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38
- 钞文分为(三)
- 初叙缘发起(二)
- 初题号(二)
- 初标题
- 二撰号
- 二序文(三)
- 初通叙撰述缘起(二)
- 初略叹戒德以标宗
- 二自下广叙弘传以生起(二)
- 初正像弘传
- 二逮下像季弘传(二)
- 初叙昔浇讹(二)
- 初通明两土
- 二所下别示此方(二)
- 初总明传教之失(三)
- 初标其自任
- 二欲下列其所失
- 三岂下结示难易
- 二然下别彰讲解之过(二)
- 初斥学解(三)
- 初通叙局执
- 二致下列示乖诤
- 三自下结叹难能
- 二常下嗟撰集(二)
- 初别斥(二)
- 初疏钞乖宗
- 二时下义集繁阙
- 二并下总斥
- 初别斥(二)
- 初斥学解(三)
- 初总明传教之失(三)
- 二余下明今述作(三)
- 初通叙兴怀
- 二包下别示文体(三)
- 初引用取舍
- 二或下述作体势
- 三并下统会成宗
- 三然下勒卷分篇(二)
- 初约文勒卷(二)
- 初能诠三卷(三)
- 初遮异说
- 二今下示今意
- 三若下指所阙
- 二然下示所诠三位
- 初能诠三卷(三)
- 二但下以类分篇(二)
- 初叙意
- 二标下列名
- 初约文勒卷(二)
- 初叙昔浇讹(二)
- 二至下统括诸篇大纲(三)
- 初叙意生起
- 二第下分门别示(十)
- 第一门(三)
- 初标章
- 二夫下正明(二)
- 初通明教兴(三)
- 初大慈愍物意(二)
- 初据论显意
- 二故下引律证成
- 二对异外道意(二)
- 初叙本制意
- 二观下据律证成
- 三悬被异宗意(二)
- 初总约群宗显意
- 二且下略引二部证成(二)
- 初萨婆多部
- 二今下昙无德部
- 初大慈愍物意(二)
- 二上下就当宗以辨(二)
- 初指前标后
- 二夫下约律正明(二)
- 初叙广总标
- 二一下位分别释(二)
- 初正明别意(五)
- 初遮性往分(二)
- 初总示通局
- 二然下别明缓急(二)
- 初正明(三)
- 初性戒
- 二遮戒
- 二故下引证
- 初正明(三)
- 二开制往征(三)
- 初标举
- 二故下引分示(二)
- 初未来教
- 二如下在世教
- 三然下明互融
- 三报有强弱
- 四机悟不同
- 五事法相对
- 初遮性往分(二)
- 二且下结显总意(二)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证
- 初正明别意(五)
- 初通明教兴(三)
- 三下下结指
- 第二门○
- 第三门○
- 第四门○
- 第五门○
- 第六门○
- 第七门○
- 第八门○
- 第九门○
- 第十门○
- 第一门(三)
- 三此下总结指广○
- 三夫下总示所诠所相○
- 初通叙撰述缘起(二)
- 初题号(二)
- 二正列诸篇○
- 三批记时处○
- 初叙缘发起(二)
- ○第四门(二)
- 初标举
- 二统下正明(二)
- 初叙律分宗(三)
- 初本同计异
- 二所下随计分宗
- 三故下别异之相
- 二今下明今取用(二)
- 初正取诸部(四)
- 初立宗标示
- 二故下引论为准
- 三然下正明取意(三)
- 初叙意标示
- 二谓下举例取文
- 三又下取用之法(三)
- 初取相关(三)
- 初明取舍
- 二若下示合法
- 三若下斥偏局
- 二若下明用他事
- 三或下示两存
- 初取相关(三)
- 四然下检阅无滥
- 二又下兼用六师(二)
- 初列示诸见(三)
- 初总标
- 二一下列示
- 三此下通结
- 二此下显今所宗
- 初列示诸见(三)
- 初正取诸部(四)
- 初叙律分宗(三)
- ○第五门(二)
- 初标举
- 二夫下正明(二)
- 初通叙立教之源
- 二然下别明律藏之缺(二)
- 初考昔遗缺
- 二所下显今决通(三)
- 初叙意通标
- 二若下别示诸例
- 三然下评量可否(二)
- 初明不能(二)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证
- 二然下示堪能(二)
- 初正时
- 二故下引证(二)
- 初十诵
- 二了论
- 初明不能(二)
- ○第十门(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列示(三)
- 初引用正经(二)
- 初明三藏正教(三)
- 初总标
- 二僧下别释(二)
- 初小乘律论
- 二大小乘经论
- 三并下结略
- 二次下示诸师异执(三)
- 列标举
- 二法下列示
- 三已下结指
- 初明三藏正教(三)
- 二次下世中伪经(三)
- 初标章
- 二诸下列示
- 三如下结斥
- 三后下钞兴本意(二)
- 初标举
- 二夫下正明(三)
- 初标示名义
- 二余下谦己伸怀
- 三虽下正示本意(五)
- 初叙删简
- 二及下指余义
- 三而下明不具
- 四庶下示所为
- 五犹下遮妄增
- 初引用正经(二)
- ○二正列诸篇(三)
- 初上卷十二篇明众行(三)
- 初标卷题
- 二列篇明
- 三随篇释(二)
- 初(标宗一篇)总标宗体以劝修学(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先出宗体(二)
- 初叙宗劝学(二)
- 初约喻叹教
- 二故下就人劝持(三)
- 初明顺奉以显德
- 二而下叙不学以彰非(二)
- 初明愚教
- 二是下彰过失
- 三故下举兴替以激劝
- 二今下正明宗体(二)
- 初示意
- 二夫下显相(二)
- 初先叙领受(二)
- 初正示得失
- 二是下结诰用心
- 二何下征释相状(二)
- 初标列
- 二言下随释(四)
- 初戒法(三)
- 初示相
- 二虽下彰名
- 三但下明志
- 二戒体(二)
- 初标指彼此
- 二谓下正示心相
- 三戒行
- 四戒相
- 初戒法(三)
- 初先叙领受(二)
- 初叙宗劝学(二)
- 二此下引文显德(二)
- 初结前生起
- 二就下广引诚证(二)
- 初标章指广
- 二初下依位引明(二)
- 初顺戒住住(二)
- 初分科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约化教(二)
- 初总分
- 二一下别释(四)
- 初小乘经(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三)
- 初人法相似义
- 二然下万行所归义
- 三又下生成住持义
- 二小乘论(二)
- 初标
- 二如下释(三)
- 初成实论
- 二解脱道论
- 三毗婆沙论(三)
- 初总列
- 二尸下别解
- 三尊下覆释
- 三大乘经(二)
- 初标
- 二华下释(六)
- 初华严经
- 二大集经
- 三萨遮尼犍经
- 四月灯三昧经
- 五涅槃经
- 六华严经
- 四大乘论(二)
- 初标
- 二智下释(三)
- 初智度论
- 二地持论
- 三十住婆沙论
- 初小乘经(二)
- 二就制门(二)
- 初总标
- 二先下别释(二)
- 初律本(二)
- 初标示
- 二僧下正引(三)
- 初僧祇律
- 二四分律
- 三十诵律
- 二律论(二)
- 初标示
- 二正引(二)
- 初明功能(四)
- 初明了论
- 二萨婆多论
- 三善见论
- 四五百问论
- 二萨下显秘胜
- 初明功能(四)
- 初律本(二)
- 初约化教(二)
- 二违戒灭法(二)
- 初牒章总示
- 二十下广引诸文(四)
- 初破戒灭法(二)
- 初十诵律(二)
- 初五种灭法
- 二又下五种怖畏
- 二四分律
- 初十诵律(二)
- 二十下废学诃责(二)
- 初十诵律
- 二杂含经
- 三中下现未衰恶(五)
- 初中今经
- 二涅槃经
