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大德(称呼之词)共至聚落。当与汝食(诱诳之语)。食者。有五种饭。[麸-夫+少]干饼鱼及肉。
语言汝去(此是总标一句。下文别出驱遣之语)。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独坐独语乐(根本云。语谓读诵。坐谓禅思)。以此因缘非余(正谓令其绝食而生忧恼因缘。非为余事。而驱遣空还也)。方便遣去(假设言词驱遣言。今由汝是大恶人。使我不得食。设此方便而遣去。岂是实事耶)。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有嫌恨。二许食同往。三遣离见闻。
定罪 此中犯者。若方便遣去。舍见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突吉罗。
舍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方便遣去。自舍见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舍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五分云。作此恼余四众。突吉罗。
尼作此恼。二众波逸提。
恼余三众。突吉罗。
十诵云。未入城令还。突吉罗。
若入城门令还。突吉罗。
若未入白衣家。外门中门内门令还。突吉罗。
若入内门。未至闻处令还。突吉罗。
若至闻处令还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者。语言。汝去。我当送食。至僧伽蓝中。彼若破戒见威仪。若被举。若被摈。若应摈。若见命难。梵行难。方便遣去。不以嫌恨故。无犯。
律摄云。若随。医教。为病令断食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十七过受药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制。大乘同学。若为众生故索。不犯。
律摄云。由他施事多求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六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尼拘律园中。摩诃男释种(摩诃男此云大名。是佛叔之子。大佛一月得斯陀含道)。请众僧供给药。恭敬上座。施与好者。
起缘人。
六群自相谓言。彼恭敬上座。与好者于我等。无恭敬心。我等当往其家求索难得。所无有药。即往语言。我等须如是如是药。摩诃男报言。家中有者当与。若无者诣市买给。六群言。汝家中可无如是如是药。而请众僧与药。汝有爱。又复妄语。摩诃男言。我先有誓要。请众僧家中。所有供给。若无者当诣市买与汝。今云何言。我有爱是妄语人耶。长老去。我今已往。不复供给众僧药也。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受四月请与药不得过。诸病比丘畏慎不敢过受。佛言。听病比丘过受药。诸居士常请比丘与药。诸比丘畏慎不敢受。佛言。听诸比丘受常请供给药。后摩诃男复作是念。不可以一二人故断众僧药。更请众僧供给药。诸比丘各各畏慎不敢受。佛言。听受更请与药。诸比丘便计前日数。佛言。不应计前日数。应从断药。还与已来。日从此为数。时诸居士请比丘与分药。比丘畏慎不敢受。佛言。听诸比丘受分药。又有居士。请比丘与尽形寿药。比丘不敢受。佛言。听受尽形寿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释义 有因缘者(若王王夫人太子大臣诸将等请。若为僧事塔事私己事。有所启白)。有因缘至军中得二宿住。第三宿明相未出时。应离见闻处(谓极止齐三不经明相也)。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自至军中。二无缘过宿。
定罪 此中犯者。军中二宿已。至第三宿明相未出。不离见闻处。明相出。波逸提。
若离见处至闻处。离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五分云。虽有因缘。若书信得了。应遣书信。若须自往。然后往事讫。便还勿经宿。若不了应一宿。一宿不了应再宿。复不了应三宿。若了不了过三宿。波逸提。
若事即了不应宿而宿。突吉罗。
僧祇云。若为塔为僧营事不讫。应离军一宿。已得更宿。若城邑远不能往者。应离军见闻处宿。宿时应语军外逻人言。我暮欲在其处宿。勿谓是异人。若军人来到僧伽蓝中住。不应舍去。虽多宿无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得二宿已。第三宿明相未出。离见闻处。若水陆道断。及难缘等。不离闻见处不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观军阵鬬战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制。
梵网云。若佛子不得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鬬军阵兵。将劫贼等鬬也。
律摄云。令军慴怖及掉乱心。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有因缘。二宿三宿军中住。彼在军中。观军阵鬬战。六群中一人为箭所射。同伴比丘以衣褁之。舆还。诸居士问言。此人何所患耶。报言。无患。向观军阵鬪战。为箭所射。居士讥嫌。诸比丘白佛呵。
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军者一种军。乃至四种军。或有王军居士军。或时观军阵鬪战者。若戏鬪。若真实鬪阵者。四方阵圆阵。或半月形阵。或张甄阵。或函相阵。
若观游军象马力势者。第一象力。第一马力。第一车力。第一步力(僧祇云。强弱相倾。观其事势。是名力势)。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两阵合战。二有心往观。三见其形势。
定罪 此中犯者。往而见者。波逸提。
不见。突吉罗。
方便庄严。欲往而不往者。突吉罗。
若先在道行军阵。后至应避不避者。突吉罗。
萨婆多云。此戒体。比丘在军中二宿时故。往看军著器杖牙旗幢旛。两阵合战。波逸提。
设不在军二宿住。时故往看。乃至军阵合战。亦波逸提。
若坐不见。故立看者。突吉罗。
乃至见军幢旛。波逸提。
