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若黑月大十五日。若黑月小十四日)布萨。白众僧集(某)处说戒(一说)。
大德僧听。今十(五四)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一切众僧犯罪。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一切僧忏悔。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一切僧于罪有疑。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众僧自说疑罪。白如是。
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如是。
大姊僧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谁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求请教授尼人。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教授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忆念。我(某甲)犯(某)罪生疑。今向大德发露。后如法忏悔(三说)。
大德忆念。我比丘(某甲)于(某)处犯生疑。今向大德发露。须后无疑时。如法忏悔(三说)。
我(某甲)犯(某)罪。为逼说戒。恐众閙乱故。待竟当忏(三说)。
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
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诸大德。今十五日(〔或十四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
大德僧听。所由诤事。令僧鬬诤。彼此不和。彼人犯罪。为作举己。还为解罪。僧尘已灭。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白如是。
大德僧听。众僧所因诤事。令僧鬬诤而不和合。众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分为二部。彼人自知犯罪事。今已改悔。除灭僧垢。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说戒。或来或不来。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此比丘作心乱狂痴羯磨。若忆若不忆。若来若不来。僧作羯磨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今僧与(某甲)比丘。作心乱狂痴羯磨。若忆若不忆。若来若不来。作羯磨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此(某甲)作狂痴心乱。忆不忆。或来或不来。作羯磨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作狂痴心乱。忆不忆来不来。作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得狂痴病。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我作狂痴病羯磨。作已还得正念。求解狂痴羯磨(如是三说)。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得狂痴病。彼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作狂痴羯磨。与作已狂痴病还得止。今求解狂痴病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与解狂痴病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得痴狂病。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作痴狂病羯磨。与作已狂痴病还得止。今求众僧解狂痴病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解狂痴病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解狂痴病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毗尼作持续释卷第八
音义
惩
音呈。止也。戒也。
邺
音业。
魅
音妹。精怪也。
击
音吸。能斋肃事神明也。
搨
手打也。
拽
与曳同。牵也。
舆
两手对举之车。又轿。谓肩舆。
冒
音帽。犯也。
羺
耨平声。羺䍲胡羊。䍲音倪。
阿修罗
华言非天。以其果报最胜。隣次诸天而非天。有四种。谓卵胎湿化所生故。
淼
音藐。大水也。
御
音御。止也。拒也。
赩
音虩。大赤。
赫
亨入声。明盛貌。又赫赫高明显盛貌。
僭
尖去声。假也。又僭越也。
鄙
音彼。薄也。
捷
疾也。
御
治也。
险
脇上声。凡不可犯者皆险。
抵
音邸。至也。
牦
音茅。牛尾可为旌旄。旌音精。旄音毛。析羽为旌。谓分析鸟羽。为之竿头。则缀以旄。牛尾也。旄首所以精进士卒也。天子旌高九仞。诸候七仞大夫五仞也。
拟
音蚁。揣度也。
●诸说戒法篇第五
释 说戒即诵戒也。而云诸者。准说戒揵度。始从僧法。终至心念。共有一十六法。类聚为篇。次之第五。今但依文释义续法。其诵戒加仪恒式。俱载黑白半月布萨正范详明。
摩得勒伽论云。云何布萨。舍诸恶不善法。证得白法。究竟梵行。半月自观犯与不犯清净身口也。
释 恶法谓结使烦恼。我爱为本。报感三途极苦。白法谓无漏道业。梵行为本。果证涅槃寂乐。欲证涅槃。必须究竟梵行故。于前白半月至后黑半月。其间自观犯与不犯。若忆有犯。应对无犯者说露。冀改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则惩未来之慢法。若不犯者。身口清净知梵行无𧇾也。
善见云。何得知正法久住。毗尼母云。清净者名布萨义。
释 准此二论原文。善见云。何得知五法久住。若说戒法不坏者是。母论云。若犯七众不净人前。应止不说戒。名布萨义。今文以善见为问。母论为答。其义俱收。布萨愈显矣。所以世尊制诸比丘。半月半月并须尽集听别解脱经。合善法而增茂。住持之本。斯其上欤。
○僧说戒法
释 创制之缘。佛在罗阅城。时诸外道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会。诸人往来。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瓶沙王登阁遥见。问知其由。王即下阁。往礼世尊。白所见事。愿佛今勅比丘。亦三时集会。我及群臣亦来聚会。佛默允已。王礼辞去。故听比丘三时集会。但是说法后。乃复制布萨。佛在僧中亲自说戒。一时布萨日。大迦宾㝹在仙人住处黑石山侧。于静处思惟作念云。我今若往说戒。若不往。我常第一清净。尔时佛知。从耆阇崛山没。于黑石山出。在迦宾㝹前。敷座而坐。迦宾㝹礼世尊足已。世尊知而故问。彼答云尔。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说戒法。汝当恭敬尊重承事。若汝不恭敬布萨承事者。谁当恭敬尊重承事。是故应往说戒。不应不往。应当步往。不应乘神足往。我亦当往。彼受教而往。世尊以此因缘。告诸比丘。听一住处和合一处说戒。今标云。僧说戒法者。由佛不在僧中故。准律复有缘起。一时佛在瞻波国伽伽河侧。十五日说戒。世尊露地而坐。众僧前后围遶。初夜已过。
阿难起座礼佛足。请说戒。世尊默然。如是中夜已过。复请说戒。佛亦默然。至后夜已过。明相出现。阿难复再三请佛说戒。佛告阿难。众中有不净者。若众中有不净者。欲令如来在中说戒。无此理也。时目连观众人心。见有一不净人。去佛不远而坐。既非沙门非梵行。而称沙门。言是梵行。目连诃责。捉手牵出门外已。还请世尊说戒。因此制自言治。告诸比丘。自今已去。汝等自作羯磨说戒。有犯者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解罪。有犯者不得受他解罪。此乃僧法说戒之定制也。
若四人已上当白已说戒。于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说戒。听上座于布萨日白僧言。
释 四人已上者。谓若十二十乃至百千比丘也。当白已说戒者。白有二种。一者由界广众多。房散住别。恐众不知众会之处。白众知已。至时便往。即此白词是。二者白即羯磨。即后所续说戒和法是。于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说戒者。佛言。若说戒日。有客比丘来少。客比丘十四日说戒。旧比丘十五日说戒。客比丘当从旧比丘。若不者如法治(此谓少者就多。同十五日说戒。如法治。乃越毗尼罪)。若客比丘来等亦如是。若客比丘来多。客比丘十四日说戒。旧比丘十五日说戒。旧比丘少。应从客比丘求和合。彼与和合者善。若不与和合。旧比丘应出界外说戒(求和合者。欲客比丘同集也)。若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客十六日旧比丘十五日。亦如上当从。及求和合。准斯三日说戒严制。则外来此住。客旧虽殊。布萨之法必须和合。今遭末世。希见钦遵。推情有二。一者或自干禁章。含羞覆过。惧众不临。次者欠学毗尼。偏执尔我。故不随集嗟。夫于通计。别违佛语。而恣痴心布萨。败坏。正法没矣。律云。听上座于布萨日唱言。今日众僧说戒。今此白词。是据唱润文。其为上座者。应如是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