- 三摩耶经
- 四智度论(二)
- 初引前破戒文
- 二引后遮疑问(二)
- 初正引问答
- 二今下斥非显意
- 五四分律
- 四十下不学灭法
- 初破戒灭法(二)
- 初顺戒住住(二)
- 初先出宗体(二)
- 二(下十一篇)别约四缘以明众行○
- 初(标宗一篇)总标宗体以劝修学(二)
- 二中卷四篇明自行○
- 三下卷十四篇明共行○
- 初上卷十二篇明众行(三)
- ○二(下十一篇)别约四缘以明众行(四)
- 初集僧下三篇明能秉人(三)
- 初集僧篇第二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意标分
- 二四下随章别释(二)
- 初明集僧轨度(二)
- 初列文(三)
- 初示前后
- 二五下明制度(二)
- 初总明制法
- 二十下别定打人(三)
- 初明俗打
- 二增下明道打(二)
- 初阿含
- 二十诵
- 三若下显通意
- 三出下翻梵号
- 二上下义设(二)
- 初标示
- 二凡下正明(二)
- 初略明铺设
- 二虽下正示打法(三)
- 初叙昔无规
- 二今下示今立法(二)
- 初量时法
- 二若下明常法(二)
- 初明打法(三)
- 初示三通
- 二佛下明长打
- 三此下指所出
- 二然下示运想(二)
- 初具仪立誓
- 二故下引事显功
- 初明打法(三)
- 三世下斥世滥用
- 初列文(三)
- 二辨来处通局(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明处之分齐(二)
- 初标示
- 二若下正明(二)
- 初别列二界之相(二)
- 初作法分齐
- 二若下自然分齐(二)
- 初示名相
- 二初下引教别释(四)
- 初聚落(二)
- 初标举
- 二若下列释(二)
- 初可分别(二)
- 初正明聚落分齐
- 二问下会通兰若僧房(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准前例决
- 二故下引后反显
- 三律下会同僧村
- 二若下不可分别
- 初可分别(二)
- 二兰若(二)
- 初标简
- 二简下正明(二)
- 初无难
- 二若下有难
- 三道行
- 四水界
- 初聚落(二)
- 二今下总论二界之体(二)
- 初标举
- 二若下别释(二)
- 初作法体
- 二若下自然体(二)
- 初通标
- 二若下别示(二)
- 初可分别
- 二不可分别(二)
- 初略标
- 二问下广释(三)
- 初步量通局(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下克定广狭(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定量广狭
- 二今下约人有无
- 三今下行事倍集
- 三问下证成方圆(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牒斥
- 二今下显正
- 三故下引证(三)
- 初遮妄执
- 二五下会正解
- 三故下结劝
- 初步量通局(二)
- 初别列二界之相(二)
- 二明用之通局(二)
- 初牒章
- 二此下正释(三)
- 初通明僧义
- 二初下别列四种
- 三前下料简差别(二)
- 初明体用
- 二又下简净秽(二)
- 初自行唯局净
- 二若下众法通净秽(二)
- 初通标
- 二若下别释(二)
- 初明简净
- 二若下示通秽
- 初明处之分齐(二)
- 初明集僧轨度(二)
- 二足数篇第三○
- 三受欲篇第四○
- 初集僧篇第二分(二)
- 二羯磨一篇明所秉法○
- 三结界一篇明秉法处○
- 四僧网下六篇明所被事○
- 初集僧下三篇明能秉人(三)
- ○二足数篇第三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足数本文(二)
- 初叙两途以明来意
- 二就下开四例广辨是非(二)
- 初通列
- 二初下别释(二)
- 初体是事违(二)
- 初牒章
- 二四下正示(二)
- 初通列人数(二)
- 初据文列六人
- 二余下约义明二十五人(二)
- 初叙本宗义具
- 二今下取他部证成(二)
- 初引诸部二十三人(二)
- 初标示
- 二十下正引(三)
- 初十诵十一人
- 二伽论三人
- 三僧祇九人
- 二义下义加二人
- 初引诸部二十三人(二)
- 二就下随难别解(二)
- 初标示
- 二初下正解(四)
- 初四分(六)
- 初所为人(二)
- 初正释
- 二通难
- 二神足
- 三隐没
- 四离见闻
- 五别住
- 六戒场上
- 初所为人(二)
- 二睡下十诵(三)
- 初睡眠等四人
- 二痖等三人
- 三狂等三人
- 三重下伽论(三)
- 初重病人
- 二边地人
- 三痴钝人
- 四与下僧祇(四)
- 初与欲人
- 二隔障人
- 三半覆二人
- 四露地人
- 初四分(六)
- 初通列人数(二)
- 二体境俱非(二)
- 初牒章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列人数(二)
- 初本宗二十二人(二)
- 初列示
- 二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今正解
- 二昔下破古妄释
- 二十下十诵一人
- 初本宗二十二人(二)
- 二上下随难释(四)
- 初白衣
- 二三举
- 三灭摈
- 四应摈
- 初列人数(二)
- 三体非缘是(二)
- 初牒章
- 二即下正释(二)
- 初示人数(三)
- 初指前显相
- 二故下准律例成
- 三十下引文转证(二)
- 初证自言
- 二证天眼
- 二言下释自言
- 初示人数(三)
- 四约缘有碍(二)
- 初牒章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本宗四羯磨人
- 二覆下二律犯残七人
- 初体是事违(二)
- 二别众法附○
- 初足数本文(二)
- ○二次下别众法附(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明别相(二)
- 初引诸文显相(二)
- 初通约三业(二)
- 初正明三别
- 二反下反显三和
- 二又下别就四仪
- 初通约三业(二)
- 二别下对足数料简(二)
- 初约来否往分
- 二然下约净秽以简(二)
- 初通简净秽
- 二若下别简学悔
- 初引诸文显相(二)
- 二解成不(二)
- 初牒名
- 二若下正释(二)
- 初简人成否(二)
- 初正简(二)
- 初约篇聚简
- 二十下约杂类简
- 二若下指例
- 初正简(二)
- 二今下重明诸相(二)
- 初标示
- 二众下正明(二)
- 初内外违顺(二)
- 初通标
- 二言下别释(二)
- 初外仪违顺
- 二内心虗实
- 二若下坐立差别(三)
- 初明答法
- 二就下示所为
- 三秉下辨能秉
- 初内外违顺(二)
- 初简人成否(二)
- 初明别相(二)
- ○三受欲篇第四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意标章
- 二初下依章开释(二)
- 初明欲法(二)
- 初文章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制意名体(三)
- 初制意
- 二释名
- 三明体
- 二明开遮
- 三定缘是非(二)
- 初定是非
- 二比下斥妄行
- 初制意名体(三)
- 二明欲法(二)
- 初牒章分科
- 二就下随科别释(三)
- 初与法(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与法(二)
