    • 三十九遥掷口中戒
    • 四十遗落食戒
    • 四十一颊食戒
    • 四十二嚼食作声戒
    • 四十三噏饭食戒
    • 四十四舌䑛食戒
    • 四十五振手食戒
    • 四十六把散饭戒
    • 四十七污手捉食器戒
    • 四十八弃洗钵水戒
    • 四十九生草上大小便戒
    • 五十水中大小便戒
    • 五十一立大小便戒
    • 五十二反抄衣说法戒
    • 五十三衣缠颈说法戒
    • 五十四覆头说法戒
    • 五十五裹头说法戒
    • 五十六叉腰说法戒
    • 五十七著革屣说法戒
    • 五十八著木屣说法戒
    • 五十九骑乘说法戒
    • 六十佛塔中宿戒
    • 六十一藏物塔中戒
    • 六十二著革履入塔戒
    • 六十三捉革履入塔戒
    • 六十四著革履绕塔戒
    • 六十五著富罗入塔戒
    • 六十六捉富罗入塔戒
    • 六十七塔下坐留食戒
    • 六十八塔下担死尸戒
    • 六十九塔下埋尸戒
    • 七十塔下烧尸戒
    • 七十一向塔烧尸戒
    • 七十二塔四边烧尸戒
    • 七十三持衣床塔下过戒
    • 七十四塔下大小便戒
    • 七十五向塔大小便戒
    • 七十六塔四边大小便戒
    • 七十七持佛像至大小便处戒
    • 七十八塔下嚼杨枝戒
    • 七十九向塔嚼杨枝戒
    • 八十塔四边嚼杨枝戒
    • 八十一塔下涕唾戒
    • 八十二向塔涕唾戒
    • 八十三塔四边涕唾戒
    • 八十四向塔舒脚坐戒
    • 八十五安佛下房戒
    • 八十六人坐立说法戒
    • 八十七人卧坐说法戒
    • 八十八人在坐在非坐说法戒
    • 八十九人在高坐说法戒
    • 九十人在前行说法戒
    • 九十一人在高经行处说法戒
    • 九十二人在道说法戒
    • 九十三携手道行戒
    • 九十四上树戒
    • 九十五杖络囊戒
    • 九十六持杖人说法戒
    • 九十七持劒人说法戒
    • 九十八持矛人说法戒
    • 九十九持刀人说法戒
    • 百持盖人说法戒
  • ○七灭诤法
    • 一现前毗尼
    • 二忆念毗尼
    • 三不痴毗尼
    • 四自言治
    • 五多人语
    • 六罪处所
    • 七草覆地
  • ○七佛略戒
  • ○流通分

含注戒本(并)疏记略条目(终)

No. 714-E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序

四分戒本者。盖开万行之通衢。引三乘之正轨也。自法王利见弘济在缘。程上圣之凄惶。悼小凡之沉溺。故能辟不讳之门。示秘密之深术。张无问之说。显初学之津涂。遂静处而兴教源。集众而宣玄范。前明由序。广陈发致之功。后列大宗。盛罗机欲所被。约时敷演。通行于是承遵。合洁等闻。正法由兹久住。但以时来不竞。情变所流。经陈梦氎之征。律舒分杖之喻。致使教随文结。理任情移。云飞二部五部之殊山张十八五百之异。取其元始所被。无非计情。穷其要会之心。俱通正业。逮乎曹魏之末。戒本创传。终于隋运之初。芟改者众。或依梵本。或写𨽻文。或以义求。或以缘据。雠校诸说。成务蒙然。滥罔前修。翳昏后学。梵本则文旨乖互。方言未融。准律则得在宗归。失于辨相。义求虽有深会。未静论端。缘据似是具周。止存别见。原夫正戒明禁。唯佛制开。贤圣缄默。但知祇奉。故律论所述。咸宗本经。自余位班曾未揣度。总叙诸见。师心者多。考定昔缘。良所未暇。今以戒本繁略隐义局文。用则失仪。舍则非据。若不显相。人难具依。余少仰玄风。志隆清范。昔在帝京。周流讲肆。伏膺请业。载纪相寻。何甞不执卷临文慨斯壅结。遂以贞观四年庚寅之岁。薄游岳渎。广评律宗。但见诵语纷纶。未思弘远。高谭有务。事用无施。才罗七五之名。妄居一字之首。述行藏之要。宁开决正之心。问以戒律废兴。妙凭疏解。约之情通本据。无文可依。自有博学生知。行名双显。而神用莫准。情取天乖。余意之所未安。义当依法为定。则诤论自弭。何俟繁辞。今试敢依律本。具录正经。仍从佛解。即为注述。文唯一卷。同昔所传持犯两明。今便异古。庶令初后兼学。愚智齐遵。麤知则具三种持律。精练则是一师大化。以斯用求。济成为极。又以戒各缘起。妄说非无。若不镜晓。终归虗托。故随戒类引。删要补之。俾夫显相通班。轻重昭现。足以润身光德。足以护法匡时。临文无取谬于文。思义则不资他义。岂直自贻无漏。亦将兼济有缘。故輙笔记序之云尔。

No. 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上之一并序

次科总明中大为二段初至之宗明教本无分然则下次示诸宗派别初段梦氎者下引大集有一长者梦氎一段后分为五佛告长者我灭度后有诸弟子分五部等告示征验也喻金者律因拘睒弥比丘𩰖诤来至舍卫诸优婆塞问佛当云何布施佛言应分作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如彼金杖分为二分二俱是金又因缘经云频毗娑罗王梦一金杖斩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余年有阿输迦王威加瞻部时苾刍众散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一也上喻本同后别下喻虽异还同以金㲲体同裂析则异故此二句机教互显次派别中文又三段初列所分诸部二同孚下叹能弘之人三故能下显被物之益初段四位分部广如下疏随务者约所诠之事闻见不同任缘者据派别之由时缘不一然此二途皆通四位文中各对义必相收宗部既殊可明事异言任缘者二部因简众纯杂五部由师无所判其十八部异执论中育王集会论法成乖五百部者有言无相教虽不叙起必从缘叹人中孚信也教由声说故云声教真空者即灭谛涅槃非伪故真离相故空以诸部师多是无学此二句明信教证空叹其果德导犹深也化源者即如来设化之本明理性者空有虽殊无非化物见理悟道理性祇是真空但上取自证下明化物余如后辨此二句明达化显理叹其明解显益中上二句明摄生益下二句明住持益乘能运载津是水济载出家众度生死津故曰乘津焘亦训覆今取载义礼云如天地无不覆焘是也萌谓草木始芽今取蒙昧或复众多以喻万类也上句局出家下句通道俗或可群萌语通义该六道以众圣弘扬无往不利岂唯七众独受其赐开务即各布行教摄持谓匡正佛法允符玄旨二义释之初约开教虽殊皆契佛意所被之众无不悟道又解出世弘持并合悬记允顺符合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上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下之一

记一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下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下之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