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

释 有四种诤。一言诤者。比丘共比丘诤言。引十八诤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语。遂彼此共鬪。二觅诤者。比丘与比丘觅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作如是相觅罪。三犯诤者。犯七种罪。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堕。四悔过。五偷兰遮。六突吉罗。七恶说。四事诤者。前三诤中事作。是中言诤以二毗尼灭。谓现前。多人语。或但一毗尼灭。谓现前。觅诤共四毗尼灭。谓现前。忆念。或现前。不痴。或现前。罪处所。犯诤共三毗尼灭。谓现前。自言治。或现前。草覆地。事诤以一切毗尼灭。随所犯。

十诵律云。有六诤本。一瞋恨不语。二恶性欲害。三贪嫉。四谄曲。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

相 十诵律云。自言灭诤。有十种非法。若犯五篇罪。自言不犯。又不犯五篇。自言犯。有十种如法。若犯五篇罪。自言犯。若不犯五篇。自言不犯。现前灭诤。有二种非法。若非法者约勅非法者令折伏。若非法者约勅如法者令折伏。有二种如法。若如法者约勅如法者令折伏。若如法者约勅非法者令折伏。忆念毗尼。有三非法。有比丘犯无残罪。自言犯有残罪。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灭摈故有比丘狂痴还得心。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与不痴毗尼故。有比丘有见闻疑罪。自言我有是罪。后言我无是罪。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与实觅毗尼故(即觅罪相)。有三如法。有比丘被无根谤。若人常说是事。应与忆念毗尼。有比丘犯罪悔除。若人犹说是事。应与忆念毗尼。有比丘未犯是罪。将必当犯。若人说犯是事。应与忆念毗尼。不痴毗尼有四种非法。有比丘不痴狂。现痴狂相。问时答言。我忆念。痴故作。他人教我使作。忆梦中作。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是人乞不痴毗尼若与者非法。有四如法。有比丘实狂痴心颠倒。问时答言。不忆念。他不教我。不忆梦中作。不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是人乞不痴毗尼。若与者如法实觅灭诤。有五非法。有比丘犯五篇罪。先言不犯后言犯。若与实觅毗尼者非法。应随所犯治故有五如法。有比丘犯五篇罪。先言犯。后言不犯。是人应与实觅毗尼。

根本目得迦云。有二苾刍共生瑕隙。种种异言。互相谤讟。于此二人。应信持戒者。若二俱持戒。应信多闻者。若二俱多闻。应信少欲者。若二俱少欲。应信极少欲者。若二俱极少欲而生瑕隙。无有是处。

僧祇律云。若有大德胜人。欲听众僧断事者。得闻断事。令众中有辩才能语使事相分明者说。若凡庶人前断事者。越毗尼罪。

辩 问。凡断事者。惟四种诤。此四种诤。皆比丘过失向外人说。并有重禁。今既不许向凡庶人前断事。何故大德胜人。独许得闻。设令彼有智慧。未免仍是未受具人。向之断事。岂不违律。答。断事虽则通指四诤。大约言诤中事居多。其间法非法等辩析折伏。能使大德胜人闻之增长信心。故许向说。非指治罪羯磨等事也。言大德胜人者。如波斯匿王。给孤长者之类。以其慧深正信不谤。故名大德。以其福重能护正法。故名胜人。岂寻常富贵而哉。

附 比丘有十法者应差别平断事。一持戒具足。二多闻。三诵二部毗尼极利。四广解其义。五善巧言语。辞辩了了。堪任问答。令彼欢喜。六诤事起能灭。七不爱。八不恚。九不怖。十不痴。

第四分云。佛告比丘。以二十二种行。知是平断事人。具持二百五十戒(一)。多闻善解阿毗昙毗尼(二三)不与人诤(四)亦不坚住此事(五)应诃者诃然后住(六)应教者教然后住(七)应灭摈者灭摈然后住(八)不爱(九)不恚(十)不怖(十一)不痴(十二)不受此部饮食(十三)亦不受彼部饮食(十四)不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十五)亦不受彼部衣钵坐具针筒(十六)不供给此部(十七)亦不供给彼部(十八)不共此部入村(十九)亦不共彼部入村(二十)不与作期要(二十一)亦不至彼后来后坐(二十二)

僧祇律云。比丘成就五法。能灭诤事。知是实。非是不实。是利益。非不利益。得伴。非不得伴。得平等伴。非不得平等伴。得时。非不得时。

成就十四法。是名持律最第一。除如来应供正徧知。何等十四。知罪。知无罪。知重知轻。知覆。知不覆。知可治。知不可治。知得清净。知不得清净。得四福功德住现法乐。谓天眼。天耳。宿命通。尽有漏得无漏。是名十四法。