- 初列示两法(二)
- 初自与法(二)
- 初出法
- 二准下释相(五)
- 初定陈词多少
- 二问下明不牒缘意
- 三问下明乖错成不
- 四问下明欲净同异
- 五言下释如法之相
- 二上下转与法(二)
- 初叙缘
- 二说下词句
- 初自与法(二)
- 二问下对缘辨相(二)
- 初明成否(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引本宗
- 二五下示他部
- 三比下决滥行
- 二问下释现相(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明成否(二)
- 初列示两法(二)
- 二说法(二)
- 初牒章
- 二应下正释(二)
- 初正出诸法(三)
- 初为他说法
- 二若下自他合说法
- 三若下在众自说法
- 二问下决通仪轨(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通示诸相
- 二据下正明取舍(三)
- 初定成否
- 二五下引文示
- 三约义评
- 初正出诸法(三)
- 初与法(二)
- 二失法(二)
- 初标示
- 二四下正明(二)
- 初列示(二)
- 初本宗二十八人(二)
- 初标数
- 二受下列示(三)
- 初十八人体非失(二)
- 初列相
- 二五下引证
- 二又下七人遇缘失(二)
- 初列相
- 二言下随释(二)
- 初余处行
- 二明下明相出(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
- 三四下三人相乖失(二)
- 初通列诸相
- 二问下别示离处(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古释
- 二前下今解
- 初十八人体非失(二)
- 二僧下他部二十一人(四)
- 初僧祇五人
- 二五分八人
- 三僧祗五人
- 四十诵三人
- 初本宗二十八人(二)
- 二上下结断
- 初列示(二)
- 三遇缘成否(二)
- 初标章
- 二文下正释(二)
- 初遇缘不说(三)
- 初故误成否
- 二四下重病不说
- 三若下逢难出界
- 二问下事讫不来(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准文意释通
- 二引受日转难
- 初遇缘不说(三)
- 初与法(二)
- 初明欲法(二)
- ○二羯磨篇第五所秉法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意(三)
- 初叹功能
- 二而下叙讹替(三)
- 初叙讹示过
- 二故下引文证成
- 三虽下约人对显
- 三今下示篇意
- 二就下正明(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作法具缘(三)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列(十)(如文)
- 三上下结指
- 二立法通局(二)
- 初正明通局(二)
- 初牒章分科
- 二就下随科正释(二)
- 初相摄分齐(二)
- 初叙意总标
- 二第下依位别释(四)
- 初法(二)
- 初正明分齐(二)
- 初略明三位(二)
- 初列位
- 二言下牒释(二)
- 初征名
- 二心下释义(三)
- 初心念
- 二对首
- 三众法
- 二上下曲分八种(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初下分位解释(二)
- 初别法(二)
- 初心念(二)
- 初标列
- 二言下正释(三)
- 初但心念
- 二对首心念
- 三众法心念
- 二对首(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正释(二)
- 初但对首
- 二众法对首
- 初心念(二)
- 二众法(三)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释(三)
- 初单白
- 二白二
- 三白四
- 三若下结数(二)
- 初总结
- 二问下释疑
- 初别法(二)
- 初略明三位(二)
- 二上下指略非相(三)
- 初叙意指广
- 二今下略示非相
- 三问下释通别号
- 初正明分齐(二)
- 二事(二)
- 初牒名标指
- 二所下正辨非相(三)
- 初通问
- 二何下别示(二)
- 初征
- 二如下释(二)
- 初情事(二)
- 初引文显非
- 二故下结意示相
- 二非下非情事
- 初情事(二)
- 三此下结诘
- 三人(二)
- 初牒名标举
- 二初下依位别明(三)
- 初僧人
- 二二三人
- 三一人
- 四界(二)
- 初牒名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通示二界(二)
- 初自然
- 二二下作法
- 二就下别明作法(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释(三)
- 初三小
- 二戒场
- 三大界
- 初通示二界(二)
- 初法(二)
- 二别举成坏(二)
- 初标章
- 二法下正释(三)
- 初叙由总举
- 二初下依位别释(八)(如文)
- 三余下结示指略
- 初相摄分齐(二)
- 二曲解羯磨○
- 初正明通局(二)
- 初作法具缘(三)
- 初叙意(三)
- ○二曲解羯磨(二)
- 初叙意斥非(二)
- 初叙意
- 二或下斥非(二)
- 初委列非相(三)
- 初斥执文
- 二或下斥白读
- 三亦下斥师心
- 二是下结诘简人
- 初委列非相(三)
- 二今下正释文句(二)
- 初标示
- 二就下正释(二)
- 初释二法文相(二)
- 初说戒单白
- 二次下受戒白四(二)
- 初标示
- 二白下正释(二)
- 初白文
- 二次下羯磨(二)
- 初总分
- 二前下别释(二)
- 初结正决根本
- 二结成上文
- 二就下加三法料简(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正释(三)
- 初增减
- 二通塞(三)
- 初牒名
- 二单下正释(二)
- 初单白
- 二羯磨
- 三若下结示
- 三是非(二)
- 初标名
- 二白下正示(二)
- 初明纲
- 二余下明缘
- 三问下释疑(五)
- 初问白读成不(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判定
- 二然下引例(二)
- 初戒本例
- 二又下呪术例
- 三余下示亲闻
- 二问二众互作(二)
- 初问
- 二答
- 三问得对余众(二)
- 初问
- 二答
- 四问所被多少(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四下引证
- 五问作法成处(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示今定
- 二不下破古解
- 初问白读成不(二)
- 初释二法文相(二)
- 初叙意斥非(二)
- ○三结界篇第六明秉法处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总意(四)
- 初究结界之本
- 二由下明同法之意
- 三但下示发起之缘
- 四大下彰立教之益
- 二就下开章释(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列数定量(二)
- 初标简分章
