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第一(始从集法讫缘成篇)
本文中标题前是序题此即疏题有本不存乃是写脱比戒疏事钞义必具之题下注字标卷始末意使先知文相起尽不可擅除。
将欲造文披释先以义门开解深求教旨意存决务随务辨成不过四位初谓圣法即能辨之教二谓缘务即所被之事三谓秉御即弘法之人四谓安立即设法之所故律显法具现方成今约机缘非四不立。
立章中初文初叙意造即训至披即是分决谓决断务即法所被事随下列示四位即法事人处羯磨大宗众法别法非四不成一部始终不离此意首先标举其致在兹若望众缘成法则圣法是其正宗若据秉法被事则缘务是其本意故下引据律显法者即灭诤中明诸羯磨须具现前毗尼彼云有五种现前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法即羯磨)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准教断诤)云何人现前言议往反者是(评量所诤)云何僧现前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得诃人不诃者是(三业和也)云何界现前唱羯磨作制限者是(作法界也)彼因断诤故用毗尼今通诸法故唯存四第三即所被事第五且据众法故局作法今明安立须通两界故彼文云此现前法通一切羯磨则知准彼五现为今四位耳。
且依四别竝以义求然后对法相摄分齐。
正释分章中大分二章依四别者即上四缘一一缘下开章广辨故云义求对法相摄即下总论四缘下文牒云对上四缘相摄通塞是也。
初明圣法所谓羯磨略为四门一教兴本意二显名定体三辨务缘成四广明非相。
初教兴意者自三宝降世俱敦缺有之机凡所立教无非为存灭惑。
初能辨教教兴意中初科上二句明出世意具举三宝不相舍故从本垂应故云降世猒世拔俗之士名缺有机敦崇也下二句明设教意凡所之言该乎一代灭惑超世三藏竝然。
然则佛法两位通赡道俗唯斯僧宝独据出家明功上邻极圣显德下济群有。
别示中初科上二句总叙佛法赡犹摄也慕佛禀法不局道故唯下别明僧宝初二句示位入僧海者必出家故下二句叹德上邻极圣者三乘因种故如律瓶沙王施佛园毗舍佉母施佛衣佛竝劝令施僧之类故知功力尚等于佛况小圣乎下济群有六道福田故言群有者正报即四生依报则三界开为九有二十五有。
但由僧海宏旷行位殊伦或内外以分途或凡圣而启路或约宝通于缁素或就仪辨于持毁。
次科上二句通示上句明其众多下句显其行别或下别列有四对一内外对五停心总别相念名外凡僧煖顶忍世第一名内凡僧二凡圣对总上两凡更兼薄地竝为凡僧初果至无学通名圣僧分途启路理同文互三缁素对言约宝者初果已上学及无学无漏功德名为理宝亦名第一义僧但取证果不论形服如律见谛白衣同入僧海故通缁素四持毁对仪即威仪通目篇聚持戒破戒二僧别故上来四对八位初唯局凡第三局圣二及第四竝通凡圣。
至于事务符会要以情见相投同和则上善可登同忍则下恶可灭非假声教何以通之是以如来体斯弘理故制御僧方法随有别住普使同遵但得其缘无非成遂。
三中初句明事起要下显须和情见即六和之一上善即受具下恶即悔重略举此二总余生善灭恶一切羯磨登成也非下明假教和忍在心非言不显故须言教以通众情上叙机缘是下正明制法初二句明知机故下明立法御僧方法即羯磨也随下示制约随界同遵不得乖别但下显成功缘即机事或可人法等缘两释俱通。
就第二门复分四别一释名目二定体相三分广所以四诸部同异。
初释名者。
所言羯磨者中梵本音此翻为业业谓成济前务必有达遂之功故明了论中亦同翻业现今译经声传羯磨必翻称业。
第二翻名中初科初翻名业谓下释义成济是能加前务是所被羯磨诃句当体言音身不乖仪意无异想三业搆造众别等行由之成决即名此法谓之为业业以造作成事为义如十善十恶能成因感果故竝名业此就能造作体为名若论所发无作业性如后广明故下引证了论具如后引现今译经即指唐翻祖师曾预译场故得其实。
自古至今有翻羯磨为辨事者非无此义但用功能往翻然能事乃多要唯有二初谓生善事如衣食受净人法结解并随行善而得生也后谓灭恶事如忏罪治摈灭诤设谏名通善恶理在除愆皆由羯磨前务夷荡故受此名又生善之极勿过受体由作法和便发戒业量同太虗共佛齐位也灭恶之大勿高忏重若不洗过生报便堕由此羯磨拔之能令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阿鼻苦报欻然清净岂非辨事。
次科初标古示名百论但翻为事相传加字助之事钞犹存此翻问前云成济前务等岂非辨事今古那分答前以业翻名以功能释义今此直以功能翻名于义颇疎故所不取(讲者皆云俗以士农工商为业僧以羯磨为业又训业为㨗办事㨗速等传谬久矣识者宜改)然下依名释义文有两段前通约诸法释食即是药人谓差举法即说恣夷平也又下次别约二法释量同太虗法体广徧故共佛齐位功德高深故言生报者凡报有三一现报(即今身受)二生报(转身即受)三后报(后后身受)犯重岁数出目连问罪报经彼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黎中于人间数如文所引彼经不定狱名此准僧祇云堕阿鼻经音义云阿鼻翻为无间一身无间(充满狱故)二苦无间(不暂息故)学者多迷生善灭恶二事请考此文足为明据。
诸部亦称为剑暮者葢取声之不同也。
三中波离问经名为剑暮剑羯暮磨音小讹耳。
然以业义通于道俗谓此作法非局在僧故存梵言简异通者知羯磨事非俗行故。
简辨中初文初叙华言通滥业义通者如七支十善动不动等不局道故名义既通必生疑滥故云谓此等也故下正出存梵所以简滥遮疑又复生善故也。
但以唐梵翻译详核未通师资传授习俗难改乍闻为业绝听惊心今依正翻傍通旧解想无昧也。
次科初示翻译之疎师下明相传执旧闻而不从故云绝听异于常见所以惊心今下显兼通正翻为业傍通辨事臧否自分故云无昧。
二定体相者。
自古诸师依法出体但广明非翻非如法今不同之律有正体无宜不立故异由来所述法义就门分二。
次定体相叙古中依法者法即羯磨谓依律中七非羯磨辨示非体以非显如如即法体如后七非显体中明今不同者律有三法即法是体何须别求反验古解总有二过一律既有体不当强立二翻律七非但偏众法不收对念反上二过故云异也。
初明体者。
然此教法正据缘成缘则通于内外定体则繁今但克相以论实唯言教问僧和忍义非余设即以声相相续善色为体若据事成感发业量是谓作与无作也广如戒业章中。
约论中初遮简缘通内外者即有情非情也人唯局内法处局外事通内外缘相既多从缘定体体则不一故云繁也如上古师翻非明体则涉诸缘故特点之今下正示克相谓定约所秉言教声相简余尘相续简一念善色简恶无记声是不可见有对色故(有作善色声非也上标声相不可重言)上约能被示体若下指所发如后量即体量戒业章见受戒篇问相续善色与作何异答寻后相比自可通之。
今依律宗全无三聚摄法但有随相明体然则法随事兴事繁法广不可论体法假人弘人分三位谓一人众多人僧人故法随人亦分三体谓心念法对首法羯磨法。
