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界方法篇第六
先辨此篇来意者。前既明僧是能弘之人。次明羯磨。即所秉之法。人法已具。必有所被。所被之事。随务不同。约情非情。通应于法。今兹结界。正被非情。然界是诸法所依。众同之本。摄僧大要。故有此篇来。又解。初第一篇。显其宗体。次有三篇。总辨其人。人即备矣。乃堪御法。故羯磨一篇。统收其法。但法不自立。起必托处。故此一篇。正明所托之处也。又可上虽明羯磨如非。欲作何事。事之所要。莫先于界。故有此篇来也。次释名者。砺云。作法限约局此斯同。目之为结。彼此分隔。各有差别。名之为界。曰结界。又解。依其限约。加以羯磨。称之为结。各有壃场分局。目之为界。若准了论疏中。西音名四摩。此翻别住。谓此住作法不通余处。各不取欲。名别住。若依律本。俱云界者。加法约处。除彼局此。故曰界也。律中。云何界现前。白二羯磨唱制限者是也。此中广明其七种结之仪则。故言方法。砺解。开结意者。良以羯磨说戒。任持正要。匡救纲统。法无过此。宜应同遵。理无乖隔。但以自然尽集。致众劳疲。妨修废业。特是可愍。大圣知时听境局结。当处同法。为斯故是以须开。一开已后。凡秉众法。非界不成。古人依了论。界者梵言四摩失者错也。应知界者直四摩也。失属下句。自是汉语失语过失也。失义有五种。故了论偈云。及四摩失有五种。(述曰)失谓过失。论自释。立破国土。谓王不许破国土地。结为别住。此结不成。二破僧伽蓝(云云)。三别住。相接为一相。谓两界共以一石为相。两边各结。此亦不成。若共一山两边结成。由相大故。四别住半过本别住。谓相涉入。五以别住围遶别住。谓不留自然地也。此曰五失。古师不细寻文。乃将失字。连上读之也。立云。就此序中。大分为二。初从至许无乖隔来。明开结有益。二说序文来。明不结有损。今即是初。
结界元始本欲秉法者。由律文云。非作法地。不得行僧事。故须结界。以秉于法。其原字厂(音罕)下作白。白下作水。谓清白之水。曰泉由原也。取其元始本义也。
由羯磨僧宗纲要者。谓羯磨圣法之纲纪要务也。衣以领为要。网以纲为要。僧以羯磨为要也。有生善灭恶之功能。匡救佛法之用也。故前篇云。僧为秉御之人。所统其唯羯磨。即斯义也。像运任持功归于此者。像是像法时也。运是转义。欲明时移迁谢。从正法至像。从像至末也。若论任持佛法功益之先。归于羯磨。但羯磨之设。假界而通。此言皆欲远生起结界之意也。济云。佛法唯以界为根本。若结界不成。一切佛法皆覆灭也。由界不成。受戒不得。羯磨不成。更复有何佛法可有也。广说如感通传。明戒场力等事也。理宜十方同遵许无乖隔等者。立明。佛在之日。三千界内。一化之中。凡有法事。并皆同集。故曰十方同遵。言许无乖隔者。谓一化内。谓皆须尽集。不许乖背隔越也。上明结界有益义竟。但为剡浮州境不是。第二不开结有损也。此即阎浮州也。亦云剡浮州。处大海中洲渚之上也。弥是远也。亘是包阔义也。亦云遍也。此亘字。上画是天。下画是地。中间安日。谓上极于天。下极于地。中包于日。是遍满义也。
期要难尅者。立云。有二种难尅。一时难尅。如说戒或十四十五十六日也。二事难尅。谓或是说恣。或是忏罪。生善灭恶之事也。母论云。佛在世时。常在王舍城中说戒。至十五日。诸比丘。远近不避疲劳。诣王舍城听佛说戒。佛知诸比丘劳苦。即问诸比丘方所。随其方所住处说戒也。恒事奔驰者。谓有得罗汉者。神通而来。不为顿极。若未得圣者。疲苦难言。
一摄衣界如衣法者。谓摄衣以属人。使无离宿之过。如下二衣总别法中广明。二摄食界如药法者。谓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煑之过。如下四药法中明也。二摄僧界是此所明者。谓摄人以同法。即是今篇正宗也。未制作法已前统通等者。谓同尽一化之地。并是统通自然也。此谓泛明天下自然之地。有此聚落兰若水道等事也。
或空有不同者。此明空是兰若。有曰聚落。言水陆差别者。水谓水界。陆即道行界也。谓未开随处局结作法之前。即此空有水陆。并尽须集等。故曰也。先且一化集僧。后因难集。即开作法须期齐几集僧。则须四种自然。约此以为集僧。结其作法之界。不可更尽一化集也。故知非是先开。四种自然。但是相因故有。捡诸律文。并诸人共议。意并如此。既立宗竟。今须消文如下。后因难集便开随境摄各有分限等者。此谓因开作法。则明集僧可齐此为限约。随前自然之境。各摄其僧。故言随境摄。谓为有结界。即开随自然之境。摄僧作法。非是先开自然之地而秉法也。约处四种者。即是兰聚道水等。言定量分六相者。谓约上四。兰若有难无难。聚落可分别不可分别。并道水为六。