- 二一下随章正释(二)
- 初自然界
- 二作法界(二)
- 初叙意标分
- 二初下依章正释(三)
- 初大界(二)
- 初标示名体
- 二明下定量宽狭(二)
- 初僧界(二)
- 初广引诸文(二)
- 初里数未显
- 二故下由旬不同
- 二通下准律定判
- 初广引诸文(二)
- 二萨下尼界
- 初僧界(二)
- 二戒场
- 三小界(三)
- 初叙缘定量
- 二一下列示名体
- 三此下释通无外
- 初大界(二)
- 二依位作法(二)
- 初标分
- 二若下随释(二)
- 初结法(二)
- 初广明三种结法(三)
- 初结无场大界(二)
- 初标示分章
- 二初下随位别释(二)
- 初先出缘成(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料简是非(二)
- 初标章
- 二问下正释(六)
- 初问合村
- 二问合河
- 三问标相
- 四问内外
- 五问三相
- 六问重结
- 二竖标唱相(二)
- 初牒章
- 二初下正释(二)
- 初竖标(二)
- 初明标相(二)
- 初立相是非(二)
- 初引本宗
- 二善下引他部
- 二既下嘱今牓示
- 初立相是非(二)
- 二次下示界形
- 初明标相(二)
- 二唱相(二)
- 初标
- 二今下释(二)
- 初明离过(二)
- 初叙由标示
- 二谓下列释过相(二)
- 初城邑(二)
- 初外唱过
- 二若下内唱过
- 二兰若(二)
- 初约相显过
- 二故下引教斥非
- 初城邑(二)
- 二次下示唱法(二)
- 初标
- 二律下释(三)
- 初明唱人
- 二先下定初始
- 三若下正唱相(二)
- 初空野处
- 二若下城邑中(二)
- 初示相
- 二若下辨异
- 初明离过(二)
- 初竖标(二)
- 三集僧欲法(二)
- 初标章
- 二初下正释(二)
- 初明两种集僧(二)
- 初明尽集
- 二若下示别界(三)
- 初村界
- 二若下尼界
- 三若下僧界
- 二辨不开受欲
- 初明两种集僧(二)
- 初料简是非(二)
- 二正加圣法(二)
- 初标章
- 二上下正释(二)
- 初问答事宗
- 二文下作法加结(二)
- 初作白
- 二羯磨
- 初先出缘成(二)
- 二结有场大界○
- 三结三小界○
- 初结无场大界(二)
- 二略示余三大界○
- 初广明三种结法(三)
- 二解法○
- 初结法(二)
- 三法起有无○
- 四非法失相○
- 初列数定量(二)
- 初叙总意(四)
- ○二结有场大界(二)
- 初牒章
- 二先下正释(二)
- 初竖标(二)
- 初示三标
- 二但下立图相(四)
- 初叙意
- 二示图(二)
- 初图相
- 二法显(三)
- 初示自然
- 二其下明远近
- 三且下指余界
- 三此下释相(三)
- 初自然相
- 二其下戒场相
- 三其下大界相
- 四上下结指
- 二今下结法(二)
- 初总标
- 二初下别释(三)
- 初缘前后(二)
- 初正明先后(三)
- 初引明据
- 二今下斥非法
- 三问下决成否
- 二今下总示非法
- 初正明先后(三)
- 二二下结戒场(三)
- 初先唱相
- 二羯下正羯磨(二)
- 初作白
- 二羯磨
- 三结下结已法
- 三次下结大界(二)
- 初标示
- 二先下正明(二)
- 初唱相(二)
- 初通示总别
- 二又下正明总法
- 二众下羯磨(二)
- 初明牒缘
- 二结下嘱牓示
- 初唱相(二)
- 初缘前后(二)
- 初竖标(二)
- ○三结三小界(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集僧远近
- 二不竖方相(三)
- 初立正义
- 二比下斥古非(二)
- 初标古义
- 二此下申今破(三)
- 初叙缘示妨
- 二故下准文显同
- 三若下遮彼滥引
- 三若下显行事(二)
- 初明受戒
- 二若下明说恣
- 三指略结法
- ○二解法(二)
- 初标章
- 二先下别示(三)
- 初解无场大界
- 二解有场大界(二)
- 初示先后
- 二上下明解法(二)
- 初解大界
- 二次下解戒场(二)
- 初示解处
- 二律下明解法(三)
- 初废古法
- 二文下出羯磨
- 三善下示杂相
- 三解三小界
- ○四非法失相(二)
- 初标示
- 二初下正释(二)
- 初结处非法
- 二言下失否之相(二)
- 初通标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明失(二)
- 初弃舍失(二)
- 初正明
- 二问下释难
- 二若下作法失
- 初弃舍失(二)
- 二不失(二)
- 初标举
- 二一下正明(二)
- 初通列五种
- 二五下别证第二
- 初明失(二)
- ○四僧网下六篇明所被事分(四)
- 初前三篇明情事(三)
- 初僧网大纲篇第七(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篇意(三)
- 初叙如法之益
- 二若下彰任情之损
- 三今下示立篇之意
- 二就下开章释(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开章释(五)
- 初约化制二教明相不同(二)
- 初标分
- 二且下随释(二)
- 初化教(二)
- 初标章
- 二大下正明(三)
- 初大集经
- 二十轮经(四)
- 初摄钝根法
- 二若下治破戒法
- 三若下不许俗治
- 四优下不对俗治
- 三涅槃经
- 二制教(二)
- 初牒章
- 二僧下随释(二)
- 初叙来意(三)
- 初叙根立法
- 二比下斥滥劝行
- 三四下示知可否
- 二今下示治法(二)
- 初正明七九法(二)
- 初总列
- 二一下别解(二)
- 初正列七种(二)
- 初正明(三)
- 初明四羯磨(四)
- 初诃责(二)
- 初标分
- 二言下随释(二)
- 初出过(三)
- 初总举
- 二若下别明(四)
- 初四分(三)
- 初出过示相(二)
- 初总列四事
- 二言下别释邪命
- 二虽下举法如非
- 三然下示合治之相
- 初出过示相(二)
- 二五分
- 三僧祗
- 四了论
- 初四分(三)
- 三上下简滥
- 二正治(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立治(二)
- 初牒名
- 二此下正示(三)
- 初明具缘
- 二律下正加法
- 三若下示不成
- 二夺行(二)
- 初牒名
- 二与下正示(二)
- 初陈告
- 二何下列相(二)
- 初总举
- 二初下别释(七)
- 初五夺眷属
- 二五夺智能
- 三五夺顺从
- 四五夺相续
- 五五夺供给
- 六五夺恭敬
- 七五夺证正他事
- 三顺从(二)
- 初牒名
- 二应下正示
- 四解法(二)
- 初牒名
- 二律下正释(三)
- 初陈乞词
- 二上下加羯磨
- 三其下示杂相(二)
- 初威仪坐处
- 二若下所被多少
- 初立治(二)
- 初出过(三)
- 二摈出(三)
- 初出过相
- 二若下示治法
- 三若下明求解
- 三依止(二)
- 初出过相
- 二治下加治法
- 四遮不至白衣家(二)
- 初出过加治
- 二若下差人遣谢
- 初诃责(二)
- 二更下总简同异(二)
- 初标示
- 二前下正明(二)
- 初明前四
- 二后下示后三(二)
- 初叙过彰异
- 二今下斥滥劝罚
- 三次下明三举(三)
- 初不见举(二)
- 初出过明治
- 二四下总示行处
- 二不忏举(二)
- 初出过明治
- 二僧下总示求解
- 三恶见不舍举
- 初不见举(二)
- 初明四羯磨(四)
- 二此下结益(二)
- 初正结
- 二故下引证(二)
- 初引制教彰益
- 二涅下引化教劝治(二)
