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诸众安居篇第六
出俗者。谓出离俗有。务修三乘圣道。局事奔驰散乱。则非修出世之业也。邑野。通収聚落村野。情尘。情谓六情。尘谓六尘。影取六根也。颠仆讣那偃仆也。巨壑。喻所陷也。三时。春夏冬。钞云。故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
一下。以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即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而坐。世谤。如居士讥六群。言蹋生草木。断他命根。外道尚自安居。虫鸟犹有巢窟。因诃而制。形心下。通收三业也。作法要期又是口业前三。即对首心念忘成。园界。即僧伽蓝园界。即摄僧界也。双只。足有双足。一足入界。所谓一脚踏界。起安居心。即名前坐。今但约园界。并双只成四。并上三位成七。将此历对前中后安居。则三七成二十一种。又作法自然二界。各有二十一。成四十二种。又五众各有四十二。则成二百一十种安居。
前之二法。即对首心念。此之五法忘成为一。及界为四(即园界界双也)。二日。前后安居二日也。中间。即中安居二十九日也。以下合数。谓以对首心念。历前中后三时。二三成六。又括界园两处。成十二。又五众各有十二。成六十种。以下。忘成及界五法。历前后二日成十。又对园界成二十。又五众各有二十。成一百。并前六十。成一百六十种安居也。
一月一日。从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六也。涉三十一日。兼闰约四五月说。五法。即忘成等五法。前后两夏。即前安居。并后安居。两日坐夏也。各十六日。前是四月十六日。后是五月十六日。尼提。以游化义少故重。僧反故轻。三十日坐。从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皆得名前坐。以初日有难故。下例成也。
一日受岁。同至七月十六日。自恣后坐。即五月十六日结人。日日。从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可随无难日。皆得受岁。僧祇下。此约前安居日。在道中不可不结。一越。即不结一吉。据下。意云。若前结日便成。不应制后更结。但前结者。非是究竟安居处。且顺教至日行法。及乎数日。正坐以后为定。
行住。行则远至修安。住则久居此处。对念。即对首心念。先有要。谓先要期此界。今从外来。与本心境相应。虽无开成文。下律忘不心念者。若安居故来。便成安居。故知住人不入开例。必下。若旧住人。有恶心者。理在通限。又大师云。外来为事。不为修安。虽忘不开。以非为安故来也。若下。意云。若直尔得。何须于前。复立加法一位。答下。作法是制。忘成是开。约义俱立。不可无也。
如上。即三过是也。郁蒸。尔雅云。郁盛也。说文云。蒸火气上行也。待量。量度前事。如法可往。故钞云。受日缘务。要是三宝请唤。生善灭恶者听往。余如彼文。各下望化物边且许不结。必无事不安。亦有小罪。
待形。谓有待之形。必假资济也。开舍。舍即是听。初日。则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脱。便不得结。教法太急。不名智人。由如来是一切智人故。开制得中。不可常行。言不可但行制四月而无开也。
王作闰月。闰起自于王历。西土三时造历。夏初历未出。比丘期心已定故。得合闰数满出界。成受不依闰也。不成受依闰也。昔下指前解。今下不依闰。名虽是同。约义自别。前不依闰而数。今不依闰。是除去闰月。犹是依闰之别名。正月。除闰月外。是正座月。