二者作法界等者。此正明作法界之意。上虽前明自然之义。非先开自然。真是今文预前手章自然集僧限齐也。由自然限约等者。谓此意云。向不开我作法。直欲单开四种自然者。则不可我情。又复若直匡开四种自然。不开结作法者。又地弱不胜羯磨。故下文云。或作大法。地弱不胜。即其义也。故知开作法之意。为自然不堪秉法。又大小不可依故。不堪单开四种自然故。佛开结作法也。立云。大共京中大德。平章此事。咸云先一化集既疲。即开四种自然。齐量同集。得秉众法。故今钞文云。听开随境摄。即斯事也。谓听齐自然境内摄僧耳。既自然大小。不可我情。又不可用。不可舍。即开结作法。住处大小结之。若此而明。先开四种自然。后开作法。此解亦顺文可寻。设有大小教文已定者。此明欲结大界之意。为护夏衣摄僧等。若依此自然。则不遂我意。复不可增减。为教文已限定故。如齐六十三步。一拘卢舍。水洒及处等。此并佛之诚言。制此限约。不可不用。有人云。设有大小者。大谓尽一化集。小谓随聚落等四处集也。用则不可舍则非制者。此有二解。初明自然定量。有六制之大小故尔。今若依用。未堪称遂我心。谓或有人欲得阔。此则大狭。后有人欲得狭。此则大阔。今若可用。不惬我情。今若舍不依。又乖佛制。或作大法地弱不胜者。即明羯磨法。有生善灭恶之功。故云大法。欲明自然之地。体分薄弱。不胜此羯磨也。令揩式轨定任情改转者。此明开结之意。是模范轨则之义。不可移改也。非此作法余不能办者。谓若非此作法之地。不得秉羯磨之法。余诸自然。不能办羯磨事也。
准强一百里者。此明不知界量大小。如何引四分文中。十四日说戒。十三日先往。不得宿欲者。计应当日行。至合有一百里。欲出故曰强也。虽有二文者。即上四分并毗尼母论也。
并三百由旬为量者。梵之量名也。或言由延。或言逾旬。或言逾阇那。皆讹也。疏云。正音逾缮那。此无正译。乃是轮王巡狩。一亭之舍也。同此方驿。岂局里数。大分为言四十里。相传为定。何故有大小不同。立谓。亭住处。亦不定也。如今时驿顿等。岂定里数。或三十。五十里。随中边山川水草之便。即置。故有三品不同。合角量取者。立谓。此防巧也。今若直量。四种有余。故令角量。证前自结。定员非方也。济云。今言角量者。恐从四方而量。角则长也。今合角量不废界。亦界方但四方则减从角为量也。此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李不等者。中谓中国。边谓边方。山则高。川则下。如住此山头。望彼山头边道可有十里。若更下山行去至彼山头。长有十五里也。欲明约地高下。故由旬有大小。平地则四十里。山处则六十八十也。捡多论云。如一拘卢舍者。有四百步。拘卢舍者。摩竭国量。摩竭国一拘卢舍。当于北方半拘卢舍。以中国地平。是故近也。北方山陵高下。是故远耳。又云。中国多风。远则不闻皷声。近则闻之。是故近耳。北方少风。远闻皷声。是故远也。所以南北有远近者。以闻皷声有远近故。云拘卢舍者。是声名也。凡言皷声所及处。是一拘卢舍。律师云。此是定义。四分衣法中。由旬准有八十里者。四分明琉璃王杀释种时。诸释子善射。放箭射王兵士。或十里二十里的者。王边或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里的。中王边者。或一由旬。箭至王边者。释子。皆持五戒。其箭不伤人及马。但至马前后。或中鞚缰。其王大怖。退归欲休。时有智臣。谏王莫退。释子持戒。必不伤人。王即前进杀释子荡尽也(云云)。今既言七十竟。即云一由旬。明知由旬应是八十里也。
通用所归准律文意应百二十里以下品为定等者。谓今通会诸文之说。有指归。须准上引四分文。强一百里之意。应是百二十里也。言以下品为定者。谓上引智论由旬有三品。下者四十里。今准下品三个由旬。故百二十里也。
尼结界准得方一拘卢舍者。立谓。即五里也。若有难亦得。准僧祗解本界。更结三由旬也。
以僧数有四人众起乃至二十人众起者。济云。中间越却五人十人众起。故曰乃至四人众起。非谓说戒。说戒令同集。岂得独于作。盖是忏中品之兰。用四人僧。五人众起者。即是准祇中。忏堕五人僧也。不得言是自恣五人僧也。自恣一年一回作。岂得云数有也。十人即受戒。二十人即出罪也。又四人众者。即杖囊等亦是也。戒场极小容二十一人者。为忏僧残时。能所有二十一人也。大者须四十一人。通为尼出罪也。砺问。大界不得名场。小界独得称场名者。答言。大界处所宽远。又是僧住处。本非专为灭恶生善。故从大受称。不与场名。结界场意。本为别人。生善灭恶。有简秽取精。如似世人治五糓之场。就喻彰名。故云戒场。若尔余三小界。亦是生善灭恶。何不名场也。解云。竖标结者。久固作法之处。可与场名。余三小无标。非是永久作法之所。且从数人处满。以受其目。一为受戒。开结小界立。初且齐坐处结之。后沙弥来时。师僧退少许处。使受沙弥半身。作法即得成也。