- 初引示(二)
- 初涅槃劝道俗治
- 二大集劝俗王治
- 二问下会通(二)
- 初问
- 二答
- 初引示(二)
- 初正明(三)
- 二言下后加二种(二)
- 初恶马治法
- 二默摈法
- 初正列七种(二)
- 二言下因示灭摈法(四)
- 初出过明举
- 二五下正加摈法
- 三萨下对异标简
- 四即下斥世不行
- 初正明七九法(二)
- 初叙来意(三)
- 初化教(二)
- 二约僧制众食以论通塞○
- 三约法就时对人以明○
- 四约处就用以明○
- 五众主教授之相○
- 初约化制二教明相不同(二)
- 初叙篇意(三)
- 二受戒缘集篇第八○
- 三师资相摄篇第九○
- 初僧网大纲篇第七(二)
- 二说戒篇明非情事○
- 三安居篇明二合事○
- 四自恣篇明非情事○
- 初前三篇明情事(三)
- ○二约僧制众食以论通塞(二)
- 初牒章
- 二先下随释(二)
- 初僧制是非(四)
- 初分章
- 二初下引释(二)
- 初明世立非法(三)
- 初总列诸过
- 二良下推释所以(二)
- 初正示非法
- 二僧下引证如法
- 三问下决通犯相
- 二次下引正制证成(二)
- 初通标
- 二四下列示(四)
- 初随顺如法
- 二明下列示诸制
- 三十下除灭非法
- 四四下告语众客
- 初明世立非法(三)
- 二众食通塞(二)
- 初标列
- 二然下随释(二)
- 初明通塞(五)
- 初叙意示非
- 二古下引古显正
- 三若下委陈诫劝(三)
- 初劝开怀
- 二况下责忌狭
- 三但下示违损
- 四或下释通来难(二)
- 初叙问
- 二答通(三)
- 初明福田无尽
- 二故下引经为证
- 三又下举事以验(二)
- 初举现事
- 二若下推所感(二)
- 初非智能办
- 二此下由道所感
- 五佛下重明用与(三)
- 初劝依法
- 二俗下示损益(二)
- 初守教之益
- 二若下违教之损
- 三若下指略
- 二引圣言(二)
- 初标章
- 二萨下随释(五)
- 初僧食通塞(二)
- 初引文(二)
- 初作相离过
- 二萨下造受如非
- 二义决
- 初引文(二)
- 二十下供给外道
- 三今下僧次如非
- 四大下住处如教
- 五余下瞻待余人
- 初僧食通塞(二)
- 初明通塞(五)
- 初僧制是非(四)
- ○四约处就用以明(二)
- 初牒章
- 二凡下随释(二)
- 初约人辨用(二)
- 初严整威仪(二)
- 初威仪法
- 二智下处众法
- 二修饰形相(三)
- 初剃发著衣法
- 二四下入众行坐法
- 三四下著用离俗法
- 初严整威仪(二)
- 二灵下就处明用(二)
- 初住处非法(四)
- 初畜女秽染
- 二寺下厨库混俗
- 三或下养畜长恶
- 四或下慢圣纵逸
- 二若下说戒检校
- 初住处非法(四)
- 初约人辨用(二)
- ○五众主教授之相(二)
- 初牒章
- 二毗下随释(二)
- 初谏谕随机(二)
- 初能谏之人
- 二若下所谏之过(四)
- 初谏众中过
- 二若下谏违僧制
- 三若下谏造六聚
- 四若下谏将被罸
- 二然下摄众知法(二)
- 初明无法之过
- 二必下简纲众之人
- 初谏谕随机(二)
- ○二受戒篇第八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受戒本篇(二)
- 初叙来意(四)
- 初标叹功深
- 二既下叙缘生起
- 三而下斥世非法(三)
- 初通斥无知
- 二或下别列非相
- 三如下结示两损
- 四故下引证劝依
- 二初下分章释(二)
- 初标章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具缘成受(三)
- 初列示五缘(二)
- 初标举
- 二一下列释(五)
- 初能受五法(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列(五)
- 初是人道
- 二诸根具足
- 三身器清净
- 四出家相具
- 五得少分法
- 二所对六法(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列(六)
- 初结界成就(三)
- 初叙立所以
- 二比下斥古妄行
- 三中下引事劝慎
- 二有能秉僧
- 三数满如法
- 四界内尽集
- 五白四教法
- 六资缘具足
- 初结界成就(三)
- 三发心乞受
- 四心境相应
- 五事成究竟
- 初能受五法(二)
- 二今下引论通证
- 三必下诫令检勘
- 初列示五缘(二)
- 二正加教法(三)
- 初标章
- 二若下点示
- 三缘下随释(二)
- 初缘起方便(二)
- 初总标
- 二一下别释(十)
- 初得法以不
- 二请师法(二)
- 初标
- 二初下释(二)
- 初正明请法(三)
- 初请和尚法(二)
- 初请法(五)
- 初制请意
- 二善下引制缘
- 三四下列请仪
- 四当下出请词
- 五僧下明答法
- 二问下释疑
- 初请法(五)
- 二请二师法(二)
- 初标示所出
- 二应下正明请法(二)
- 初请羯磨师
- 二请教授师
- 三请七证法(二)
- 初约义立请
- 二世下斥世不行
- 初请和尚法(二)
- 二更下料简成否(二)
- 初标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简持破(三)
- 初弟子知师犯
- 二若下十师互知犯
- 三若下决前犯相
- 二和下简德腊(二)
- 初正示阶渐
- 二统下通简宿德
- 初简持破(三)
- 初正明请法(三)
- 三教发戒缘○
- 四安置立处○
- 五差威仪师○
- 六出众问缘○
- 七单白入众○
- 八正明乞戒○
- 九戒师白和○
- 十正明对问○
- 二正明体用○
- 初缘起方便(二)
- 初具缘成受(三)
- 初叙来意(四)
- 二舍戒六念法附○
- 初受戒本篇(二)
- ○三教发戒缘(二)
- 初标
- 二萨下释(三)
- 初叙意分章
- 二初下随科别释(二)
- 初缘境(三)
- 初示境(二)
- 初正明
- 二故下引证
- 二萨下显德(二)
- 初叹德
- 二是下劝受
- 三如下结劝
- 初示境(二)
- 二次下心量(二)
- 初标
- 二应下释(二)
- 初劝发上品
- 二毗下列示三品(二)
- 初引文明下品
- 二余下就义明二品(二)
- 初双标
- 二云下引别释(二)
- 初明中品
- 二云下明上品(二)
- 初正明
- 二如下结劝
- 三问下释疑
- 初缘境(三)
- 三如下结告先示
- ○六出众问缘(二)
- 初标
- 二所下释(三)
- 初示出意
- 二但下辨遮难(二)
- 初总叙(四)
- 初广辨之意
- 二若下受前预教
- 三若下安布次第
- 四又下能问通解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明遮难(二)
- 初明难(九)
- 初边罪
- 二犯尼(三)
- 初标名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明坏尼(三)
- 初定净秽
- 二十下明余犯
- 三善下示杂相(二)
- 初引论
- 二必下义决
- 二问下坏比丘
- 初明坏尼(三)
- 三皆下总示
- 三贼心(二)
- 初标
- 二律下释(二)
- 初正示名体(二)
- 初引本律通明(二)
- 初引示
- 二四下决通
- 二善下引他部细辨
- 初引本律通明(二)
- 二四下料简盗法(三)
- 初简闻解
- 二摩下约年不满
- 三十下明舍尼戒
- 初正示名体(二)
- 四破内外道(三)
- 初标名
- 二谓下正释(二)
- 初示二破名相
- 二律下明初来听度(二)
- 初引缘示制
- 二问下问通与戒
- 三此下结略
- 五黄门(二)
- 初标