依律中初文二初标所出律无三聚者显上善色依诸小论诸论明法竝约聚收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成宗更立无为聚)随相即下三位竝见律文然下正示法体有二初明不随事立事即所被且据众别百八十四故云事繁立法数同故云法广法假下次明须对人立先列三人下列三法配对可知即此三法是律正体问此亦依法与古何别答略如上辨在文自异。
若据律本以三羯磨谓单白白二白四用通摄者但据众法为言今约成业辨事亦通别人故别秉法理称羯磨所以十诵四分咸有诚文然律但明僧法余不彰者取建业功强勿高大众故偏受羯磨之名举事约文义皆通也。
次科初示文局律云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谓单白白二白四今下义判人虽非众成业不殊理无异号所下引据十诵心念分衣佛言善作羯磨四分受五戒三语受具皆名羯磨具如后引然下究律所以举下结归上义举事即前义判约文即前引证。
二明相者据法本体义张三位随相略分以为八品。
次明相中即上三体各有别相相虽分八随事仍多揽相归体体唯三位文列八相随一相下略举一二对寻本文未劳委释。
初心念中自分三品一但心念法如朝夕常念四仪等事二对首心念法如持说衣药等也三众法心念法如说戒自恣分僧物等。
但心念下举六念者若据羯磨止出三法今以六念义摄四事四仪历事起观一切心念后科所列例亦皆然如杂法篇委明其相。
二对首中自分二品一但对首法如白告受净等二众法对首法如舍堕说恣等。
三众法羯磨自分三品一单白法如和白说恣等二白二法如结解诸界等三白四法如受忏治谏等。
僧及一人法各分三对首一法但分二品故有八相也。
三明分广所以者。
分广所以者前于三体广分八相但列名数然犹未明开张之意故立此门以彰教旨。
但由法不孤起起必托事而生事虽众多大分三品。
叙三体中文对三事立三法者量病处药不可差故前文随人立体则彰所秉之阶差此中对事显法则明能被之来致当知人法事三三三互望耳。
初谓小事未假证成一人独秉便能遂克如上所列。
小事中列相已明故指如上。
次谓中事中犹通也法虽众多微通大小谓对首羯磨必假境缘若无所对分通心念众法治忏是所常行必界僧少兼通对首故此一法分通大小。
中事中初训字法下释义初通示谓下别释为二初释通小众下次释通大众法治忏且据说恣舍堕等法故下结示。
后谓大事如住持众德匡摄僧仪息邪静谤悔除极法自非僧位莫能辨之故曰大事也。
大事中初科住持众德即受结说恣匡摄僧仪即诸治罚息邪静谤即诸谏法悔除极法即夷残等。
然僧得自在通塞适缘上得兼下下非僭上故说戒自恣事通僧别乃至心念亦通辨之虽作法或乖而表净是一良以戒法相摄自他双被故也余有不通者或是事重或是被机情事相投义须堪济故限当位不通彼此。
次文初总标处判成否一出僧命故得自在此即律本开解戒堂之语适犹称也上下别释又二初释通者大事通对念中事通心念故上得兼下小中二事不通上法故下不僭上下举说恣显示兼通作法乖者辞句异故表净一者所为同故良以等者示通意故且约说恣余见后文余下次简塞者事重如受忏治谏等被机如诸差结等情事等者示不通意。
重就此三离八相者。
就心念中离分三相。
以但心念法事是常行来往系心衣食起观止得独运岂向他陈余者例然故名此也。
次分八相但心念中据论羯磨必具言章系心起观通归六念故得引之运即是作。
二对首心念者事实假证缘阙故开但以衣钵受净待形为要若不曲听教非通济本唯对首末开心念从本为名故名此也。
对念中且举衣钵受净安居受日缘至必行故同开也。
三众法心念所以立者事实僧成义非独济但以说恣等法衣服施缘形心所资方膺道业故虽僧秉通济别人故名此也。
众法念中说恣施衣更兼亡物故云等也衣即资形法即资心膺亲也。
就对首中离为两相。
初明但对首法者如告白证成持忏等事若不引证情想纷驰缘假他成业由自吐彼此相会方得济机故因境对便立斯法。
但对中白告如白八聚白僧残等持即加衣加药忏谓悔下诸篇纷驰谓不专一不成业故缘下示名义即简众法缘业皆他。
言众法对首者如忏舍等事下凡累障动与持违衣药之间谁能清净必有违犯要假僧除时缘或乖减众亦许仍从本位故曰众法对首。
众法对首初科略举舍堕等余说恣得施亡衣。
此之二位本是僧行故作法时还通界集故文云不得别众虽舍不成不同心念法中对首之法通界无人听成心念得人别众即是本位若据众法心念大略同此通界无别方成本法名相显然无劳解也。
次科初明本位又二初示制不下简异心念法中对首者即对首心念无人暂开有还本位本是别法不劳尽集若下次点前法亦制尽集故曰同此众法是本心念是开故云名相显然等。
就众法中离分三相若据和白处齐前事得遂义不分也但以僧情难一事分小大随务裁法故开三品。
众法中初科示离合意在文可见。
初单白者如说戒告众僧所常行圣制同遵有背结过未假烦请随作便遂初牒事表陈劝僧和忍名之为白即此成遂有作业之功名为羯磨。
单白中初明事轻且举说戒初下次显法相。
若非常务情和稍难如受日离衣差使处分故须一白牒事陈情一羯磨量其可不方能成遂故曰白二羯磨计又应名白一羯磨以白与羯磨双建其功故曰白二也。
白二中初举事望前故难对后尚易故云稍也稍即训少故下显法又二初分示计下决名。
若情事殷重和举转难如受忏大仪治摈重罚故须一白牒陈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为四也。
白四中举事显法决名竝同上也。
然此三位约文乃局就义通成但白据表唱之缘羯磨显功成之用此为局也单白一法即辨前缘初后羯磨非无表意此据通也。
料简通局中初总示但下别释初明文局单下次明义通单白辨缘不唯表唱羯磨表意岂独成功彼此具兼义非偏局初后羯磨者即白二白四也。
然文分前后者以陈情之高者莫不名白功成业就者要唯羯磨故结集翻度之人取意分于前后。
前后中三法安布单白在先虽复两通不无偏胜据论佛世随缘制法本无前后故推结集等人结集即波离法正翻度乃觉明竺念此明律列独头单白在先之意若二种羯磨白法前后佛本自安非后来也。
若论律本通曰羯磨如上广列今据随事大小难易不同故法依之分广其相。
离分中律云有三种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据名各立本无差降如上广列指体相中上文所明三法优劣非本律文故云今据等。
问心念之与众法约事各分三品未知对首据何独为二位。
料简中问离合者上且依律第列八品今于对首中摘出中兰自为一品例亦分三共为九品故也初问中举念众两同责对首独异。
答语事为论乃殊品量且统裁之随分三位约事九品法亦同之何以明耶如心念法中所被下事既局三位自分三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也众法之中所被上事当局位三自分三品谓上下上中上上也对首之中亦应三品如持衣说净名中下事如忏舍堕是为中中若忏偷兰众多对首得为中上故亦随相分为九也上以偷兰非僧忏故入但对法收今依律中令小众悔听问边人故开成一位耳。