五分云。观鸟兽鬪。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有因缘。若有所白。若请唤。若为力势所持去。或命难。梵行难。若先前行军阵。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及诸难缘不避。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一饮酒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结。大乘同制。
律摄云。由乞求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支陀国(或云支提。又云制地)。
起缘人。
尊者娑伽陀(娑伽陀此云善来。根本云。初生之日容仪可爱。父母欢喜。唱言善来。因与立名。号曰善来。具德经云。声闻中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是)为佛作供养人。借宿辫发。梵志家毒龙室中结跏趺坐。龙放火烟。尊者亦放火烟。龙恚复放身火。尊者亦放身火即灭龙火使无光色。降此毒龙。盛著钵中。时拘睒弥主(是优填王也)亦在此宿。见是神力。更增笃信。欲兴供养。问尊者何所须。报言。止止。此即为供养我已。复白言。愿说所须。六群为索黑酒。尊者醉饱。中路倒地而吐。众鸟乱鸣。佛知而故问。阿难具白。佛呵言。痴人如今不能降伏小龙。况能降伏大龙。佛言。饮酒有十过失。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瞋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鬪讼。八者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自今已去。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著酒中而入口。呵责已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酒者。木酒。秔米酒。余米酒。大麦酒。若有余酒法作酒者是。
木酒者。梨汁酒。阎浮菓酒(善见云。其形如沉苽大。紫色酸甜)。甘蔗酒。舍楼伽菓酒(藕根是也)。蕤汁酒([豸*生]音橤。茎间有刺。实如耳珰。紫赤色。本草[豸*生]于啖之。止鼻[血*且]。久服轻身。益气不饥)。葡萄酒梨汁酒者。若以蜜石蜜杂作。乃至葡萄酒亦如是。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是酒。二贪饮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酒酒煑酒和合。若食若饮者。波逸提。
若饮甜味酒。突吉罗。
若饮酸味酒。突吉罗。
若食曲。若酒糟。突吉罗(萨婆多云。噉曲犯者。此曲以麦及药草。以酒和卧之。后干持行。和水饮之。令人醉也。余曲无犯)。酒作酒想。
酒疑酒无酒想。皆波逸提。
无酒有酒想。
无酒疑。并突吉罗。
律摄云。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阙一阙二而饮。能令人醉。皆得堕罪。
若不醉人饮。得恶作。
若体非酒。而有酒色。饮之无犯。
摩得勒伽云。若以酒熏。时药。非时药。七日药。无酒性得服。
善见云。若酒煑食煑药故。有酒香味。突吉罗。
无酒香味得食。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如是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若过是罪者。此酒极重饮之者。能作四逆。除破僧。逆以破僧。要自称佛故。亦能破一切戒及余众恶也。
婆沙论云。若不防护。离饮酒戒。则总毁犯。诸余律仪曾闻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家属大小。当为宾客。彼独不往。留食供之。时至取食。咸味多故。须臾增渴。见一器中有酒如水。为渴所逼。遂取饮之。尔时便犯离饮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心捕。杀烹煑而食。于此复犯离杀盗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复以威力强逼交通。缘此更犯离邪行戒。邻家愤怒。将至官司。时断事者。讯问所以。彼皆拒讳。因斯又犯离诳语戒。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独制饮酒。又酒令失念。增无惭愧。其过深重。故偏制立。
○第五十二水中嬉戏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因生讥嫌。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十七群在阿耆罗婆提河(唐言无胜)。水中嬉戏。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此云胜鬘。又花名。此夫人本守末利园。善结花鬘故名 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坚固。所谓末利夫人是)。在楼观上。遥见。语末利夫人言。看汝所事者。夫人言。此诸比丘。是年少始出家者。在佛法未久。或是长老痴无所知。夫人即遣使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水中戏者。放意自恣。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或逆流。或此没彼出。或以手画水。或水相浇𪷽。乃至以钵盛水戏弄。
犯缘 此戒具二缘。方成本罪。一是水中。二有心戏弄。
定罪 此中犯者。水中嬉戏。波逸提。
除水已。若酪浆。若清酪浆。若苦酒。若麦汁器中嬉戏。突吉罗。
律摄云。若以指弹。作声为戏。谓心皆得恶作。若学浮者无犯。如世尊说。苾刍应习浮。恐有难缘。不能浮渡。若以水酒弄。他时随滴多少。咸得堕罪。
为取凉冷水洒。无犯。
五分云。抟雪弄草头露。突吉罗。
十诵云。槃上有水。若坐床上有水。以指画之。突吉罗。
善见云。水深没脚。背于中戏。波逸提若。
摇船弄水。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道路行渡水。从此岸至彼岸。或水中牵材木。若竹若𥱼。顺流上下。若取石取砂。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没彼出。或欲学知浮法。擢臂画水𪷽水。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为佛法尊重故。为长养敬信故。不废正业故。为修正念故。而结此戒。