- 二一下释(二)
- 初通列五种
- 二世下别简第二(二)
- 初明分截
- 二四下定都截
- 六三杀
- 七二逆
- 八非畜(二)
- 初列示二相(二)
- 初非人
- 二畜生
- 二此下总示转问
- 初列示二相(二)
- 九二形
- 二上下辨遮(二)
- 初叙广总示
- 二若下列释名相(二)
- 初示三遮定不得
- 二五下明余遮通得否(二)
- 初先示诸部杂相(三)
- 初五分
- 二僧祇(二)
- 初引示诸遮
- 二准下准明得否
- 三十诵伽论
- 二衣下正据本宗列余七种(三)
- 初衣钵(三)
- 初引本律
- 二今下决多论(二)
- 初引论
- 二引下决判
- 三昔下斥妄例
- 二父母
- 三负债
- 四诸奴(三)
- 初五种奴
- 二今下放奴
- 三五下佛僧奴
- 五官人
- 六丈夫(二)
- 初约义示相
- 二故下引证堪能
- 七五病(二)
- 初通示五种
- 二善下别明癞病
- 初衣钵(三)
- 初先示诸部杂相(三)
- 初明难(九)
- 二次下辨余事(二)
- 初标
- 二五下正释(三)
- 初暗处可否
- 二若下曾受加问
- 三四下所被多少
- 初明遮难(二)
- 初总叙(四)
- 三上下明正问(二)
- 初标示
- 二教下正明(七)
- 初敷座安慰
- 二彼下取本䛬诱
- 三应下劝令实答
- 四汝下问十三难
- 五更下更问十遮
- 六应下嘱后同答
- 七应下具仪安立
- ○二正明体用(二)
- 初牒章
- 二若下正释(三)
- 初受体(三)
- 初受前开导(二)
- 初叙由
- 二应下略示(二)
- 初示境发心
- 二次下开怀纳法
- 二应下正加羯磨(四)
- 初作白(二)
- 初先告众
- 二大下正作白
- 二又下第一羯磨(三)
- 初先告白
- 二大下正羯磨
- 三此下问成否
- 三告下第二羯磨
- 四告下第三羯磨
- 初作白(二)
- 三若下教示杂行(二)
- 初示知时节(二)
- 初通明
- 二四下引示(二)
- 初四分
- 二善见
- 二若下安置处所(二)
- 初正示
- 二问下释疑
- 初示知时节(二)
- 初受前开导(二)
- 二次下说相(二)
- 初约缘显意
- 二应下勤持示相
- 三次下受净
- 初受体(三)
- ○二舍戒六念法附(二)
- 初六念(二)
- 初牒章
- 二第下正释(二)
- 初正明六念(六)
- 初念知日月(二)
- 初列相显意
- 二若下示律别缘
- 二念知食处(二)
- 初标举
- 二若下列释(二)
- 初不受请法
- 二若下受请法(二)
- 初无请法
- 二若下有请法(二)
- 初通标
- 二应下别释(二)
- 初不背法
- 二若下开背法
- 三念知夏腊
- 四念知衣钵
- 五念同别食
- 六念身康羸
- 初念知日月(二)
- 二僧下兼示杂相(五)
- 初畜众具
- 二五下教诵戒
- 三善下备制物
- 四四下忆受缘
- 五时下示时节
- 初正明六念(六)
- 二舍戒(二)
- 初标章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僧舍
- 二十下尼舍(二)
- 初引示
- 二释疑
- 初六念(二)
- ○三师资篇第九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来意(三)
- 初叙相摄之益
- 二比下彰非法之由
- 三故下示立篇之意
- 二就下开章释(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弟子依止(二)
- 初分章
- 二问下随释(二)
- 初师弟名相(二)
- 初别释两名(二)
- 初师名
- 二弟下资名
- 二总辨相摄(二)
- 初标
- 二尸下释(三)
- 初六方礼经
- 二僧祇律
- 三四分律
- 初别释两名(二)
- 二依止法(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正释(二)
- 初简应法(二)
- 初开不依止(二)
- 初总标
- 二四下列释(二)
- 初本宗六种
- 二他部二种
- 二须依止(二)
- 初总标
- 二四下列示(二)
- 初前七人
- 二后三人
- 三前下通简(二)
- 初分判
- 二然下义评
- 初开不依止(二)
- 二明正行(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七种共行法(二)
- 初释本宗行相(二)
- 初总标
- 二别列(七)(如文)
- 二此下引诸部会同
- 初释本宗行相(二)
- 二三种别行法(二)
- 初标举
- 二一下随释(三)
- 初白事法(二)
- 初标
- 二律下释(六)
- 初四分
- 二五分
- 三十诵
- 四僧祗
- 五善见
- 六四分
- 二受法法
- 三报恩法(二)
- 初标
- 二四下释(四)
- 初四分
- 二僧祗
- 三十诵
- 四杂含
- 初白事法(二)
- 初七种共行法(二)
- 初简应法(二)
- 初师弟名相(二)
- 二二师摄受(二)
- 初标示
- 二一下随释(七)
- 初制意
- 二无师时节(二)
- 初标
- 二律下释(四)
- 初四分
- 二十诵
- 三伽论
- 四五百问
- 三简德(二)
- 初总举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因明诸师(二)
- 初列诸名
- 二若下简前四(二)
- 初辨得名
- 二又下明摄人
- 二律下正简师德(二)
- 初列师德
- 二摩下明选择(五)
- 初伽论
- 二僧祗
- 三四分五百问
- 四善见僧祗
- 五三千威仪
- 初因明诸师(二)
- 四请法(二)
- 初标
- 二律下释(三)
- 初示本缘
- 二僧下正作法
- 三五下明成否
- 五摄受(二)
- 初标指
- 二僧下正释(二)
- 初小弟子法(四)
- 初僧祗(二)
- 初正明教诫(二)
- 初引文
- 二准下指过
- 二凡下重论请意(三)
- 初正示
- 二比下斥非
- 三杂下引诫
- 初正明教诫(二)
- 二五分
- 三善见
- 四僧祗
- 初僧祗(二)
- 二今下老弟子法(二)
- 初标示
- 二十下引明(二)
- 初十诵
- 二僧祇
- 初小弟子法(四)
- 六治罚(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正释(四)
- 初合词之法(三)
- 初示过(二)
- 初依律列相
- 二善下引教劝治
- 二问下释疑
- 三杂下引劝
- 初示过(二)
- 二依法诃诫(二)
- 初标
- 二凡下释(二)
- 初叙如非
- 二依下示诃法(二)
- 初本律(二)
- 初列示如法
- 二自下广斥非法(二)
- 初执涅槃经(二)
- 初叙过斥非
- 二如下约深位责滥
- 二又下执净度经(二)
- 初斥妄执
- 二律下引正教(三)
- 初本律
- 二地持论
- 三大集经
- 初执涅槃经(二)
- 二僧祇
- 初本律(二)
- 三不应之失(二)
- 初标
- 二四下释(二)
- 初列非相
- 二僧下明折伏(二)
- 初僧祗
- 二十诵
- 四辞师出离(二)
- 初标
- 二十下释(二)
- 初正明(二)
- 初观缘去住法(三)
- 初十诵
- 二僧祇
- 三五百问
- 二四下忏谢辞去法
- 初观缘去住法(三)
- 二释难(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引示
- 初正明(二)
- 初合词之法(三)
- 七失法(二)
- 初标
- 二和下释(二)
- 初列示三法
- 二次下正明失相(二)
- 初标
- 二若下释(二)
- 初别明(二)
- 初互治罚失
- 二律下互出界失