前四月。戒本□春残一月在。应求雨浴衣。半月应用浴。既在前四月。则含后闰四月。成百二十日。彼衣是开法。尚含闰而受。夏是制教。理宜通护。即下。大师和会二文。本知有闰。则依闰坐不合受。不知有闰。可数满受岁。即开受衣。故钞云。既二文兼具。至时随缘。夏初要心取闰。不得依伽论。若反前者。通二论两文。
本闰正月者。凡闰以初月为正。后月为闰。闰余者。盖是取日行度之余。以积成闰故。既受正月。不可取余分在数也。故曰何得摄闰等。安居是制。反显受日是听。以听同制义不可也。五下。应先问云。迦提一月五月得含闰。二六不将。五事下通之。
诸妨。即疑妨也。近促。含闰曰延。反此名促。皆四月住。如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六日解。夏。是四月也。乃至闰四月一日结者。虗坐一月。至七月末解夏。亦是四月住(此一段也)。
若闰下。如二日结者。不满四月住。以少一日故。乃至闰月三十日结者。但虗坐一日。中间多少比之可了。故曰渐减等(此第二段)。若五下。如五月一日结。至七月末。是三月住。乃至五月十六日结。至八月十六日出界。亦三月住(此第三段)。
前安居。望后五月一日。得前名。即初四月二十日结者。方得一日。明朝入闰。越过闰后。取五月六七三个月。为实坐故。至七月末去。后安居。即五月一日结者。至七月末。尚少一日。要至八月一日。明相现出界。是降一日也。
闰月一日结。即闰四月一日结者。以虗坐一月也。故与五月一日结人。同至八月且出界。安居隔一日。即闰四月三十日结者。与五月一日结人。是隔一日。亦至八月且出界。但前虗坐一日为异。中间渐降亦可比知。此下。即属前第二段。闰四月位也。
皆三月住。以未侵后闰故。五月下。此说第二品。既少一日。要越闰过。取八月一日以补之。则成四月住。日日从五月三日。乃至五月十六日结者。皆虗坐。闰七月一月取八月补之。亦四月住。
隔一日。五月一日。望五月二日。是隔一日也。隔一月。以二日结者。侵闰虗坐一月故。望前五月一日坐人。至七月末出。是隔一月也。即五下。示上十四日。谓二日后从三日数。至五月十六日结人。是隔十四日也。上言自恣一月者。亦谓隔闰。七月一月名隔月。如五月十六日结者。至初七月末。方得七十五日。明朝入闰。要越过后。取八月十六日出界。亦四月住。解界破夏二科。如文可知。
但欲同法合界者。为欲同法受利者。各舍通结。又十诵疏中。亦明本非为夏进不。不专作法。以自然地上亦成安故。
若下。谓若依古人。执文云。安居不竟解界破夏者。亦可安居不竟自恣亦破夏耶(以自恣通一月)。反难可知者。今安居不竟自恣。既不破夏。反例安居不竟解界。亦不破夏。如何輙言解界破夏耶。如在下。又如结摄衣界后有缘须解。应可解。摄衣界时。衣即名离。今既不尔。解界不失夏。斯亦可同。如何说言解界破夏。
有下。叙由此师言。初依自然地上安居。夏中忽有半月一月缘。须请法出界。今须结界方可受日。未知结时破不破耶。昔下。标举失本自然。以初依自然安居。今既结作法地。故结时破是也。
文下。古自引证。守强于本。言胜于自然本地。然下。谓凡立心修行奉持者。判罪宜通摄护。从急远于自然。即后结法宽于本依自然界也。但下。要依本自然。限齐内护夏。以是本要心处故。又若有难可依。后宽结护夏。无难不可。故曰既无难缘不可后开。若结界狭于自然者。有说依新结界地护夏。有说但依本时宽自然护。何哉。以下是释。由下。言本立结界者。意在作羯磨。不为安居故。今依本宽自然护者。理在通成。既下。既不失前护衣。例今依宽结地。亦不失前坐。
彼文下。出僧祇第八卷中。出界去。谓彼僧出三由旬界外可结也。舍后结前者。谓舍后住难地。结取前无难地也。或死余去。俱约比丘也。既无依故开宽结。显今有难从后宽结护夏。理无妨矣。