○第五十三相击攊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以指击攊。因笑过分。遂致于死。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中一人击枥。十七群中一人乃令命终(萨婆多云。十七群击攊死者。是年少小比丘也)。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指者。手有十。脚有十(言击攊者。以手指或脚指及以余物。触彼身痒。而取笑故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击攊。二是手足指。三触彼人身。
定罪 此中犯者。以手脚指相击攊者。一切波逸提。
除手指脚指已。若杖。若户𨸎。若拂柄。及一切余物相击攊者。一切突吉罗。
律摄云。若苾刍以一二指乃至十指。击攊他时。各获堕罪。
若二人身俱顽痺。而击攊者。得恶作罪。
萨婆多云。击攊比丘尼三众六罪人五法人(行调达五法)。狂心乱心病坏心。在家无师僧。如是等。尽突吉罗。
盲瞎聋痖。波利婆沙摩那埵。得戒沙弥。不见不作。恶邪不除。依止等四羯磨人。尽波逸提。
若教人击攊。突吉罗。
五分云。击攊沙弥。乃至畜生。突吉罗。
摩得勒伽云。若身根坏指挃。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不故击攊。若眠触令觉。若出入行来。若扫地。若杖头误触。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四不受谏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
起缘人。
阐陀欲犯戒。诸比丘谏言。汝莫作此意。不应尔。阐陀不从即便犯。诸比丘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不受谏者(作摄云。若尊人所说。不应遮止。有所言教。不应违逆。但嘿然恭敬而住。不嫉不恚。除罪恶心。恒为敬仰)。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自知所为非法。二智人呵谏。三谏而不纳。
定罪 此中犯者。若他遮言莫作。是不应尔。若自知所作是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突吉罗。
若自知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无智人来谏。报言。汝可问汝二师学问诵经。知谏法。然后可谏。若戏笑语。若独处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毗尼母云。不应受五种人谏。一无惭愧。二不广学。三常觅人过。四喜鬬诤。五欲舍服还俗。
○第五十五恐怖他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或观机折伏。不犯。
律摄云。由戏弄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波罗棃毗国。
起缘人。
时尊者那迦波罗比丘(此云龙护。亦云象护。此比丘于现生中。亦证净法增一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那伽波罗是)。侍佛。供给所须。世尊在经行处。经行诸佛常法。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初夜已过。请佛入房。世尊默然。中夜后夜过。复请世尊入房。时佛默然。那迦波罗欲恐怖佛。使令入房。即反被拘执。作非人声。恐怖沙门我是鬼。佛言。当知此愚人。心亦是恶。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释义 藏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者(此之六物。乃沙门要具。合畜之物。故得本罪。不合畜者。但得恶作)。若自藏。若教他藏(或自或他咸制不应)。下至戏笑者(或为恼他而藏。乃至嬉戏取笑而藏。并同制断)。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调弄。二所藏六物。三藏举已竟。
定罪 此中犯者。若自藏教他人藏。下至戏笑。波逸提。
僧祇云。三衣中若藏一一衣。波夜提。
若僧祇支及余衣等。越毗尼(或云僧却崎。唐言掩腋衣。用覆左肩。右开左合少年。比丘乞食。露现胸腋。为女所爱。佛制此衣掩其胸腋)。三种钵一一藏。波夜提。
若键镃及余器。越毗尼。
藏尼师坛。波夜提。
藏余敷具。越毗尼。
若有针合藏。波夜提。
无针。越毗尼。
萨婆多云。若觅不得。波逸提。
若不觅得。突吉罗。
若藏石钵金银瑠璃一切诸宝钵。若觅得。不得。尽突吉罗。
若藏五大上色衣及余杂毛衣。尽突吉罗。
五分云。藏余四众乃至畜生物。突吉罗。
尼藏二众物。波逸提。
藏三众物。皆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相体惜而取举。若在露地。为风雨所飘渍取举。若物主为性慢。藏所有衣钵坐具针筒。放散狼藉。为欲戒勅彼故。而取藏之。若借彼衣。著而不收摄。恐失。便取举之。若以此衣钵诸物故。有命难。梵行难。取藏之。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九不问主辄著净施衣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此由衣事及废阙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真实施亲厚比丘衣已。后不语主。还取著。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第四十三食家强坐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向俗家事为婬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与斋优婆私。互相系意乞食。至其家。就座而坐。时斋优婆私。洗浴庄严。夫主心极爱敬。夫主问言。欲须何等。报言须食。即使妇出食与之。食已。坐住不去。其夫瞋言。犹故不去。欲作何等。我今舍汝。出去随汝。在后欲何所作乞食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