答中初通叙对事分法随分三位谓三品事中皆可分三则于对首离出一品故为九品约事分法法亦有九故云同也何下次别列品位又三初明心念但念为下下对念为下中众念为下上二明众法单白为上下白二为上中白四为上上三对首中如文自列偷兰三品重兰摄在众法轻者自归中下今立中上唯局次兰然据作法还即但对而居众法对首之上故诸问答自此而生上下会通初决前合意今下显今离意。
问舍堕悔兰俱非别众如何分之以为两位。
转难中悔兰小众制问边人亦不许别即与忏舍理不当异。
答据非别众说恣应上悔兰限三应归中品然以舍堕通对一人故名中中悔兰其必问边理归中上以十诵云重者界内轻者界外四分下文小众故也及时加法界亦通收与前说恣葢是同也对人多少故有阶级。
答中初斥夺前难舍忏但制别集说恣通収内外若取别众须推说恣不体今意故且夺之然下伸今所立初对舍堕以显通局舍堕下通一人中兰局定三二据分品次于理显然十诵三阶初篇生重界内大众忏(上品)二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中悔(四比丘者能所合论须界外者由制问边界内有人恐谓别众准知无人亦通界内)三僧残生轻一比丘前悔(下品)四分即灭诤犍度故云下文彼云小众二三人也及下次对说恣以明同异上约别众明同下据对人显异界亦通收者以界有人亦不得别然说恣众法僧私必集悔兰别法不集亦成今此且据制必问边一往言同次科自见对人多少者说恣不定下通一人则显悔兰人位揩定故为上矣。
问说恣及舍通界必集据现到者开成对首此岂为中如悔次兰三二人边便得成法纵有不集义应得成此望前法理应非上。
转难中初难众法对首理合居上由本众法有别不成故次难悔兰义合在中由是别法纵别亦成自可违制不防成法。
答若据通集实如来难今据事大情多作法稀就故判中上如说恣等法心念亦开舍堕但对便成清净次兰不尔忏必众人以罪起初二之篇忏分三境之异止得从义为中上矣。
答中初纵许前难今下夺归正义又二初示所立事大情多即下云罪起初二篇故作法稀就即下云忏分三境异故如下比校说恣开独念舍堕通单对即显事轻悔易反上二义悔兰必众人者尚非单对况独念乎言从义者非文所有酌理立故三境即上三阶。
问如上广相随事三九不同古来所传百一羯磨其相何耶。
次明多少问中初蹑前品位二引古申疑百一羯磨今见藏中昔贤所集故曰古传。
答如古所传百是数之总名随事皆一羯磨故云百一也不无事义若考核之自有一事而须三四者如受戒舍钵德衣亡物之类是也从多限事为言亦得局称一法莫不随作业成皆曰羯磨也。
正答中初依古释名百是所被事一即能被法事无限量举百以总之法皆通被举一以贯之不无事义许其有理若考等者遮于后疑恐谓一事止用一法故举受戒等释之受戒四法一差教师白二召入白三对众问白四正受白四舍钵三法一受忏单白(若不行钵止用受忏还钵二法)二行钵单白三护钵白二(戒疏准僧祇加差人行钵白二)德衣三法一差五德二付衣竝白二三上座和僧白亡物三法一赏看病二差五德三付分法竝用白二用法虽多望事还一不妨百一之名故云从多等也莫下次释羯磨可见。
若据伽论恰有百一故彼列名单白二十四白二四十七白四三十也古人诵他异部自略本宗据四分中统收其相有一百三十四法。
显数中初文初引论示数藏中百一羯磨首标一切有部则知出于十诵论宗彼律数亦同之古下斥古迷宗即引本部大数示之总括一部故曰统收百三十四且举众法心念对首多出他宗故所不筭。
有人细寻律本更加十法者又出僧尼互不同法及同秉者历数为二百六十一法有人随戒各出二部舍堕即有一百二十法余者更张之。
次科三家数别初加十法即百四十四次师历数二本竝亡未详何法后师独分三十舍堕受忏还衣一戒二法僧尼二部合数可知更有多家列数不同不复具引故略指云余者等也。
今以正律本文用法收事故以三羯磨摄一切故若随事者事则无量何止前数以佛立法令僧准行如结集诸白灭后举告既非佛制准义和用莫非僧法故不具舒且约略大途如上所列也。
三中初据文立义以三羯磨摄一切者此正律文若下斥古局数律文所出且据缘起非止此数事既无量不可随事以定法数以下显今从法结集等白并诸罗汉准法裁之则彰三法统摄多事不可如古据律定数不具舒者异前诸师细寻等也且约略者指前列数非限定也。
四明诸部同异。
计斯一门诚为闲务既非当部徒费时缘然则博赡为摄务之资通观有经远之用羯磨乃摄僧之大教岂是管见而欲明乎故当交映部别审成坏之源矣。
四明诸部叙意中初明非要然下次叙须明初通叙为学义须兼济摄务资者助于行事故经远用者流于久永故羯磨下别显秉御必在通明庄子云用管闚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
依僧祇中三品羯磨如此所明加一求听羯磨故彼律中受日等事皆用之也十诵五分葢无异品然于别人所秉不出其相唯十诵云对首心念分衣已是名羯磨敢依此文统收众别。
诸律中初明众法三律三法竝同四分求听一法唯出僧祇同下了论中间羯磨然下明别法诸律虽有对念散在前后正出羯磨但列众法故云不出其相对念别法得称羯磨十诵明文故云敢依等下引四分五戒三归皆名羯磨乃是义准而非明文。
明了论中一切羯磨唯有五种故彼解云羯磨名为所作业也一切通论悉称羯磨与今唐翻恰然符合。
了论初科引论举数故下引解释名一切悉称者证名该众别也与今符合者证翻名得正也。
论云一者所作相貌羯磨谓如此时量决事及时必定应作解云如僧立制比丘不得入于城市为此事故一年一月或复永断所立约时事各有相貌故也。
相貌中引论彼论凡约年月日时所制之法皆名时量次引解中举事显相不入城市释上决事一年一月等释上及时事有相状时有分限故得是名。
二者单白羯磨但作一白不说羯磨解云唱所立事令众同知名之为白问听不遮名为羯磨据如此解若僧时到前名白问和僧忍听后即是断决故成业也又云若唱所立事不问听许不遮亦称单白羯磨如今僧中打木和白一唱便定。
单白中初标论次引解初约白法释不遮即忍听据如此等疏家准判祇就一法分为两别告众名白成业名羯磨又下次约唱告释。
三者中间羯磨谓单唱白一分羯磨一分也解云唱事问听皆不具足在单白白二之间故曰中间也如前僧祇求听之法。
中间法中初据论次引解指如僧祇求听者彼受日事讫正用此法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忍听(此即白一分所谓唱事不足)某甲于此处雨安居为僧事塔事出界行还此中住诸大德某甲比丘为僧事塔事出界行还此处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谓羯磨一分不云忍者默然等即问听不足)。
四名白二五者白四如常所解。
四五二法大同当部故指如常。
又云后二羯磨唯僧得作前三羯磨三人已上若作通成准此单白一法既有问听云何非僧而得秉御大德僧听言何所属今通其旨三人和白初则改辞余文准用义亦无爽论通三人岂不然乎。
会通中初引论相貌一法别人可作单白中间须僧秉御那云前三通三人耶准下决通初叙非理今下正决初改词者改大德僧作诸大德等。