旧准戒场身外有界等者。此明古师立此小界。便即竖标唱相。今则废之。何者。结此三小。本为难缘。遮恶比丘。今若身外有地。未免人呵。是以依文取义。必不然也。文云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尔许比丘坐处结之。明知无外相也。言如正加中者。指下正作法结文中也。彼中广料简。受戒法云。僧一处集。显知集处之外。无别界体。又律文中。界外呵不成呵。若有外相。即纳呵人。乖于文意也。二为说戒事下至四人直坐者。立明。齐坐处结之。行筹时。即退少许。合行筹者。容一师在界内即得。三自恣五人圆坐者。立明。四人四面相向。五德在中央。四向自恣。
若事作已即制令解不同前二者。谓前大界戒场为二也。此之小界。制令解者。既无标相。恐后人于上重结不成也。
位则有三者。谓大界戒场三小也。
四分文中亦结村取者。谓结衣界云。除村村外界。明知僧界不简村也。又云既言除村村外界。明知大界上先有村也。以其僧界前生。衣界后起耳。
除常有桥船得结者。此明开也。如多论设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结。但取岸相为定。及浅水无难准理应得者。此明深水无桥是有难。浅水有桥是无难。故云应得也。独不能度此通界内外者。立明。尼律中。不得独度水。不问界内外皆犯。今据此文。明知尼界得合水结也。僧尼亦合同之。私云。此解亦通。只是大疎。上既言律云何者除常有桥船等也。显界内得合水结竟。今引尼律意者。乃显浅水即得合结。取深水不合也。又云水者独不能度。此通界内外者。谓尼独度水戒。由水深故。褰衣度之。被辱为缘。向若浅水。不致此恼。故曰独不能度也。知结界深水不合取也。言通界内外者。便言其外。正意取于内义也。
答一肘已上者得。艮引了论疏。如一大山各结别住等者。立明。山东人。指山为标。山西亦指山为标。两家同一山为标者亦得也。肘者。大者尺九。小者尺八。又引二绳别住。谓绳尚得为标。绳下是界体。绳两边作两相。余物明知得为两相也。言二绳别住者。如一大聚落。两寺相并。一欲结界。一不肯和。由不同意故。即用一绳围戒场。一绳围大界。引出兰若。唱相结之。结竟凿其兰若处为坑。恐有比丘入中。作聚落中之别众(如了论疏第三末。亦如下引宾师饰宗明之)。
答若圆者取内中央等者。立云。如树要取中心为相。恐树长大。欲意可见也。景云。如取大树以为界标。应取树中。分相内外。即是正与标分相应也。言或取外畔者。立明。如取柱为随于内外也。若尖斜之物随取一分为限等者。此明标或尖斜。则随指一分。为相不定。须记尺寸处所。余他物准此者。今论石木。除斯以外。皆与他名。
或标即体等者。相在标外。言或标异体者。相在标内也。言相必体外者。此明其界相。必接其体外也。临时处分三所不同者。即是上之标相体也。
文中若东方有山称山者。谓四分文。但作此明也。合从东方而唱在后。诸师皆从东南角唱。使易知分齐。若从东方唱。至四维则难拟当也。破夏至护食等缘者。即依界安居也。言离衣者。谓依界结摄衣界也。言护食者。即是委知界相。不得将僧食出界。宾云。古来行事之家。蓝大界小。及一寺中结多界者。从置食处。取食将至。界外蓝内。及至寺中。别界之内。皆言犯盗者。今详不然。事缘一寺。义同一家。岂由界隔便为局碍。且如食同法别界者。不解旧界。直结食同。故知不由界体。局食而论。法同食别界者。须解旧界。更结法界。故知结界本意。为法而不为食。以此推求。故知不犯。若言决定界局食者。傥有两寺。同结一界。即应食通。若许通者。反招盗罪。又若决定界局食者。谓庄硙所。应不许噉。于常住僧食。又解依界上。结净地也(济同后说)。若将空地为处空则无相可指等者。景云。谓空处不得为界相。以无可指故言。必有其事随时准行等者。立谓。如结小界。名为随时。故言或是一席作法。以是一时说恣等。不通于后集。名为一席作法。言聊知空碍两分者。济亦云。立明空是自然之地。碍是今僧作法。结三小界之所也。聊者顷也。率也。景云。空碍两分者。如三方有山石。一方则空。亦得取一方空边为相分齐也。
善见云相有八种者。彼文云。一山相。二石。三林相。四树相。五路相。六江相。七蚁封相。八水相。既有八门不同。今即是山相。下至如象大者。若直指山。还是不识分齐。要须约植尺寸峰略处一门也。下至三十秤若漫石不得等者。宾云。一秤十五斤。合四百五十斤。才可方圆三尺许。言漫石不得者。谓有众多石通漫也。宾云。平漫小石也。三林相者草竹不得体虗不实者。宾云。草林体虗。义在不或。然竹林迳冬不死。何曰体虗。不许用者。应是竹则引根散生茎之相似。生既不息根移谓之不定。故不堪为相也。五路相者。要经三四村人行来往。始得为相若。泛尔向河取水路。向井取水路。向田之路。并不得为相。觅柴路等。亦尔也。六江相四月不雨等者。要经百二十日不雨。此是极旱时也。若是潮水不得为相。潮来是江。潮去只是陆地。故不许也。故彼见论云。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为相。一如钞文。四月不雨常流。方得作也。八水相者。彼论自然池水得作。若通水入田。或堈盛水。悉不得作界相。五分云。以众生及烟火者。谓指牛马猪羊等。以为界相。或指聚火火烟等。皆不成为相也。准论征律城壍等缘者。即善见征四分律也。四分明城壍汪水。今将见论来征之。城壍得成。故言可知。余汪水草𧂐等。则不得也。
