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僧听。今白月十四日(余日准此)众僧集(某)处自恣。
大德僧德。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
三大德一心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已)。
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白如是。
大姊僧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谁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上座有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日不自恣。四月满当自恣。白如是。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日僧不自恣。至黑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不自恣。后白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受作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竟。
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行衣者应答言)。善。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出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和合出功德衣。白如是。
毗尼作持续释第九卷
音义
安居篇
蹋
音踏。践蹋也。
市
时上声。买卖之所。市者恃也。养赡老小。以不乏也。
涉
音摄。途行厉水也。古者渡水不裸体故。著衣而渡水。深至衣以上渡日厉也。
捩
音列。折也。
迮
音则。迫也。
閙
铙去声。不静也。
括
官入声。检也。
迂
音于。远也。
自恣篇
恣
资去声。纵事也。萧何传发纵指示。
欵
宽上声。敬也。亲也。
沿
音延。从流而下。
缄
音兼。封也。
惧
音具。恐怖也。
懦
乃个切。音穤。弱也。柔也。
矜
音京。骄矜自负也。
萎
音苇。草木枯也。
辗
年上声。转轮治谷也。
扇
吹扬也。
●诸众安居篇第六
释 上明布萨每岁二十四次。此明安居四季重夏九旬。乃比丘之要务。诚加行之严制也。而云诸众者。律听五众。法开四种。类以成篇。序居第六。
时诸比丘一切时游行。蹋杀生草木。断众生命根。世人讥诃。虫鸟为群。佛言。不应一切时游行。听三月夏安居。有通诃别制。出在尼律也。
释 此先引制缘也。律云。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月天瀑。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卧具针筒。蹋杀生草木。时诸居士见已讥嫌云。沙门释子不知惭愧。于一切时游行。漂失衣具。蹋杀生草。断他命根。外道尚三月安居。且虫鸟亦有巢窟止住。沙门释子云何如是。诸惭愧乐持戒比丘以此白佛。故制三月夏安居也。文云有通诃别制出在尼律者。通诃。谓比丘尼亦如是不应一切时人间游行。乃至听三月夏安居。别制者。尼八敬戒中。第七比丘尼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第八比丘尼安居竟。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然尼八敬制之于后。而僧安居制之于前。今云通诃者何。葢安居通制出家僧徒。诃一众则五众通诃矣。
○安居法
如佛言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后安居者。住后三月。
释 安居者。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扂。静处思惟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䇿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故律通制三时。文偏约夏月者。据缘发起。情在三过。然以三际分之。一夏四月何为但结三月。斯含二义。一生死待形。必假资养故。结前三月。后开一月。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尽结。则四月十六日得成。设有差脱。便不得结。教法太急。用难常准故。如来善顺物机。开其一月。续结令成。复于一月内。听三重安居。初四月十六一日是前安居十七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一日名后安居。前安居者。住至七月十五日名前三月。后安居者。住至八月十五日名后三月。其中安居者。以后足前住满三月。
按西域记云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国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正应安居也。然今有入安居时作蜡人。至七月十五日。取以视验一夏之功过者。岂止迷制犯非。抑且不别腊蜡矣。
十诵律。佛制五众并令安居。律云。尼不安居波逸提。僧等四众突吉罗。
释 引十诵者。明收小众。本律尼不安居。犯波逸提。此违八敬严训故。余四犯突吉罗。由不护世俗讥嫌故。准制如斯。未有夏际不安居而名释子者也。
明了论云。无五过处。得在中安居。一太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帀。妨修行道。三多蚊蚁。自他两损。四无可依人。人具五德。一未闻令闻。二已闻令清净。三能决疑网。四通达无滞。五正见。五无施主供给药食。并不可安居。
释 佛世僧徒。或受请安居。或择处结夏。今文引论出五过者。为明如法方成安居也。初过谓往返乞食。途涉疲劳。致使心形俱不寂静。二过谓居家来往。默之恐招讥。谈之复碍道。虗费时功。本业未办。三过谓害物伤慈。违本制缘。四过谓闻解期入。训必由师。止作义深。非学莫晓。故择具德者而为所依。五过谓四事资生。咸藉信檀。若处乏施主。则助道为艰。是故有此五过。并不可安居。反之则修道获益。亦利居家得植福田也。
律本云。安居有四种。一对首。二心念。三忘成。四及界。并有据缘。如下具列。
释 此总标。下别列。然此安居仪式。诸部未全。唯义净律师亲游西域见闻。躬行已经多次。后请梵本归唐。翻译有载。今续依行。
续 准百一羯磨云。明日安居。今日受筹。其筹不得麤恶曲捩。以香水洗。安静槃中。鲜花复上。以净物覆之。(文)准下法式。应四月十五日于集众所。正中上面。供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位。正中下侧。供护法韦䭾尊天位。左右敷众僧座。鸣槌集界内僧。于中设一低桌。将筹槃置上。上座应索欲问缘。答云受筹羯磨。众中堪羯磨者。作如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