有七事非他逻咃。似他逻咃(亦作关赖咤。萨婆多论云。闼赖名地。咤利名住。智胜自在。于正法不动。如人住地。无倾覆也)。何等七。或有狂故不著此众。不著彼众。谓是他逻咃。是最初非他逻咃似他逻咃。如是心乱钝痴病。病故不著此众。不著彼众。复次或有人为利故。作是念。若我著此众。失彼利。著彼众。失此利。是二俱不著。复次或有人得二众利故作是念。我为得二边利故。不著此众。不著彼众。是名非他逻咃似他逻咃。有二他逻咃。一者自护心。见他是非。作是念。业行作者自知。譬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他事。二者待时。见他诤讼相言。作是念。此诤讼相言。时到自当判断。是名二他逻咃。共此众法食味食。亦共彼众法食味食。或请断当事。或不请而断当事。

十诵律云。用瞋恨者。不灭瞋恨。惟忍辱力。乃能灭之。有五事诤难灭。不求僧断。不顺佛语。不如法白。二众诤心不息。所犯不求清净。反上五事者易灭。

闼利咤比丘取诤时。应以五事观。此中谁先来持戒清净。谁多闻智慧善诵阿含。谁于师如法。谁信佛法僧。谁不轻佛戒。

乌迥鸠罗比丘。有十事。僧应差(萨婆多论云。乌逈名二。鸠罗名平。等心无二。其平如称)。知诤来往处根本。善知诤。能分别诤。知诤起因缘。知诤义。善灭诤。灭诤更不令起。持戒清净。多闻。多智。

闼利咤比丘行。有二十二法。当知是利根多闻。一善知事起根本。二善分别事相。三善知事差别。四善知事本末。五善知事轻重。六善知除灭事。七善知灭事更不起。八善知作事人有事人。九有教勅力。十能使人受力。十一有方便软语力。十二亦能使人受。十三有自折伏力。十四亦能使人受。十五知惭愧。十六心不憍慢。十七无憍慢语。十八身口意业无偏著。十九不随爱行。二十不随瞋行。二十一不随怖行。二十二不随痴行。

○二别列七。初现前灭诤法(至)七草覆地灭诤法。

○初现前灭诤法。

释 用多人知法者语。听行筹。差行筹人。白二羯磨。有五法不应差。爱。恚。怖。痴。不知行不行。反上五法者应差。有三种行筹。一显露。二覆藏。三耳语。若众中虽非法比丘多。然彼二师或上座多知等皆如法。应显露行筹。作二种筹。一破。二完。白言。作如是语者捉不破筹。作如是语者捉破筹。行筹。应别处数。若如法者多。应作白。作如是语者诤事灭。若如法者少。应作礼便去遣信往比丘住处僧中白言。彼住处非法比丘多。善哉长老。能往至彼。若如法比丘多。诤事灭功德多。此比丘闻。应往。若不往。如法治。若众中虽如法者多。而彼二师及上座等不如法。恐显露行筹。诸比丘随二师等捉筹。应覆藏行筹。若众中虽如法者多。而彼二师等非法说。应耳语行筹。行筹时。应稀坐间容一人身。小障翳彼比丘。作耳语语言。汝和尚等捉筹。善哉。汝亦当捉筹。慈愍故。若如法比丘多。诤事得灭。功德多。行捉。在一面数之。

十诵律云。说如法者。为作长筹。说非法者。为作短筹。说如法者。为作白筹。说非法者。为作黑筹。说如法筹。以右手捉。说非法筹。以左手捉。说如法筹。缓捉。说非法筹。急捉。先行说如法筹。后行说非法筹。一切僧应和合集一处。不得取欲。

僧祇律云。行筹讫。若非法筹乃至多一者。不应唱非法人多如法人少。当作方便解坐。或前食欲至者。应唱令前食。或后食时。浴时。说法时。说毗尼时。随应唱之。若非法者觉。言我等得胜为我故解坐。我等今不起。要即此坐决断是事。