主客俱委无有滥矣者。既题牓示。欲令主客识知界相。故云无有滥疑。上来释标相竟。
从此已下。次明界形。随方屈曲住处辨形等者。谓界形不定。亲捡善见论中。有五种。一方。二圆。三皷形。四半月形。五三角形也。明了论疏。有十七种。皆谓曲直量沓不同。今略举多少。以为神解之路。颂曰。圆角水山岩。月性围门土。四绳尼塞墙。满狂等别住。一长圆别住。二四角别住。三水波别住。四一山别住。五山岩别住。六半月别住。七自性别住。八围轮别住。九一门别住。十方土别住。十一四厢别住。十二二绳别住。十三比丘尼别住。十四优婆塞别住。十五篱墙别住。十六满圆别住。十七癫狂别住。若解其相。如了论疏第三卷末。又如饰宗记第八卷初释也。今且依宾饰宗释曰。别住有十七种(谓遂地形有十七异。安标相竟。先结布萨界。次结摄衣界镇之。十七皆尔)。一长圆别住(中间狭长。两头形圆。相去一丈。或五尺。地周匝安石。以为标相)。二四角别住(形方四角)。三水波别住(地形细曲如水细波)。四一山别住(以山为限)。五山岩别住(用一山岩为齐限)。六半月别住(形如半月)。七自性别住(练若有山或水为限)。八围轮别住(先小别住。或三或四。外开一步。或二步。为自然地。于外别结大界围遶。如铁围山〔围〕四天下)。九一门别住(一边开门。犹如门巷。巷中之地即是自然。若门穿过。便成两界。但由不过。故号为一门)。十方土别住(随方土郭邑。并为一界)。十一四厢别住(居头相接。周匝四厢)。十二二绳别住(郭中结界。僧觅难知。或复有人。不肯与欲。开以绳围。所欲结处。结处若欲作大小界。须安二标。若不结小。但须一相。绳遶二标。引出郭外。至半由旬。别作小界。亦以以绳遶作二标。郭中界僧。尽集外界。先解不离衣界。次解颠狂界。次解尼布萨界。次解比丘布萨界。恐曾先结。故先结小界。后结大界。郭内外同时界起。界起除绳。若郭中集。郭外界里。亦须与欲。恐破法等。故须掘坏。郭外界地。或种蕀刺。不令僧入。二绳相连。因以为号)。十三比丘尼别住(为尼结故。人解尼寄僧界。作羯磨时。须白比丘。僧听方得。尼于僧界。若自结界。后若作法。不复须白)。十四优婆塞别住(僧为作羯磨结也。若无此结。优婆塞来此中。受利受八戒布萨。须取结余处优婆塞欲。若有此界。则不须)。十五篱墙别住(以篱墙为齐限)。十六满圆别住(形如镜面)。十七颠狂别住(颠狂比丘。不可制录。僧作羯磨。若不在众。要在界中。若其出界。僧作羯磨。僧则得罪。故狂至处。接界更结。令作法时。狂在界中。真谛云。此解不可。此人在界。不与僧欲。云僧得罪。何容出界。反得罪耶)。
一丈五尺以石次之者。此正明。如今山谷。既高下如水波。欲结此下为界。其上岭头则高。幽谷则下。若直安四标而唱者。则不知分齐。故须石石相望。则易明也。宾云。非地形高下如水波也。谓界边畔出入凹凸。犹如水波也。无戒满阎浮提者。只为结界不成受戒。不得名曰戒也。
从此已下。正明唱法。今行事者据易为之者。谓律文令从东方唱。然今若从东方唱。至东南角。则难名目。今须从角唱为齐限。则易显也。
不容纰谬者。礼记云。纰由错也。谬者乱也。如上者。谓如上空野中唱相云。大德僧听。为僧唱四方相等也。
若有隔障穿墙过等者。此谓唱法蓦[怡-台+沓]而度。非谓破壁过也。上来数段不同。总是释第二竖标唱相门义竟。
三明集僧与欲者。非谓结时须欲。故立缘简之。使知结界无欲也。此是举有以显无也。若标宽界狭尽标集之者。谓依标集僧。不依自然界也。古师不许此义。如下更明。僧祇云避难界者。景云。以夏中有命梵二难。合结百二十里避之。后若更有。应展转避之。亦不限多少也。今钞引此。证知须知尽标集。据彼文中。有比丘呼来之语也。下引有师云者。是砺师也。从有师云下。至故须集之来。并是古师言也。从准理不然下。是钞家语也。䇿云。其标宽界狭。愿律师亦令尽标集。砺准尽界集也。上言若出界已作法结之者。谓三由旬内。有僧呼来。如其不来。令出界也。然后加法。捡祇文云。有一住处。诸比丘。前安居。后安居。日已过。有事难起。若贼难。若王难。若夺命。若破戒。若水多虫漉不能得净。欲至余精舍。避此诸难。去三由旬内。若彼有比丘。若呼来。若出界去。羯磨结之。此祇文意别。乃是避难。至彼精舍。唤彼精舍中人。共结界。其彼精舍。去本难处。有三由旬。岂是齐三由旬集僧也。直是到他精舍中。唤他集。若不肯集。令出去已。即合结取三由旬也。无正教可准者。谓在律不言。名为无教可准。斥其古师之执也。汝言不取标集。无教可准也。
