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嫌骂者。若面见讥嫌。背面骂面见嫌者。齐眼见耳不闻处言。有爱恚怖痴。背面骂者。齐耳闻不见处言。有爱恚怖痴。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嫌骂。二前人羯磨所差。三言说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嫌骂比丘。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若上座教汝嫌骂。若受教嫌骂。突吉罗。
萨婆多云。此戒体僧先差十四人。瞋讥是人者。波逸提。
若舍羯磨。瞋讥是人。突吉罗。
若遣使书信。突吉罗。
善见云。讥嫌被僧差人。波逸提。
嫌余人。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其人实有爱恚怖痴。恐后有悔恨。语令发露。若戏笑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十四敷僧卧具不举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卧具事由轻慢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城中。有一长者。欲请众僧饮食。
起缘人。
十七群取僧坐具。在露地敷。经行望食。时到不收摄。便赴彼食。僧坐具即为风尘土坌虫鸟啄坏。污秽不净。诸比丘还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僧者(律摄云。有六种僧。一者四人僧。二者过四人僧。三者现前僧。四者四方僧五者主僧。六者客僧。此中僧者。谓四方僧物也)。绳床有五种。旋脚绳床。直脚绳床。曲脚绳床。入陛绳床。无脚绳床 木床亦如是。
卧具坐褥者。或用坐。或用卧。褥者用坐也(律摄云。卧褥长四肘。濶三肘。四边缝合。贮以毛絮。毛谓羊毛。絮谓木棉。荻苕劫贝。蒲台杂絮。并故破物。或粪扫衣。以如是物。内在褥中。拍令平正。于中横竖以线交络。勿使棉絮聚在一边。或扜毛为褥。复安表里。坐褥谓小方坐褥也)。露地敷(谓无荫覆处也)。若自敷。若教人敷(敷者谓施张安布也)。去后若彼有旧住比丘。若摩摩帝。若经营人当语言。我今付授汝。汝守护看(此谓教人举也)。若都无人者。当举著屏处而去。若无屏处自知此处。必无有破坏。当安隐持粗者。覆好者上而去(即自举也)。若即时得还。便应去。若疾雨疾还。若中雨中行得还。若少雨少行及得还。不坏坐具者应往。比丘应次第作如是方便去(虽不自举不教人举。但观时境。不坏具褥得去)。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四方僧物。二故心不举。三两脚过限。
定罪 此中犯者。若不作如是方便而行。初出门。波逸提。
若一足在门内。意欲去而不去。还悔。一切突吉罗。
若二人共一床坐。下座应收而去。下座作如是意。谓上座当收。而上座不收。下座犯波逸提。
复以非威仪故。突吉罗。
上座意谓。下座当收。而下座不收。上座犯波逸提。
若二人不前不后俱不收。二俱波逸提。
及余空绳床木床。若凡浴床卧具。表里地敷。绳索毳纻。放在露地。不收便去。突吉罗。
若敷僧卧具。在露地不收。入房坐思惟。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露地敷僧卧具已。不嘱人游行诸房。突吉罗。
若自卧具不随时举。突吉罗。所以时举者。一畏雨湿。二畏日暴。三畏风吹。若虽有覆障。而日雨所及处。皆堕罪。
善见云。他人私物不举。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取僧绳床木床踞床。若凡卧具坐褥在露地自敷。若教人敷去时。应语旧住人。乃至次第作方便去。无犯(如文中说)。二人共一床坐。下座应收。诸余空绳床木床。若凡浴床。若卧具表里。若地敷绳索毳纻。敷在露地。收取而去。若在露地。敷僧坐具。收摄已入房。思惟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律摄云。凡是僧伽所有衣服。不将余物衬替。不合受用其所替物。亦非疎破。若僧敷具有破穿处。应须缝补。若断坏者应为连接。若不堪修补者用充灯炷。或为拂帚。或斩和泥。用涂墙壁。填孔隙。令施主增福。凡听法时。不应与比丘尼及俗人求寂。授学人相近而坐。有难缘者。非犯。
无夏者不应共三夏者同坐。一夏者不得与四夏者同坐。二夏以去得共大三夏者同坐。若白衣舍处所迮时。虽邬波䭾耶同坐。非犯。
不应一床二人同卧。有惭愧者。无犯。
若在行途。得大帔中间衣隔同卧。无犯。
萨婆多云。结戒者为行道安乐故。为长养信敬故。为令檀越善根成就故。
○第十五僧房不举卧具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由敷具事不敬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有客比丘。语旧住比丘。我在边房中。敷卧具宿。异时不语。旧比丘便去。僧卧具烂坏。虫啮色变。时旧住比丘不见客比丘。谓是命过远行等。到房观看。乃见卧具烂坏。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瞋他不喜者(谓心怀忿恚不喜。前人同房止宿也)。牵出者(或以口牵。或以手牵。或手口俱牵。自作教他是也)。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是守戒比丘。二瞋恚牵出。三是僧房中。四前人出户。
定罪 此中犯者。若自牵。若教人牵。随所牵。多少随出户多少。一一波逸提。
若闭他著户外。突吉罗。
若持物掷著户外。突吉罗。
若持他物出。突吉罗。
五分云。若将其所不喜人来共房住。欲令自出。若出若不出。皆突吉罗。
牵余四众出。突吉罗。
尼牵比丘比丘尼出。波逸提。
牵余三众出。突吉罗。
若牵无惭愧人。若欲降伏弟子。而牵出者。无犯。
萨婆多云。若先作杀心。强牵出死者。波罗夷。
不死者。偷兰遮。
若牵比丘尼婬乱心。牵摩捉者。僧残。
僧祇云。若牵比丘出时。彼比丘若抱柱。若捉户。若倚壁。如是牵离一一处。一一波夜提。
若口呵叱。遣彼比丘。随语离一一处者。一一波夜提。
若方便驱直出门去。得一波夜提。
律摄云。舍欲崩倒。牵出病人。不犯。
若有苾刍。是鬬诤者。戒见轨式。多有亏违。如此之人瞋而曳出。若无善心。亦得恶作。
若于非僧房处。曳出清净苾刍。得恶作罪。
若破戒人众共驱出。若倚门。若抱柱。咸应斫去。并推出之。事殄息后。所斫截处。僧应修补。
或门徒等冀其惩恶。牵出房时。无犯。
然不应令出其住处。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无恚恨心随次第出。若共宿二夜至三夜。遣未受戒人出。若破戒破见破威仪。若为他所举。若为他所摈。若应摈有命难梵行难。驱逐如此等人。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律摄云。若于住处。龙蛇忽至。应弹指语曰。贤首。汝应远去。勿恼苾刍。若不去者。应持輭物而羂去之。勿以毛绳等系。勿令伤损。于草藂处。安详解放。待入穴已。然后舍去。若弃蚤虱等。应于故布帛上。观时冷热而安置之。此若无者。应安壁隙柱孔中。任其自活。
萨婆多云。为不苦恼众生故。为灭鬬诤故。而结此戒。