尔时精舍边若有小屋无虫者。应使净人放火。唱言火起火起。即便散起救火。乃往觅如法伴。

○七草覆地灭诤法。

缘 舍卫国诸比丘共诤。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后彼自作是念。我曹若还共问此事。或令此诤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灭。令僧不得安乐。以是白佛。佛言。应灭此事诤如草覆地。彼一众中。有智慧堪能比丘。从座起。胡跪合掌。作是言。诸长老。我等此诤事。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限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若我等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令诸比丘不安乐。若长老忍者。我今为诸长老作如草覆地忏悔此罪。第二众中亦如是说。彼应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令此诤事作草覆地忏悔。白如是。白。作草覆地忏悔。有智慧堪能者。胡跪合掌白言。诸长老。我今此诤事。所犯罪。除重罪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诸长老听者。为诸长老及。作草覆地忏悔。第二众亦应作如是说(除重罪等者。谓此如草覆地法。一切因诤所起波逸提。突吉罗等轻罪。皆悉悔除。但除波罗夷重罪。仍须灭。摈僧残及偷兰遮重罪。仍须别行忏悔。非此所灭。又除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亦不因此而解也)

释 云何草覆地。不称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

十诵律云。草布地有二种义。一鬬诤数起。诤人亦多。其事转众。推其原本。难可知处。佛听布草除灭。如乱草难可整理。乱来弃之。二者有德上座劝喻诤者。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即五分所谓皆舒手脚伏地。故如羊皮也)。二众者各有所助。故令各在一处。

五分律云。若有比丘。鬬诤相骂。作身口意恶业。后欲于僧中除罪。作草布地悔过。应三乞。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师一心听受羯磨。彼为白四羯磨。是名现前毗尼草布地灭犯罪诤。何谓草布地。彼诸比丘不复说鬬原。僧亦不更问事根本。

○三结问。

聚。谓聚落。然。谓乞食之法亦应尔也。又复聚。谓大众。然。谓求法之道亦应尔也。不违戾他。正所谓不坏色香也。不观句。谓不观他人之作善不作善也。问曰。不违戾他。是所宜矣。不观作不作。得无偏于自利而阙慈悲耶。答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欲利他。先须自利。为利他而自利。虽自利实包利他。何名偏也。若舍身行于不观。而欲观他作与不作。他未必利。自先受害。自既受害。亦能害他。如癞病人卖好疮药。著鬼人施好符呪。其不被诃笑者鲜矣。故大乘理趣经云。若诸凡夫。自不清净。为毁戒者。虽说正法。劝他持戒。终不信从。反被轻诃。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波罗蜜多。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便能信受。又云。知过戒。省察自心故。不见他过戒。护彼意故。正与此偈义同也。呜呼。时丁末运。道法陵夷。持律者。轻重罔知。开遮莫辨。习教者。徒事口耳。纵恣身心。参禅者。接响承虗。如狂似醉。举世滔滔。狂澜谁砥。稍为举目。血泪便流。故佛藏经云。当尔之时。不应入众。乃至一宿。当应自处山林空静。乃至毕命如野兽死。应生如是厌心。我当云何见法破乱。见此沙门恶世难时。我当勤心精进。早获道果。夫佛藏乃大乘经律。而所言若此。正谓宏法利生。原不在虗张声势。但使南阎浮提深山穷谷之中。有五清净持戒比丘。即是僧宝种性不断。有一清净正见比丘。即是正法眼藏不灭。愿我同志。念正教之将湮。悲含生之永溺。钦慈尊明诲。𤀹护法远怀。觑开名利两关。痛绝偷心一点。深求出要。厚蓄资粮。朗戒珠而澄定水。揭慧日而拓愿轮。但期上契佛心。何患下遗生界。倘或欲速见小。未免之楚北辕。高明者自不以人废言。异见者必且因言罪我。然则海运而图南。亦惟自择。决起而控地。亦惟自取矣。