若标内有村纵自然内不欲取村乃至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者。济云。此明于兰若处。结大界。界既阔大。中间有聚落。故曰村也。今不欲取此村。故唱村除之。其村院相既周。即名可分别聚落。乃与兰若界别。何须外集来也。本意只为不欲取村。故唱内相除之。非为比丘在内故须唱也。向若不唱出。无别众之过。由聚界与兰若界别故。又言村内比丘不须外集者。景云。以村院相周故。村内不集。不犯别众。围轮别住者。立云。如一聚落中有众多别住。各各自结为界。今有人更合尽结大聚落为界。则各各唱内相。除诸小界。然后唱外相结之。举喻如般盛盌也。如了论疏可寻。上明集僧义竟。
二不得受欲有三义一结界是众同之本者。有云。对后法为言。余法是众同之末。并依后起。故开欲也。二自然地弱不胜羯磨者。立明。欲本应羯磨。以自然地弱。但得秉二三人法。必不胜羯磨。何劳说欲。若是别人之法。又不胜羯磨也。故羯磨疏云。以欲之所在。必缘僧务。自然薄弱。力所不胜。有人言。结界白二。乃前开。欲是末缘。必凭僧起。界是作法强故摄之。三令知界畔至护衣等者。若开欲缘。终非委练。故羯磨疏云。界须制限。若结开欲。终不请委。故须通集。砺云。结界无欲。三义释之。初一同钞可解。第二云自然地弱不胜羯磨等者。谓未有界。故自然中。作法弱故。不摄欲。余羯磨凭界而作。强故摄欲。三令识界分齐。不碍僧事。又无破夏离衣之难也。䇿云。然此三意。并是人情。但知四分不开与欲。何劳推究。寻其所由。若准他部。结界亦有欲法。故随机不同。不可和会。言护夏者。谓依界安居。须识限域也。言别众者。不问法别众。食别众。皆约界内有别。外非犯。言护食者。常住僧食。不得出界。忽若蓝大界小。将食还房。岂非犯盗。此义非理。如前宾已破讫。盖是约界结净地也。言护衣者。依界结摄衣界也。上来释初缘成门义。
二正加圣法等者。宾云。唱相人不得作羯磨。羯磨人不得唱相。由秉法时。牒唱相人。言此住处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岂可自牒己身。然唱相法。律文不制三遍。今行事者为耳。素律师唯一遍。又唱时令穿墙壁者。诸部无文。即是非制而制须知。济云。亲问南山阇梨云。不用三遍。恐唱者或不分明。故令三遍耳。据律只一徧即得。又唱相比丘。不得称名。又羯磨结时。亦不得牒唱相人名者。表无别为故也。若称人名。恐人生疑。专为此人结也。然五分文。则称名作法。四分僧祇皆不称名。砺云。加法文中云。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即问称事与欲。余事不成。今此云说戒。类似称事。应专得说戒。此问意。如说欲。若云其事与欲。则不通余事而用。谓称僧所秉事也。今此结界。既称同一说戒。亦是称事结此界。应但得说戒。不通秉余法耶。答此先后不同。故使有成不成。谓说欲称事。欲法在前。作羯磨在后。故不成也。今称事结界。先言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后乃称事。言同一说戒故也。今虽有此料简。然是佛立法一时不同。何可会也。宣问结戒场中。何不言同一说戒者。答戒场本为众大集难。别开结也。说戒通制。本据住处。场非住处。故不云同一说戒也。问说恣二法。须戒场僧集。余法不须集者。答此二不摄僧法位居行净之人。故制界之内外普同导故。羯磨余法。所被多途。无局于时。多缘别务。若开通集。还复相劳。徒有前开。终无后益。故作法时。异界有人。不两相集。
从此已下。正明戒场之义也。必须细心方应遂事等者。夫欲结戒场大界。要须三重竖标。若以疎遗。于中秉法不成。致使受戒不得。故上文云。但为三相难明。恐法不练。略引图示。然依图唱相。使杂学晓迷。即其义也。言细心者。简麤心也。遂事者诸事如法也。
从此已下。正引图示学众也。图下注云。乃至余方准此者。谓且据南北为言。其东西四维。亦须准此也。注云若结作法已随相标远近等者。谓结界已。各有法事。随作法标相集之。不须依自然朱方也。五相远近者。谓今且举不可分别聚落明之。余有可分别聚落。有难无难兰若。道行水界五种之相。例此法也。
若作二法竟乃至不妨二处者。谓若结戒场。及大界。二种羯磨竟。后二处有僧。互不相妨也。
若明外相必在院外唱之等者。谓既有戒塲帖墙。今唱大界外相。要须从墙外唱。若从内唱。则与大界内相合。是以不得。又不得入大院墙唱之由不见其相者。立云。如土墙。或阔五尺六尺等。谓唱墙下中央为相。故言不见。济同此说。
