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九

缘 众比丘诵正法毗尼。六群恐其通利。数举我罪。往语之言。若欲诵者。当诵四事及十三事。余不应诵(云云)余比丘察知其意欲灭法。白佛结戒相。

毁呰阿毗昙及余契经。突吉罗。比丘尼波逸提(沙弥等毁所受戒等。亦突吉罗)。不犯者。语令病瘥乃诵。语令先求果证。不为灭法。

五分律云。若欲令人远离毗尼。不读不诵。而毁呰者。波逸提。若欲令波罗提木叉不得久住。而毁呰者。偷兰遮。毁呰经亦如是毁呰余四众及在家二众戒。突吉罗。比丘尼毁呰二部戒。波逸提。毁余五众戒。突吉罗。若恐新受戒人生疑废退心。教未可诵戒。不犯。

证 萨婆多论云。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以戒是佛法之平地。万善由之生。又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庄严佛法。是故诃毁罪重。

善见律云。若学毗尼者有五德。一身自护戒。二能断他疑。三入众无畏。四能伏怨。家。五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又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二者知布萨。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罗阿毗昙。不得度沙弥。受人依止。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岁。

○七十三无知戒。大乘同学。

缘 有外道居士。路行忘千两金囊。众比丘见而持去。以待识者。居士趋还。即出与之。反以为少。讼于波斯匿王。王鞠知其诈。罚其家财尽没入官。故制。除僧伽蓝者。毗舍佉母。脱身璎珞置树下。往见世尊。心存于法。忘取还家。比丘白佛。故听取举。寄宿处者。比丘行无住处村。寄宿巧师舍。巧师以金银置舍内而去。比丘为守护故。竟夜不眠。还以白佛故听收举。

释 根本律云。宝。谓七宝。宝类者。谓诸兵器弓刀之属。及音乐具。鼓笛之流。

相 如上宝物。自捉。教人捉。当识囊器相。识裹相。识系相。应解囊器。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故几新。若有求索者。应问汝物何似。若相应。应还。若不相应。语言。我不见如是物。若有二人俱来索。亦如是问答。若二人语俱相应。应持物著前语言。是汝等物。各取。若不尔。尽突吉罗。比丘尼波逸提。不犯者。若供养塔寺庄严具。为坚牢故收举。

十诵律云。捉伪珠。突吉罗。

人间金银宝地床器比丘不应行坐用。天上金银宝地床器。比丘应行坐用。

根本杂事云。不应于宝器中食。或往天上。或至龙宫。无余杂器者。设金宝器。亦应取食。

证 律摄云。佛在鹫峰。诣城乞食。遇大雨。水荡崖崩有伏藏现。告阿难陀。汝应观此是大害毒。阿难言。世尊。实是可畏毒。有一采根果人。闻而往观见是伏藏。念言。愿此害蛇。恒螫于我父妻子眷属。亦不辞痛。遂尽持归。随意受用。未生怨王见其富盛遣使往问。汝于何处得王伏藏。报言不得。捉以送王。王自问之。亦云不得。王即准法系其眷属将付屠人。彼人悲泣。随屠者去。高声大唤。阿难陀。此是害毒。此是害毒。将刑有言。法须返奏。王便唤返问之。彼人具答昔缘。王时初信佛法。不觉流泪。告曰。汝缘世尊。获斯珍宝。罪虽合死。我今释汝。并及眷属。应将此物供养佛僧。既蒙释免。遂办上供。奉请佛僧。佛为说法。便获初果。缘斯不听比丘捉宝。

附 僧祇律云。比丘见宝物。若无人识者。应停至三月已。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当作四方僧用。

若故坏僧房塔院欲更修治。堀地得宝藏者。净人不可信。应白王。王若须。应与。若施。应用。设用。王知索者。应乞塔物僧物还。有净人可信。得取停至三年已。用作塔事僧事如上。若宝藏上有铁券姓名。亦应如实答。作新僧房等得物亦尔。

○八十三非时入聚落戒。大乘同学。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九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