○五拘那含牟尼佛所说。

三业道净。即是十善道法。若人天。若声闻。若缘觉。若菩萨。若诸佛。无不依之。具如华严十地品中广明也。无事僧。谓不犯戒者。此七戒经。各逗时机而说。故旨趣各有所重。所谓应病与药。至于会归涅槃。则一而。诸部中。惟根本部叙厥缘起为详。而字句文义。与此略殊。故不录之。广分别说者。有漏法生。乃结二百五十戒法。为断彼有漏法故。一一戒中。复有根本。从生方便。等流之不同。为比丘者。皆应学之。除非不自为者。不乐法者。乐作非沙门非释子者。无惭无愧者。不乐学戒者。可不学耳。问曰。十二年前。学个甚么。答曰。其无事者。即是无学。其未登无学者。即学净三业道。问曰。我今亦但净三业道。何用学此烦琐戒相。答曰。汝今为在十二年后。为在十二年前。又且不论时前时后。且问汝今三业。为同无事僧。为不同无事僧。既不同无事僧。若不学此戒。何由知持知犯。若谓戒不必学。即犯轻戒波逸提。只此轻戒一念。为是净。为是不净。若谓持取犯戒俱不可得。汝今何独不得持戒。却得犯戒。若谓犯即无犯。则亦可持即无持。何乃舍持取犯。若谓情无取舍。即不应取略舍广。若谓净秽平等。则地狱天堂亦平等。恶骂美称亦平等。檀麝粪秽亦平等。甘露脓血亦平等。天衣刀杖亦平等。汝何不常处地狱。汝何不名猪狗畜生秃奴秃贼。汝何不常嗅粪秽。汝何不飡噉脓血。汝何不刀杖打割其身。若汝实证平等法性。自然不坏俗谛。必将受现法乐。善化有情。若汝勉强受上等事。即是魔入汝心。亦非正道。若汝既未证平等法性。亦未能受如上等事。而独随情逐意。懒惰懈怠。不肯学此戒法。即是贼住。即非沙门。即无惭愧。即师子身虫。即最上大贼。即恶魔眷属。即地狱种子。汝何不观如来证得色平等故。能使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如来证得声平等故。能使天魔恶声化为赞颂。如来证得香平等故。能使幻士厕室。化为香殿。如来证得味平等故。能使食中毒药。化成甘露。如来证得触平等故。能使魔军刀箭。化成天华。如来证得法平等故。不为物转。恒能转物。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妙用。如来证得持犯平等故。三业无不随智慧行。能使破戒众生还得清净。汝既妄称持犯平等。何乃三业仍多芜秽。且于戒法作留难耶。如此欺心。但为自害。呜呼痛哉。二述七佛戒经竟。

○三偈赞回向七。初赞护戒胜益(至)七回向佛道。

○今初。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

音义

肘隐人

隐蔽也。又安也。亦凭著也。

乳允切。与盾同。

富罗

此翻短靿靴。靿音要。靴统也。

庵罗果

亦云庵婆罗。亦云庵摩罗。旧翻为奈。新翻为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又生熟难分。

𫓴

音矛。同矛。长二丈。建于兵车。其端如劒。

音聂。[竺-二+拍]也。

音当。穿耳垂珠。

音坚。犗牛也。犗音界。凡畜之强健者曰犗。

音读。怨谤也。

阿含

亦云阿笈多。此翻教又翻无比法。即如来所说之言教也。又翻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又翻传所说义。通则大小二教皆号阿含。别则小开四部。谓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中阿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

罪名罪种

五篇七聚为罪名。二百五十事为罪种。

之楚北辕

楚在中州之南。欲往楚而北其辕。则愈驰愈远。

海运图南决起控地

庄子逍遥游篇。明北溟鲲鱼。化为鹏鸟。海风发动。乃徙于南溟。水击三千里。抟风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乃息。此譬大人境界。所养者厚。所行者远。所持者久也。又云。斥鷃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此譬庸流境界。急于自用。犹如决起。眼前活计。如抢榆枋。无有忍力。如不至则控于地也。决起者。轻急妄举。抢者。飞集。榆枋者。小树。控者。仆地以自安息也。

五住烦恼

一者见一切住地烦恼。三界中分别见惑。见道之所断也。二者欲爱住地烦恼。欲界中任运俱生思惑。三者色爱住地烦恼。四禅天任运俱生思惑。四者无色爱住地烦恼。四空天任运俱生思惑。皆修道之所断也。五者无始无明住地烦恼。即界外二种别惑。障俗谛者。名为尘沙。障中道者。名为无明。非二乘见修之所能断。故但合为一住。菩萨诸佛修假中二观。乃能断之前四住名烦恼障。后一住即所知障。

根本从生方便等流

二百五十戒。各就本条结罪。名根本罪。非仅以四重为根本也。犯罪而不发露忏悔。则覆藏之罪日日倍增。名从生罪。将犯罪而其事未成。名方便罪。罪成而轻于根本。名等流罪。后文治罪法中。有从生偷兰遮。当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方便罪所摄。与今从生二字不同。彼约从罪前生。今约从罪后生也。有独头偷兰遮。当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等流罪所摄。以其自成罪性。故名独头。以是两篇根本罪之同等流类。故名等流也。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不龟手药

龟。音均。手冻拆也。庄子中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漂布为业。客闻之。请以百金买其方。往说吴王。冬与越人水战。由此药力。手不冻拆。大败越人。吴王遂分地而封之。此药是一。或以封爵。或不免于作漂工。则所用者异耳。今此比丘戒法亦尔。声闻持之。仅得阿罗汉果。如彼漂工。菩萨持之。回向众生同成无上菩提。犹如吴客之受封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