大门第三明缘成相九种法辨皆具十缘如下文说竖义者引之此明。
大门第四显成非相广如下文至时当解。
三四两门即成坏相竝指如后法后合辨故略标之嘱令自引竖义者即讲解之师。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一之一
次解第三能秉御僧者四门分别初制意释名二定僧体状三明人法相对四广显是非。
初制意者僧宝流世元为生善然生善在事假法成立法不自建弘斯在人故制羯磨必由僧秉良以五众为出世之田凡所造修无非拔济故以僧和之法能成胜业之缘何以知然如果向俗人虽参圣限以形乖法别未许传授所以五戒等受授必出家其意可见。
若随事别僧分多相依相辩体则五人十人等今取刊定法务者为体如上三列如心念口言即以自唱者为体若据对首告情则以前证者为体或能所俱体谓说戒等法若据众法羯磨能所不定若前有所被便除所为之人说恣之法同界成僧便无所为。
问受随同五边受减半据受比残边方出罪开十人不答非类也边隅僧少俗缘拘碍若不开听永沈生死开有益也忏残不尔初既誓持终便顺犯本无惭愧垢心厚重若开十僧增长诸恶谓忏易成则乖机候故文中不言十人者除中国出罪也余如大疏。
问如说恣等众法通下人位分三据缘应异何者是耶答有多异一人有少多二对法三别三约界通局谓僧局别通也四欲无欲异僧秉不开唯在结界别人俱闭故五别相异僧中具三别若对众多人则无不与欲别若对一人但有应来不来别所以可知。
次解初立义然下释疑以五百问须五人故唱相起立余三自坐据四是僧约坐如别外相相涉其实僧耳今若行事息疑即须依论若考僧用定非五人(旧云大师不取论文者非)如下义证四人广说必在法地可验结界止用四人不下简别相反可知。
集法缘成篇第一
二牒释中初集法篇。
题中四字即文两段义如疏释不复预解。
今欲造文科释分齐就此羯磨文虽一卷略开三分法不孤起起必托缘而成故初一篇即为序分由致已彰正宗宜显故次诸界结解篇下讫忏罪篇已来为正宗分八篇统略僧私两成事须静念离缘毗赞教法光通末叶住持之相故末一篇明杂行流通分。
初科判中初叙意总标准此羯磨本唯一卷今分为二乃后开耳法下就文别判初叙序分由下次叙正宗八篇下三叙流通略即要也二三两篇多是众法第四唯是别法后五竝通众别故云僧私两成末篇首明六念入聚师资住持等法故云静念等毗即训助未叶即目后世若据经宗三分判文序及流通结集所叙中间正宗是佛所说今此十篇无非佛语但取作法众缘为羯磨之序加法被事是羯磨正宗修奉弘持为羯磨流通故与经宗名同义异又复序中须分证信发起之别今以集法广列圣教发生物信故为证信序次以缘成委示缘相为法由致故为发起序。
就初又二前标释篇目后科文随解。
言集法缘成者诸出教本文散难寻及到临机僧别混乱至于加被成不渺然故前示纲模后依加用庶无迟虑也。
释篇目中初科前叙所患又二初叙法乱众法全出本宗别法多取外部所出非一故云文散至下次叙缘暗故下后明立意法乱须集缘暗须明此则前示纲模后依加用即下诸篇行事迟虑即疑惑也。
注云事法兼通大小齐降者欲明教下所被无非成业为功谓羯磨通也虽随缘优劣皆有济务谓齐降也依位数举谓纲领也随数显相各有通塞若纲目之在纲如裘毛之依领故云末振毛目也此明总集三法区分之意。
释注中初科为二初释文此下示意初中事法即所被中自分三别房衣等是事说恣等为法受忏等即人今以句局义必兼人羯磨圣法通被此三故曰兼通大小即三法下三品之事故云优劣文举大小亦合收中降字训等谓成济无殊或可训被谓圣法不拣也依位举数即三法总目如纲领随数显相即八品别类如毛目对文可解。
然作法之始玅识是非准教而行义无乖异故云缘通成坏等此谓对事加法立缘之相也。
次科亦二初释文准教即成乖教即坏此下示意。
就初集法自分为二前举大数用摄诸法单白已下随法显相。
初释集法法有三位初众法中科分云初集法者总标前段自分二者别分僧法也。
言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者总举也非谓摄尽数是泛张故称略也余如上解。
举大数中初科指如上者即前总义分广中云随事无量何止前数是也。
有三羯磨摄一切者随相显法互周事境不可收尽以法从缘不过三法皆成业行故以三教摄之不随事境定其数也不同十诵恰列百一终非通被故此不论若准此收但据众法若人通于僧别云三种五种一切摄尽也。
释注中三初牒释随相显法则数不可限如上大数略举而已以法从缘则总归三法故三羯磨摄尽一切随相从缘竝目事境互即是徧不下二点异部如前已示若下三显通数通僧别者兼后对念合僧为一故总有三开僧为五僧别齐开则为八九。
就文又三依人弘法人分三位故随立也初又为三谓三羯磨。
次显相分文中初总分三位(据此合在标举前分)初下正分众法。
单白三十九法者计理随事何止此数且依律文次第而列无有义类但应白相有无而已。
单白标中初科依律次列知无义类随相有无则非加减如三十忏白阙三之类。
至下篇中亦不具出何者有则现用当世盛行且标名相事体如后无则事缺或复行稀或人通犯难为洗忏如非时二和因诤四增触恼论法余语等是也今集法者且列名相依而解之用在将来故不显事法也。
次科初总示下诸篇中众法止有六十余法故云不具出也何下征意初明出意现用盛行所谓随机也下文自广此但标名无下示不出意事缺所谓潜务也稀行难举略提数法余不出者类此可知下篇无文此须具解开明法眼资补心灵或委质净邦或亲逢三会或为因行而化物或作果用而利生用在将来所期远矣。
初言三十中二十七受忏法者计余三十但以二宝绵衣舍既非僧因不明忏故阙此三余有白者舍既在僧因即忏罪须白告量诸白例通故不更举也。
解注中初科三十中一一戒后竝出忏法二宝舍对俗人乞绵制令斩坏不对僧舍因略忏法故缺三白有者反之寻文可解诸下二句示不加之意。
二行钵法者一钵支身足堪助道乃广乞求妨业招讥好者夺留恶者转换若不白告无由得知故曰也。
二中乞钵忏舍具有四法忏主白和单白如前众僧还钵白二如后此行钵白即取所乞下钵从上座行易取恶者与之令持五德行时须白告众得恶钵已复作白二制令爱护如后自说。
三余语法掉戏邪绮躁扰乱僧语默乖常法义失度故制白断改前余语后作违法重增堕罪故曰也。
三中即九十绮语戒阐陀犯罪众僧问之乃云汝向谁说为论何事等名为余语未白犯吉白已违堕断字音短谓止绝也。
四触恼法者因前语绮作法征治转兴身邪重恼僧众行来去住有滞恒伦立法制断改前触恼也。
四中亦即前戒阐陀因前制故以身恼僧唤来不来应语不语等名为触恼制犯同前转字去呼。
五与剃发六与出家即十戒也七差教授八唤入众九对众问和十说戒常和十一僧忏悔十二僧发露上之八法下具显缘且直列名至时广引也。
五至十二八法如后下文既广故此不述。
十三非时和者同住多年更求短缺彼此交诤遂成坚固具德和灭不定当期两众一心作法通解故曰也。
十三即拘睒弥国比丘鬪诤后有大德谏谕和灭须白通之因即说戒故有后白。
十四诤灭说戒者因前和相理用法律二众欢心同崇净教说不待期故曰非时说戒也十五自恣常和法。