悠悠者。远意也。须下。显成今意。及会成第二师意也。不下。若不次第叙古。无以显今去取意耳。
背前结后者。背此处受请安居。而往彼处。以定成不恼施主。先请施主也。亦下。以贪往异处故。皆须经宿。要四月十六日结已经一宿。方名前坐。后结方成。若有缘往彼。再结成者。由前已经一宿故。为彼植福毕也。显前。即未经一宿。往彼续结。不名前坐。故曰破也。虽下。谓虽作背此意。而往彼未经宿者。亦不名破。由再还者。理名前坐。所下。出即日不许往彼再结得成之意。若下。若舍前求后安居不得者。何以持衣许舍故受新耶。别属。以衣是别属故。又不恼施主。后讣别处安居。则反上二意。由依他处故非别属。又违前请故成可恼。
宿结二人。曾经一宿。曾经结已。则有破也。今欲彰显有过故。略不明于成。亦深防之义。便得罪者。方有破夏罪也。应成不成者。据理于前家。应成安居。今违心别求故。不成安居。故得言破也。后安居。此望前得后名。故下。故知但只受请。未名安居。要须在界结已。方名安也。此结证上。岂可受请即名安居。
初后一日。四月十六日。并五月十六日。就犍度。即安居犍度云。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住后三月。缘发。即缘起。以律云。尼不安居故提。余分有缺。言余三众亦分有所缺。如僧有游化义。下三界未圆也。五种者。一谓诵戒至三十。二至九十。三诵比丘戒本。四二部戒本。夏多缘故。须善通塞也。制依第五。谓广诵二部律。所以须者。五分云。有比丘。自不知律。又不依持律安居。夏中生疑。又问无处。乃至佛言往持律处安居。彼文明决指了论也。
疏即真□疏。第五。即了论中。在处无五过。于此第五中。复自有五过故。解如疏思择。妨修禅观也。又须下。解第四过中。自分五德也。又以下。解论第五过正文也。匏瓜。出论语。
为七。即于界分四。并上三成七是也。多论下。彼问云。佛从他安居自安居。答曰有言从他安居。有云自安居。疏取后解。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此四通名无所畏者。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故称无所畏。不作三语。彼论又问曰。佛三语安居。一语安居。答曰佛一念安居。不以口言。以不忘故。
双述。牒某伽蓝又牒聚落也。世云人所传。西土如此也。汉地。以佛法当后汉时兴故。例称之六月十六。反前云五月十五日。是有据也。三代。夏殷周也。十月为岁暮。则以十一月为岁首。乃用周历耳。若然用之六月。即夏之四月与今颇同。来人。即国中三藏。春初。约三时分。则是春分第一日也。岂越规猷。虽前后不同。皆以九十日为限。
属春。是春分末日也。属冬。是冬分第一日也。诸善根本。以不放逸故。诸善生长也。故制依咨。即依第五律师。咨询疑滞。余四。即前四种。律师问。何不制依经论二师。将二藏下答。纵下。以经论正理。除邪倒也。今苦有此疑者。岂不问耶。以新学之人。分未之及。所犯盖微。然于理有疑。亦应有犯。以非正制故不云依。但制依律应新学也。
若下。意云。春冬亦有微细过。何独开依前四耶。答下。若约怀疑。俱须问也。但由春冬过少故。开依前四种。夏则反之。故限第五。如五分成。即五分法身成立也。所谓劣者依优。贤者依圣。乃至成佛亦有所师。所谓法也。五答。增一云。毗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罗。五随顺修多罗。既曰随顺等。即是依止法义也。随安无罪。但随安居。亦无咎也。
准上者。准上既有前后安居。中安居。亦可法上而作。多论下。彼第二云。佛一切时前安居。唯毗罗然国后安居。以因缘故(已上正文)。余人。目将来比丘。有因缘可学在后。无者不可。故曰何事常后。