若不依此解坐余处亦准不得者。谓若不解此图。于余别处准行。亦不得也。
五分云应先结戒场等者。首疏云。谓彼律中。先于界外结场。后因贼难故。还僧坊结之。即须先结于戒场。彼结大界也。若先有大界者。可舍已后结场竟。更结大界。据此文意。同钞所执。然与钞中问答之意不同。此五分文。令舍大界已结场。钞中即云应舍已更结。即道是舍戒场已更结。岂非错耶。砺云。令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以大界内。令安场故。然此义亦合通成。以结大界。还留戒场及空地故。今钞不许者。当部虽无文。五分母论皆先结场。后结大界。今须依彼。毗尼母善见亦同此说者。济云。母论应先结摄食界。次结戒场。后结大界。最后结摄衣界。若欲解时。先解衣界。次解大界。次解戒场。后解食界。
今犹有人先结大界者。济云。即砺律师也。亦是相承古人之执也。古人据律文次第。文云。以大界内。安戒场故。以律中先时。未开戒场。先结大界。复有缘开结戒场。戒塲之文。乃在于后。古人即谓。场是大界之后。不究义意也。缘起虽令大界内安场。盖是据后结大界遶场。故场居大界内也。若据缘执事者。如饮酒戒。娑伽陀醉卧道上。为俗所诫。以为缘起。亦可今房中自饮。应不结提。又如须提那故二为缘。今时起者。岂论新旧。又古人执受日。要先受七日。次半月。后一月者。亦据律文次第。今时约缘来即受。何得论斯次第也。宾云。疏意令先结大界。后方结场。谓作三重标已。先唱大界外相。次唱内相。谓留场及空地等。羯磨结大界已。方集场中结场。非谓遍结大竟。于上结场也但不成后法故须解之者。立明。后法。谓有人。于中受戒忏罪不成也。则通侥幸者。羯磨疏云。非分遇福。故曰也。有云侥者遇也。幸者庆也。应师云。侥幸者。谓非其所当。而得之也。小疋云。非分而得。谓之幸也。欲明先结大界。后结戒场。于中受戒不得。若不知是先结大界。后结场者。事同佛未制前。开得戒也。赖有此不知之路。而开得戒。故曰也。
总唱三相已具加二种羯磨者。立谓。有师行法。便于场中。具唱三重相。即结戒场。并于戒场中。即遥结大大界也。故曰具加二重羯磨。上言界内不集者。即不尽自然集也。或有界内通唱三相已随界加法者。谓有人行法。则时一时唱三相。是非法也。应须先唱戒场外一相。即须加其法结之。言随界加法者。加法虽如。唱相非也。此是自然界内唱也。立云。其大界还得成。但戒场不成耳。或于大界内遥结者。谓有师于大界内。唱三相已。即遥结场也。各唱各结方得成就者。以界别故。同结不成。余亦可知。
从此已下。明其相也。结已余僧且坐处将四五人知法相者。立谓。恐繁劳大众故。将四五人往结也。若尽往者弥善。先明唱相有二不同者。初谓先唱内相三周。次唱外相三周。后乃总结二。谓别唱内外一周已。随遍结之。
四分律钞批卷第四本
不同大界集僧者。谓大界是无难。五里集僧。今此为难。齐七槃陀。故曰不同大界也。对此四分无异至来难易见者。立谓。善见论中云。兰若有难者。齐七槃陀罗集僧。与四分但明有难。须结三小界。既有七槃陀之文。今依见论七槃陀也。其文二俱是难。故言无异。此解非。羯磨疏云。有人云。并由难事起。未须依界。随集坐处。即以为定。故引文云。坐处已满等(此意师令齐坐处集。不用七灵)。又有师云。引非正量。不可依承。须依律文不同意承出界。疾疾结之。明知恐同自然。故知以界为限。既云有难缘。不比常途。宜用见论七槃陀量集也。以彼文云不同意。与此四分一也。今言对四分无异者。善见文中云。兰若有难分齐。极小方圆七槃陀罗。一槃陀罗二十八肘。若不同意者。于外得作法事。四分亦云。不同意未出界。疾疾结之。故曰无异也。济亦云。对此四分无异者。四分云。不同意者。于外得作法事。故曰无异。通计七槃。有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宣问如拘睒弥国亦不同和。如何同处别说开也。答此不同彼。彼则事见两乖。便非僧义。故开别说。引见同事别。于事不知。得成呵别。故开别结也。言必在聚落不开等者。立谓。聚落中。不开难事结小界。谓聚落隐屏。墙壁荫暎为难。比丘或隐俗舍。在七槃之内。则成别众。恶比丘来。不得见也。兰若逈露。未难易见。故开也。
上明集僧远近义竟。已下第二明无方相也。言随人多少即为界体者。谓无标相。用坐处为体。即相即体也。
比人行事若结小界受戒多立院限等者。立谓。古师云。此三小界中。若受戒小界。须立院相。若说戒小界。自恣小界。此二不须立院相。须直齐坐处。引解并非。今则俱无院限也。济云。并部旧来不识教者。至受戒时。为他师僧。多于俗人家。结小界受戒。亦不齐身结。亦不立标。直将腕向前钩。云齐尔许地结为界。时人呼为腕钩界戒。若新受戒人。来至晋州同州蒲州。多被人调弄云。汝不从彼腕钩界中而受戒耶。