十六难事略自恣者僧正作法难缘忽生若犹广说恼乱僧众德人进不作白告知一时两对彼此陈露事有三略谓一说再说广说无非对白用显略缘有人分为三白今以说虽有异缘白不殊且合为一。
十六中难缘即王贼等八难德人即五德进否谓观缘缓急一时两对如合百人为五十对次第三略随急渐开有下斥异。
十七修道增自恣者九旬励修将克忍位待时解脱末代便多若更他行众具难得故白停之会正方作故曰也。
十七中将尅忍位即内凡四善根中第三位也忍有二义一忍可义忍可谛理皆如实故二决定义善根决定无退动故若至此位必入初果是以行人急欲修证故延自恣待时解脱者罗汉有二种若钝根者须待好时方得解脱名时解脱准婆沙论待时有六一须好衣服二须好饮食三须好卧具四须好处所五须好说法人六须好同学若利根者不待如上六种好时自得解脱名不时解脱今谓末代利根者稀故云待时多也会正方作谓待证圣果然后自恣也。
十八诤事增自恣者外界鬪诤不自销殄反来清众尘染何疑纵与同法本心未歇故且白停至黑月末待今和去也。
十八中谓自恣时外界鬪诤比丘欲来同法佛制白停那至后半待彼情和返界而去。
十九第二增者凶恶不忍本界未和故来异住望同清荡已来不首即是无惭纵有举处恐增鬪乱故抑且停更尽后夏也。
十九中已来不首谓从前至今首即是伏纵下释通不举所以后夏即八月半问后夏若来为更增不答律令强和合自恣谓恐废众法强与和合说戒亦尔唯开二增。
二十受功德衣和者名实两副利润弘多上士高世不通开限若不和许中下便绝故听白和然后受也。
二十中梵云迦𫄨那此翻功德令僧获利实有胜功名实相称故云两副余名如后中下之器闻受必从上行头陀恐不相允作白和众意在于此少欲无求谓之高世。
二十一舍功德衣者唯贪五利心无至道不可久延故须和舍或尽冬分如常作法。
二十一五利即开五戒一畜长二离衣三别众四背请五食前后至他家不嘱同利夏竟求衣此五为妨故佛权开名为五利心不至道至犹趣也有缘随舍不必皆尽冬分故云或也。
二十二初增说戒二十三再增说戒亦以外诤入界不可同法故如自恣也。
二十二三大同自恣。
二十四简集智人者将评言诤必是义理是非若阙智人难为刊定然僧通美恶多不自量屏取评言对和息后故曰也。
二十四即七灭诤用多人语殄诤之法须作一白简集有智屏处评已对众和灭故云息后。
二十五六断事令不诵戒律者出二法戒者正行毗尼正教要由斯二人法方具今阙处众出言无本内行又乖虽施岂用故俱唱遣。
二十五六断事即是评诤同众之僧有不诵戒或不诵律作法遣出故有二白诵戒习行诵律发解解行资人人能弘法故云人法两具由不诵律故言无本由不诵戒故乖内行解行两亡故无所用今时比丘不知戒律观斯制约岂不为悲忝学祖乘应须知幸。
二十七舍正义者虽具上二文义浮杂伪辩乱正终非顺理故同前遣。
二十七虽诵戒律所见邪僻亦须除简。
二十八草覆法者两朋交诤互是瑕疵穷勘根源烦情叵歇事须猗靡不说是非素无重愆又乖对俗制令二众各揽归负面地相愧犹如草覆各陈此白罪诤俱销有人寻律文安与尼受白大略同僧故不出也。
二十八互是瑕疵言皆有过也烦情叵歇言不可止也猗靡和顺之貌律中草覆地法唯除犯重并遮不至白衣家余皆可灭故云素无重愆乖对俗也行法之时二众相对一众伏地上座作白彼众亦然罪随诤灭不须复忏如草掩泥从喻为目有下示异与尼受白即对众问难律灭诤后即接尼法故列于此今不取之。
二十九差往王城集法者将欲弘法须待资缘同俦创聚义须先告某处也。
二十九已下六法竝五百结集中事初集同往先白告处律云诸比丘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饮食卧具众多我等宜可共往结集迦叶即作白也。
三十论法白者僧徒创聚本事须和若不白告无由显意也。
论法白者具云迦叶论法毗尼白即结集也大众既集须告本意。
三十一问优波离白者律是法命贤圣同持先须开演令法久住然击扬有宗不得趣述故须和问表众同心故曰也。
律是法命谓佛法寿命击发也宗即是本。
三十二波离答者既有先问无容杜默答对在僧先和后述示非私也。
三十三问阿难白者佛法命本既已先传通解畅神之经次当须演阿难化教之匠故问令述也。
经论化教诠示定慧明心之学故能开通智解畅悦心神文但云经义应兼论或有说云迦叶结集论藏。
三十四答者亦以教不虗弘传之有本对和仍答表法非谬也。
三十五七百中论法白者佛灭度后一百年中䟦阇比丘擅行十事恶法罔世事须除灭故伽那比丘不惮劳苦徧国搜举合七百人断绝斯事既初论法义须告和因数托事为名也。
三十五下五法竝七百结集缘毗舍离城䟦阇子擅行十种非法事皆言佛说以化于时耶舍伽那比丘闻已往破云是非法彼即和合作法举之伽那被举遂往诸国求伴得离婆多等七百罗汉共集断之重集法藏十事如资持下卷具引。
三十六差人论法者对众即量贤愚滥委简德屏论审知邪正故曰也。
三十七正论法者屏论已定三量无疑欲静后缘必须对众先和表意也。
三量一现量现理当也二比量他事例也三正教量圣言证也。
三十八问上座白者此一切去阎浮高座百六十腊年德俱富众所归仰故先问之非和不忍也。
问上座者律云毗舍离城有一长老名一切去是阎浮提最上座也见佛世事故离婆多对问取证故先白告上座。
三十九上座答白者德居物尊发言信受还传屏意处众敷扬。
还传屏处论意不异前论故也。
计后对众行筹刊正应须先白文略不出挭槩如上也。
释后略中理有文无示不尽故已前所出且举大略故云挭概如上。
次明白二文列五十七。
初作小房法者多事经营恼乱二趣大不依量妨道招讥制乞处分商度限齐为法既少在文葢阙。
次白二中初二即十三中二房乞处分法无主制量故云小房从人求乞斫伐神树故恼二趣为下二句显示下篇不出之意。
二大房法者既有主作专任自由妨难两缘一不思避故制依僧取僧节度事亦同前不出文也。
有主不制量故云大房然妨难二处亦不许作故须处分节度即指授也。
三差分卧具者为僧知事义须普周若不通和恐涉私曲故先告委后方为分。
三中谓以僧物分与别房事须五德故白差之。
四差说麤罪法者僧徒过犯未许世闻调达结愆上连王族若不早告滥染佛僧及过未彰先明示别故也。
四中即调达破僧立邪五法行化于时又教阇王作逆故连王族佛令身子往告白衣事越常途故须差遣。
五二十七还衣法者后文广之。
六离衣法者既得重病将欲他行衣服厚重担荷为妨故从僧乞得离一衣。
六中即离衣戒除僧羯磨上二衣中随离一衣下衣不许。
七减六年卧具者法衣数造乱妨恒业故制限期任听营办必涉缘碍中亦开之恐滥私情要须量处故曰也。
七中限期之外任听营办限内有缘事须乞法。
八护钵法者乞多夺留下换还主恐设瞋忿作法罚之用旧持新始终监护也。
八中律云好者应夺留(罚入厨也)取最下不如者与之(展转易也)先持者受用新还者常持恐彼损坏罚令守护。
九差人教授尼者既具十德义扬通化辄尔开阐威相未彰故假众差道风易扇故也。
九中佛制教尼须具十德一持戒二多闻三诵二部律四决断无疑五善能说法六族姓出家七颜貌端正八堪为尼说九不犯重十满二十夏。
十及十一结解学家法者见谛俗士正信居家不思乞求致令损竭凡愚覩相谓施获殃故静外讥立制割断后既重有宜崇福会还须法解如旧施给故有二也。
十及十一即提舍尼第三戒缘罗阅城中一家夫妇俱得见谛于物无恡施多贫乏世人讥言因施致得作法制僧不得往乞后富还开因有二法。