但略对境。即除大德一心。及对证问答等语。七事。凡有十七事。皆开作心念也。一坐。即一坐夏中。不得过三回忘后悔也。
伽论下。证上园也。我今下。一足入界尚成。双足入者。准成可知。处界下。似难词。佛下是释。问下。意谓双足入界成安。今若双足出界。理名破夏。此则相对可显。例今一足入界成安居。一足出界应破夏。利胜。利益行人胜故。以一足入界成安。一足出界未破。乘船道行约女人。衣夏。约界足论双只。开结不同者。盖有益行人故也。
后二。即忘成及界。有人下。既开忘成及界。岂开后而重制中。安居不得耶。知何不为者。既愚法受日出界。知何事而不为。盖无知故。
犹下。但智有受日法。而不知众别两分。非痴是何。计互。比丘对尼。两不足数。通文。通言五众正作法时。要本众自相对。
两界。自然作法俱得。以是对首法故。余半月一月。既用羯磨。须在作法界。以文下。古执羯磨缘非云。受过七日法。半月一月出界故。未有缘。如来有半月一月缘。何得忘受一月等出界耶。答尔。何言过七日。将文列下通之。言羯磨是过七日之法。非用过之过。摄而通用。约受一月。复摄十日得通用。不以法强者。以羯磨法强。可摄七日短法也。
一缘。同为一佛事缘。则不可双受两法。若缘别者理通。如下引例。众缘。即众多别缘也。治生。即贩卖兴利。治理生命也。不下。不受但犯破夏小吉。若受后往外。种种破戒。则难补大过矣。
阿含。此云法归。不越四含。所谓长中增杂也。梵动经。亦四分自指。彼云尔时有比丘。诵六十种经。如梵动经等。为求同诵人故。欲人间游行。乃至佛言听去。使得一事。趣得一事成者。方应请法。反此获罪。依事。谓彼律随事长短。前事未竟。其法不失。四分不尔。制限三品。虽事在日满。法则失也。故曰以法收事。
七夜。四分但言七日。部类不同。返心。言能回彼不信心也。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摩醯亦云大湿伐罗。此云自在。于大千世界。得大自在故。形有八臂三目。乘大白牛。或云如藕泥色。手臂各有执持。西域多立此天像。号为天祠。人有乞愿。无不如意。直去。不用受日也。
显缘。四分中。有同界安居。因我故鬪。外界僧尼鬪诤。须我和灭听直去。然和灭之相难知。约缘而受。不伤大理。重破下。文云。当界诸僧。由我故便生鬪乱。为重此和。便出界去。十四是檀越。即为彼受戒。忏悔布施等。
缘如。谓缘事如法也。或多或少。合受俱得。如下引例。彼异种同忏尚得。今异缘合受亦通。随依受之者。为张受七日后。更为王受。半月亦得。以缘别故。不同古人以强摄短。
三期。过三七日也。异七日药。彼以病转故法失。文中。即四分。证上依日故。大钞问云。此请七日得兼夜不。答不得。以文云至第七日当还。不同十诵。以彼文中受七夜故。又不得改云七夜。以部别不同。虽然四分日光没时法谢。彼夜分尽时谢。据理第七日俱还。答言下。律云不及。非谓约路远往返不及。盖约缘事为绊。还界不及耳。或事缘或情事。但是如法皆开。一下。谓傍昔言也。
二下。即彷像未实也。三下。由事虗限滥日数妄置也。侥幸。非分遇福也。无事。证上无实缘也。减年。虽开受日往应受戒。彼若年未满者。缘亦非也。
五百下。彼问云。结坐受七日法。为坐初受。为临行时受。答初坐受者好。若坐初不受。亦可临行时受。三十九日亦尔。忏悔。彼论又问云。夏中不受七日法。暂小小出界故。故得坐不。答忏悔得。准下。若言夏初。即受是有悬者。又云不受七日。暂小小出。要须忏悔显受日往。以急例缓。宜从急矣。无佛所听缘。即不开听之缘。而妄托受日往者破夏。互用无损者。古谓为僧事。受七日已。用三日更有佛事。便通余用无咎。
十下。古自引证。答下。十诵中。白余残夜用。谓同是一事未了。却还本界。今复往外。恐疑不得故。开白已往。既云下。南山语。