- 二四下通列
- 初别明(二)
- 初弟子依止(二)
- 初叙来意(三)
- ○二说戒篇第十明非情事(二)
- 初篇目(二)
- 初标题
- 二注显(三)
- 初标示正译
- 二出下广引多翻
- 三俱下会通今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来意(二)
- 初引劝勉(三)
- 初显教功益
- 二然下斥时轻慢
- 三昔下彰今述作
- 二然下引文证(二)
- 初叙意生起
- 二善下引示诸文
- 初引劝勉(三)
- 二就下开章释(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僧法(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时节不同(二)
- 初通列五种
- 二四下别释四义(四)
- 初三日差别
- 二僧下食前食后
- 三四下明增减(二)
- 初引缘显相
- 二但下斥古伪传
- 四四下时非时
- 二杂法众具(二)
- 初牒章
- 二五下正释(二)
- 初众具杂相(四)
- 初作相
- 二十下行筹(三)
- 初引缘起
- 二五下明制法
- 三四下示梵名
- 三五下散华庄严
- 四僧下净水等物
- 二僧下人法是非(三)
- 初差诵行筹等法
- 二五下恭敬志诵等法
- 三十下供给知法等法
- 初众具杂相(四)
- 三正说仪轨(二)
- 初牒章
- 二此下正释(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别释(二)
- 初正释(十)
- 初处所
- 二众具
- 三白告
- 四集僧(三)
- 初作相集僧
- 二沙下闻钟说偈
- 三次下入堂恭摄
- 五供具
- 六维那行事(二)
- 初大小同法(二)
- 初盥浴法(二)
- 初盥掌浴筹
- 二余下行众汤水(二)
- 初示正仪(四)
- 初行净水
- 二依下行净巾
- 三又下行香汤
- 四此下指说偈
- 二又下斥非法
- 初示正仪(四)
- 二其下唱白法(二)
- 初先示打静法
- 二当下正明唱告法(六)
- 初审问监护
- 二又下召集圣凡(二)
- 初正唱召集
- 二有下别斥异仪(三)
- 初局召圣
- 二有下加未具
- 三不下加不清净
- 三如下告众受筹
- 四便下行大僧筹(三)
- 初受筹
- 二彼下还筹
- 三如下纳筹
- 五维下行沙弥筹
- 六维下取数告众(二)
- 初上座告数
- 二维那起唱
- 初盥浴法(二)
- 二若下小众别法
- 初大小同法(二)
- 七请戒师(四)
- 初示制缘
- 二应下陈请
- 三彼下唱告
- 四彼下升座
- 八供养说戒(四)
- 初高座有无
- 二彼下打静梵呗
- 三彼下洒散华水
- 四彼下行香供养
- 九问答(二)
- 初问缘(三)
- 初简小众
- 二不下问传欲
- 三又下请教尼(二)
- 初召问
- 二彼下请法(二)
- 初出略法(四)
- 初出众白僧
- 二至下依位陈请
- 三若下上座对答
- 四彼下受嘱复座
- 二若下指广法
- 初出略法(四)
- 二说下问事宗(二)
- 初明答法
- 二然下诫众首
- 初问缘(三)
- 十说竟(三)
- 初说已梵呗
- 二说下下座陈词
- 三众下众僧自庆
- 二就下杂辨(二)
- 初标
- 二若下释(八)
- 初外来告净
- 二若下主客相从
- 三毗下对犯不说
- 四若下多尼求请
- 五若下恐误示令
- 六四下诵余经法(二)
- 初制法次第
- 二并下举功深勉
- 七若下犯忏可否
- 八若下座上发露
- 初正释(十)
- 四略说杂法○
- 初时节不同(二)
- 二别人法○
- 初僧法(二)
- 初叙来意(二)
- 初篇目(二)
- ○四略说杂法(二)
- 初牒章
- 二四下随释(二)
- 初略缘(二)
- 初引教以明(二)
- 初本宗
- 二十下他部(二)
- 初总示略缘
- 二十下别明对说
- 二若下约义以立
- 初引教以明(二)
- 二第下略法(三)
- 初通示略义
- 二说下正明略法(二)
- 初通示缓急两相
- 二说下别显急缘仪式(三)
- 初容预可说法
- 二若下随说卒难法
- 三若下欲说难近法
- 三上下结断旨非
- 初略缘(二)
- ○三安居篇第十一明二合事(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叙制意(三)
- 初叙教本
- 二故下明偏制
- 三然下指所归
- 二初下开章释(三)
- 初安居本篇(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五)
- 初安居缘(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处有是非(四)
- 初别示所依
- 二明下总明五法
- 三十下明难处
- 四毗下示白法
- 二结时不同(二)
- 初牒章
- 二由下随释(二)
- 初约制总明三时(二)
- 初引文显制
- 二问结三所以
- 二上下就夏别明三时(二)
- 初标示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正示三时(二)
- 初结之分齐
- 二前下住之不同
- 二因下泛明前后(二)
- 初通标
- 二一下列释(三)(如文)
- 初正示三时(二)
- 初约制总明三时(二)
- 三夏闰延促(二)
- 初牒章
- 二依下随释(二)
- 初约教详定(二)
- 初正明(二)
- 初引示不同(二)
- 初准多论依闰
- 二若下据伽论不依
- 二既下约缘两判
- 初引示不同(二)
- 二问答(二)
- 初问受日
- 二问迦提
- 初正明(二)
- 二今下依闰差别(二)
- 初总标
- 二若下别列(三)
- 初闰五月六月为一位
- 二若下闰四月分三位
- 三三下闰七月分二位
- 初约教详定(二)
- 初处有是非(四)
- 二分房法(二)
- 初牒章
- 二四下随释(三)
- 初明分法(二)
- 初制缘
- 二白下行法(三)
- 初作法差人
- 二彼下白僧集物
- 三彼下次第分法
- 二问答(二)
- 初约行食立难
- 二约分物重征
- 三僧下辨余相(二)
- 初僧祇
- 二四分
- 初明分法(二)
- 三作法不同(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设教对缘(二)
- 初通标
- 二初下列示(四)
- 初对首(三)
- 初前安居(二)
- 初加法(三)
- 初标示
- 二当下出法
- 三若下明改转
- 二问答(二)
- 初问修治之意
- 二问所依之人(二)
- 初问答简辨
- 二所下推究所由
- 初加法(三)
- 二中安居
- 三后安居
- 初前安居(二)
- 二心念
- 三忘成
- 四及界
- 初对首(三)
- 二用法分齐
- 初设教对缘(二)
- 四遇缘成否(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有难移夏(二)
- 初正明移夏(二)
- 初引律开文
- 二准下详定成否(二)
- 初约勤怠以判
- 二五下准文义以证(二)
- 初引通文
- 二摩下示明决
- 二问下杂辨诸缘(五)
- 初忘不受日
- 二问下出界遇难
- 三问下明相会夏
- 四若下蓝界宽狭
- 五四下遇缘自去
- 初正明移夏(二)
- 二受日逢难(二)
- 初标示
- 二四下随释(二)
- 初引开文
- 二准下约义决
- 初有难移夏(二)
- 五迦提解界(二)
- 初总标
- 二初下别释(二)
- 初迦提五利
- 二解界是非(二)
- 初标示
- 二人下随释(二)
- 初引古难破
- 二若下伸今正解
- 初安居缘(二)