十二畜众。
十二下三法畜众通两众余二局在尼。
十三尼差人请法十四尼差人往僧自恣与大僧不同。
十五与外道同住者诸见外道我倒未亡忽尔发心归投大法若不试练辄与受具性既未调恐反成难且为沙弥四月同住以事陶治得信方开。
十六及十七结解受戒小界者僧取六和不宜乖异既不许受恐碍生灵大圣权机曲制此法事成法就彼此通允即席便散不有后缘当坐便解判无疑设故立二法也。
十六七此由本界人心不同故来作难佛开此教生灵即通目有情别召受者上叙开结即下明制解既制即解可验此界不通后缘决无疑矣。
十八及十九结解说戒堂者多人别造至时须定故立法示后集无疑既设说已须解又结也。
十八九中未开结界别立戒堂统通一集既有多处来众难期故须标结令知定处准律羯磨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在某处作说戒堂白如是(羯磨准知)此但指处不唱方相本非结法而言结者但望要心尅定为言(古记错引后结界法为戒堂故特出之)既设说已者谓此处已作后移别处故有解结。
二十及二十一结解大界。
二十二结戒场。
二十三四结解不失衣界。
二十五六结解说戒小界者言行相因要在人法半月常被其意可见今至说期而心不会若不开结教不被机故令下道疾结缓说事成即解起便失相。
二十五六律因一众布萨日于旷野中行众不和合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一处结小界说戒寻言起行以行践言故曰相因然言行所立必由净僧弘阐圣法故云要在人法此明半月说戒之意下道即兰若处若在城邑则非开限恐彼来诃故须疾结结已无外则容缓说。
二十七结二同者两住互缺理须通和彼此法食咸有济务也。
二十七下三法律有四种大界初如前列此即余三后一非界所以总义但列三种两住互缺者律明有二住处一处行说戒无利养一处有利养不说戒佛开各解共结此名法食二同界。
二十八单法同者亦是各住合界之事一则法食俱丰一则有食无法僧由法住故别解通结使二住成济也。
二十八两处各受利养同一布萨此谓法同食别界。
二十九单食同者两俱丰法一所无食若不兼济全乖僧体故须和送非是结界上之三法应有解文律出其缘至时皆显。
二十九两各说戒一有利养一无利养此名食同法别界相因名界实非标结上下点缺下云后若法食俱丰律令解为二别故知此三竝须有解律下指广后结界中具明来致。
三十及三十一与狂痴法及解者心乱坏神不守本性来往违犯多乖法度据内非犯约外招疑故以法除虽在不妨后若病愈得乞为解。
三十三十一即难提比丘得癫狂病多犯众罪故制此法内非犯者以无心故外招疑者人不悉故虽在界中不妨僧事狂有三品下品常来上品不来中品来否不定故须与法愈即病差。
三十二受日法三十三差自恣人法。
三十四五自恣结解小界者夏末同游至期须法既不同意缘碍是难曲制随结得通情路既作还解亦非久固。
三十四五同上说戒若据夏末未行自恣那得师友道路同游思之。
三十六分僧物者既僧得施不私专己先以法告后依法分。
三十六僧得施即十方现前物。
三十七赏瞻病人法。
三十八分亡人衣物法。
三十九结库藏者僧物须重不容妄置故须委处商可和忍。
三十九谓依大界别结库藏仍须人守故有后法商即量度。
四十差守藏人者物既通属相倚不收致有损失故须差遣。
四十一二结解净地。
四十三差人守功德衣者既名难活亦号坚固为功非少非德不持故须通和守不出界故曰也。
四十三名难活者钞云贫人取活为难能舍少财入此衣获功极大又翻坚实谓能感多衣衣无败坏或云坚固或云荫覆等差己须付故有后法。
四十四依德付衣者先己和拟义须付持令奉有仪不可虗托故也。
四十五差人忏白衣者非法讥骂怀信俗人凡世尚耻何况道服若令自往无由解纷制具八德作法差往也。
四十五此因善法比丘讥骂质多居士佛令罚已往彼忏谢须人通意故差同往即七治中遮不至白衣家法也八德者一多闻二善说法三说已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语六能忆持七无阙失八解善恶言议律差阿难具此德故。
四十六差人行筹者多人断诤情见互生若不知机滥罔非法三种格量五种捡勘若非通忍诤必难销故具德差任时取灭。
四十六即断言诤取多人语须人行筹三种格量律云有三种行一显露二覆藏(以物覆筹而行)三耳语(行时耳畔劝勉)若上座智人住如法地应显露行若住非法地作下二法行若非法人多应乱起去五种捡勘显露有五一诸比丘作念众中非法人多然彼和尚阇梨皆如法应显露行二彼诸比丘作念众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律持摩夷如法语应显露行三诸比丘不知如法语多非法语多然和尚阇梨如法显露行四诸比丘不知如上然上座智人持法律等应显露行五彼诸比丘知此诤事法语人多即显露行覆藏耳语各有前四句无第五句。
四十七尼差人往僧中受戒者既有绝貌能倾国城图略者多唯希出寺若诣僧受中途遭难制作本法遣信通情僧遥加被信返告知便感戒也。
四十七即尼受戒遣信之缘此尼端正直半尸迦国故云倾国城图谋也余如后述。
四十八九尼与僧作不礼法者大僧上位威重有仪轻尔自坠尼中乱节致亏下敬制遥作法令自改过后若耻悔还解如前也。
四十八九轻尔自坠谓不省位尊甘从下劣也尼中乱节谓不守威仪恣为恶行也。
五十差比丘修理房者四方僧房义须修补坏而不治未成相续故差营理因福饶之。
五十四方常住三世相续若不治补不及未来因福饶者谓以福益之耳。
五十一二持故房与道俗治法僧房久故治葺须人前但薄营即堪安厝今极朽坏多用人工事须和付仍以情许停止量时故有二也。
五十一二薄即是略厝即训置前叙付与法仍下明量可法捡律无文应是义具。
五十三与覆钵法者得信居士轻掉论议既亏奉敬便成自损若不制约过益未明故作法遮不许往返无任受用如钵之覆因以为名也。
五十三下三法此因毗舍离国诸大离奢受慈地教言沓婆罗汉侵犯我妇佛令作覆钵法不与往返佛言有十种法应与覆钵骂谤比丘一为比丘作损减二作无利益三方便令无住处四鬪乱比丘五于比丘前说佛法僧恶六七八以无根不净法谤比丘九犯比丘尼十十中多因口过故云轻掉论议等如覆钵者从喻为名。
五十四差使告覆钵家者僧自作法彼未曾知若不委示无缘改悔故也。
差法中律差阿难为使往语离奢。
五十五解覆钵者既被告及惭惧不宁便为杀我岂是薄信故待乞谢方为解之余无信人不预此法。
解法中律云居士闻阿难告已云如此便为杀我寻即闷绝倒地久乃醒悟故知深信方堪此法。
五十六杖络囊法者老病羸颠假用扶危故立开听以理将济持多长慢必取通和余不乞法无义辄捉。
五十六杖贯络囊少壮不许老年兼病得法方开。
五十七诸差人法分衣分食等诸解法等律虽显意多不具文据理更有故且存略。
五十七中但是通指余不出者律显意者即房舍法中但云分粥分小食等应差具五法者分之即不爱恚怖痴知可分不可分也理非漫差必有和法又前诸结多阙解法结解相待岂得无解故知文略不足疑矣。
后明白四三十八法。