开三。即七日半月一月。破下。既曰破安居去。验知不许重受。有下。若云修道。今为三宝听法因缘。亦是修道。何得制住。初制。或可十诵不重受。约初立制。而未显后开。或是一事上不许重。非谓异事。故钞云。十诵听一七夜。不听二七夜。谓一时双牒二七夜前后用。望下。若再受七日法似重。约事未重何也。前是佛事。此是法事等。如下。如请七日。为张人受归戒后。又王人请受。虽法是重。约人未重。故曰皆言最初。
留连。律云。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为母所留。至意欲还而遂不及。彼自念言。为失岁不失岁。乃至佛言不失。父母兄弟姉妹本二。夜叉鬼神难亦尔。开听越。越其日数也。何能不去等。既官事。岂可言曾受七日。今不去耶。未听如来事去者。诸比丘随。有缘来请者。皆作如是言也。显不专輙。故俟白佛。
十八缘。即檀越请为衣钵坐具针筒。为比丘忏残。比丘尼请出罪。沙弥受戒父母等。广如安居犍度中。或更有收余不尽也。钞云律列二十余缘是也。如下引例。岂有前嘱入村。后有缘更曯不得耶。有疑。自有疑也。岂下。岂可前有疑开受日出。问后有疑不开受耶若下。若如上解许重受者。十诵不许重义。如何通释。二位。即七夜并三十九夜。重加双牒加法也。又以七夜后有三十九夜。不可双牒二七夜受。若下。若得重者。何故十律用二法已后。开破夏去耶。依下。以僧祇事讫。须用中间别法。还与十诵。破安居去同。只不可十诵用祇法也。可用事讫。以彼亦有法故。唯不得于别事上用。若互破夏。顿受一月日法出界倒。是成坐夏耶。此皆反斥古人也。
约下。断归今义。若虑忘。亦可再受日去。如此则不虑某缘满。某缘未满。及续行日数之忘也。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论中既许重受。翻十律时。岂有不得。况同是一人出故。明了下二句。是彼偈文。解云。真谛疏也。三种缘。即下文有事。先成七日缘等。此三各自为头。历成三三句也。
论下。此举七日缘为头。历成三句。本处。即先往界外处。是则下。结成上名义。此下。解通互所以。为本有法故。本处。即安居处。余处。即界外。亦须当时通有缘可也。
若下。第二有难缘为头。历成三句。望上三句次第。当第四句也。谓四有事先成有难因缘。从更成有难因缘(倣上初句陈相)五有事先成有难因缘。后成七日因缘(倣上第二)。六有事先成有难因缘。后成随意因缘(倣上第三)。又将第三随意缘为头。历成三句。当第七句也。即七有事先成随意因缘。后更成随意因缘(同初句)。八有事先成随意因缘。后成七日因缘(同第二)。九有事先成随意因缘。后成有难因缘(同第三)。然下。上三缘九句。但有缘应法。不违初受心俱成。反此败矣。
无单。反显有重受也。情挟赃贿。非法为利故受日也。故律云。不应专为饮食故。受七日去。以法收缘。以律但有七日法故。不论缘。是一二日也。
夏末五日。言夏末止有五日在。如何亦请七日法耶。答解如文。纵引十诵。彼有二位受法。纵夏末无三十九夜。今有过七夜缘。亦须请三十九夜。以法定故。今下。若古人不许重受。如夏末二三日在。今又有七夜缘起。先已受了。今却作一月日法者。是名非法破夏。以是别缘故。此重破古义也。
七月九日。望十五日正满七日。至十六日。自得出界。为成不成耶。后开无前开者。谓十六日后有开。十五日内无开也。以七下。释成急施衣。彼次第增中。十六日自恣。虽十五日自恣。未得出界。以夜分未尽故。随行。言十五日。随行界外。犹未属犯。以在限内故。十六又自夏满。何故十五。须返本界。相出。即明相出也。
又问下。此还约七月九日受者。以问夏成。今问何为破夏。答文可知。若约下。因便明十诵。明相下。意云。若八日明相见。身不及。第七夜在界。即成破也。又复应知。四分日没时法谢。十诵夜分尽时谢。今尽时须在本界故。