- 二受日法附○
- 三料简杂相○
- 初安居本篇(二)
- 初叙制意(三)
- ○二受日法附(二)
- 初牒章
- 二夏下随释(二)
- 初叙开意
- 二就下分章释(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引释(三)
- 初通料简(二)
- 初标示
- 二一下列释(四)
- 初对人
- 二对界
- 三先后(二)
- 初立今斥古
- 二释通疑妨
- 四相摄(二)
- 初摄前
- 二若下摄后
- 二缘是非(二)
- 初牒章总标
- 二初下随位别释(八)
- 初定缘是非(二)
- 初标
- 二凡下释(二)
- 初通明是非(二)
- 初为他缘
- 二若下私己缘
- 二就下别辨缘相(三)
- 初总标
- 二一下列释(五)
- 初三宝境界缘
- 二道俗缘
- 三父母大臣缘
- 四衣钵草药缘
- 五和僧护法缘
- 三上下结斥
- 初通明是非(二)
- 二对事离合
- 三悬受
- 四互用(二)
- 初正明(三)
- 初约别受明通塞
- 二若下就通受明通塞
- 三乃下约一家明通塞
- 二释妨(三)
- 初问别寺
- 二问僧次
- 三问舍请
- 初正明(三)
- 五重受(二)
- 初昔解
- 二今解(二)
- 初立义
- 二五下引证(二)
- 初引诚教证(四)
- 初五分律
- 二十诵律
- 三五百问论
- 四明了论
- 二余下述传闻证
- 初引诚教证(四)
- 六约事长短
- 七僧尼不同(三)
- 初引示开制
- 二比下斥世滥用
- 三所下显不同所以
- 八事讫不来成否
- 初定缘是非(二)
- 三依位解(二)
- 初牒名
- 二前下正释(三)
- 初心念(三)
- 初明缘法
- 二此下告下众
- 三其下指沙弥
- 二对首(二)
- 初受法
- 二然下简辨(三)
- 初示二法
- 二若下明过用(二)
- 初正明
- 二若下蹑难
- 三问下问兼夜
- 三众法(二)
- 初示缘
- 二今下立法(二)
- 初通标
- 二二下别显(三)
- 初略指二家
- 二第下评第三师(二)
- 初约义显非
- 二问夏得否
- 三第下取第四师(二)
- 初半月法
- 二其下一月法
- 初心念(三)
- 初通料简(二)
- ○四自恣篇第十二明非情事(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自恣本篇(二)
- 初叙制意(二)
- 初正明(二)
- 初制自恣意(二)
- 初示意
- 二故下引证
- 二所下制夏末意(二)
- 初约义求
- 二故下引文证
- 初制自恣意(二)
- 二此下遮滥
- 初正明(二)
- 二就下开章释(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缘集相应(二)
- 初标分
- 二前下随释(二)
- 初时节差别(二)
- 初列示三位(三)
- 初含闰前后
- 二诤事增减
- 三修道延日
- 二然下详定三日
- 初列示三位(三)
- 二应人是非
- 初时节差别(二)
- 二自恣方法(二)
- 初标列
- 二就下随释(三)
- 初五人已上僧法(二)
- 初六人僧法(二)
- 初标列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僧集缘起(三)
- 初鸣钟敷设
- 二初下筹水唱告
- 三乃下小众同别
- 二五德自恣(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简人是非(三)
- 初列二种德相
- 二所下差二所以
- 三今下斥世非谬
- 二差法正式(二)
- 初简德定处
- 二作下索欲问和
- 三应下正加差法
- 三五德行事(二)
- 初和僧(二)
- 初出众白和
- 二若下答法通别
- 二次下行草(二)
- 初授草
- 二五下唱告
- 初和僧(二)
- 四对座说仪(二)
- 初略示圣仪
- 二次下正明行法(二)
- 初明自恣(四)
- 初五德来仪
- 二四下众僧自恣(二)
- 初明制法(二)
- 初别示二座(二)
- 初上座(二)
- 初修敬
- 二应下陈词
- 二其下次座
- 初上座(二)
- 二如下总结余众
- 初别示二座(二)
- 二律下示开法
- 初明制法(二)
- 三若下五德处所
- 四若下说讫告众
- 二若下明举罪(三)
- 初举法不同
- 二五下反治须否
- 三若下僧数具缺
- 初明自恣(四)
- 初简人是非(三)
- 三尼来请说(二)
- 初标
- 二若下释(三)
- 初无尼来请
- 二若下有尼来请(二)
- 初白日同席法(二)
- 初尼来陈请
- 二上下上座告勅
- 二今下隔日重集法(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
- 初白日同席法(二)
- 三五下尼来得否
- 四略说杂行(二)
- 初牒章
- 二言下正释(二)
- 初杂缘略法(二)
- 初指略难缘
- 二若下正明略法(三)
- 初对五德略(二)
- 初示略仪
- 二今下斥非法
- 二四下僧自相对略(二)
- 初示略法
- 二以下明作白
- 三四下卒难直去略
- 初对五德略(二)
- 二难事小界
- 初杂缘略法(二)
- 初僧集缘起(三)
- 二上下五人僧法(二)
- 初结显生后
- 二若下正明作法
- 初六人僧法(二)
- 二二下四人已下对首法(三)
- 初正自恣
- 二若下明犯忏(二)
- 初可忏
- 二若下不可忏(二)
- 初列示罪相
- 二若下准用发露
- 三此下示妄陈
- 三若下一人心念法(二)
- 初自恣
- 二若下忏罪
- 初五人已上僧法(二)
- 三杂明诸行○
- 初缘集相应(二)
- 初叙制意(二)
- 二迦𫄨那衣法附○
- 初自恣本篇(二)
- ○三杂明诸行(二)
- 初牒章
- 二问下正释(十)
- 初僧别辞句
- 二说恣单重
- 三未具前说
- 四律下客来多少
- 五十五出界(二)
- 初明出界
- 二受下辨受日
- 六余处自恣
- 七前后受施
- 八无缘略说(二)
- 初无缘可否
- 二四下教诏年少
- 九前后相从
- 十夏竟离处
- ○二迦𫄨那衣法附(二)
- 初牒名
- 二就下正释(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列释(五)
- 初受衣时节(二)
- 初受舍时限(二)
- 初约本宗以明
- 二故下引他部为证(三)
- 初十诵
- 二五分
- 三母论
- 二十下不开摄闰
- 初受舍时限(二)
- 二衣体是非(七)
- 初四分
- 二十诵
- 三伽论
- 四僧祇
- 五五分
- 六善见
- 七四分
- 三简人差别(二)
- 初标分
- 二四下正释(二)
- 初受衣人(三)
- 初四分
- 二善见
- 三十诵
- 二持衣人(三)
- 初十诵
- 二善见
- 三了疏
- 初受衣人(三)
- 四受衣方法(二)
- 初标分
- 二四下随释(二)
- 初作次法(三)
- 初差人
- 二善下明共作
- 三诸下示略意
- 二受衣法(二)
- 初置衣法式
- 二秉法行事(二)
- 初先秉法(三)
- 初简众和僧法
- 二注如下差持衣人法
- 三注彼下持衣与法
- 二彼下正受衣(五)
- 初申敬取衣
- 二上下次第授与
- 三彼下对陈词句
- 四即下收𫌇次行
- 五如下行讫告众
- 初先秉法(三)
- 初作次法(三)
- 五舍衣杂相(二)
- 初标示
- 二四下正明(二)
- 初舍法不同(二)
- 初本部(二)
- 初通列多种
- 二今下别显和合
- 二僧下他部
- 初本部(二)
- 二五利通塞(二)
- 初标
- 二律下释(二)
- 初明通塞
- 二思下诫等心
- 初舍法不同(二)
- 初受衣时节(二)