初谏破僧者立邪五法替正四依滥染世间愚迷惑乱若不谏晓是非未明事既难稀法亦随隐。
白四中初至四即僧残篇后四违谏戒初谏调达破僧邪五法者一乞食二著粪衣三露坐四不食酥盐五不食鱼肉竝制尽形故是邪法替即是废正四依如受戒篇事下示略。
二谏助破僧者当谏破主伴助不同反谏法僧令息晓喻故设斯法令绝外援所以主伴分二也。
二中即三闻达等四伴比丘党助调达劝僧莫谏息止也援护也所下双结。
三谏摈谤者染污俗流是非混乱故须摈出用清昏网然以六人同犯来去两乖二人不悔理须依法倚此反谤故谏令知僧无私涉也。
三中即阿湿婆等在䩭连聚落污家恶行佛令舍利弗往摈二人来悔二人逃去二人不悔遭摈起谤。
四谏恶性者中人已上可以语上善友令行反拒不随故制僧谏有违斯犯也。
四中即阐陀恶性拒逆僧谏故加此法中人已上二句出论语续云中人已下不可以语上。
五谏恶邪法者欲是障道生死中根出家志本誓断此法反言不障滥罔教限故谏令息也。
五至七竝见单提初即梨咤说婬欲不障道名恶邪见言是佛说故须法谏。
六七谏摈沙弥法者创入圣法割爱为先乃反教迹说欲非障初则理谏义须开晓必不受行宜即摈遣。
六七即䟦难陀二沙弥共行不净(二篇漏触)自谓非障仍云佛说故令谏喻违则摈出(旧云灭摈非也)据理而谏故云理谏。
八谏随举比丘尼者比丘僧举意在清心五众同治不相往返乃违众命亲事供承为恼处深故谏令晓违三犯重故曰也。
八中即尼八夷之一律因阐陀犯罪僧为作举不肯从顺有比丘尼往返承事故制此戒。
九谏习近住者尼须善朋方能胜进同伴滥恶耽染情深但增不善故谏令别也。
九下四法即尼僧残中后四戒尼有八谏前四同僧后四不同九中律因二比丘尼常相亲近共作恶行故制此戒。
十谏劝习近住者僧本设谏意在惩恶反劝令住何劳别偶然素丝易染朱紫难分故谏能喻无宜此劝也。
十中即六群尼劝前二尼言众僧恚故令汝别住汝等莫别住当自共住惩诫也偶即是对言不须别求伴对墨翟见染丝而悲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此喻人性易可染污也论语曰恶紫以夺朱恶郑声而乱雅乐此喻人之邪正不可辨也对前所喻故云能喻喻即劝也。
十一谏瞋舍三宝者素欲投邪待愤方显若不陈谏女族无晓故也。
十一即六群尼趣以小事不喜便云我舍佛法僧更有余沙门婆罗门自可依彼修梵行等女族即目尼众。
十二谏发诤者四诤久除夷然众静重更发起乱动乖常故也。
十二尼发四诤同僧犯提此由僧谏违谏犯残夷平也。
十三谏习近居士子者道俗情乖难生信重男女相别无宜亲好今反习近长增慢染故也。
十三即单提戒居士子者尼戒本云亲近居士居士儿共住是也数见故长慢情熟故增染。
十四式叉学法十五僧尼受具法有别立为二部羯磨本法有无各其志也今以文相大同故不别显。
十四五中有下点异彼谓本法有无故分今以文同故合故云各其志也。
十六学悔法者既犯四重永障一生素不藏隐亦可容恕先令乞法后以对治尽形学悔除地狱之障故也。
十六律云僧尼犯重已都无覆藏心令如法忏悔故云素不藏隐此谓忏时尽露无余即是都无也然虽开忏不复本净但除狱报也。
十七十八诃责并解者戒见仪命理须顺奉今乃倒说尘坌僧伦若不举治中表难净后若悛革随从众教得乞为解因有二法。
十七已下八种即四羯磨治罚法戒见仪命律名四事破戒(犯前三聚)破见(六十二见)破威仪(犯下四聚)破正命(非法乞求)彼皆破言不破故云倒说中表即内外谓身心也或可内坌道众外惑俗流悛即训改。
十九二十摈出并解者既在聚落宜须长信反倒四事坏乱俗心若不驱遣流习难革后若随顺准前为解。
十九二十亦是倒说四事但据对俗与前异耳。
二十一二与依止并解者入道虽久智钝神昏才忏还犯数作不止既无志度制依明德尽形修学令识沈浮若后智通依前准解。
二十一二沈浮即善恶。
二十三四遮不至白衣家并解者信俗依投理须将顺反讥骂弄失出世法既忿再面耻更谢愆故加治法遮其烦愤不许不至若自他调喜依法为解。
二十三四自他调喜即比丘居士两相和顺。
二十五六不见举并解者戒见等四佛法大纲反言不见深乖至理且信为道源又为德母必怀邪信举弃众表亦绝僧务后若折伏还以法除。
二十五下六种即三举治罚法此亦倒说四事而言不见有罪前犹有信但加责罚此坏正信故须举弃道源德母文出华严。
二十七八不忏举并解者罪从缘生生便有业招集增漏偏非道务今冐染大度罪福本空心同俗染未思洗荡舍弃众外义同不足后乃忏伏更作法收。
二十七八过亦同前有犯不解与前为别罪从缘生缘即心境缘生虽空生则成业业必感报虽学大教言行相违故云冐染梵网云口虽说空行在有中是也今世禅讲多堕此见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诸大乘经皆谈二谛若专空寂空则非空纵使空空还成偏计智者云业性虽空果报不失是知玅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因笔斯文略言大要。
二十九三十恶见不舍举并解者举治之重勿高此见污染既多非举不显弃之众外若彼污遗后若改心还依解取。
二十九三十执欲为道局名恶见若朽遗者谓同弃物此虽恶见而非正犯故令解取还归净僧。
三十一与覆藏法者既犯次重即须陈露知而故藏此过难忍随所日覆以法征治故曰也三十二与本日治者二篇半坏故号僧残洗心伏忏理须谨重行法未舍更犯本条可诃之甚还依初日故曰也三十三摩那埵者僧残情过六夕僧中尽心供给欣其出罪名意喜也三十四出罪法者支条已倾根本须拔制僧二十方得弘持故也。
三十一下四种即忏残法覆藏谓犯来不露本日治谓行覆未满重犯前过摩那埵即翻为意喜大同治覆僧中为别枝条即覆藏罪。
三十五忆念法者清人被谤取洗无因既是无学理非故犯须僧忆念用息诤情故曰也三十六不痴者过犯相齐清浊须别初造非心业亦不集然须僧证黠来不作也三十七罪处所者初未言告便引重罪及至勘刻遂转引轻审其情实前言应是故加治法征取本愆故曰也三十八并解者文虽不出非曰不无且存略也。
三十五下四种竝灭诤法忆念法即沓婆罗汉为慈地比丘婬事加诬佛令对众与忆念法令审虗实证成清净不痴即难提缘如上已引黠谓心复明利也罪处所即戒本覔罪相也律因象力比丘善能论义得外道切问不能通便作妄语初自泛说及僧中问复加文饰如文所叙刻推也解法理有故点文略含注戒云若伏首本罪应白四为解是也。
有人就僧法中分为多位初二部互作者单白中与尼问难白二中舍教授等白四中别住出罪受戒局僧为尼作也次不礼等三尼为僧作二当部别作者如结集诸白不通于尼本法六法诸谏残等不通于僧也三二部通学者如同戒等亦有事义不可分尽如上已解且又存略。
三通简中初引他义二部互作已如前解二部别中诸谏残者尼中八谏前四两通此中且据后四为言二部通中同戒等者即受忏说恣之类亦下示与夺。
上总为三竝是众法。
次对首法分二初总举位数后从位显相。
第二对首中分科为二即纲领毛目也。
初中言对首者此提纲也既对一人已上乃至三四无别可彰但举当时相当为目故云对首皆是三语告情引证。
释名中初科皆是三语大约为言然说欲白告等但一说耳。
