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此句立白已。转身至东南面。向大众云)。从东南角(某)处标(大众俱随方。转面向彼方。忆想标相。俨然在前。下皆准此。唱者转身至西南立。面向大众云)。至西南角(某)处标(转身至西北立。向大众云)。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唱已至西北立。向大众云)。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唱已至东北立。面向大众云)。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唱已至东南立。合掌向大众云)。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第二第三亦如是唱)。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至此少停。待僧称量。凡秉羯磨。皆准此)。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为僧唱法利二同。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此是法利二同大界外相一周讫(二三亦如是说)。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处彼处。结同一利养。同一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今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处彼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方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彼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白如是。
大德僧听。如所说界方相。今僧于此彼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彼四方相内。结同一说戒别利养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彼四方相内。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欲守护住处故。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为僧称四方小界相。从此住处东南角(某)标。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如是三说〕)。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于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谁诸长老。忍僧集此住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集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先唱内相(此句立唱已。转身至内相东南背方面内云)。此是大界内相东南角(某)标。从此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余比丘随方面转。下皆准此。唱者至西南背方面内立云)。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至西北背方面内立云)。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至东北背方面内立云)。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至东南背方面内立云)。次唱外相(唱已转身背内相面东南立云)。从此住处东南角(某)处标。西回至西南角(某)处标(唱此外相时。诸比丘各应忆想先所观相。身虽未到于彼。其标相如对目前。唱者至西南背内面外相立云)。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处标(至西北背内面外相立云)。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处标(至东北背内面外相立云)。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处标(至东南转面向众立云)。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讫。
大德僧听。此僧集一处。结小界。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僧集一处。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僧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于此坐处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诸比丘坐处已满。僧今于此坐处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坐处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坐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在(某)处作说戒堂。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众僧在(某)处。作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在(某)处。作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在(某)处。作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某)处说戒堂。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解(某)处说戒堂。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说戒堂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解(某)处说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不失衣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解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净地处所。此僧伽蓝内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并作净地(如是三〔说〕)。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作净地。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谁诸长老。忍僧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东厢厨院。及果树下作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某)处净地。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解(某)处净地。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某)处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结(某)房作库藏屋。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结(某)房作库藏屋。谁诸长老。忍僧结库藏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某)房作库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毗尼作持续释卷三
音义
九州
禹贡治水分九州也。谓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
羮
整块煑熟不和汁者是。
罗阅城
即王舍城也。
疲
劳力乏倦也。
壍
签去声。坑壍也。又遶城水也。
邑
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古以四井为邑也。
创
始造也。
讫
音吉。尽也。
饥馑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橛
音掘。杙也。即木段。
涨
水泛溢也。
輙
音慑。擅专自是也。
檀越
或云檀那。译云施主。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苦故。
垣墙
音员。低者垣。高者墙。
栅
音折。编木而成。
经营
纵广曰经。回旋曰营。
伺
音四。侦候也。侦音称。探伺食也。
厢
音湘。庑也。廊也。东西室也。
●诸界结解篇第二
释 于首篇中。前举纲领。略明缘集。后辩缘成坏。广引教相。是非既彰。理应作办。律云。若作羯磨。必先结界。故第二篇复明诸界结解。俾作法有依。而界言诸者。文中详列十二种结法十一解法故。
界别有三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
释 此明结界之宗意也。初句总标。向下分释。第一摄僧界者。初始登坛。羯磨成就。即名得处所。比丘谓得与僧同一界住同诵戒羯磨也。若不结界。以收摄之。则西竺五天沙门难共。东土九州比丘焉同。故制结界。集僧界外不摄。故别众罪者。若同一界违和不集。得越毗尼罪。若一界内别作羯磨诵戒。得偷兰遮罪。是破僧方便故。
摄衣界。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
释 第二摄衣界者。佛言比丘护衣如己皮。护钵如眼目。三衣一钵恒随其身。犹鸟二翼。飞往无碍。故制摄衣界。为令人住衣。随不得离宿。若三衣中离一一衣。以舍堕罪治。若离钵。以突吉罗罪治。
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煑罪。宗意如此。
释 第三摄食界者。食乃资生。饮食是助道要缘。即二五食等。并羮粥之类。律制比丘不得界内共残食宿。及自烧煑。后因病缘。圣愍开听。于僧界中别结净地。令看病人竝病者共宿煑。若无病比丘共宿煑者。犯波逸提罪。故云障僧。然审结界宗意。大约如此。
○僧界结解法第一
有三种僧界。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初准本制。后随缘别开。
△结初大界法
时四方僧集会疲极。佛言。听随所住处结界。应尽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应须义设方法。如前僧法中。具七缘已。一比丘告僧云。
释 此引说戒揵度。明其本制之缘也。时佛在鹫岭山中。听诸比丘诣罗阅城说戒。在诸方闻者来集疲极。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随所住处。若村若城邑境说戒。听白二羯磨结界。当唱四方相。因是发起。文云应须义设方法。如前僧法中。具七缘者。谓初篇僧法称量前事等。十缘中除法起托处僧集。约界及说欲也。由始结大界无处可托。无界可约。既无界限。故不说欲。所以凡初结界。除其二四七。唯具七缘也。文云一比丘告僧者。此处仪式不显。作法失次。今准根本部百一羯磨加仪。彼云结大界法。旧住苾刍先共观大界四方相。既知相已。鸣揵槌。作前方便。众皆尽集。旧苾刍称大界四方标相。众知相已。令一苾刍作白羯磨。(文)故今采效。若依城邑村落境内僧伽蓝住。欲行僧法。创结大界者。随此境内比丘若干应须往约结期。先共观其标相。各须明记无忘。俾临时闻唱告之声。心中忆想标相随现。至期鸣槌尽集。不得不来受欲。若有沙弥及净人等。应遣离见不闻处。众中能唱大界四方相。一旧住比丘出众。向上座作礼一拜。告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