如七下。古人自引例。若尔下。立彼自难。答下。申彼答意。今下。正斥十诵明文。彼云。若中路闻死反戒。八难起。不应去。又僧祇云。中前和了。中后即还。若停住者。准即破夏。又明了论云。请七日出界。事讫不还。破安居得小罪。不同下。斥上引欲法例。以说欲词中。不牒欲缘。为羯磨事故。缘谢法在。今请日牒事故。事谢法失。亦下。斥上引加七日药为例。以病止亦不可用。义反同此。又下。斥引狂法例。以狂病虽止。奈制乞解。云何取例。谬之甚矣。故曰何因浪引。
通缘上下。谓通于缘事。有上有下。亦开同僧作三法受。故钞云。此有滥同僧法。但令缘至三法受日。口受。显是七日凿寺。为恶人穿凿僧寺也。
通水。通水路也。月缘。本部极有一月缘。更无过者。不同他部三十九夜等。执下。或目执缘不同者。不可改。四分羯磨。作三十九夜。及事讫受。若要过月受。须秉十诵僧祇等法可也。以四分三法有准。不可通行。如钞。即定缘是非中故。
重及者。谓前已引云。十诵律。佛制五众。并令安居。今为不行。又连受故。重言及也。四本。即序引曹魏等四师出本是也。
初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前虽有乞。以羯磨中。不牒乞辞。恐增加羯磨故。第二人。即光师所述者。两遍牒事。彼乞覆藏法中。若僧时到前云。今从僧乞百外覆藏羯磨。于忍听后。略缘牒事也。光师亦倣之。前添乞辞。忍听后但牒某事缘也。第三人。即愿师后述本六夜。彼准摩那埵法。亦牒乞也。
文局义通者。谓初本白羯磨不牒乞。后二本各牒乞。是文各有所局。然俱存告众。是义通也。有人。复有人断上加乞。是不应律文。如白作白之制。故成破夏。增乞。谓光师凭律乞覆藏法故。灭乞。谓昙谛凭本羯磨故虽然羯磨网骨。不失大涂。
准律直诵。但四句成白时到前。不牒乞辞也。杖囊。老病开执杖须乞法。今须羯磨中加乞。是如法也。以前单白中含故。律羯磨中无者。但译者漏文耳。三律。僧祇十诵五分。
问下。意云。杖囊准白中含乞故。加乞受日。本律既无不可准者。一往领辞也。若尔羯磨前。僧和诸法。唯出功德中。余法皆无。不应余诸羯磨皆准著耶。解下。此盖以理而推度也。谓下。言羯磨前。和僧不同。此前和用。入羯磨乞则不尔。若入法中。即是增也。
受者多。人好受利长远。不知节故。所以须牒和令舍。余和法中。无此义故。不须牒也。漏略。或结集翻传时漏略耳。难起(上去呼)。如自恣难。遍一白后。三语自恣是也。五德。即不爱等五。
当量下。准上僧私之机。转变义势。亦无妨也。问下。受半月。云受过七日法。十五日出界外。今受一月法。何不言受过半月。一月出界外。而亦言过七日者。答如文。答下。既牒十五日。故须数满。若一月既不牒日数。但齐一月不问大小也。
准下。准白中缘非。但余过之一字。十诵下。事钞云。十诵令五众受日。五众边受。准此当众相共作之。今若比丘对沙弥。则文非可用。口告。谓心念已口告云。今受七日往某处。汝当知之。本二。在家时妻也。
因中彰果。使将来不得净果。故说为难。明了下。彼云夏月安居。有八难因缘。令弃舍安居。而不犯罪。一王难。二贼难。三人难。四非人难。五𦚾行难。六火难。七水难。八梵行难。亦不得岁。古人准此。何用更论有夏无夏。接界通收。即舍此结前也。四律中。四分僧祇义含得夏。中间通漫。寻文可知。博易。梵行难也。
又下。此师谓安居与夏。两义自殊。若破安居。夏法不失。为夏以修道为务。今若出界。修道不辍。名破安居。不破夏反前。即不觅安居处也。前后。即成前后安居也。夷平也。
为重此和。即敬重此和也。以僧和故。众法可举。不尔疾灭正法。故开自去。至意。即父母等。至意留也。道断。水陆道断也。
高齐下。即北齐高氏。置十员僧统(即法上洪遵等)用统僧尼。时[(上/示)*余]昭玄寺。谓之昭玄十统。昭玄。即昭玄司僧尼。本系鸿胪寺。至北齐系昭玄寺。至唐延载元年。方[(上/示)*余]祠部司也今谓十统断言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