然作法之中又分三别或止对一人持衣说净之类或通界同法如说恣舍忏或但对三人如中品兰也及论作法又有三例或直自陈述前对默证如持说等或虽自言白前须示诫如安居诸忏入聚诸白或彼此互作交诵一文如说恣清净竝随机隐显莫非对首诸贤斟之。
次科前三别者即三人通局如上说也后三例者即法事隐显也前二但对后一众法竝下结示同异最末一句嘱后自裁。
位置三十三者谓大数也通诸部为言若对四分但有安居悔堕二三而已至于持说衣药竝缺其文故引诸部共成各如篇显。
显数中言大数者非止此故上列众法唯据当宗此明别法多出他部下皆标简故云各如篇显。
文云三语名羯磨者引证也以习俗生常唯言僧法得称羯磨故引四分受戒法中初三归受后便止之因以除疑前用三语羯磨如法但后作者是不得耳佛自断云三语羯磨则余不劳争名也。
释法初科初牒示以下显意四分受戒犍度八年前用三语受具后制白四已舍利弗问佛即决云尔前名善作羯磨自制已后不名受具佛下准判。
又引说戒者制知说戒法受俗戒等即指授五戒法为羯磨也然行事之时但对俗境与僧对首相同故齐名也。
次科说戒犍度佛制上座说戒日与诸白衣言语问讯作羯磨受戒(即授五戒)然下会同准下结界篇引五分处分净名为羯磨亦可证也。
又引十诵文者彼此乃异同名羯磨理无滞结也余文可解。
三中十诵文据甚明犹恐迷执谓为异部故云彼此等滞结即壅塞也上略示意余下指文。
义分二别者依位显相也但以对首一言滥通众别若不分相名教不开就义有三离小众忏也约文但二合众多也所以如上。
总分中初科名教不开开亦分也离三合二如前累闻。
初但对首者事局中下不劳僧众告情引证便成作业。
次科但对中局中下者即中品下事。
二众法对首者本是僧秉别人非分道在兼济故通于下如忏舍灭恶之方说恣清心之术若不许者教非通瞻不济时缘故两被单对俱成惠及。
众法对首文中輙举舍堕说恣而得施亡物资身所须亦是机要两被单对者除舍堕外说恣等四通下二位单即心念对自对首。
就位但对首二十八法中竝是时须文广显且列名相举数可解。
一受持三衣二舍三衣有人分之为六相也今以受舍法异且开为两当受分衣其法无别也若欲分者百一则多故不同也三受持钵四舍钵五受尼师坛六舍坐具七受百一助身具八舍百一众具此之二法末代全稀谓舍长说净三衣之外万事畜一随得加持不许离宿事在钞中今此删也。
牒释中初科二衣中有人下斥异事别法同故不可分下举百一比难可知受舍坐具华梵互举助身众具事同名异下指事钞见二衣篇。
九舍请法十明舍戒者忽遇恶缘将陵重戒若不开舍后进无期故听一说便成用通凡下往返也十一受请依止十二十三十四衣钵药各说净十五受三药法十六受七日法十七夏安居十八与僧欲。
次科舍戒中若带戒犯重永障一生舍已还来则听再受故云通往返也。
十九忏诸堕二十忏可诃二十一忏偷兰此罪分三不可杂乱小众如前甄简余者不问独头从生皆从一人边忏二十二忏重吉罪。
三中偷兰三品竝通因果此但对中唯收下品。
二十三自露六聚者既已犯过义当洗除未及良缘且露无隐则轻而易出不继后业二十四露他过者同侣有失三根不谬若私隐之期必欲犯故制向同徒陈无覆过彼闻便止不许更传必知有危不告亦许。
四中自露中良缘即目所对或境非净或数不满故云未及若常隐覆业则相续今既自露故云不继露他中私覆他过意在自为故须发露彼下明说限必下示开缘。
二十五舍僧残行者内依教行总夺诸务忽有别缘事须接济故开舍行往彼拯之事若停歇还须白行即二十六也二十七白入聚落二十八尼白入僧寺者僧尼位别威仪须崇轻尔突进殊乖法式故前通白进退须量二十九尼请教授三十作余食法。
五中舍僧残中总夺诸务即三十五事拯谓济拔注中更有白僧残诸行法即合归二十六中故前总数但二十八事钞别开故二十九两处差数开合异耳然羯磨后出从后为定(古记不晓妄改羯磨为二十九)后二尼法由对僧作故列于此。
数虽溢位中二局尼其致可见。
点数中注列三十不应前标故须点示。
众法对首略有五法。
一舍堕者四人已下至二人来口和问边单对一人自如常也二就说戒者三人已下展转三语也三自恣者四人已下亦须三语不可差人也四受僧施者以道俗欣福各行大施故一人已上乃至极量无非为解脱出家皆得为福田也界中局三故开此法五受兦僧衣者文如下述。
众法对首中次列五法分节读之据钞唯四舍堕约罪自归但对此望舍财对僧故入众法对首所以钞与羯磨总数同有三十三彼离白残不分舍堕此开舍堕故合白残耳。
后明心念法初举后相。
三明心念科分云初举后相亦即纲目也。
初中言心念者以独秉法傍无对证辨济不难义加心念审其意用也。
释标中初科据通众别竝须心念但以一人独秉事易心轻特标斯目诫令谨摄。
略有十四者且据时须非谓不列不无也。
义分三别者恐法随名局妄用者多显位张也。
解注中法随名局者恐闻心念一槩而作故列为三则通塞无滥。
但心念者事既恒须数则劳扰故开独秉不假他成。
但心念可解。
二对首心念者法本须证独不预之然摄修托处所资受日通济道俗形骸所待衣药为要故佛知时曲开此法以济独住诚有由也而归承有本还存对首为言初矣。
次对念中然下四句收束七法而下结名本末两显。
三众法心念者正法僧中别人非分但以财法两惠诚显六和若不傍流何名僧体故开独秉即事成业也恐滥余法还须本宗故题众法而当时通界无人可对故云心念也。
三众念中注列四种总归财法恐下结名同上。
就列相中言但心念有三初忏轻吉罗二常途六念非唯此六故下文中来往语默房衣食用随所动务常尔一心念除诸葢不作违犯也三说戒座中露罪者计是对首护众故开应入对首念中然文制两设。
列相中但念有三吉分二品故重误轻通収因果重者对首轻但责心即心念也六念且制清晨实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著著不忘心观一心为能除五葢是所除故知上智微生妄念即犯刑科若此为心乃真持戒自余昏散无足言之虽严整容仪谨守戒行但惊凡眼未合圣心学者临文宜应自照座上发露初文是纵然下即夺谓律制发露常途对念在众心念两法各制非是从开故云文制两设以对首心念须界无人今此对众作法自成故知别立不类对念后之二位列名指下广在后篇。
二对首心念有七一安居二说净三受药四受七日五受衣六舍衣七受持钵文如下列皆缘身所待急者曲开也。
三众法心念有四者一说戒二自恣三受僧施四受亡僧衣文具如下也。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一之三
若作此解焉有被诃责者得更治人犯二篇者开余忏主审约情事律文不了以义𫄙定应分二途若同犯同治理无预加律言足数谓差结等若自有犯必无清过故有罪人不合解罪乍可应余非罪羯磨若作斯通始终无妨故此四人通前数等三十二也。
题中上三字标所宗律简他部故次六字标能宗羯磨简余文故上竝所解疏为能解上皆所序序为能序所解之题序末自释而云疏者结界篇云疏者疎也疏决疑壅必不晓者披文见意谓羯磨本文全依佛语虽加注释言略义含来学披寻不无疑壅故须开释启悟未闻或立义以申明或附文而披释其犹决江河之滞塞使川泽以疎通奥义深文由兹流畅故也序义如常临文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