初云僧一处集者。即是难事受戒也。中云尔许比丘集者。即难事说戒也。后云诸比丘坐处已满者。是自恣也。
若准僧祇等者。立谓是并部愿律师云。小界有标相。彼师引僧祇。齐坐处一寻外。作羯磨。据此明知有标相也。今钞不同之。谓祇小界者。彼律文中。为舍忏事。大界僧难集。又无戒场故。开于大界外。别结小界。事同摄僧大界戒场之法。以所结小故。名为小界。便立标相结之。坐外更开一寻。是名小界。不得同前三小。今愿师滥执。谓是三小。若据小名。将为三小者。亦可四分呼戒场为小界。岂即是其三小耶。今斥古师。明不用立相也。
足开一人之分者。济云。此是钞家。令如此也。谓结界已。师僧促胜劣容受者。半身即得。古人立法。亦有令小分齐坐处结。然别开少处。如熨斗柄。欲使受者。于中为受。今亦不可。忽有恶人。上柄呵之。奈何。
四面自恣此人加用未必如此者。谓难事自恣。要令圆坐者。此乃人语。未必须然。古师意言。故名人加用也。已下明结法。余有三种界别者。立谓。上来所明。唯是人法二同之界。但是当界内自同耳。今此已下。更有三界。与上有异。今重明之。故曰余有也。砺云。大界有四。或时称三种者。一是人法二同界。谓别说戒别利养。但是当界内自同耳。今时常途者是。二者法食二同界。谓先是二界。一有法无食。一有食无法。今各解共结同说同利。或名合二法食同。三法同食别界。谓先有二界。法食各别。今各解共结同说别利。亦名合二唯法同。四食同法别。亦谓二界各别。今则别说戒同利养。亦名二单食同。此后一界无结解之事。直谓守护住处。白二作法结之。使食通。彼羯磨文。似如结界法。然不唱标相。亦不牒标相。准理而论。不合名界。但数为四者。以同是结法故。相从为界名。或时数大界唯三者。正不论此后者也。有人云。合前二。为取后足。成三者。非释也。一别说别利欲同说同利者。此名法食二同界。即上砺释第二者是也。初既二别。后欲二同者。以法食缺互。今则互须。取法济心之方。取食济形之术。心形即道之具。机至何教不通。故佛听之。各解同结。
二别说别利欲同说别利者。此法同食别界。即上砺释第三者是也。由彼此利丰。一住无法。出家所为。以法为先。慧命将近。法身成立。必因此也。故佛听之。三别说别利欲别说同利者。此名食同法别界。即砺释第四者是也。此无解法。但是和僧送食。给济他处。此法殆尽者。殆由免也。灭也。将也。毛诗云殆也。广述云。殆者败也。郑玄云。殆者几也。几由近也。
从此已下明解法也。若有戒场先解大界者。立明。如著衣服。著则先内后外。此喻结时也。脱则先外后内。喻解界时也。
旧羯磨中用大界法解之者。此是光律师行事也。所以者。羯磨疏云。故光师出羯磨文子注云。此一羯磨。通解二界。随其大小。更无偏局。今不同之戒场不许说戒何得牒解者。此明古师用解大界之文。将解戒场。今不同此解。大界文中。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戒场。本不许说戒。何得用彼文也。今准难事翻结为解等者。谓三小界。翻结为解。今准此义欲解戒场。但翻结为解即得也。言理通文顺者。于理亦通。于律文亦不违也。
见论戒场上不得立房等者。捡彼论云。有势力王。于戒塲上立房。名为难房。应令莫于此作妨我布萨自恣等。若三语不止者。有惭愧比丘。剔坏此房。唯置佛殿及菩提树。坏已勿用。次第举置遣送与住比丘(看彼文意。应是同于妨难起房)。如世祭坛郊祀之所等者。立明。如国家有郊坛。在国南七里。于中祭祀天神。名曰郊坛。去城七里曰郊。二七里曰垧(古萤反)。三七里曰林。四七里曰野。尔疋云。邑外谓之郊。周礼以宅田任近郊之地。郑玄曰。司马法云。王国百里曰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曰野。儒生曰。郊者交也。谓小国诸候来躬。则国中大臣出迎。至此交接也。去国百里。文解。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以于中祭与天交接也。或名戒坛者。西国有北天乌场国。亦曰乌缠国。立戒坛高一丈四尺。有三级。大如法也。对此可明。清官之坛。南山积香泥水际而上为之也。
解三小界同前结法者。与翻结为解也。
