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十三

释 解则尼僧仍遵八敬。如违罪治单堕。

此中显非同上。

○谏破僧法

续 此准白四纲目。今依僧残之第十戒续法。

佛言。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坚持不舍者。彼比丘(是清净如法比丘)当谏此比丘言。大德。莫方便欲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坚持不舍。大德。当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水乳。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大德。可舍此事。莫令僧作诃谏而犯重罪。若用语者善。若不用语者。复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异道沙门求(求谓求听其言也)。若余方比丘闻知其人。信用言者应求。若用语者善。若不用语者。听僧当诃谏。舍此事故。白四羯磨。

毗尼母论云。谏者有五事。一知时。二利益于前人。三实心。四调和语。五不麤恶语。复有内立五种因缘故应谏。一利益。二安乐。三慈心。四悲心。五于犯罪中。欲使远离。是名谏法。

释 谏者。直言以悟人也。凡有智多闻。堪能谏者。须心存利济。口应心言。以正直之语。令人自觉其非。此则自他有益。故引母论。具二五之德。应行谏也。彼云一知时者。谓观机可谏。事宜称时。正是护法救人之际。二利益于前人者。谓见一人作恶。如法谏舍。令多人警䇿。诚意精修。三实心者。谓非损他之名闻。令乏利养。实据三根。以体六和。四调和语者。谓善巧劝慰。令信从言。五不麤恶者。谓言若麤犷难亲。语合法律调摄。复有内立五缘。一利益者。令人悔过新善。奋志梵修。二安乐者。令人断结出缠。获证涅槃。三慈心者。令人浣染除垢。捐诸业苦。四悲心者。令人随顺众僧。免极治罚。五于犯罪中欲使远离者。令人深生惭愧。悔永不更作也。凡白四中用谏舍法。唯此破僧不舍。制令未作。白前一二比丘。当屏处谏之。若不纳谏者。复令四众及外道等求之。若不纳言者。令彼知友比丘求之。若再三不舍者。僧当作诃谏白四。余则但先一二比丘谏而不从。僧应白四。所以谏中有异。切勿卒尔为之。如律僧中白四羯磨者。应集僧差羯磨者索欲问缘。答云。与破僧作诃谏羯磨。如是白云。

释 此谓知非痛责愚痴悔过。愿求植福。虽然律制令人倍增深信。在僧行洁。乃可行斯。

非 人非。悔责不切。乞僧欠恭等。

余非同上。

○呵责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四纲目。今依呵责揵度续入。佛言。若比丘喜鬬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劒。互求长短。若复有余比丘骂詈者。即复往彼劝言。汝等好自勉力。莫不如他。我等为汝作伴党。令僧中未有诤而有诤。有诤而不灭。告诸比丘。自今去。听僧与彼比丘作诃责白四羯磨。应如是作。集僧与彼作举。作举为作忆念。作忆念与罪。众中差羯磨者。作白羯磨。

释 三举之制。于白四羯磨中最严。今先引律明法。后皆准此不繁。僧祇云。成就五法得举人。净身业。净口业。正命。多闻阿毗昙。多闻毗尼。若身业不净举他者。前人应语。长老。自身业不净。何故举他。应自净身业。然后举他。乃至若少闻毗尼举他者。前人应语。长老何故少闻毗尼而举他罪。长老亦不知在何国聚落城邑。因何事制此戒。善哉长老。欲举他者。先当多闻毗尼。然后举他。

又有五法。有骂而后举。谓先恶骂。后以五众罪中。若举一一罪是(五众罪乃佛制比丘五篇众罪也)。有举而后骂。谓先五众罪中。若举一一罪后恶骂是。有即举即骂。谓恶骂。汝犯某罪是。有骂而不举。谓作种种恶骂而不举罪是。有举而不骂。谓五众罪中。若举一一不恶骂是。是中前四僧不应问。亦不应受。若举而不骂者应检校。若欲举他时。应先语。长老我欲举事听举不。前人言欲举者可尔。若不问听而举者。越毗尼罪。十诵律云。先不乞听。不得举他罪令忆念。若作者突吉罗。是罪人于僧中教住五法。一从座起。二偏袒著衣。三脱革屣。四右膝著地。五合掌在前。有举罪者。亦住此五法。

乞听者。有五事乞听。应语彼言。我今语汝。我今示汝。我今举汝。我今令汝忆念。汝听我。有五事与听。应言语我。示我。举我。令我忆念。听汝。

又现前有五种与。汝云何举我。见耶。闻耶。疑耶。身耶。口耶。如是现前语。生怖畏。

有五种事现前安慰。莫怖。莫惊。莫覆罪。莫走。莫群党。不犯言犯。犯言不犯。如是安慰时。彼作异种语者。应以五法检究。应苦切作苦切。应依止作依止。应驱出作驱出。应下意作下意。应觅罪作觅罪(五法检究。总摄七羯磨也。苦切中具四。谓诃责不见不忏不舍。下意谓遮不至白衣家。并依止驱出。是为七)

今准义加仪。先鸣槌集僧。一如法举罪比丘。具仪出众。礼上座毕。合掌跪云。我(某甲)今于僧中举(某甲)比丘(此乃先作举也)。被举者闻知。亦即具仪出众。礼僧中上座。合掌跪云。大德。汝云何举我。见耶。闻耶。疑耶。身犯耶。口犯耶。举者语言。大德。莫怖莫惊。我见大德于某处作某事。汝当忆念所作。直言莫覆藏(此谓作举作忆念也。或闻或疑。皆据实说之)。令彼忆念伏首。复语云。汝所犯者是某罪。汝应知悔(此谓作忆与罪也)。上座常令举者犯者俱起而立。作前方便答云。与作诃责羯磨。差羯磨者。如是白云。

佛言。作依止羯磨者。七五之事不应作。有三法五法。作此羯磨非法非毗尼不成就。有三法五法如法如毗尼成就。皆同上法。

律云。有称方作依止羯磨。彼方破坏。人民反逆。有称国土。彼国破坏。人民散乱。有称住处。彼处人民破坏。有称人。彼人或三破。或三举。或二摈。不能增益沙门法。有称安居。彼被羯磨人。安居中得智慧。佛言。不应称如是等作依止羯磨。自今已去。听语言汝应受依止。

僧祗律云。虽复百岁。应驱依止持戒。下至知二部律十岁比丘。晨起应问讯。与出大小行器唾器。举置常处。与齿木。与扫地迎食浣衣熏钵。一切尽供给。唯除礼拜按摩。若病时得令按摩。应教二部律。若不能者教一部。若复不能者。应广教五众戒(谓五篇戒)。应教善知阴界入十二因缘。应教善知罪相非罪相威仪非威仪。若学。即名为舍(谓许离依止也)

根本一切有部云。以无所知愚痴依止比丘。应依止智慧年少比丘学律。一切尽应供给。唯除礼拜。名曰老小比丘。

非 余非准前。

唯异事非。谓事干初二等。

△解依止法

佛言。彼被羯磨者。亲厚多闻智慧比丘所。学法毗尼。得智慧。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从僧乞解依止羯磨。应与解白四羯磨。有七五法作不作不应与解应与解如前。彼被羯磨比丘至僧中。俟鸣槌和集。具修威仪。胡跪合掌。白僧云。

毗尼作持续释卷第十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