○第十八重阁坐脱脚床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卧具事瞋恚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诸比丘在重阁坐脱。脚床上坐不安。庠阁下有比丘止宿。阁薄床脚脱。堕下比丘上。坏身血出。仰向恚骂。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为饮食故(僧祇云。食者。[麸-夫+少]面饭鱼肉。复次有食。名色声香味触。教授者。若阿毗昙。若毗尼)。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生嫉妬心。二言为饮食教授。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作是言。诸比丘为饮食故教授尼。乃至诵受经若问。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五分云。若言为供养故。教诫比丘及余三众。突吉罗。
若言比丘行十二头陀行。坐禅诵经作诸功德。皆为供养利故语语。突吉罗。
僧祇云。若言为医药者。得越毗尼罪。
若语比丘尼。作如是语。彼比丘为饮食故。教诫汝等。得越毗尼罪。
若语比丘尼。彼比丘为医药故教诫汝等。得越毗尼心悔。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其事实尔为饮食。教授尼。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若戏笑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维摩诘经云。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什师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怒已。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彼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
○第二十四与非亲里尼衣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结。大乘不同。学为利众生故。然在末法。应须审慎。
律摄云。因致讥嫌。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一乞食比丘威仪具足。有比丘尼。见便生善心。数请彼比丘。比丘不受。异时众僧分衣物。此比丘持分出门。见此尼来。即以与之。意彼不收。尼輙受之。比丘数数向人嫌责彼尼。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不听与比丘尼衣。诸比丘皆畏慎不敢与亲里尼衣。佛言。听与亲里尼衣。更加非亲里三字。祗桓中二部僧共分衣物。二部错得尼持衣相换。比丘未允。佛言。若贸易听。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释义 作衣者(作者谓割刺。浣染衣者。谓僧伽黎。郁多罗僧。安陀会)。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尼非亲里。二自手裁缝。
定罪 此中犯者。若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随刀截多少。波逸提。
随缝一针。亦波逸提。
若复披看牵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头挽。方正安帖。若缘。若索线。若续线。一切突吉罗。
五分云。取衣。突吉罗。
割截时染时。皆波逸提。
缝时。针针波逸提。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与亲里尼作。若与僧与塔作。若借他衣著浣染治还主。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二十六与尼屏坐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学。护世讥嫌。
律摄云。因招讥谤。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与偷兰难陀比丘尼。各有欲意。在门外共一处坐。诸居士见。皆共嫌之。各相谓言。汝等观此二人共坐。犹如夫妇。亦如鸳鸯。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屏处坐者。一比丘。一比丘尼。屏处者。见屏处。闻屏处。见屏处者。若尘若雾若烟若云若黑暗不见也。闻屏处者。乃至常语不闻声处。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屏处。二无智人。三身相近坐。
定罪 此中犯者。若独与比丘尼屏处坐。波逸提。
若盲而不聋。聋而不盲。突吉罗。
立住。突吉罗。
僧祗云。若尼请一比丘食。一尼共比丘坐。一比丘尼来往益食。益食尼去时。比丘随。一一时得波夜提。
五分云。与余二女众坐。亦波逸提。
萨婆多云。经行已还坐。波逸提。
随起还坐。随得尔所。波逸提。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智人。若行过卒倒地。若病转倒。或为力势所持。若被系闭。若命难。梵行难。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二十七与尼同期行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犯。大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由讥嫌故。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与六群尼。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诸居士见。皆共嫌之。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不听与比丘尼共行。诸比丘不先与尼共期。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佛言。若不期。无犯。更加共期二字。后众多比丘从舍卫欲至毗舍离。时众多尼亦往。欲得同行。以佛结戒。故不敢共行。比丘前去。尼在后行。为贼所劫。失衣钵。诸比丘白佛。佛言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第十三嫌骂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谤讟事瞋恨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尊者沓婆摩罗子为众僧所差。知僧卧具及僧食。
起缘人。
慈地比丘相去眼见耳不闻处。自相谓言。此沓婆摩罗子有爱恚怖痴。余比丘语言。汝等莫说彼有爱恚怖痴。报言。我等不面说。在屏处讥嫌耳。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讥嫌波逸提。慈地复齐沓婆摩罗子闻而不见处言。有爱恚怖痴。诸比丘言佛。制戒讥嫌波逸提。报言。我等不嫌。是骂耳。佛言。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