上来总是释第二依位作法门义竟。从此已下正明第三法起有无义也。由作善法即发善无作者。立云。若作恶事。发恶无作。今结界是作善法。故发善无作也。言属善行阴摄者。立明。五阴之中。前三无记。至行心。是有记。能成善恶业因。今此结界之法。是善业也。是善行心。由善行心故。发得无记之地。有善法起也。问地是无记。何得发于有记之善。答地虽无记。不知善恶。由心有记。加其善法。被无记之地。能令此地有善法起。非谓与无记地连非不相及等者。羯磨疏云。何是无记。非情所收。然结界处。非心不起。地是依报。济云。众生感报。此而住。谓地是众生所依之处也。如善心招净国。恶业感秽土。岂非地是依报耶。乃至衣食利养。皆依报所摄。何得随心业力。有法依地。故遍标内皆有业力。即如五分多论。以界威力故。善神所护也。言非不相及者。有云。明相及也。立谓。举喻如水波。离水无波。离破无水。水以湿为性。波以动为性。其性虽别。终要相依。亦如报色。与方便色。不一不离。鼓动之时。名方便色。异熟之身。名为报色。方便不自起。依报色而动。名方便色。报无别体。还是身口所运动者。说为报色。既相依而立。不可说为二也。然方便通三性。报色唯无记。故不可说为一也。终要相依相藉。然今善法要必依地。地虽非记。但由僧善作法故。齐标内有善法起。离此标外。则无善法。其由波性与水性。二性虽不同。乃得相合。我亦地性虽无记。何妨与有记之善共合。故曰非不相及。
昔云无有法起乃至不论法起有无者。即羯磨疏中有人言。是砺律师也。立云。愿律师也。捡砺羯磨疏云。昔解准善见论。似有法起。今释不然。如行者造业。发生无作。与行者心俱。谓于心边有得可得。故有业也。今此结界。非别所为。能作是情。所为非情。何有法起。谁领系者。宾述此意云。凡言无表。是身语业。岂得无情成就无表。若尔善见如何会释。答此是制限之内。非谓法起。但是约界集处。即引律文。灭诤犍度中。云何界现前。谓在内作羯磨有制限者是也。谓是作法之处。简异自然。无别法起。如是类知。衣药等界。但是曾经作法。得无罪累。非是有法起。此举衣药钵等者。宾云。物体之上。虽无无表。其作法人身中。亦起持戒无表。结界亦尔。所结之地。虽无无表。其作法人身中。亦起结界功德无表色也。如前五分所明者。谓如前结大界中。多论及五分结取村。善神所护。引此文证。知有法起。若无法起。善神那护。小法灭尽者。此是经名。劫火起时者。深云。此钞明不为劫火烧者。此明小劫也。若大劫时。天地洞然。此非言限。今此且明小劫火也。一大劫中。有八十小劫。谓二十小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乃至金刚为土台者。立明。地行夜叉鬼。行于地中。犹鸟飞空。若至曾结界处。不能得进。由结界竟。至金刚轮际。有善法起故也。至此可引感通传中。明戒场力事(云云)。
上来释三段已竟。从此已下正明第四结处失不之相。诸比丘舍僧房去作念不还者。立明。于寺内作念不还。出门即失。若出寺方作念者。则不制舍。以界外遥舍不成故。
前善见并言不失等者。此问意。前善见云。上起三重屋。乃至掘至水际不失。何故今则一宿不还便失。此云失者作不还意有舍界心等者。此释通上智论文也。谓若作不舍心。则同上善见不失也。若作永舍心。则同上智论十诵也。治故伽蓝不失净地者。此言证前所作舍心则不失也。案药犍度中文云。时诸比丘。不知何处是净地。佛言应结。若疑先有净地。应解然后结。尔时治故僧伽蓝。不知为作净地不。佛言得作。(述曰)既言不知何处是净地。明知此处曾已绝人足。显故蓝也。又下句故蓝之中。比丘不知。得作净不。但直判云得作净地。明知古伽蓝界法不失。先以凭界上结净故。净既由在。界定不无。
若作法舍衣食人界俱失者。此明衣食二界。依大界结。今若解其大界。所依既谢。能依冥然自失。此论其本摄僧之界。故曰人界也。上明失义也。
一非法恶心舍净地不成例准者。立明。引此言。证上文恶心舍界不失也。亦如比丘恶心触僧食。佛言不成触。但触者得罪。羯磨疏中有六种不失。合此第四失界相。第五空本处两处为一。便有异见互结不失。由见异故。两无别众。同界别说。佛判得成。又有邪正互结不失。并此恶心僧尼中边。为六也。四失界相如善见中者。谓同善见论水荡成坑等。不失也。五空本处者。立谓。不作舍意。故非失限。首疏解云。空本处者。掘地令空也。
不得相叉者。景云。谓无敬让。故不许也。立有两解。初云不得相街。名相叉也。如尼于僧界上结。须称僧界而结。不得一半在僧界上。一半在自然。僧于尼界上结。亦须称尼界而结也。济云。南山羯磨疏云。不得相叉。恐出僧外。非成同法义故。此意明。尼若于僧界上结者。要可僧界而结也。若尼界大于僧界。尼坐之时。容有在僧界外之义。为本法尼。受具之时。则二众不相摄。非成与僧同法之相。若尼结小于僧界者。则僧坐时。容有在尼界之外。亦非二众同法之相。由斯义故。故须相可。又云。僧不为尼结。尼不为僧结。故云相叉。谓是互也。若如后解。字不相应。应作差字。然五百问法元不可依明法法则。乖宗结罪。罪顿轻重。故语云。卑摩鄙语。慧观裁录。都人擅写。纸贵如玉。上释六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